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吸虫
关于吸虫的思维导图,整理了 肝吸虫、血吸虫、姜片吸虫、肺吸虫(卫 氏并殖吸虫)的知识,,大家可以学起来哦。
编辑于2023-05-03 18:32:03 陕西吸虫
概述
吸虫属于扁形动物门,吸虫纲,复殖目
特点:虫体背腹扁平,具有口吸盘和腹吸盘,雌雄同体(血吸虫除外) 生活史阶段需要1~2个中间宿主,终宿主多为人或其他哺乳动物生殖方式为有性生殖 与无性生殖交替即世代交替
生活史:生活史复杂,世代交替,宿主转换 (吸虫卵在外界环境中进一步发育的必需条件是:淡水螺)
形态
成虫形态:舌状或树叶状,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无体腔;除血吸虫外,均为雌雄同体 有两吸盘:口吸盘与腹吸盘(附着,移动) 消化系统:有口,咽,食管,肠道,但无肛门,肠枝末端是封闭的盲管 生殖系统:雄性生殖器官,睾丸,输出管,输精管
虫卵:椭圆形,有卵盖(血吸虫除外)卵内含1个卵细胞和多个卵黄细胞(布氏姜片吸虫 肝吸虫)或含有一个毛蚴(肝吸虫,日本血吸虫)
幼虫:毛蚴(椭圆形,体被纤毛,运动活泼),胞蚴,雷蚴,尾蚴(体部和尾部,尾部长短不一 有的尾部有分叉),囊蚴(圆形或椭圆形,外为囊壁,内为幼虫,其内常有黑色遮光颗粒)
常见吸虫 发育阶段
肝吸虫:成虫,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童虫
姜片吸虫:成虫,虫卵,毛蚴,胞蚴,(母,子)雷蚴,尾蚴,囊蚴
日本血吸虫:成虫,虫卵,毛蚴,(母,子)胞蚴,尾蚴,童虫
肺吸虫:成虫,虫卵,毛蚴,胞蚴,(母,子)雷蚴,尾蚴,囊蚴,童虫
发育阶段无囊尾蚴
肝吸虫
华支睾吸虫,主要寄生于肝胆管内,又名肝吸虫。
生活史
寄生部位:成虫寄生于宿主的肝胆管内
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毛蚴,胞蚴,雷蚴,尾蚴),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或虾
感染阶段:囊蚴
感染途径与方式:经口感染,食入含囊蚴的鱼虾而感染
从感染到粪中查到虫卵:犬与猫需25~30天;鼠平均21天;人约1月
成虫寿命:一般为20~30年,成虫产卵1100~2400个/条/日
保虫宿主:猫,狗和猪等 生殖方式:世代交替
感染方式: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鱼虾
形态特征
成虫:体形狭长,背腹扁平,前端稍窄,后端稍圆,状似葵花籽仁
虫卵:形状:似芝麻,黄褐色(人体蠕虫卵中体形最小的) 卵一端较窄且有卵盖,盖周围形成肩峰,另端有小疣状突起,内含毛蚴 是常见蠕虫卵中最小的,卵壳较厚
毛蚴:纺锤体,体表被以密集的纤毛
胞蚴:长袋状,无口及咽,虫体内有胚细胞和正在发育的雷蚴
囊蚴:呈球形,略带淡黄色
致病与临床
致病机制:虫体机械性刺激作用,虫体阻塞作用,虫体代谢产物和分泌物作用
临床表现:带虫者,慢性肝吸虫病,急性华支睾吸虫病
对人体的主要危害是:肝脏损害
实验室诊断
病原学检查:粪便查虫卵(诊断依据) 涂片法:直接涂片法检出率较低,改良加藤法 集卵法:包括漂浮集卵法和沉淀集卵法 十二指肠引流胆汁查虫卵:离心沉淀后镜检,检出率较高
免疫学检查:ELISA,胶体金免疫层析法
血吸虫
中国仅有日本血吸虫;(主要流行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生活史
发育过程:成虫在终宿主体内寄生及产卵——门脉-肠系膜静脉
