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思想学习笔记
《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1926年写就,翌年出版。它也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不仅影响了此后多种重要哲学流派和重要哲学家,而且在文学批评、社会学、神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种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编辑于2023-05-24 08:26:37 山东省维特根斯坦是当代西方最为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以其传奇的一生为世人所知晓,又以其独特的哲学为后人所称道。21世纪初,西方哲学界曾对谁是过去100年最为重要的哲学家问题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在选出的哲学家中名列前茅的两位,一位是维特根斯坦,另一位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通常认为,维特根斯坦一生提出过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而且这两种哲学对后来的西方哲学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直接导致了当代分析哲学的诞生。分析哲学在20世纪的英美哲学界始终占据主流,并且扩展到了英美之外几乎所有西方国家,也影响到了远在东方的中国。他的前期哲学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后期哲学以《哲学研究》为代表。这两本著作都已经成为西方哲学经典,对当代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逻辑哲学论》被公认为经典之作,虽然全书只有不到三万字,但真正读懂这本书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行政伦理学可以看做是公共行政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行政伦理研究是直接指向公共行政实践的。从学科的角度看,行政伦理研究是出于完善公共行政学的学科体系的需要;从公共行政的实践来看,行政伦理的研究则是出于健全行政体系和规范行政行为的需要。因而,行政伦理研究需要回应公共行政实践的要求,需要在公共行政实践的演进逻辑中来规划行政伦理研究的课题和确立行政伦理学发展的方向。
这是一篇关于李辛用药心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从气机的主要方向来看:上焦多为开;中焦为升降枢纽,所以有“在气”“在血”的不同升降方向的药物;下焦为阖,故以阖收为主,分为“阖精”“阖阴”“阖气”,下焦层次,中焦层次,上焦层次。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维特根斯坦是当代西方最为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以其传奇的一生为世人所知晓,又以其独特的哲学为后人所称道。21世纪初,西方哲学界曾对谁是过去100年最为重要的哲学家问题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在选出的哲学家中名列前茅的两位,一位是维特根斯坦,另一位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通常认为,维特根斯坦一生提出过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而且这两种哲学对后来的西方哲学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直接导致了当代分析哲学的诞生。分析哲学在20世纪的英美哲学界始终占据主流,并且扩展到了英美之外几乎所有西方国家,也影响到了远在东方的中国。他的前期哲学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后期哲学以《哲学研究》为代表。这两本著作都已经成为西方哲学经典,对当代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逻辑哲学论》被公认为经典之作,虽然全书只有不到三万字,但真正读懂这本书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行政伦理学可以看做是公共行政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行政伦理研究是直接指向公共行政实践的。从学科的角度看,行政伦理研究是出于完善公共行政学的学科体系的需要;从公共行政的实践来看,行政伦理的研究则是出于健全行政体系和规范行政行为的需要。因而,行政伦理研究需要回应公共行政实践的要求,需要在公共行政实践的演进逻辑中来规划行政伦理研究的课题和确立行政伦理学发展的方向。
这是一篇关于李辛用药心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从气机的主要方向来看:上焦多为开;中焦为升降枢纽,所以有“在气”“在血”的不同升降方向的药物;下焦为阖,故以阖收为主,分为“阖精”“阖阴”“阖气”,下焦层次,中焦层次,上焦层次。
海德格尔思想学习笔记
海德格尔及其思想背景
海德格尔其人
海德格尔可以说是二十世纪现象学运动和存在主义哲学运动两大运动的双料领军人物之一
思想背景
现象学
现象学的意思就是对物质世界的客观运作不做出判断,要进行悬置,然后对个体的意识体验进行描述。凡是具有这样一种特征的哲学的做法,我们就称之为现象学的做法
描述现象。也就是说,现象学的一个工作就是,要描述你看到的东西。你看到了什么东西,就以最忠诚的方式把它呈现出来。按照哲学上的要求来说,就是要去看,不要去想入非非,要把你听到的、看到的给描述下来
我们拿描述咖啡举例。不过,我们要有个对比,以非现象学的态度看咖啡,是怎么一回事?
那么,什么是一杯咖啡?我可以根据它的化学成分和咖啡树的植物学来定义它,并补充一份总结,来描述咖啡豆如何被种植与出口,如何被研磨,如何用热水冲泡咖啡粉,然后导入容器中,端给用嘴摄入咖啡的人类中的一员……但我仍然说不出面前这杯特定的咖啡是什么。
那么咖啡到底是什么?
