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制度
教育综合教育学原理,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
编辑于2023-05-06 13:26:35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概述
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 m
(1)含义: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它包含两个基本方面:①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②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规则,如各种相关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2)内容:教育机构系统又包括两部分,一是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二是教育的管理机构系统。在教育学原理中,通常只探讨各种施教机构。 (3)特点:教育制度具有客观性、规范性、历史性和强制性的特点。 (4)趋势:原始社会时期,没有出现教育制度,随着古代学校教育的出现,各国开始有了教育制度,如今教育制度丰富多样。目前,教育制度正在向终身教育的方向发展。
含义: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
内容
★特点 j
①客观性:教育机构的设置、层次类型的分化、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制度化,都受客观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具有客观性。 ②规范性:任何教育制度都有其规范性。它主要表现在入学条件即受教育权的限定和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确定上。 ③历史性:教育制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会有不同的教育需要,这就需要建立不同的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随着时代的变革而不断变革的。 ④强制性:教育制度是先于作为年轻一代的个体而存在的。它对于受教育者个体的行为有一定的强制作用,要求受教育者无条件地去适应和遵守制度。
历史性
客观性
强制性
规范性
趋势
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了解)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学制的概念 m
学习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学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含义
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
地位:教育制度的核心
趋势:终身教育
学制的类型 j
双轨学制 m
(1)简介:双轨学制产生于18一19世纪的西欧。在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发展条件的影响下,由古代学校演变而来的带有等级特权痕迹的学术性现代学校以及新产生的供劳动人民子女入学的群众性现代学校,都同时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于是就形成了欧洲现代教育的双轨学制,简称双轨制。 (2)内容 ①学制分为并行的两轨。 ②一轨自上而下,针对贵族子弟,其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 ③一轨自下而上,针对平民子弟,其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初中)→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相连的中等职业教育)。 ④两轨平行、封闭,相互不流通。 (3)特点:教育不平等一这样的学制剥夺了在群众性小学上学的劳动者子女升入中学和大学的机会。欧洲国家的学制都曾为双轨制。劳动者子女没有升入文法类中学和大学的机会。
简介:18-19s西欧,学术性现代学校vs群众性现代学校
内容
学制分为并行的两轨
一轨自上而下
一轨自下而上
两轨平行、封闭,相互不流通
特点:教育不平等
单轨学制 m
(1)简介:北美多数地区最初都曾沿用欧洲的双轨制。但1830年以后,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下,以及美国这种没有特权传统的文化历史背景下,原来双轨制中的学术性一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就被在短期内迅速发展起来的群众性小学和中学所湮没,从而形成了美国的单轨学制,简称单轨制。 (2)内容:美国所有学生可进入同一种学制体系。这一体系不分叉,形成了自下而上的结构:小学一中学→大学(六三三制)。其特点是一个系列、多种分段。 (3)特点:体现了教育的平等性。单轨制最早产生于美国,长期以来之所以没有发生重大变化,被世界许多国家先后采用,是因为它有利于教育的逐级普及。它不但有利于过去初等教育的普及,而且有利于后来初中教育的普及,以及20世纪以来高等教育的普及。实践证明,它对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简介:1830后北美,群众性小学和中学
内容:所有学生进入同一种学制体系
小学→中学→大学(六三三制)
特点:体现教育平等性
分支型学制 m
(1)简介:帝俄时期的学制属于双轨制。十月革命后,苏联制定了单轨的社会主义统一劳动学校系统。后来在发展过程中,又恢复了文科中学的某些传统和单设职业学校的做法,于是就形成了既有单轨制的特点又有双轨制的某些因素的苏联型学制。 (2)内容 ①学制前段不分叉:小学、初中阶段是单轨,所有学生一律入学。 ②学制后段分叉:依据学生成绩和实际需要进入各种类型的学校,分叉后的学校上通高等学校,下达初等学校,左通中等专业学校,右达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上下左右畅通无阻。 ③该学制不属于双轨制,因为它一开始并不分轨,并且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也有权进入对口的高等学校 学习。 ④该学制也不属于单轨制,因为它进入中学阶段时又开始分叉。 ⑤此学制是介于双轨制和单轨制之间的学制。
简介:苏联,单轨的社会主义统一劳动学校系统→文科学校某些传统+单设职业学校
内容
学制前段不分叉
学制后段分叉
不属于双轨制
不属于单轨制
介于双轨和单轨之间的学制
