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项飚社会谈:当全球化筑起高墙》课程知识整理笔记
项飙,1972年生于浙江温州,英国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除《跨越边界的社区》外,著有Global Body Shopping (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2008年度美国人类学协会安东尼利兹奖。中译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合编Return: Nationalizing Transnational Mobility in Asia (杜克大学出版社 2013)。获2012 William L. Holland 奖、英国科学院中期职业发展奖等。最近的中文文章包括“中国社会科学‘知青时代’的终结”
编辑于2023-05-24 17:18:15 山东省维特根斯坦是当代西方最为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以其传奇的一生为世人所知晓,又以其独特的哲学为后人所称道。21世纪初,西方哲学界曾对谁是过去100年最为重要的哲学家问题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在选出的哲学家中名列前茅的两位,一位是维特根斯坦,另一位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通常认为,维特根斯坦一生提出过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而且这两种哲学对后来的西方哲学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直接导致了当代分析哲学的诞生。分析哲学在20世纪的英美哲学界始终占据主流,并且扩展到了英美之外几乎所有西方国家,也影响到了远在东方的中国。他的前期哲学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后期哲学以《哲学研究》为代表。这两本著作都已经成为西方哲学经典,对当代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逻辑哲学论》被公认为经典之作,虽然全书只有不到三万字,但真正读懂这本书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行政伦理学可以看做是公共行政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行政伦理研究是直接指向公共行政实践的。从学科的角度看,行政伦理研究是出于完善公共行政学的学科体系的需要;从公共行政的实践来看,行政伦理的研究则是出于健全行政体系和规范行政行为的需要。因而,行政伦理研究需要回应公共行政实践的要求,需要在公共行政实践的演进逻辑中来规划行政伦理研究的课题和确立行政伦理学发展的方向。
这是一篇关于李辛用药心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从气机的主要方向来看:上焦多为开;中焦为升降枢纽,所以有“在气”“在血”的不同升降方向的药物;下焦为阖,故以阖收为主,分为“阖精”“阖阴”“阖气”,下焦层次,中焦层次,上焦层次。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维特根斯坦是当代西方最为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以其传奇的一生为世人所知晓,又以其独特的哲学为后人所称道。21世纪初,西方哲学界曾对谁是过去100年最为重要的哲学家问题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在选出的哲学家中名列前茅的两位,一位是维特根斯坦,另一位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通常认为,维特根斯坦一生提出过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而且这两种哲学对后来的西方哲学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直接导致了当代分析哲学的诞生。分析哲学在20世纪的英美哲学界始终占据主流,并且扩展到了英美之外几乎所有西方国家,也影响到了远在东方的中国。他的前期哲学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后期哲学以《哲学研究》为代表。这两本著作都已经成为西方哲学经典,对当代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逻辑哲学论》被公认为经典之作,虽然全书只有不到三万字,但真正读懂这本书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行政伦理学可以看做是公共行政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行政伦理研究是直接指向公共行政实践的。从学科的角度看,行政伦理研究是出于完善公共行政学的学科体系的需要;从公共行政的实践来看,行政伦理的研究则是出于健全行政体系和规范行政行为的需要。因而,行政伦理研究需要回应公共行政实践的要求,需要在公共行政实践的演进逻辑中来规划行政伦理研究的课题和确立行政伦理学发展的方向。
