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2023年CPA《会计》第八章 负债
备考时间紧张,没时间归纳今年CPA考试的重点?本思维导图总结了2023年注册会计师《负债》的复习重点,每一个考点都清清楚楚,给今年的考生参考。
编辑于2023-05-10 14:05:47 广东备考一建却总被琐碎的时间考点困扰?工期计算、程序节点、时效规定……零散难记?别急!这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时间考点思维导图,帮你一键梳理全书核心时间脉络!
备考时间紧张,没时间归纳今年CPA考试的重点?本思维导图总结了2023年注册会计师《对集团财务报表审计的特殊考虑》的复习重点,每一个考点都清清楚楚,给今年的考生参考。
备考时间紧张,没时间归纳今年CPA考试的重点?本思维导图总结了2023年注册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利用他人的工作》的复习重点,每一个考点都清清楚楚,给今年的考生参考。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备考一建却总被琐碎的时间考点困扰?工期计算、程序节点、时效规定……零散难记?别急!这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时间考点思维导图,帮你一键梳理全书核心时间脉络!
备考时间紧张,没时间归纳今年CPA考试的重点?本思维导图总结了2023年注册会计师《对集团财务报表审计的特殊考虑》的复习重点,每一个考点都清清楚楚,给今年的考生参考。
备考时间紧张,没时间归纳今年CPA考试的重点?本思维导图总结了2023年注册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利用他人的工作》的复习重点,每一个考点都清清楚楚,给今年的考生参考。
第八章 负债
短期借款
解释:
企业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等借入的期限在一年以下(含一年)的各种借款
会计处理:
1.借入时 借:银行存款 贷:短期借款
2.提取利息时 借:财务费用 贷:应付利息
3.归还本息时 借:短期借款 应付利息 贷:银行存款
应付票据
解释:
按承兑人的不同
商业承兑汇票
银行承兑汇票
会计处理:
1.带息应付票据的会计处理
(1)签发并承兑票据时 借:材料采购等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应付票据
(2)6月30日、12月31日计提利息时 借:财务费用 贷:应付利息
(3)偿付票据本息时 借:应付票据 应付利息 贷:银行存款
2.不带息应付票据的会计处理
(1)签发并承兑票据时 借:材料采购等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应付票据
(2)偿付票款时 借:应付票据 贷:银行存款
应付及预收账款
应付账款
1.解释:
(1)应付账款指因购买材料、商品或接受劳务供应等而发生的债务。
(2)当预付账款变成贷方余额时,其实质是应付账款,为一项负债。
2.应付账款的入账时间
应以与所购买物资所有权有关的风险和报酬已经转移或劳务已经接受为标志。
3.应付账款的入账金额
按将来的应付金额入账。
4.无法偿付或无需支付的应付账款的会计处理:
借:应付账款 贷:营业外收入
预收账款
1.解释:
(1)预收账款是买卖双方协议商定,由客户预先支付一部分款项给供应方而发生的一项负债。
(2)当预收账款变成借方余额时,其实质是应收账款,为一项债权。
2.详细说明:
(1)“预收账款”的双重性
①.企业在收到预收款项时,先列入“预收账款”的贷方,此时该项目表现为一项负债; 等到企业实现收入时,按总的价税款列入“预收账款”的借方,由于预收款会小于实际价税款,在企业实现收入后“预收账款”的余额一般为借方,其本质为应收的性质,等同于“应收账款”。
②.在期末列报时,如果截至期末“预收账款”为借方余额则应列入“应收账款”项目,如为贷方余额则列入“预收款项”项目。 如果企业在预收账款业务不多时,可用“应收账款”来代替,其列报方式等同。
(2)“预收账款”的列报方法
根据“应收账款”和“预收账款”明细账的借方余额减去“坏账准备”记入“应收账款”项目,而根据明细账的贷方余额记入“预收款项”项目。
3.扩展:
(1)一般情况下,收入准则所规范的业务范围内,预收的款项通过“合同负债”科目核算,非收入准则规范的业务,预收的款项通过“预收账款”科目核算,如预收的租金等。
(2)收入准则规范下的订金处理
预付账款
1.解释:
企业按照合同规定预付的款项。如预付的材料款、商品采购款、在建工程价款等。
2.详细说明:
(1)“预付账款”的双重性
先为债权;后为债务,如为债务等同于“应付账款”,企业在预付账款业务不多时,可用“应付账款”来代替。
(2)“预付账款”的填报方法
在资产负债表上,应根据“应付账款”和“预付账款”的明细账的借方余额记入“预付款项”项目,而根据明细账的贷方余额记入“应付账款”项目。
应交税费
应交增值税
1.增值税的抵扣凭证
(1)增值税专用发票;
(2)完税凭证;
(3)收购免税农产品的收购凭证。
2.一般纳税人涉及增值税的一般会计处理
(1)购入商品时: 借:库存商品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2)销售商品时: 借:银行存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3)交纳增值税时: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已交税金) 贷:银行存款
3.一般纳税人的特殊会计处理
(1)购入免税农产品: 借:材料采购[收购免税农产品的按收购凭证的91%入账]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收购免税农产品的按收购凭证的9%扣税] 贷:银行存款【要点提示】记住抵扣比例。
(2)视同销售的会计处理:
(3)进项税额不予抵扣的会计处理:
①.