终宿主:人 保虫宿主:牛,兔,猪,鼠等 中间宿主:钉螺
感染阶段:尾蚴
感染途径与方式:经皮肤感染,在湖塘游泳,捕鱼,接触疫水
寄生部位:成虫寄生于宿主门脉-肠系膜静脉系统
童虫移行:皮下毛细血管或淋巴—动脉—静脉—心—肝门静脉—肠系膜静脉
异位寄生部位:肺,脑,皮肤,甲状腺等处
成虫寿命:平均4~5年
主要致病阶段:虫卵
形态
成虫:雌雄异体,常呈合抱状。口吸盘,腹吸盘位于虫体前端 雄虫:乳白色,圆筒形,虫体粗短,背腹扁平,自腹吸盘以下虫体形呈抱雌沟 雌虫:暗褐色
虫卵:椭圆形,淡黄色,卵壳薄,无卵盖,卵壳一侧有小棘,表面附有宿主组织 残留物,卵壳内含毛蚴,油滴状的毛蚴分泌物,位于毛蚴和卵壳间
毛蚴:多分布于水体表面,作直线运动,在水中能存活1~3天
尾蚴:分体部和尾部,尾部分叉。在水中游动,与宿主皮肤接触,侵入皮肤
童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免疫力可以杀伤再进入人体内
致病与临床
变态反应是血吸虫病理病变的重要机制。虫卵是血吸虫病的主要致病因子 (虫卵致病主要机制:分泌可溶性虫卵抗原导致虫卵肉芽肿)
致病:巨脾型,腹水型,侏儒型
实验室诊断
病原学检查:粪便直接涂片,漏检率高 浓集法:尼龙绢袋集卵法,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 改良加藤厚涂片法:EPG 直肠粘膜活组织检查,有出血危险
免疫学检测:检测抗体:不区分现症与既往,有交叉反应,ELISA,IHA 环卵沉淀试验 检测抗原:反应现症或活动性,评价疗效
姜片吸虫
是寄生于人体内最大的吸虫,成虫寄生人体的小肠,人感染是因生食水生植物 治疗药物:首选吡喹酮
生活史
寄生部位:成虫寄生于宿主的小肠 中间宿主:扁卷螺
传播媒介:水生植物,如菱角和
保虫宿主:猪
感染阶段:囊蚴
感染途径与方式:经口感染,因生食活囊蚴的水生植物而感染 (生食或半生食水生植物)
成虫寿命:最长可达4年半
保虫宿主:猪 生殖方式:世代交替型
形态
成虫:长椭圆形,背腹扁平,生姜片状,活体为肉红色,体表有皮棘 腹吸盘呈漏斗状,较口吸盘大4~5倍,肠分支2支
虫卵:姜片虫卵是人体蠕虫卵最大的一个,呈椭圆形,淡黄色 卵壳薄,均匀,卵盖较小不明显,内含卵细胞1个,卵黄细胞20~40个 既有卵盖又有卵细胞
致病与临床
带虫者:轻度感染可无症状
消化道功能紊乱:重度感染。症状:腹痛,腹泻,消化不良,隐血阳性 上腹部肠鸣音亢进
合并症:重度感染。严重感染儿童致营养不良,可有智力减退,发育障碍 侏儒症,肠梗阻
实验室诊断
首选病原检查——粪便中查虫卵
直接涂片法,粪便中一次三片可查见91.3%的感染者
浓集法:水洗沉淀法等,检出率高
部分患者成虫随粪便排出或偶尔呕吐出,即可确诊
肺吸虫(卫 氏并殖吸虫)
生活史
寄生部位:成虫寄生于肺部
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为川卷螺,第二中间宿主为石蟹
感染阶段:囊蚴
感染途径与方式:经口感染,因食入含活囊蚴的溪蟹,蝲蛄感染
成虫寿命:一般5~6年
保虫宿主:猫,狗和野生肉食动物,如虎
致病
致病机制:虫体具有游走性,肺吸虫病主要是童虫或成虫在人体组织与器官内移行 寄居造成的机械性损伤,及其代谢物等引起的免疫病理反应;病变以在 器官或组织内形成互相沟通的多房性小囊肿为特点
病理
脓肿期:主要因虫体移行引起组织破坏而出血;病变处呈洞穴处或隧道处
囊肿期:镜检:坏死组织+夏科-雷登结晶体+大量虫卵。囊壁因大量肉芽肿组织 增生而肥厚,包裹整个病灶,形成囊肿
纤维瘢痕期:虫体死亡或转移至他处,囊肿内容物通过支气管排出或吸收,肉芽组织 填充,纤维化,病灶形成疤痕;X线硬结状或条索状阴影