它是一片缓缓靠近的暖意,之后是一种我舌头上强烈、浓厚的味道,始于一丝略微严肃的震颤,然后平缓地变为一种惬意的温暖,这温暖从杯子里传到我身上,带着清醒和提神的承诺。这承诺,这些预期的感受,这气味、气质和味道,皆是这杯作为现象的咖啡的一部分。它们都是通过体验而出现的。
第一种描述就是非现象学的态度,我们后面提到的一种描述就是现象学的态度。这两种态度之间的差别引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哲学概念,就是胡塞尔使用的哲学概念:悬置或者悬隔。
当你要用现象学的态度来面对这个咖啡的时候,你就要把科学的、经济学的这种基于第三人称视角而出发的科学性的描述全部悬置起来。悬置或者悬隔的意思,不是说我们不承认科学。只是我们现在不讨论科学,我们把它放到括号里面去,因为在这里它不是要点。
那悬置或悬隔的最重要的结果是什么?按照作者的观点,它是一次大解放,把感觉解放出来。为什么呢?如果我们脑子里塞的都是这种基于第三人称视角的科学术语,我们讨论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在讨论我们肾上腺激素的分泌,或者是我们的血压上升或者是下降,你就会丢失了我们人类当中最丰富、最有趣的部分:感觉。
让感觉自己说话的哲学就叫现象学
现象学家,试图同时在做两件貌似自相矛盾的事情。第一,他们拒绝来自客观主义的宏大叙事,特别是那种来自实证科学的宏大叙事。第二,他们却同时认为在意识的世界里面,可以建立起一种新的宏大叙事
关于现象学,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当中的说法是什么呢?现象学是让人从显现的东西那里,从其本身所显现的那样来看它。也就是说,这个世界显现成什么样子,你就忠实地描述其显现的样子,不要在里面添油加醋。
存在主义
如何在这个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存在主义是在现象学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人生哲学,它的要点是,要忠实于你的人生感受。
世界与个体的关系
什么是世界
海德格尔所说的世界,就是我们人类的个体能够在其中得以行动的一个特定的文化框架
这一点甚至可以拓展到别的一些领域,特别是工具的领域,海德格尔特别强调,个体和世界之间的联系,是通过工具来进行的。
海德格尔所说的世界就是我们发现自己的地方,是我们能够在世界之中积极领会的地方
总而言之,大家如果要决定离开自己的旧世界,进入一个新世界,无论是移民,还是工作岗位的替换,大家都要从现象学的角度,多看看自己真实的体验是什么,而不要仅仅从薪资的角度去考虑,否则你的生活就会存在很多隐患。
什么是个体
海德格尔特别有趣,他在讨论人类个体的时候,发明了一个词专门指人类个体,这个词就叫“此在”
“此在”,也就是海德格尔心中的人类个体,特点就是可以有一种去标签化的能力,能够按照自己的抉择来行动
同时,“此在”这个词还有一个暗示,它是对存在本身能够加以领会的特殊个体。
世界与个体的联系
第一重联系:现身与情绪
现身与情绪是什么意思?就是指我们是带着情绪现身于世界之中的,所以情绪在我们和世界的关联当中扮演着一种很重要的角色
情绪是纯粹主观的吗?情绪是纯粹客观的吗?严格地说,情绪既主观又客观。情绪是主观的,这点很容易理解,你觉得你的心怦怦在跳,这当然是一种主观的感受,但情绪同时也是客观的,你觉得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充满着杀机,所以情绪融化了主客观之间的界限
海德格尔的原文是怎么说的呢?情绪“是从在世本身中升起来的” ,就是你在世界中的感受本身生出了情绪
情绪,会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这是一种主观的感受,这种主观感受只要加一些心理引导,就能克服过去;另外一种解释是,这是世界向我言说的一种方式,通过这种言说方式,我能看到未来可能的婚姻带来的风险,因此我要更加审慎地看待这段可能的姻缘
海德格尔引导我们从第二个角度来看待情绪,很明显,如果从第二个角度看待情绪的话,我们情绪上觉得这个事情不对,我们就有更大的理由停止现在的脚步
第二重联系:领会与诠释
领会
领会的第一层哲学意蕴是,你得熟悉这个世界。比如你得领会这些铲子怎么用,你就得熟悉这些铲子,你得了解、领会剪刀怎么用,你就得熟悉剪刀,这一层意思比较容易理解
领会还有另外一重含义,就是筹划,筹划就是指,你除了熟悉以外,还要知道你熟悉的这些用具在它可以达到的空间里面,到底能够做成什么样的事情。
领会首先是一种实践,这里面特别要提到的是领会对象,它不仅是指工具的用法,而且也可能是指我们每个人做事做人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从海德格尔的哲学当中,可以引申出丰富的人生哲学内容。
诠释
诠释或者解释,是什么意思呢?是对于前面所说的领会内容的一种继承和发展,或者是对于领会内容的一个高阶肯定,但这种高阶肯定,还没有发展到理论描述的层面。
现成在手状态和当下上手状态
什么叫上手状态?就比如说,当我拿一个榔头去敲钉子,如果我是一个熟练的木匠,三下五除二地就做好了。这时候,工具在我的手里,就会成为我的身体延长的一部分。用我们中国人熟悉的一个术语来说,所谓的上手状态,就是庄子所说的庖丁解牛的状态:游刃有余。实际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得到的是整个世界和主体水乳交融的、非常和谐美好的状态。
但还有一种情况。我敲榔头上去,这钉子怎么敲都敲不进去,然后钉子还弯了。有可能是因为这墙壁太硬了,或者木匠不熟练,甚至会不小心把榔头敲到了自己的手指甲盖上,受伤了。这时候,我就会停下来,看看到底这墙是怎么回事、背后的砖是怎么回事、我的榔头是怎么回事、钉子是怎么回事。我会仔细地对这些器物进行观察,这时候这些器物就成为了我的客体,而不是我的手臂的延长。这就是所谓的现成在手状态
海德格尔要在他的哲学中放入某种意义上的非理性主义因素。海德格尔他是一个不信其他人的哲学家,尤其,他不信其他民族的,他相信自己的日耳曼民族的企业比其他民族的企业有更高的价值
第三重联系:源始语言
海德格尔对于字面上的理论语言不是很感兴趣,甚至他对于那些能够说出来的语言,兴趣也不是很大,他这里所看重的这种语言叫什么呢?叫源始语言,是在现象学的意义上更具基础性的语言
假设你是一个音乐细胞特别发达的人,你把周遭所看到的所有事情,都看成是音乐剧中的一幕,你的大脑就可以自动为你看到的所有生活场景加上配乐,或者是紧张的音乐,或者是舒缓的音乐。你自动加上的这个配乐是什么呢?就是无声之声,或者说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源始的声音。
我们如何在世界中生存:向死而生
海德格尔主张,人如果要让自己的生命不白过,就得与周遭社会中的人拉开一定距离
常人
为此,海德格尔发明了一个很重要的哲学词——“常人”,指的就是你身边可以碰到,但是又说不清楚到底是谁的、某种意义上的平均的人,或者是我们周遭的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的一种统计学抽象
海德格尔就把这种情况说成是“常人的独裁”,他写道:“常人怎样享乐,我们就怎样享乐;常人对文学艺术怎样阅读怎样判断,我们就怎样阅读怎样判断;竟至常人怎样从‘大众’中抽身,我们也就怎样抽身;常人对什么东西愤怒,我们就对什么东西‘愤怒’。这个‘常人’不是任何确定的人,一切人——却不是作为总和——倒都是这个常人。就是这个常人指定日常生活的存在方式。”
如何找回自我
向死而生
就是你会突然意识到所有的可能性终结了,这种终结就意味着一种巨大的黑暗,一种巨大的否定和一种巨大的剥夺,这种剥夺让人非常恐惧,正是对于死亡的这种恐惧,才使得我们反过来意识到生命的可贵,这种可贵就逼迫我们向死而生,向死而生的意思也就是指,意识到死亡对于生命当中的各种可能性的剥夺,所以要在有限的生命里面,尽情发挥这种可能性的空间,把自己想做的事情认认真真做好。
重新认识死亡的四重特性
确知。死亡是确知的,这点比较容易理解,人必有一死。
不确定。为什么确知的东西,同时是不确定的?就是我们都知道我们会死,但我们都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死
不可逾越。死亡为什么不可逾越?就是死亡把人类所有做事的可能性全部给折断了,你跳不出这些可能性,这就是某种意义上的不得不接受的命运
无所关联。为什么死亡是无所关联的?因为一旦死了,你和世界之间的所有关联就会全部被剪断,你就不再是世界中的成员了,你再也不能积极地在世界中做事情了。
面对死亡如何开拓人生的可能性
海德格尔所给出的药方,就是至少要摆脱常人状态,常人状态就是那种人云亦云的状态,别人说什么,你就听什么,别人做什么,你也就跟着做什么。我们要得到的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存在样态,这种样态被海德格尔称之为本真的存在
海德格尔的本真的存在,一方面告诉我们人类,个体就是所谓的此在,在这个世界当中,是和世界水乳交融的;与此同时,他又主张我们要摆脱常人状态,和所有人一刀两断
海德格尔通过向死而生,他真正想说的是要反对美国文化给德国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海德格尔更想说的是,大家要抵御商业文化的影响,回到日耳曼的自身的民族性当中,去谛听黑土地和黑森林发出来的声音。
我们的未来:诗意地栖居
技术的本质是什么?
