导图社区 原虫
关于原虫的思维导图,内容有溶组织 内阿米巴)、杜氏利 什曼原虫、刚地 弓形虫、阴道 毛滴虫、蓝氏贾第 鞭毛虫(黑热病 的病原体)、疟原虫,大家可以学起来哦。
编辑于2023-05-03 18:31:28 陕西原虫
概述
结构特点:单细胞真核生物,形态多样,基本结构包括胞质,胞膜,胞核
生活史类型:1.人际传播型:一种宿主,通过直接或中间媒介由感染者传播至易感者的原虫 2.循环传播型:需要一种以上的脊椎动物宿主。原虫可在人与脊椎动物之间传播 3.虫媒传播型:通过媒介昆虫传播,此类原虫只有在媒介昆虫体内才能发育至感染阶段
致病特点:增殖与播散作用,毒性作用,机会致病
溶组织 内阿米巴(重要鉴别 特征:内含一个细胞核)
生活史
子主题
包囊——滋养体——包囊
感染方式:经口
寄生于人体的阿米巴病虫种是:溶组织内阿米巴
感染阶段:四核包囊
致病
肠阿米巴病:病变部位主要在盲肠,升结肠;急性期特征性烧瓶样溃疡 坏死组织与活组织交界处常可见阿米巴滋养体 慢性期:溃疡,肉芽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并存,肠壁增厚变硬; 肉芽组织增生过多可形成局限性包块,称“阿米巴肿”
肠外阿米巴病:阿米巴脓肿,肺阿米巴病,脑阿米巴病,皮肤阿米巴病 阿米巴肝脓肿最常见
临床表现
肠阿米巴病:1.急性阿米巴病:腹泻,果酱样粘液血便,腥臭味 2.慢性阿米巴:腹泻反复发作,病程持续数月至数年,易并发肝脓肿 阿米巴肿等 肠外阿米巴病(阿米巴肝脓肿):起病慢,长期发热肝区痛,久病者 呈衰竭状态,消瘦贫血,浮肿,易误诊为肝癌
实验室诊断
病原学检查:1.稀便生理盐水涂片法:适用于急性阿米巴病,查滋养体 2.成型便碘液染色法:适用于带虫者或慢性患者症状间歇期,查包囊 3.铁苏木素染色法 4.脓肿抽出物涂片法:查滋养体 5.粪便及脓肿抽出物培养
免疫学检查:1.抗体检测:凝集素IgG 2.抗原检测:凝集素Ag
分子生物学检测:SSUr RNA,HLY6基因
最容易检出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的标本是:粘液脓血便
粪便检查溶组织内阿米巴的注意事项:盛粪便的容器要干净。 粪便应为无尿混入的新鲜大便。尽快送检。气温低时注意保温
杜氏利 什曼原虫
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内脏利什曼病,又称黑热病
形态
无鞭毛体:卵圆形,数微米,核圆形,较大,动基体细小,杆状,寄生在人巨噬细胞内
前鞭毛体:梭形,核位于中部,动基体位于前部,基体发出一根鞭毛
生活史
寄生部位:肝,脾胃,骨髓,淋巴结等巨噬细胞内
传播媒介:白蛉 感染期:前鞭毛体
感染方式:媒介昆虫白蛉 致病阶段:利杜体
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保虫宿主主要是犬
致病
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巨噬细胞的大量破坏和增生
三系细胞减少:红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牙龈出血 白细胞减少,易发各种感染性疾病
特殊类型:皮肤型
诊断
病原学检测:涂片染色法,骨髓穿刺最常用,淋巴结检出率低,脾少用 培养法:穿刺物接种NNN培养基,一周后查前鞭毛体 动物接种法:穿刺物接种于易感动物,1~2个月后取肝,脾组织涂片
免疫学检测:抗体检测:ELISA,IHA,IFA,dot-ELISA 抗原检测:血清循环抗原