以上三期病变常可同时见于同一器官内
吸虫
概述
吸虫属于扁形动物门,吸虫纲,复殖目
特点:虫体背腹扁平,具有口吸盘和腹吸盘,雌雄同体(血吸虫除外) 生活史阶段需要1~2个中间宿主,终宿主多为人或其他哺乳动物生殖方式为有性生殖 与无性生殖交替即世代交替
生活史:生活史复杂,世代交替,宿主转换 (吸虫卵在外界环境中进一步发育的必需条件是:淡水螺)
形态
成虫形态:舌状或树叶状,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无体腔;除血吸虫外,均为雌雄同体 有两吸盘:口吸盘与腹吸盘(附着,移动) 消化系统:有口,咽,食管,肠道,但无肛门,肠枝末端是封闭的盲管 生殖系统:雄性生殖器官,睾丸,输出管,输精管
虫卵:椭圆形,有卵盖(血吸虫除外)卵内含1个卵细胞和多个卵黄细胞(布氏姜片吸虫 肝吸虫)或含有一个毛蚴(肝吸虫,日本血吸虫)
幼虫:毛蚴(椭圆形,体被纤毛,运动活泼),胞蚴,雷蚴,尾蚴(体部和尾部,尾部长短不一 有的尾部有分叉),囊蚴(圆形或椭圆形,外为囊壁,内为幼虫,其内常有黑色遮光颗粒)
常见吸虫 发育阶段
肝吸虫:成虫,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童虫
姜片吸虫:成虫,虫卵,毛蚴,胞蚴,(母,子)雷蚴,尾蚴,囊蚴
日本血吸虫:成虫,虫卵,毛蚴,(母,子)胞蚴,尾蚴,童虫
肺吸虫:成虫,虫卵,毛蚴,胞蚴,(母,子)雷蚴,尾蚴,囊蚴,童虫
发育阶段无囊尾蚴
肝吸虫
华支睾吸虫,主要寄生于肝胆管内,又名肝吸虫。
生活史
寄生部位:成虫寄生于宿主的肝胆管内
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毛蚴,胞蚴,雷蚴,尾蚴),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或虾
感染阶段:囊蚴
感染途径与方式:经口感染,食入含囊蚴的鱼虾而感染
从感染到粪中查到虫卵:犬与猫需25~30天;鼠平均21天;人约1月
成虫寿命:一般为20~30年,成虫产卵1100~2400个/条/日
保虫宿主:猫,狗和猪等 生殖方式:世代交替
感染方式: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鱼虾
形态特征
成虫:体形狭长,背腹扁平,前端稍窄,后端稍圆,状似葵花籽仁
虫卵:形状:似芝麻,黄褐色(人体蠕虫卵中体形最小的) 卵一端较窄且有卵盖,盖周围形成肩峰,另端有小疣状突起,内含毛蚴 是常见蠕虫卵中最小的,卵壳较厚
毛蚴:纺锤体,体表被以密集的纤毛
胞蚴:长袋状,无口及咽,虫体内有胚细胞和正在发育的雷蚴
囊蚴:呈球形,略带淡黄色
致病与临床
致病机制:虫体机械性刺激作用,虫体阻塞作用,虫体代谢产物和分泌物作用
临床表现:带虫者,慢性肝吸虫病,急性华支睾吸虫病
对人体的主要危害是:肝脏损害
实验室诊断
病原学检查:粪便查虫卵(诊断依据) 涂片法:直接涂片法检出率较低,改良加藤法 集卵法:包括漂浮集卵法和沉淀集卵法 十二指肠引流胆汁查虫卵:离心沉淀后镜检,检出率较高
免疫学检查:ELISA,胶体金免疫层析法
血吸虫
中国仅有日本血吸虫;(主要流行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生活史
发育过程:成虫在终宿主体内寄生及产卵——门脉-肠系膜静脉
终宿主:人 保虫宿主:牛,兔,猪,鼠等 中间宿主:钉螺
感染阶段:尾蚴
感染途径与方式:经皮肤感染,在湖塘游泳,捕鱼,接触疫水
寄生部位:成虫寄生于宿主门脉-肠系膜静脉系统