古代的技术是靠天吃饭
现代技术的特点是什么呢?人定胜天。人定胜天体现在哪里呢?我们根本不管四季的变化是什么,也不管河流的流向是什么,我们可以凿一条新的河,可以造大型水坝,可以把水拦在一起蓄积起来,让水为我们服务
现代技术的这个特点被海德格尔用一个词概括了,这个词在海德格尔的中文版里面把它翻译成“集置”,就是现代技术的特点,就是要把所有的资源强行放到自己唾手可得的方向上,也就是说集天下资源于一手
这会导致怎样的后果呢?技术的集置,使得所有事物的本质性的面目发生了改变。如果事物是以一种本质性的面目向我们展现的话,我们就要发展出一种特定的身体技能和它发生关联,但是技术改变了事物涌到我们面前的方式,我们的身体技能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举个例子——书法。现在大家都打字,和毛笔的亲密接触就丧失了,这会导致什么呢?我们对于汉字的感觉会丧失,结果就会产生很多问题,比如很多汉字我都认识,我不会写,技能在退化。而汉字的意蕴,要通过写字才能理解,你经常不练就废了,和传统文化的关联就丧失了,海德格尔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
如何诗意地栖居
海德格尔的原文,对于这个问题是这样讨论的: “依照一种原始的统一性,天空、大地、诸神、终有一死者‘四方’归于一体
大地是承受者,开花结果者,它伸展为岩石和水流,涌现为植物和动物
诸神是神性之暗示着的使者。从神性的隐而不显的运作中,神显现而入于其当前,或者自行隐匿而入于其掩蔽
终有一死者乃是人。人之所以被叫作终有一死者,是因为人能够赴死。赴死意味着能够承受作为死亡的死亡。唯有人赴死,而且只要人在大地上,在天空下,在诸神面前持留,人就不断地赴死。当我们指出终有一死者,我们就已经一道思及其他三者,但我们并没有思索四方之纯一性
天空是日月运行,群星闪烁,四季轮转,是昼之光明和隐晦,是夜之暗沉和启明,是节气的温寒,是白云的飘忽和天穹的湛蓝深远
正确的解答方案,就是要抛开技术给我们的枷锁,回到天、地、神、人应有的秩序之中,诗意地栖居在天地之间
地:保持与土地的联系
海德格尔非常重视大地,他对于大地的观点,实际上是在现象学的层面上把大地视为各种各样的生机产生的一个母型,它是各种各样生命的最后的承载者,所以土地是具有半神性的,正因为土地具有半神性,他反对把土地视为某种可以被分割的财产。
天:听从自然与季节的安排
海德格尔所提倡的生活方式是什么呢?就是要感谢上天对你的恩赐,秋天有大闸蟹吃,你就要知足,就不要在春天吃,春天你如果想吃大闸蟹,你可以期望秋天吃到大闸蟹,然后回味去年吃到大闸蟹的味道。你要知足,要想春天也有春天好吃的东西,你可以吃吃春笋,对不对?
神:对天地自然有敬畏之心
天的意思里是带有神秘性的,为什么神秘性很重要,这也是海德格尔反对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的面向,因为现代科学技术把所有的神秘性全部给消灭掉了,所以也使得人类社会的发展面临着很多风险。如果你有一些敬神之心,有时候有些事,你就隐隐会觉得不对
举个例子,人类婴儿的基因编辑为什么不对?如果你敬神的话,你说不出道理就会感到不对,反正就是不对罢了,你做这件事良心会受谴责,尽管你还说不出这件事哪里不对,尽管你可以找出很多很多的理由——这样做也许是为了在某些环节上减除人类的病痛,但是你隐隐也会觉得不对。当然关于基因编辑的问题,我们在法律上已经有定谳了,这件事的确是不能做的。
人:优雅面对老去和死亡
人又被海德格尔称之为终有一死者,他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术语来说人呢?
这是因为他发现,现代科技好像就是要遮蔽这一点,就是不承认人终有一死,你的什么部件坏了,就像汽车换零件一样,换心、换肾,就是要和死亡对抗
但这件事有意义吗?这就是海德格尔所要追问的问题。海德格尔在给一位友人的信中解释道,人类时代的信赖和信任是“好好保护进入年岁的奥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真正的人类社会,要善待老年人,并且要把老年人的夕阳红视为人生中最美丽的岁月,不要怕死,不要怕老,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走的一步
他写道:“(人生的)秋天是最好的时间,唤醒万物隐秘的协和……人类生命的每一个阶段,如果是真实的,便已成长为自己的样式。”也就是说,我们要接受终有一死这点,要优雅地老去,优雅地死去
时间观:“被抛”与“沉沦”
时间的本质是什么?