分子生物学检测 血常规检测
防治:治疗患者,首选葡萄糖酸锑钠;杀灭患犬;消灭白蛉和加强个人防护
刚地 弓形虫
呈世界性分布,人体感染相当普遍。人兽共患弓形虫病。先天性,获得性弓形虫 造成艾滋病死亡的重要原因
形态:滋养体、假包囊,包囊,卵囊,裂殖体,配子体
发育阶段:滋养体——裂殖体——配子体(对人没有感染性)——包囊
生活史
寄生部位:所有有核细胞 终宿主:猫科动物
中间宿主:哺乳动物(人羊猪牛猫)鸟类,鱼类
感染期:猫粪中的卵囊,动物肉中的包囊,假包囊
感染方式:经口,经皮肤,垂直传播,输血器官移植
生殖方式:世代交替 配子生殖:猫小肠上皮细胞,裂体生殖:有核细胞
需要两种脊椎动物完成生活史
致病
速殖子是急性感染的主要致病阶段
包囊内缓殖子是慢性感染的主要形式
机会致病性原虫
感染后可引起胎儿畸形
感染人体的途径:经胎盘感染,经口感染,经输血感染,经损伤皮肤感染
临床表现
阴性感染:多数
先天性弓形虫病(经胎盘感染): 孕早期:流产,早产,死胎,畸胎 孕后期:阴性感染或者出生后才出现症状;存活儿童:智力,运动障碍
获得性弓形虫病(病因:食入未煮熟含有包囊的肉) 淋巴结肿大:颌下和颈后淋巴结肿大 神经系统:脑炎,脑膜炎,癫痫等 眼部症状:视网膜脉络膜炎,视力下降 全身:多器官损伤
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常会发生急性播散性的全身性弓形虫并发弓形虫脑炎而死亡
实验室诊断
病原学检查: 1.涂片染色法:各种体液,组织穿刺涂片染色查滋养体 2.组织切片检查法:组织活检查速殖子或包囊 3.动物接种和细胞培养法:小鼠腹腔接种1周取腹腔液镜检
免疫学检查:抗体检查:IgM,IgG
分子生物学检测,血常规检测(嗜酸性细胞异常增多)影像学检查
流行
传染源:猫科动物为主的多种哺乳动物和鸟类。猫粪,动物肉,蛋,奶
易感人群:胎儿及AIDS,器官移植,恶性肿瘤等免疫功能不全者
防治: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阴道 毛滴虫
生活史
只有滋养期 感染期:滋养期
寄生部位:男女泌尿生殖系统,女性生殖道和男性泌尿道
感染途径:接触感染,直接接触,间接接触(公共浴池,坐式厕所)
形态
运动细胞器是:鞭毛
有一个细胞核,有轴柱一根,有波动膜1个,有付基纤维1根
致病
致病机制:致病力与虫株毒力和宿主生理状态相关 破坏阴道的自净作用
病理变化:阴道壁粘膜,水肿,上皮细胞变形脱落,白细胞浸润
临床表现
阴道炎:会阴部瘙痒或灼烧感,白带增多呈灰黄色,泡沫状,有异味
尿道炎:尿急,尿频,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
实验室诊断
病原学检查:生理涂片,涂片染色法:查滋养体 取材:阴道分泌物,尿沉渣,前列腺液
蓝氏贾第 鞭毛虫(黑热病 的病原体)
形态
滋养体
包囊:椭圆形,囊壁与虫体有明显间隙,未成熟2核,成熟4核 鞭毛,丝状物,轴柱
生活史
繁殖阶段:滋养体,二分裂法繁殖
感染阶段:成熟四核包囊
寄生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借吸盘吸附肠壁
感染方式:经口,包囊随粪便排出,污染食物和饮水
保虫宿主:鼠类等哺乳动物
致病阶段:滋养体
临床表现
急性期:水样便,量大,恶臭,无脓血,伴腹痛,腹胀
慢性期:周期性稀便,反复发作,大便甚臭,病程长达数年,可有吸收不良 综合征,儿童患者由于腹泻,脂肪泻,引起贫血等营养不良,导致 生长滞缓。成虫寄生在胆道系统,可引起胆囊炎和胆管炎