②.工程挪用原材料
a.如果是用于集体福利设施工程,则原材料进项税不予抵扣: 借:在建工程 贷:原材料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b.如果是用于其他工程,则原材料进项税可以抵扣: 借:在建工程 贷:原材料
(4)转出多交或未交增值税:
①转出未交增值税: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 贷: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
②转出多交增值税: 借: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转出多交增值税)
4.小规模纳税人的会计处理
(1)图示
5.增值税税控系统专用设备和技术维护费用抵减增值税额的会计处理
图示
6.差额征税的会计处理
(1)图示
应交消费税
1.一般会计处理
借:税金及附加 贷: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
2.特殊会计处理
(1)将应税消费品用于在建工程、对外投资和其他非生产机构方面。
①将应税消费品用于对外投资和其他非生产机构方面:
A.确认收入: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主营业务收入或其他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按计税价计算销项税额]
B.同时结转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或其他业务成本 存货跌价准备 贷:库存商品或原材料
C.计算应交消费税: 借:税金及附加 贷: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
②将应税消费品用于在建工程时:
借:在建工程 存货跌价准备 贷:库存商品[账面余额] 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按计税价计算消费税额]
(2)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
其他应交税费
1.图示
其他流动负债
应付利息
1.解释:
应付利息是指企业按照合同约定应支付的利息,包括分期付息到期还本的长期借款、分期付息到期还本的企业债券、带息应付票据及短期借款等应支付的利息。
2.会计处理:
(1)一般会计处理 借:财务费用 在建工程 研发支出 贷:应付利息
(2)利息偿付时: 借:应付利息 贷:银行存款
应付股利
1.解释:
(1)应付股利是指企业经股东大会或类似机构审议批准分配的现金股利或利润。
2.会计处理:
(1)一般会计处理 借:利润分配 贷:应付股利
(2)实际支付股利或利润时: 借:应付股利 贷:银行存款
其他应付款
1.解释:
其他应付款是指企业除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付利息、应付股利、应交税费、长期应付款等以外的其他各项应付、暂收的款项。
2.常见的其他应付款有售后回购方式形成的负债、企业发生的各种暂收款项等。
长期借款
1.借入时: 借:银行存款 贷:长期借款
2.每年计算利息费用时: 借:在建工程、财务费用或制造费用 贷:应付利息 长期借款——应计利息
3.归还借款时: 借:长期借款 在建工程、财务费用或制造费用 贷:银行存款
应付债券
解释:
发行方所发行的公司债券,通过“应付债券”科目核算,而对买方来说,则可能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债权投资、其他债权投资等。
分类:
1.一般公司债券
(1)公司债券的发行价格
(2)一般会计分录
①.发行债券时: 借:银行存款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折价时] 贷:应付债券——面值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溢价时]
②.每年计提利息费用时: 借:财务费用或在建工程[期初债券的摊余成本×市场利率×当期期限] 贷:应付债券——应计利息或应付利息[债券票面价值×票面利率×当期期限]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倒挤,也可能记借方]
③.到期时: 借:应付债券——面值 ——应计利息 或应付利息 贷:银行存款
2.可转换公司债券
(1)会计处理原则
①.企业发行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应当在初始确认时将其包含的负债成分和权益成分进行分拆,将负债成分确认为应付债券,将权益成分确认为其他权益工具。
②.对于可转换公司债券的负债成分,在转换为股份前,其会计处理与一般公司债券相同。
(2)一般会计分录
①.发行时: 借:银行存款 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调整)[倒挤认定,也可能记贷方] 贷: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面值) 其他权益工具[按权益成分的公允价值][该债券的发行价-未来现金流量按普通债券市场利率的折现]
②.转股前的会计处理同普通债券。
③.转股时: 借: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面值) 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调整)[折价记贷方溢价记借方] 其他权益工具[当初的权益成分公允价值] 贷:股本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库存现金[不足1股时支付的现金部分]
长期应付款
具有融资性质的延期付款购买固定资产形成的长期应付款,详见固定资产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