在海德格尔之前,有两种时间观值得一说,一种是非现象学的流俗的时间观,一种是胡塞尔的现象学的时间观
流俗时间观中包含着内部矛盾
第一种时间观,流俗的时间观。这就是我们一般人用钟表所度量的时间观,一分钟、一小时、一天、一个月、一个季度、一年等等
不过这种流俗的时间观却包含了一种矛盾,因为它同时包含着两种不同的说话方式。第一种说话方式是基于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区别的。第二种说话方式是基于年代的历法的,比如公元1998年,公元2001年,公元2022年
英国有一位哲学家叫麦克塔格特,他就把第一类时间,就是基于过去、现在、未来的这种说话方式,他称之为甲类时间,把第二种基于年代历法的时间称之为乙类时间。他认为第一类时间更为根本
为什么说第一类时间更为根本呢?因为我们总觉得时间与变化有关。如果有一种时间它本身不包含变化的可能性,你觉得这是时间吗?所以甲类时间要比乙类时间来得根本
你如果不说一个时间体验者,“现在”这个词就说不出来。只要你说出了这是谁的现在,你就给出了一个现象学的主体。所以甲类时间观预设了一种现象学的视角
“现在”仍可进行现象学细分
第二种时间理论,就是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这种理论是鉴于内时间意识的现象学
休谟有句名言:最鲜活的想象(回忆),也比不上最迟钝的知觉。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我来举个例子大家就听懂了。无论是你回忆吃象牙蚌的感觉,或者是期望明天再去吃象牙蚌的感觉,无论你怎么想,你所得到的体验的真切性,都不如真真切切地吃上一口象牙蚌的感觉。
知觉的重要性就体现了当下的重要性,回忆则指向过去,期望则指向未来
那么现象学时间则是现象学主体的视阈中,自然而然呈现出来的时间样态。这里面也有三种模式。第一种叫原初印象,第二种叫前展,第三种叫持留
光斑里面有一个最亮的区域,这个最亮的区域则叫原初映象。至于光斑里面与代表未来的那块黑暗地带交界的地方,就叫前展。光斑里面与代表过去的黑暗地带所交接的地方,我们叫持留
这就说明什么呢?这说明在胡塞尔的现象学意识中,有一种在前反思的状态当中我们就可以把握的未来与过去,这种未来与过去是现象学的未来与过去,现象学的未来叫前展,现象学的过去叫持留,这和物理时间里面的未来与过去是不一样的
由此看来,胡塞尔的内时间意识现象学并没有全面的挑战常识,而是更加细致地刻画了常识
如果你期望你看到的背影的确代表了一个女鬼,那么你就会下意识地期望你下面看到的这个女鬼的正面和背面一样,依然是长发飘飘,这种下意识地期望就叫前展
但是你在转过身试图看其正面的时候,你所看到的所谓女鬼的背面的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没有退场,这就是所谓的持留
未来可能性的有限敦促了现在的行动
海德格尔的时间观本身就是为一个更宏大的主题服务的,这就叫向死而生。也就是说他希望此在能够通过意识到死的本体性和不可替代性,建立起一种更宏大的期望
“未来其实并不比过去来得更晚,而过去也不比现在来得更早,时间性将自己时间化为这样一种未来,这种未来以过去曾是的样子塑造了现在。”
意思也就是说,时间的流淌的方向并不是从过去流淌到现在再到未来的,而是从未来出发再到过去,然后终结于现在。为什么?因为时间是开始于展望,展望不就是未来吗?以回顾为中介,最后落实为行动
向死而生的本真,在对抗时间中体现
按照现象学的观点,理解一个概念可不容易。你要理解一个概念,必须得具有与这个概念直接相关的体验
从现象学的立场上看,你要真正地理解日本寿司这个短语,你就得去吃日本寿司,最好还要去做做日本寿司。一个从来没有吃过日本寿司、做过日本寿司,甚至从来没有看见过日本寿司的人,怎么可能真正地理解日本寿司这个短语呢?尽管你可以把这四个汉字写下来
从胡塞尔哲学的立场上来看,向死而生是一种不具有普遍性的现象学体验,是少数人具有的那种现象学体验
对于这个问题,海德格尔的态度则有点意思。平心而论,海德格尔也从来没有说过向死而生是谁都能够轻易建立的现象学结构,但他反复强调向死而生是一种本真的此在生存方式
海德格尔在这里也谈到了忏悔与良心,这些词听上去很基督教味,但是这些词并不是在基督教的意义上使用。良心在海德格尔那里不是说对别人的良心,而是对自己的选择的良心
那么海德格尔所说的未来的维度就叫决断,与过去的关系,用的词就是“被抛”。我们是被抛入这个世界的。这里是在暗指休谟哲学的一个维度,就是按照祖宗的习俗去行动。 在这里被抛的这种状态也被说成是一种接受命运的状态。比如你的母语是德语,你生在德国,这些都是你的命运,你不能修正
与当下的纠葛,这被海德格尔称之为沉沦,这就是进入所谓的常人阶段,人云亦云,这也就是暗指实证主义的人生观
面向未来的维度就被海德格尔称之为决断。这种讲法里面有基尔凯戈尔的影子,因为我们知道基尔凯戈尔的哲学就是一种决断的选择的哲学
唯有超人的“神”能揭示存在的本相
第一,海德格尔对于未来的抉择具有伦理内容上的空洞性
他仅仅提到我们要意识到抉择的宝贵、生命的短暂。但问题是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有人选择舍身取义、有人选择搞恐怖主义。难道仅仅是因为舍身取义的人和恐怖主义者,他们都是向死而生,因此都要被哲学家所鼓励吗?