引起“旅游者腹泻”//易合并HIV感染
诊断
病原学检查
粪便检查:水样稀便:生理盐水涂片检查滋养体 成形便:碘液染色涂片查包囊,隔日粪检,连续三次
十二指肠引流液检查:查滋养体
肠内试验法(肠检胶囊法)
小肠粘膜活检
免疫学检测
抗体检测:IgG,IgA
抗原检测:ELISA,免疫磁性分离-间接荧光抗体
分子生物学检测
黑热病患者,首选的诊断方法是:骨髓穿刺涂片检查
防治:治疗病人和带菌者,加强粪便管理,注意饮食卫生,易感人群保护
疟原虫
疟原虫是疟疾的病原体;疟疾是一种由蚊虫叮咬传播的古老的传染病 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各国,在我国,本地病例已经非常少见
形态 特征
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瑞特或吉姆萨染色:核染成紫红色,胞质呈天蓝至深蓝色,疟原虫 消化血红蛋白产物——疟色素呈棕黄色
间日 疟原虫
早期滋养体——环状体:红细胞正常,较大,约为红细胞直径的1/3, 胞浆环状,深蓝色,一个核,红色,无色素
晚期滋养体 —大滋养体
红细胞:胀大,颜色变淡,出现染成红色的小 点——薛氏小点
大小:较大
胞浆:不规则,有伪足,有1—3个空泡
核:1个,红色
色素:有色素,黄褐色,细小杆状,分布不均匀
裂殖体
未成熟 裂殖体
红细胞:变大,颜色苍白,不规则
大小:大
胞浆:空泡消失,未分裂
核:分裂,2—12个
色素:色素开始集中
成熟 裂殖体
红细胞:变大,颜色苍白球,不规则
大小:大,不规则圆形
胞浆:分裂,包绕
核:分裂,12-24个,平均16个
配子体(雌雄配子体最主要的 鉴别点是:细胞核的特点)
雌配子体:虫体较大,占满胀大的红细胞。胞质致密,色深蓝。 核小致密,深红色,多位于虫体一侧,疟色素分散
雄配子体:虫体较小,胞质浅蓝。核大疏松,淡红色,多位于虫体的 中央
诊断间日疟原虫的最佳采血时间是:发作后数小时至10小时
恶性 疟原虫
早期滋养体 —环状体
环纤细,约为红细胞直径的1/5
核1个,但2个常见,红细胞常含有2个以上原虫
虫体常位于红细胞的边缘,呈“鸟飞状”
红细胞大小正常或略小,粗大紫褐色颗粒,“茂氏小点”
晚期滋养体
一般不出现在外周血,体小结实,圆形,不活动
疟色素集中一团,黑褐色
原虫此时开始集中在内脏毛细血管
裂殖体
未成熟 裂殖体
小而胞质致密,大量疟色素集中
核分裂多个
成熟 裂殖体
裂殖子8~26个,通常8~18个,排列不规则
疟色素集中成一团,虫体占红细胞体积的2/3
配子体
雌配子体:新月形,两端较尖,核致密,深红色,常位于中央。 疟色素黑褐色,分布于核周围
雄配子体:腊肠形,两端钝圆,胞质色蓝而略带红。核疏松,淡红色, 位于中央,疟色素黄棕色,小杆状,在核周围较多
对比
生活史
感染阶段:子孢子,裂殖子(输血时)
感染途径与方式:蚊虫叮咬,输血或经胎盘
致病阶段:红内期疟原虫
疟疾发作的原因是:疟原虫红内期裂体增殖
可引起疟疾再燃的虫期为:红内期无性体
疟疾复发的原因是:迟发型子孢子引起的发作
人体寄生部位:肝细胞,红细胞
两个宿主
人:中间宿主——无性生殖(裂体生殖)
蚊:终宿主——有性生殖(配子生殖),无性生殖(孢子生殖)
生殖方式:世代交替
实验室 诊断
病原学检查:血涂片吉姆萨或瑞特染色法:厚血膜涂片,薄血膜涂片 采血时间:1.恶性疟:发作时查环状体或配子体,发作后数小时后因晚期滋养体寄生虫的红细胞 滞留下皮下脂肪及内脏微血管中,不易查见 2.间日疟和三日疟:发作后10小时内,太久后原虫数量要下降
免疫学诊断:查循环抗原,查循环抗体
分子生物学技术