特点:灵活,适应不同人的需要,基础阶段教育平等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 jl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在形成后的近百年来,不论从学校系统还是从学校阶段来分析,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1.从学校系统分析,双轨学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 为了普及教育,“二战”后,西欧各国都在积极地并轨,从双轨学制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根据双轨制的并轨情况,可以得出两点结论: (1)义务教育延长到哪里,双轨学制并轨就要并到哪里,单轨学制是机会均等地普及教育的好形式。 (2)综合中学是双轨学制并轨的一种理想形式,因而综合中学化就成了现代中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 2.从学校阶段来看,每个阶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1)幼儿教育阶段:在当代,很多国家都把幼儿教育列入学制系统。与此相关,幼儿教育机构也发生了重要变化:①幼儿教育的结束期有提前的趋势;②加强了小学和幼儿教育的衔接。 (2)小学教育阶段:①小学已无初、高级之分;②小学入学年龄提前到6岁甚至5岁;③小学年限缩短到5年(法国)、4年(德国)甚至3年(20世纪70一80年代的苏联);④小学和初中直接衔接,取消了升入初中的入学考试。 (3)初中教育阶段:①初中学制延长;②把初中阶段看作普通教育的中间阶段,中间学校即由此而来:③不把初中阶段看作中学的初级阶段,而是把它和小学衔接起来,统一进行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教育。 (4)高中教育阶段:高中阶段学制的多种类型,即高中阶段教育结构的多样化,乃是现代学制的一个重要特点。 (5)职业教育阶段:职业教育在发达国家基本上都是在高中阶段进行的。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在当代有两个突出的特征:①对文化科学技术基础的要求越来越高;②职业教育的层次和类型多样化。 (6)高等教育阶段:①多层次。过去主要是本科一个层次,而现在则有多个层次一专科、本科、研究生(硕土、博士);②多类型,现代高等学校的院校、科系、专业类型繁多,有的注重学术性,有的侧重专业性,有的偏重职业性。由此可见,高等学校与生产、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从学校系统分析,双轨学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
义务教育延长到哪里,双轨学制并轨到哪里
综合中学是双轨制并轨的理想形式
从学校阶段来看,每个阶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幼儿教育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职业
高等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了解)
学制制定的依据(补充)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j
1.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十分迅速。发达国家是在普及小学、初中甚至高中之后,学前教育才由高班向低班逐级普及的。随着我国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逐渐普及,我国的学前教育也将逐步普及。 2.均衡发展义务教育 (1)含义: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的特点。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以立法形式推行义务教育是现代教育制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2)成就:目前,我国实现了免费的普及义务教育,这是我国普及义务教育取得的伟大成就。(3)问题:我国的义务教育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促进义务教有均衡发展已成为我国现阶段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任务。目前我国正倡导实行“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3.努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在完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就成为教有发展的重要趋势。为了适应青少年的升学和就业的选择,并满足社会的需要,高中阶段的学制应该多样化,即应有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等不同类型的学校供学生选择。另外,应当扩大普通高中在高中阶段所占的比例,以满足我国高等学校不断扩大招生的需要。普通教育后的职业教育则应当多样化,使未能继续升学的学生可以选择接受就业前的各种职业培训。这样就弥补了我国过去的学制在这个阶段的缺陷。 4.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综合化 普通教育是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现代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育。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劳动者文化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单纯的职业技术教育已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职业教育普通化和普通教育职业化,使普通教育和职业教有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5.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1)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 美国教授马丁·特罗提出了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将高等教育的发展划分为精英高等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在15%以下)、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毛入学率为15%~50%)和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在50%以上)。