第二,在海德格尔的时间哲学里面,当下与未来的关系不是很清楚
他对于当下的看法是用一个负面的词叫沉沦,未来他用的是抉择,是带有一个正面意蕴的词。 但是一个具有负面意蕴的沉沦,怎么与一个带有正面意蕴的抉择或者决断发生关系呢?当中的过渡是什么?我没有看得很清楚。
第三,海德格尔在谈到抉择这个环节的时候,他谈到了良心、谈到了悔恨
但悔恨这个词我觉得是非常奇怪的。不管海德格尔所说的悔恨是什么,只要他用了悔恨这个词,那么这肯定是指对于此在过去生活方式的悔恨。 过去生活方式在这里如果被提到的话,这也就意味着未来本身已经预示着过去了。那么海德格尔又凭什么说未来先于过去呢
第四点,海德格尔认为对于过去的讨论牵扯出了命运的维度。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命运仅仅与过去有关呢?为什么命运不能够延展到未来呢?
在写完《存在与时间》以后,海德格尔的思想就经历了一些转变,他开始降低此在的本体论地位,而开始在一个新的框架中讨论问题。这个新的框架被称之为天、地、神、人四要素框架。人的地位被降格了,你看有天、地、神三个要素在人的旁边了
因为海德格尔说的天地神人里的神是什么东西?这个神并不是指神学意义上的神(不论你是多神教还是一神教),他指的是伟大的历史英雄,是能够在历史中真实存在的这个东西。那么这个神就有点像尼采所说的超人,并不是个形而上学的对象
那么这样的一个超人或者这样一个神,它能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就是把被技术手段所遮蔽的存在的本相向我们揭露出来,就是让我们的欧洲文化能够恢复到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古希腊文化的那种状态,我们能够和原始的自然发生这样一种亲密的关联。
海德格尔思想学习笔记
海德格尔及其思想背景
海德格尔其人
海德格尔可以说是二十世纪现象学运动和存在主义哲学运动两大运动的双料领军人物之一
思想背景
现象学
现象学的意思就是对物质世界的客观运作不做出判断,要进行悬置,然后对个体的意识体验进行描述。凡是具有这样一种特征的哲学的做法,我们就称之为现象学的做法
描述现象。也就是说,现象学的一个工作就是,要描述你看到的东西。你看到了什么东西,就以最忠诚的方式把它呈现出来。按照哲学上的要求来说,就是要去看,不要去想入非非,要把你听到的、看到的给描述下来
我们拿描述咖啡举例。不过,我们要有个对比,以非现象学的态度看咖啡,是怎么一回事?
那么,什么是一杯咖啡?我可以根据它的化学成分和咖啡树的植物学来定义它,并补充一份总结,来描述咖啡豆如何被种植与出口,如何被研磨,如何用热水冲泡咖啡粉,然后导入容器中,端给用嘴摄入咖啡的人类中的一员……但我仍然说不出面前这杯特定的咖啡是什么。
那么咖啡到底是什么?
它是一片缓缓靠近的暖意,之后是一种我舌头上强烈、浓厚的味道,始于一丝略微严肃的震颤,然后平缓地变为一种惬意的温暖,这温暖从杯子里传到我身上,带着清醒和提神的承诺。这承诺,这些预期的感受,这气味、气质和味道,皆是这杯作为现象的咖啡的一部分。它们都是通过体验而出现的。
第一种描述就是非现象学的态度,我们后面提到的一种描述就是现象学的态度。这两种态度之间的差别引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哲学概念,就是胡塞尔使用的哲学概念:悬置或者悬隔。
当你要用现象学的态度来面对这个咖啡的时候,你就要把科学的、经济学的这种基于第三人称视角而出发的科学性的描述全部悬置起来。悬置或者悬隔的意思,不是说我们不承认科学。只是我们现在不讨论科学,我们把它放到括号里面去,因为在这里它不是要点。
那悬置或悬隔的最重要的结果是什么?按照作者的观点,它是一次大解放,把感觉解放出来。为什么呢?如果我们脑子里塞的都是这种基于第三人称视角的科学术语,我们讨论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在讨论我们肾上腺激素的分泌,或者是我们的血压上升或者是下降,你就会丢失了我们人类当中最丰富、最有趣的部分:感觉。
让感觉自己说话的哲学就叫现象学
现象学家,试图同时在做两件貌似自相矛盾的事情。第一,他们拒绝来自客观主义的宏大叙事,特别是那种来自实证科学的宏大叙事。第二,他们却同时认为在意识的世界里面,可以建立起一种新的宏大叙事
关于现象学,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当中的说法是什么呢?现象学是让人从显现的东西那里,从其本身所显现的那样来看它。也就是说,这个世界显现成什么样子,你就忠实地描述其显现的样子,不要在里面添油加醋。
存在主义
如何在这个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存在主义是在现象学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人生哲学,它的要点是,要忠实于你的人生感受。
世界与个体的关系
什么是世界
海德格尔所说的世界,就是我们人类的个体能够在其中得以行动的一个特定的文化框架
这一点甚至可以拓展到别的一些领域,特别是工具的领域,海德格尔特别强调,个体和世界之间的联系,是通过工具来进行的。
海德格尔所说的世界就是我们发现自己的地方,是我们能够在世界之中积极领会的地方
总而言之,大家如果要决定离开自己的旧世界,进入一个新世界,无论是移民,还是工作岗位的替换,大家都要从现象学的角度,多看看自己真实的体验是什么,而不要仅仅从薪资的角度去考虑,否则你的生活就会存在很多隐患。
什么是个体
海德格尔特别有趣,他在讨论人类个体的时候,发明了一个词专门指人类个体,这个词就叫“此在”
“此在”,也就是海德格尔心中的人类个体,特点就是可以有一种去标签化的能力,能够按照自己的抉择来行动
同时,“此在”这个词还有一个暗示,它是对存在本身能够加以领会的特殊个体。
世界与个体的联系
第一重联系:现身与情绪
现身与情绪是什么意思?就是指我们是带着情绪现身于世界之中的,所以情绪在我们和世界的关联当中扮演着一种很重要的角色