典型疟疾发作表现为:寒战,发热,出汗
疟原虫感染者可产生的免疫类型是:带虫免疫
原虫
概述
结构特点:单细胞真核生物,形态多样,基本结构包括胞质,胞膜,胞核
生活史类型:1.人际传播型:一种宿主,通过直接或中间媒介由感染者传播至易感者的原虫 2.循环传播型:需要一种以上的脊椎动物宿主。原虫可在人与脊椎动物之间传播 3.虫媒传播型:通过媒介昆虫传播,此类原虫只有在媒介昆虫体内才能发育至感染阶段
致病特点:增殖与播散作用,毒性作用,机会致病
溶组织 内阿米巴(重要鉴别 特征:内含一个细胞核)
生活史
子主题
包囊——滋养体——包囊
感染方式:经口
寄生于人体的阿米巴病虫种是:溶组织内阿米巴
感染阶段:四核包囊
致病
肠阿米巴病:病变部位主要在盲肠,升结肠;急性期特征性烧瓶样溃疡 坏死组织与活组织交界处常可见阿米巴滋养体 慢性期:溃疡,肉芽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并存,肠壁增厚变硬; 肉芽组织增生过多可形成局限性包块,称“阿米巴肿”
肠外阿米巴病:阿米巴脓肿,肺阿米巴病,脑阿米巴病,皮肤阿米巴病 阿米巴肝脓肿最常见
临床表现
肠阿米巴病:1.急性阿米巴病:腹泻,果酱样粘液血便,腥臭味 2.慢性阿米巴:腹泻反复发作,病程持续数月至数年,易并发肝脓肿 阿米巴肿等 肠外阿米巴病(阿米巴肝脓肿):起病慢,长期发热肝区痛,久病者 呈衰竭状态,消瘦贫血,浮肿,易误诊为肝癌
实验室诊断
病原学检查:1.稀便生理盐水涂片法:适用于急性阿米巴病,查滋养体 2.成型便碘液染色法:适用于带虫者或慢性患者症状间歇期,查包囊 3.铁苏木素染色法 4.脓肿抽出物涂片法:查滋养体 5.粪便及脓肿抽出物培养
免疫学检查:1.抗体检测:凝集素IgG 2.抗原检测:凝集素Ag
分子生物学检测:SSUr RNA,HLY6基因
最容易检出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的标本是:粘液脓血便
粪便检查溶组织内阿米巴的注意事项:盛粪便的容器要干净。 粪便应为无尿混入的新鲜大便。尽快送检。气温低时注意保温
杜氏利 什曼原虫
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内脏利什曼病,又称黑热病
形态
无鞭毛体:卵圆形,数微米,核圆形,较大,动基体细小,杆状,寄生在人巨噬细胞内
前鞭毛体:梭形,核位于中部,动基体位于前部,基体发出一根鞭毛
生活史
寄生部位:肝,脾胃,骨髓,淋巴结等巨噬细胞内
传播媒介:白蛉 感染期:前鞭毛体
感染方式:媒介昆虫白蛉 致病阶段:利杜体
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保虫宿主主要是犬
致病
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巨噬细胞的大量破坏和增生
三系细胞减少:红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牙龈出血 白细胞减少,易发各种感染性疾病
特殊类型:皮肤型
诊断
病原学检测:涂片染色法,骨髓穿刺最常用,淋巴结检出率低,脾少用 培养法:穿刺物接种NNN培养基,一周后查前鞭毛体 动物接种法:穿刺物接种于易感动物,1~2个月后取肝,脾组织涂片
免疫学检测:抗体检测:ELISA,IHA,IFA,dot-ELISA 抗原检测:血清循环抗原
分子生物学检测 血常规检测
防治:治疗患者,首选葡萄糖酸锑钠;杀灭患犬;消灭白蛉和加强个人防护
刚地 弓形虫