童虫移行:皮下毛细血管或淋巴—动脉—静脉—心—肝门静脉—肠系膜静脉
异位寄生部位:肺,脑,皮肤,甲状腺等处
成虫寿命:平均4~5年
主要致病阶段:虫卵
形态
成虫:雌雄异体,常呈合抱状。口吸盘,腹吸盘位于虫体前端 雄虫:乳白色,圆筒形,虫体粗短,背腹扁平,自腹吸盘以下虫体形呈抱雌沟 雌虫:暗褐色
虫卵:椭圆形,淡黄色,卵壳薄,无卵盖,卵壳一侧有小棘,表面附有宿主组织 残留物,卵壳内含毛蚴,油滴状的毛蚴分泌物,位于毛蚴和卵壳间
毛蚴:多分布于水体表面,作直线运动,在水中能存活1~3天
尾蚴:分体部和尾部,尾部分叉。在水中游动,与宿主皮肤接触,侵入皮肤
童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免疫力可以杀伤再进入人体内
致病与临床
变态反应是血吸虫病理病变的重要机制。虫卵是血吸虫病的主要致病因子 (虫卵致病主要机制:分泌可溶性虫卵抗原导致虫卵肉芽肿)
致病:巨脾型,腹水型,侏儒型
实验室诊断
病原学检查:粪便直接涂片,漏检率高 浓集法:尼龙绢袋集卵法,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 改良加藤厚涂片法:EPG 直肠粘膜活组织检查,有出血危险
免疫学检测:检测抗体:不区分现症与既往,有交叉反应,ELISA,IHA 环卵沉淀试验 检测抗原:反应现症或活动性,评价疗效
姜片吸虫
是寄生于人体内最大的吸虫,成虫寄生人体的小肠,人感染是因生食水生植物 治疗药物:首选吡喹酮
生活史
寄生部位:成虫寄生于宿主的小肠 中间宿主:扁卷螺
传播媒介:水生植物,如菱角和
保虫宿主:猪
感染阶段:囊蚴
感染途径与方式:经口感染,因生食活囊蚴的水生植物而感染 (生食或半生食水生植物)
成虫寿命:最长可达4年半
保虫宿主:猪 生殖方式:世代交替型
形态
成虫:长椭圆形,背腹扁平,生姜片状,活体为肉红色,体表有皮棘 腹吸盘呈漏斗状,较口吸盘大4~5倍,肠分支2支
虫卵:姜片虫卵是人体蠕虫卵最大的一个,呈椭圆形,淡黄色 卵壳薄,均匀,卵盖较小不明显,内含卵细胞1个,卵黄细胞20~40个 既有卵盖又有卵细胞
致病与临床
带虫者:轻度感染可无症状
消化道功能紊乱:重度感染。症状:腹痛,腹泻,消化不良,隐血阳性 上腹部肠鸣音亢进
合并症:重度感染。严重感染儿童致营养不良,可有智力减退,发育障碍 侏儒症,肠梗阻
实验室诊断
首选病原检查——粪便中查虫卵
直接涂片法,粪便中一次三片可查见91.3%的感染者
浓集法:水洗沉淀法等,检出率高
部分患者成虫随粪便排出或偶尔呕吐出,即可确诊
肺吸虫(卫 氏并殖吸虫)
生活史
寄生部位:成虫寄生于肺部
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为川卷螺,第二中间宿主为石蟹
感染阶段:囊蚴
感染途径与方式:经口感染,因食入含活囊蚴的溪蟹,蝲蛄感染
成虫寿命:一般5~6年
保虫宿主:猫,狗和野生肉食动物,如虎
致病
致病机制:虫体具有游走性,肺吸虫病主要是童虫或成虫在人体组织与器官内移行 寄居造成的机械性损伤,及其代谢物等引起的免疫病理反应;病变以在 器官或组织内形成互相沟通的多房性小囊肿为特点
病理
脓肿期:主要因虫体移行引起组织破坏而出血;病变处呈洞穴处或隧道处
囊肿期:镜检:坏死组织+夏科-雷登结晶体+大量虫卵。囊壁因大量肉芽肿组织 增生而肥厚,包裹整个病灶,形成囊肿
纤维瘢痕期:虫体死亡或转移至他处,囊肿内容物通过支气管排出或吸收,肉芽组织 填充,纤维化,病灶形成疤痕;X线硬结状或条索状阴影
以上三期病变常可同时见于同一器官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