情绪是纯粹主观的吗?情绪是纯粹客观的吗?严格地说,情绪既主观又客观。情绪是主观的,这点很容易理解,你觉得你的心怦怦在跳,这当然是一种主观的感受,但情绪同时也是客观的,你觉得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充满着杀机,所以情绪融化了主客观之间的界限
海德格尔的原文是怎么说的呢?情绪“是从在世本身中升起来的” ,就是你在世界中的感受本身生出了情绪
情绪,会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这是一种主观的感受,这种主观感受只要加一些心理引导,就能克服过去;另外一种解释是,这是世界向我言说的一种方式,通过这种言说方式,我能看到未来可能的婚姻带来的风险,因此我要更加审慎地看待这段可能的姻缘
海德格尔引导我们从第二个角度来看待情绪,很明显,如果从第二个角度看待情绪的话,我们情绪上觉得这个事情不对,我们就有更大的理由停止现在的脚步
第二重联系:领会与诠释
领会
领会的第一层哲学意蕴是,你得熟悉这个世界。比如你得领会这些铲子怎么用,你就得熟悉这些铲子,你得了解、领会剪刀怎么用,你就得熟悉剪刀,这一层意思比较容易理解
领会还有另外一重含义,就是筹划,筹划就是指,你除了熟悉以外,还要知道你熟悉的这些用具在它可以达到的空间里面,到底能够做成什么样的事情。
领会首先是一种实践,这里面特别要提到的是领会对象,它不仅是指工具的用法,而且也可能是指我们每个人做事做人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从海德格尔的哲学当中,可以引申出丰富的人生哲学内容。
诠释
诠释或者解释,是什么意思呢?是对于前面所说的领会内容的一种继承和发展,或者是对于领会内容的一个高阶肯定,但这种高阶肯定,还没有发展到理论描述的层面。
现成在手状态和当下上手状态
什么叫上手状态?就比如说,当我拿一个榔头去敲钉子,如果我是一个熟练的木匠,三下五除二地就做好了。这时候,工具在我的手里,就会成为我的身体延长的一部分。用我们中国人熟悉的一个术语来说,所谓的上手状态,就是庄子所说的庖丁解牛的状态:游刃有余。实际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得到的是整个世界和主体水乳交融的、非常和谐美好的状态。
但还有一种情况。我敲榔头上去,这钉子怎么敲都敲不进去,然后钉子还弯了。有可能是因为这墙壁太硬了,或者木匠不熟练,甚至会不小心把榔头敲到了自己的手指甲盖上,受伤了。这时候,我就会停下来,看看到底这墙是怎么回事、背后的砖是怎么回事、我的榔头是怎么回事、钉子是怎么回事。我会仔细地对这些器物进行观察,这时候这些器物就成为了我的客体,而不是我的手臂的延长。这就是所谓的现成在手状态
海德格尔要在他的哲学中放入某种意义上的非理性主义因素。海德格尔他是一个不信其他人的哲学家,尤其,他不信其他民族的,他相信自己的日耳曼民族的企业比其他民族的企业有更高的价值
第三重联系:源始语言
海德格尔对于字面上的理论语言不是很感兴趣,甚至他对于那些能够说出来的语言,兴趣也不是很大,他这里所看重的这种语言叫什么呢?叫源始语言,是在现象学的意义上更具基础性的语言
假设你是一个音乐细胞特别发达的人,你把周遭所看到的所有事情,都看成是音乐剧中的一幕,你的大脑就可以自动为你看到的所有生活场景加上配乐,或者是紧张的音乐,或者是舒缓的音乐。你自动加上的这个配乐是什么呢?就是无声之声,或者说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源始的声音。
我们如何在世界中生存:向死而生
海德格尔主张,人如果要让自己的生命不白过,就得与周遭社会中的人拉开一定距离
常人
为此,海德格尔发明了一个很重要的哲学词——“常人”,指的就是你身边可以碰到,但是又说不清楚到底是谁的、某种意义上的平均的人,或者是我们周遭的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的一种统计学抽象
海德格尔就把这种情况说成是“常人的独裁”,他写道:“常人怎样享乐,我们就怎样享乐;常人对文学艺术怎样阅读怎样判断,我们就怎样阅读怎样判断;竟至常人怎样从‘大众’中抽身,我们也就怎样抽身;常人对什么东西愤怒,我们就对什么东西‘愤怒’。这个‘常人’不是任何确定的人,一切人——却不是作为总和——倒都是这个常人。就是这个常人指定日常生活的存在方式。”
如何找回自我
向死而生
就是你会突然意识到所有的可能性终结了,这种终结就意味着一种巨大的黑暗,一种巨大的否定和一种巨大的剥夺,这种剥夺让人非常恐惧,正是对于死亡的这种恐惧,才使得我们反过来意识到生命的可贵,这种可贵就逼迫我们向死而生,向死而生的意思也就是指,意识到死亡对于生命当中的各种可能性的剥夺,所以要在有限的生命里面,尽情发挥这种可能性的空间,把自己想做的事情认认真真做好。
重新认识死亡的四重特性
确知。死亡是确知的,这点比较容易理解,人必有一死。
不确定。为什么确知的东西,同时是不确定的?就是我们都知道我们会死,但我们都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死
不可逾越。死亡为什么不可逾越?就是死亡把人类所有做事的可能性全部给折断了,你跳不出这些可能性,这就是某种意义上的不得不接受的命运
无所关联。为什么死亡是无所关联的?因为一旦死了,你和世界之间的所有关联就会全部被剪断,你就不再是世界中的成员了,你再也不能积极地在世界中做事情了。
面对死亡如何开拓人生的可能性
海德格尔所给出的药方,就是至少要摆脱常人状态,常人状态就是那种人云亦云的状态,别人说什么,你就听什么,别人做什么,你也就跟着做什么。我们要得到的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存在样态,这种样态被海德格尔称之为本真的存在
海德格尔的本真的存在,一方面告诉我们人类,个体就是所谓的此在,在这个世界当中,是和世界水乳交融的;与此同时,他又主张我们要摆脱常人状态,和所有人一刀两断
海德格尔通过向死而生,他真正想说的是要反对美国文化给德国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海德格尔更想说的是,大家要抵御商业文化的影响,回到日耳曼的自身的民族性当中,去谛听黑土地和黑森林发出来的声音。
我们的未来:诗意地栖居
技术的本质是什么?