呈世界性分布,人体感染相当普遍。人兽共患弓形虫病。先天性,获得性弓形虫 造成艾滋病死亡的重要原因
形态:滋养体、假包囊,包囊,卵囊,裂殖体,配子体
发育阶段:滋养体——裂殖体——配子体(对人没有感染性)——包囊
生活史
寄生部位:所有有核细胞 终宿主:猫科动物
中间宿主:哺乳动物(人羊猪牛猫)鸟类,鱼类
感染期:猫粪中的卵囊,动物肉中的包囊,假包囊
感染方式:经口,经皮肤,垂直传播,输血器官移植
生殖方式:世代交替 配子生殖:猫小肠上皮细胞,裂体生殖:有核细胞
需要两种脊椎动物完成生活史
致病
速殖子是急性感染的主要致病阶段
包囊内缓殖子是慢性感染的主要形式
机会致病性原虫
感染后可引起胎儿畸形
感染人体的途径:经胎盘感染,经口感染,经输血感染,经损伤皮肤感染
临床表现
阴性感染:多数
先天性弓形虫病(经胎盘感染): 孕早期:流产,早产,死胎,畸胎 孕后期:阴性感染或者出生后才出现症状;存活儿童:智力,运动障碍
获得性弓形虫病(病因:食入未煮熟含有包囊的肉) 淋巴结肿大:颌下和颈后淋巴结肿大 神经系统:脑炎,脑膜炎,癫痫等 眼部症状:视网膜脉络膜炎,视力下降 全身:多器官损伤
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常会发生急性播散性的全身性弓形虫并发弓形虫脑炎而死亡
实验室诊断
病原学检查: 1.涂片染色法:各种体液,组织穿刺涂片染色查滋养体 2.组织切片检查法:组织活检查速殖子或包囊 3.动物接种和细胞培养法:小鼠腹腔接种1周取腹腔液镜检
免疫学检查:抗体检查:IgM,IgG
分子生物学检测,血常规检测(嗜酸性细胞异常增多)影像学检查
流行
传染源:猫科动物为主的多种哺乳动物和鸟类。猫粪,动物肉,蛋,奶
易感人群:胎儿及AIDS,器官移植,恶性肿瘤等免疫功能不全者
防治: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阴道 毛滴虫
生活史
只有滋养期 感染期:滋养期
寄生部位:男女泌尿生殖系统,女性生殖道和男性泌尿道
感染途径:接触感染,直接接触,间接接触(公共浴池,坐式厕所)
形态
运动细胞器是:鞭毛
有一个细胞核,有轴柱一根,有波动膜1个,有付基纤维1根
致病
致病机制:致病力与虫株毒力和宿主生理状态相关 破坏阴道的自净作用
病理变化:阴道壁粘膜,水肿,上皮细胞变形脱落,白细胞浸润
临床表现
阴道炎:会阴部瘙痒或灼烧感,白带增多呈灰黄色,泡沫状,有异味
尿道炎:尿急,尿频,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
实验室诊断
病原学检查:生理涂片,涂片染色法:查滋养体 取材:阴道分泌物,尿沉渣,前列腺液
蓝氏贾第 鞭毛虫(黑热病 的病原体)
形态
滋养体
包囊:椭圆形,囊壁与虫体有明显间隙,未成熟2核,成熟4核 鞭毛,丝状物,轴柱
生活史
繁殖阶段:滋养体,二分裂法繁殖
感染阶段:成熟四核包囊
寄生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借吸盘吸附肠壁
感染方式:经口,包囊随粪便排出,污染食物和饮水
保虫宿主:鼠类等哺乳动物
致病阶段:滋养体
临床表现
急性期:水样便,量大,恶臭,无脓血,伴腹痛,腹胀
慢性期:周期性稀便,反复发作,大便甚臭,病程长达数年,可有吸收不良 综合征,儿童患者由于腹泻,脂肪泻,引起贫血等营养不良,导致 生长滞缓。成虫寄生在胆道系统,可引起胆囊炎和胆管炎
引起“旅游者腹泻”//易合并HIV感染
诊断
病原学检查
粪便检查:水样稀便:生理盐水涂片检查滋养体 成形便:碘液染色涂片查包囊,隔日粪检,连续三次
十二指肠引流液检查:查滋养体