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在2020年12月发布,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断提升,由2015年的40%提升至2019年51.6%,在学总人数达到4002万,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 (2)高等教育多层次。如果过去的大学主要是本科的话,现在则有专科、本科、硕土、博士等多个层次,从而满足国家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要。 (3)高等教有多类型。如果过去的高等教育就是综合性大学少数科系的话,现在则有理、工、农、林、医、师、文法、财经、军事、管理等多种院校、科系和专业。 (4)高等教育向在职人员开放。主要是通过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网络教育和自学考试等形式,使在职人员有机会进修高等学校的课程。 (5)注重“双一流”院校的建设。在国际竞争激烈的21世纪,国家只有注重“双一流”院校的建设,才能培养出各个领域的领先人才,从而提升我国的实力,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2. 均衡发展义务教育 m
含义: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的特点
成就:实现了免费普及的义务教育
问题:发展不平衡
3. 努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高中学制多样化;扩大普高比例;职业教育多样化
4.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综合化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劳动者文化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5. 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1||| 马丁罗特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
精英高等教育阶段、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
2||| 高等教育多层次
3||| 高等教育多类型
4||| 高等教育向在职人员开放
5||| 注重双一流院校的建设
6. 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l
终身教育的简介
终身教育思想始于20世纪20年代,于20世纪60年代在国际上流行,特别是《终身教育引论》(保罗·朗格朗)、《教育—一财富蕴藏其中》和《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后二者均出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问世后,成为指导未来教育的时代理念。此后所出现的“学习化社会”“回归教育”思潮与实践,正是在这种指导思想的影响下产生的。
终身教育的含义 m
对终身教育比较普遍的看法是: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阶段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它既包括纵向的一个人从婴儿期到老年期在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所受到的各级各类教育,也包括横向的从学校、家庭、社会各个不同领域受到的教育,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持和改善个人社会生活的质量”。终身教育不仅要给学生传授走向社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培养他们继续学习的自学本领,以便学生走出校门后能够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适应不同工作的要求。
如何推动终身教育理念的实践
教育理念的实践 ①在教育观念上,终身教育革新了教育观念,改变了走出校门不学习的谬论,更符合新时代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②在教育目的上,终身教育已经成为当今社会重要的教育目的之一,我国已经将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作为教育目标。 ③在教育制度上,我国正在完善和建立自幼儿到老年人的一体化教育制度,为终身学习创造条件。 ④在教育环境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努力创设学习型社会。一些国家提出了“回归教育”“继续教育”的构想,并且正在实施。 ⑤在教育内容与方法上,终身教育要求中小学教学不断丰富教育内容,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品质,这些都有利于未来帮助学生落实终身教育。 ⑥在师生观上,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既有利于教师做到终身学习,成为学生的榜样,又有利于学生做到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敢于创新,这些都是终身学习者必备的品质。 ⑦在教育途径上,利用互联网等多种途径满足人们对终身教育的需求。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开放大学、老年大学、多种形式的业余大学以及利用无线电、电视、电子计算机网络进行的远距离教学,都是实施终身教育的有效形式。 ⑧在教育立法上,以立法形式推动终身教育的发展。法国于1971年制定了“使终身教育成为一项全国性的义务”的法案。其他国家也竞相仿效,制定终身教育的法令,着手建立终身教育制度。
1||| 在教育目的上,我国已将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作为教育目标
2||| 在教育制度上,完善和建立自幼儿到老年的一体化教育制度
3||| 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丰富教育内容,锻炼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品质
4||| 在教育环境上,创设学习型社会
5||| 在教育观念上,改变了走出校门不学习的谬论
6||| 在师生观上,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7||| 在教育途径上,利用互联网
8||| 在教育立法上,制定终身教育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