古代的技术是靠天吃饭
现代技术的特点是什么呢?人定胜天。人定胜天体现在哪里呢?我们根本不管四季的变化是什么,也不管河流的流向是什么,我们可以凿一条新的河,可以造大型水坝,可以把水拦在一起蓄积起来,让水为我们服务
现代技术的这个特点被海德格尔用一个词概括了,这个词在海德格尔的中文版里面把它翻译成“集置”,就是现代技术的特点,就是要把所有的资源强行放到自己唾手可得的方向上,也就是说集天下资源于一手
这会导致怎样的后果呢?技术的集置,使得所有事物的本质性的面目发生了改变。如果事物是以一种本质性的面目向我们展现的话,我们就要发展出一种特定的身体技能和它发生关联,但是技术改变了事物涌到我们面前的方式,我们的身体技能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举个例子——书法。现在大家都打字,和毛笔的亲密接触就丧失了,这会导致什么呢?我们对于汉字的感觉会丧失,结果就会产生很多问题,比如很多汉字我都认识,我不会写,技能在退化。而汉字的意蕴,要通过写字才能理解,你经常不练就废了,和传统文化的关联就丧失了,海德格尔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
如何诗意地栖居
海德格尔的原文,对于这个问题是这样讨论的: “依照一种原始的统一性,天空、大地、诸神、终有一死者‘四方’归于一体
大地是承受者,开花结果者,它伸展为岩石和水流,涌现为植物和动物
诸神是神性之暗示着的使者。从神性的隐而不显的运作中,神显现而入于其当前,或者自行隐匿而入于其掩蔽
终有一死者乃是人。人之所以被叫作终有一死者,是因为人能够赴死。赴死意味着能够承受作为死亡的死亡。唯有人赴死,而且只要人在大地上,在天空下,在诸神面前持留,人就不断地赴死。当我们指出终有一死者,我们就已经一道思及其他三者,但我们并没有思索四方之纯一性
天空是日月运行,群星闪烁,四季轮转,是昼之光明和隐晦,是夜之暗沉和启明,是节气的温寒,是白云的飘忽和天穹的湛蓝深远
正确的解答方案,就是要抛开技术给我们的枷锁,回到天、地、神、人应有的秩序之中,诗意地栖居在天地之间
地:保持与土地的联系
海德格尔非常重视大地,他对于大地的观点,实际上是在现象学的层面上把大地视为各种各样的生机产生的一个母型,它是各种各样生命的最后的承载者,所以土地是具有半神性的,正因为土地具有半神性,他反对把土地视为某种可以被分割的财产。
天:听从自然与季节的安排
海德格尔所提倡的生活方式是什么呢?就是要感谢上天对你的恩赐,秋天有大闸蟹吃,你就要知足,就不要在春天吃,春天你如果想吃大闸蟹,你可以期望秋天吃到大闸蟹,然后回味去年吃到大闸蟹的味道。你要知足,要想春天也有春天好吃的东西,你可以吃吃春笋,对不对?
神:对天地自然有敬畏之心
天的意思里是带有神秘性的,为什么神秘性很重要,这也是海德格尔反对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的面向,因为现代科学技术把所有的神秘性全部给消灭掉了,所以也使得人类社会的发展面临着很多风险。如果你有一些敬神之心,有时候有些事,你就隐隐会觉得不对
举个例子,人类婴儿的基因编辑为什么不对?如果你敬神的话,你说不出道理就会感到不对,反正就是不对罢了,你做这件事良心会受谴责,尽管你还说不出这件事哪里不对,尽管你可以找出很多很多的理由——这样做也许是为了在某些环节上减除人类的病痛,但是你隐隐也会觉得不对。当然关于基因编辑的问题,我们在法律上已经有定谳了,这件事的确是不能做的。
人:优雅面对老去和死亡
人又被海德格尔称之为终有一死者,他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术语来说人呢?
这是因为他发现,现代科技好像就是要遮蔽这一点,就是不承认人终有一死,你的什么部件坏了,就像汽车换零件一样,换心、换肾,就是要和死亡对抗
但这件事有意义吗?这就是海德格尔所要追问的问题。海德格尔在给一位友人的信中解释道,人类时代的信赖和信任是“好好保护进入年岁的奥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真正的人类社会,要善待老年人,并且要把老年人的夕阳红视为人生中最美丽的岁月,不要怕死,不要怕老,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走的一步
他写道:“(人生的)秋天是最好的时间,唤醒万物隐秘的协和……人类生命的每一个阶段,如果是真实的,便已成长为自己的样式。”也就是说,我们要接受终有一死这点,要优雅地老去,优雅地死去
时间观:“被抛”与“沉沦”
时间的本质是什么?