肠内试验法(肠检胶囊法)
小肠粘膜活检
免疫学检测
抗体检测:IgG,IgA
抗原检测:ELISA,免疫磁性分离-间接荧光抗体
分子生物学检测
黑热病患者,首选的诊断方法是:骨髓穿刺涂片检查
防治:治疗病人和带菌者,加强粪便管理,注意饮食卫生,易感人群保护
疟原虫
疟原虫是疟疾的病原体;疟疾是一种由蚊虫叮咬传播的古老的传染病 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各国,在我国,本地病例已经非常少见
形态 特征
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瑞特或吉姆萨染色:核染成紫红色,胞质呈天蓝至深蓝色,疟原虫 消化血红蛋白产物——疟色素呈棕黄色
间日 疟原虫
早期滋养体——环状体:红细胞正常,较大,约为红细胞直径的1/3, 胞浆环状,深蓝色,一个核,红色,无色素
晚期滋养体 —大滋养体
红细胞:胀大,颜色变淡,出现染成红色的小 点——薛氏小点
大小:较大
胞浆:不规则,有伪足,有1—3个空泡
核:1个,红色
色素:有色素,黄褐色,细小杆状,分布不均匀
裂殖体
未成熟 裂殖体
红细胞:变大,颜色苍白,不规则
大小:大
胞浆:空泡消失,未分裂
核:分裂,2—12个
色素:色素开始集中
成熟 裂殖体
红细胞:变大,颜色苍白球,不规则
大小:大,不规则圆形
胞浆:分裂,包绕
核:分裂,12-24个,平均16个
配子体(雌雄配子体最主要的 鉴别点是:细胞核的特点)
雌配子体:虫体较大,占满胀大的红细胞。胞质致密,色深蓝。 核小致密,深红色,多位于虫体一侧,疟色素分散
雄配子体:虫体较小,胞质浅蓝。核大疏松,淡红色,多位于虫体的 中央
诊断间日疟原虫的最佳采血时间是:发作后数小时至10小时
恶性 疟原虫
早期滋养体 —环状体
环纤细,约为红细胞直径的1/5
核1个,但2个常见,红细胞常含有2个以上原虫
虫体常位于红细胞的边缘,呈“鸟飞状”
红细胞大小正常或略小,粗大紫褐色颗粒,“茂氏小点”
晚期滋养体
一般不出现在外周血,体小结实,圆形,不活动
疟色素集中一团,黑褐色
原虫此时开始集中在内脏毛细血管
裂殖体
未成熟 裂殖体
小而胞质致密,大量疟色素集中
核分裂多个
成熟 裂殖体
裂殖子8~26个,通常8~18个,排列不规则
疟色素集中成一团,虫体占红细胞体积的2/3
配子体
雌配子体:新月形,两端较尖,核致密,深红色,常位于中央。 疟色素黑褐色,分布于核周围
雄配子体:腊肠形,两端钝圆,胞质色蓝而略带红。核疏松,淡红色, 位于中央,疟色素黄棕色,小杆状,在核周围较多
对比
生活史
感染阶段:子孢子,裂殖子(输血时)
感染途径与方式:蚊虫叮咬,输血或经胎盘
致病阶段:红内期疟原虫
疟疾发作的原因是:疟原虫红内期裂体增殖
可引起疟疾再燃的虫期为:红内期无性体
疟疾复发的原因是:迟发型子孢子引起的发作
人体寄生部位:肝细胞,红细胞
两个宿主
人:中间宿主——无性生殖(裂体生殖)
蚊:终宿主——有性生殖(配子生殖),无性生殖(孢子生殖)
生殖方式:世代交替
实验室 诊断
病原学检查:血涂片吉姆萨或瑞特染色法:厚血膜涂片,薄血膜涂片 采血时间:1.恶性疟:发作时查环状体或配子体,发作后数小时后因晚期滋养体寄生虫的红细胞 滞留下皮下脂肪及内脏微血管中,不易查见 2.间日疟和三日疟:发作后10小时内,太久后原虫数量要下降
免疫学诊断:查循环抗原,查循环抗体
分子生物学技术
典型疟疾发作表现为:寒战,发热,出汗
疟原虫感染者可产生的免疫类型是:带虫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