在海德格尔之前,有两种时间观值得一说,一种是非现象学的流俗的时间观,一种是胡塞尔的现象学的时间观
流俗时间观中包含着内部矛盾
第一种时间观,流俗的时间观。这就是我们一般人用钟表所度量的时间观,一分钟、一小时、一天、一个月、一个季度、一年等等
不过这种流俗的时间观却包含了一种矛盾,因为它同时包含着两种不同的说话方式。第一种说话方式是基于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区别的。第二种说话方式是基于年代的历法的,比如公元1998年,公元2001年,公元2022年
英国有一位哲学家叫麦克塔格特,他就把第一类时间,就是基于过去、现在、未来的这种说话方式,他称之为甲类时间,把第二种基于年代历法的时间称之为乙类时间。他认为第一类时间更为根本
为什么说第一类时间更为根本呢?因为我们总觉得时间与变化有关。如果有一种时间它本身不包含变化的可能性,你觉得这是时间吗?所以甲类时间要比乙类时间来得根本
你如果不说一个时间体验者,“现在”这个词就说不出来。只要你说出了这是谁的现在,你就给出了一个现象学的主体。所以甲类时间观预设了一种现象学的视角
“现在”仍可进行现象学细分
第二种时间理论,就是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这种理论是鉴于内时间意识的现象学
休谟有句名言:最鲜活的想象(回忆),也比不上最迟钝的知觉。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我来举个例子大家就听懂了。无论是你回忆吃象牙蚌的感觉,或者是期望明天再去吃象牙蚌的感觉,无论你怎么想,你所得到的体验的真切性,都不如真真切切地吃上一口象牙蚌的感觉。
知觉的重要性就体现了当下的重要性,回忆则指向过去,期望则指向未来
那么现象学时间则是现象学主体的视阈中,自然而然呈现出来的时间样态。这里面也有三种模式。第一种叫原初印象,第二种叫前展,第三种叫持留
光斑里面有一个最亮的区域,这个最亮的区域则叫原初映象。至于光斑里面与代表未来的那块黑暗地带交界的地方,就叫前展。光斑里面与代表过去的黑暗地带所交接的地方,我们叫持留
这就说明什么呢?这说明在胡塞尔的现象学意识中,有一种在前反思的状态当中我们就可以把握的未来与过去,这种未来与过去是现象学的未来与过去,现象学的未来叫前展,现象学的过去叫持留,这和物理时间里面的未来与过去是不一样的
由此看来,胡塞尔的内时间意识现象学并没有全面的挑战常识,而是更加细致地刻画了常识
如果你期望你看到的背影的确代表了一个女鬼,那么你就会下意识地期望你下面看到的这个女鬼的正面和背面一样,依然是长发飘飘,这种下意识地期望就叫前展
但是你在转过身试图看其正面的时候,你所看到的所谓女鬼的背面的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没有退场,这就是所谓的持留
未来可能性的有限敦促了现在的行动
海德格尔的时间观本身就是为一个更宏大的主题服务的,这就叫向死而生。也就是说他希望此在能够通过意识到死的本体性和不可替代性,建立起一种更宏大的期望
“未来其实并不比过去来得更晚,而过去也不比现在来得更早,时间性将自己时间化为这样一种未来,这种未来以过去曾是的样子塑造了现在。”
意思也就是说,时间的流淌的方向并不是从过去流淌到现在再到未来的,而是从未来出发再到过去,然后终结于现在。为什么?因为时间是开始于展望,展望不就是未来吗?以回顾为中介,最后落实为行动
向死而生的本真,在对抗时间中体现
按照现象学的观点,理解一个概念可不容易。你要理解一个概念,必须得具有与这个概念直接相关的体验
从现象学的立场上看,你要真正地理解日本寿司这个短语,你就得去吃日本寿司,最好还要去做做日本寿司。一个从来没有吃过日本寿司、做过日本寿司,甚至从来没有看见过日本寿司的人,怎么可能真正地理解日本寿司这个短语呢?尽管你可以把这四个汉字写下来
从胡塞尔哲学的立场上来看,向死而生是一种不具有普遍性的现象学体验,是少数人具有的那种现象学体验
对于这个问题,海德格尔的态度则有点意思。平心而论,海德格尔也从来没有说过向死而生是谁都能够轻易建立的现象学结构,但他反复强调向死而生是一种本真的此在生存方式
海德格尔在这里也谈到了忏悔与良心,这些词听上去很基督教味,但是这些词并不是在基督教的意义上使用。良心在海德格尔那里不是说对别人的良心,而是对自己的选择的良心
那么海德格尔所说的未来的维度就叫决断,与过去的关系,用的词就是“被抛”。我们是被抛入这个世界的。这里是在暗指休谟哲学的一个维度,就是按照祖宗的习俗去行动。 在这里被抛的这种状态也被说成是一种接受命运的状态。比如你的母语是德语,你生在德国,这些都是你的命运,你不能修正
与当下的纠葛,这被海德格尔称之为沉沦,这就是进入所谓的常人阶段,人云亦云,这也就是暗指实证主义的人生观
面向未来的维度就被海德格尔称之为决断。这种讲法里面有基尔凯戈尔的影子,因为我们知道基尔凯戈尔的哲学就是一种决断的选择的哲学
唯有超人的“神”能揭示存在的本相
第一,海德格尔对于未来的抉择具有伦理内容上的空洞性
他仅仅提到我们要意识到抉择的宝贵、生命的短暂。但问题是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有人选择舍身取义、有人选择搞恐怖主义。难道仅仅是因为舍身取义的人和恐怖主义者,他们都是向死而生,因此都要被哲学家所鼓励吗?
第二,在海德格尔的时间哲学里面,当下与未来的关系不是很清楚
他对于当下的看法是用一个负面的词叫沉沦,未来他用的是抉择,是带有一个正面意蕴的词。 但是一个具有负面意蕴的沉沦,怎么与一个带有正面意蕴的抉择或者决断发生关系呢?当中的过渡是什么?我没有看得很清楚。
第三,海德格尔在谈到抉择这个环节的时候,他谈到了良心、谈到了悔恨
但悔恨这个词我觉得是非常奇怪的。不管海德格尔所说的悔恨是什么,只要他用了悔恨这个词,那么这肯定是指对于此在过去生活方式的悔恨。 过去生活方式在这里如果被提到的话,这也就意味着未来本身已经预示着过去了。那么海德格尔又凭什么说未来先于过去呢
第四点,海德格尔认为对于过去的讨论牵扯出了命运的维度。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命运仅仅与过去有关呢?为什么命运不能够延展到未来呢?
在写完《存在与时间》以后,海德格尔的思想就经历了一些转变,他开始降低此在的本体论地位,而开始在一个新的框架中讨论问题。这个新的框架被称之为天、地、神、人四要素框架。人的地位被降格了,你看有天、地、神三个要素在人的旁边了
因为海德格尔说的天地神人里的神是什么东西?这个神并不是指神学意义上的神(不论你是多神教还是一神教),他指的是伟大的历史英雄,是能够在历史中真实存在的这个东西。那么这个神就有点像尼采所说的超人,并不是个形而上学的对象
那么这样的一个超人或者这样一个神,它能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就是把被技术手段所遮蔽的存在的本相向我们揭露出来,就是让我们的欧洲文化能够恢复到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古希腊文化的那种状态,我们能够和原始的自然发生这样一种亲密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