这是一篇关于李辛用药心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从气机的主要方向来看:上焦多为开;中焦为升降枢纽,所以有“在气”“在血”的不同升降方向的药物;下焦为阖,故以阖收为主,分为“阖精”“阖阴”“阖气”,下焦层次,中焦层次,上焦层次。
项飚社会谈:当全球化筑起高墙
一、 悬浮:悬置当下,你必然永远焦虑
一、1. “早发早移”群体:否定当下和自己,奔向未知目的地
“早发”,辛勤地工作是为了发,发了是为了离开,为了移。所以这一切,它的这个逻辑链条都是否定性的。这个状态我把它叫作“悬浮”,它是非常普遍的一种心态,在中国今天的社会
一、2. 短期农民工:不去改变,而是逃离
农民工永远不仅在流动,而且是超速地、高度地流动。所以是充满了能量,然后用流动来解决当时面临的一个问题
有的时候是说他跟他那个工头,就是他那个车间的那个管理者有矛盾;有的时候是因为他和他同宿舍的工友吵架了;有的时候就是因为他感到单调枯燥,因为每天就干一样的活,所以他就想用跳槽这个方式来解决
绝大部分的农民工,这么多年下来,他其实一直还在做农民工,做了20年30年,一直到他做不下去为止。所以他那种说,我赶快,我与其花时间面对我当时的具体问题,还不如我攒够钱,然后跳出我这个生存状态,那个只是一个,不能说自欺欺人,就是它只是一个非常大的假设
“悬浮”:大家都在高速地流动,非常勤快、非常的辛苦,工作非常努力。但他工作努力、不断高速流动,他并不是因为他喜欢这个工作,他在工作、努力地工作,而正是因为他不喜欢甚至痛恨这个工作,他努力地工作,然后以至于他能够赶快地攒到钱,然后哪一天他就再也不用去做这样的工作
所以在这里一个关键的环节,就是说,他失去了那一份耐心,失去了那一份意志,来直接面对当时那个很具体的问题
一、3. “悬浮”:悬置当下,盲趋未来
“悬浮”很本质的一个特征,就是说对当下的一种悬置。他不直接面对当下,他总是要想迈向一个未来,然后当下存在的意义,不过是他迈向未来的一个台阶,所以你越快地跨越过这个当下,越好
“悬浮”状态,希望是解释为什么一方面每个人会有那么强大的一个经济能动力,但另外一方面,放在一起,在集体上,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公共组织方式,基本上很少有反思,很少有坐下来说
很少有坐下来说,今天我们为什么,社区的这个基本的垃圾处理方式,不可以改一改吗?或者说这个小学的教育方式难道不可以改一改吗?就哪怕是很小的身边的事情,我们都没有。很多人都成天就是抱怨觉得不合理,但是觉得你要停下来做过多的反思,这个是、就是浪费时间,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赶快在既定的这个条件下积累最多的资源,然后往前冲——这个是一个,就是我所说的这个“悬浮”状态
“早发早移”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就可以说是一个在物理上给我们具体化了的一个“悬浮”的状态:就是他要逃离,但是不知道去哪里。然后去了之后,他还是悬在空中,在社会意义上落在这个迁入地,(但)也不是在他的生命意义上嵌入到他的流出地
一、4. “悬浮”的中国人:改革开放带来的平等与竞争
中国特色的一个点是什么?就是中国的比较低收入阶层,也面临着这样的高度悬浮的一个心态
“悬浮”状态里面,也让我们反思,就是这一个平等和不平等之间的辩证关系,就是我们的起点的这个“平等主义”,其实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贡献。但是呢,这种平等的起点,当它突然地转化为一个市场经济之后,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没有相应的社会福利、社会保护、社会保障作为依托,所以大家都觉得他必须要通过市场上竞争才能获得基本的资源,才能够保证他有一个体面的生活的时候,那么原来的那个平等,也会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焦虑。
一、5. 应对“悬浮”:微观与宏观的双重维度
从个体上讲,可以想象是不是可以慢下来,可以慢下来,可以多想一想当下,想想你今天做的事情本身有什么意义;不要想说,我今天做的事情对我明天做别的事情,有什么意义,因为你可能永远达不到明天那个你想做的别的事情。你如果不从此刻开始的话,你可能永远达不到彼岸。所以那个彼岸其实只是你说给自己听的一个谎言,然后劝说自己能够咬牙把今天不喜欢做的事情做下去。
从更宏观的制度设计上看,一个更加安全的、有保障的体制,一个社会环境,可能也是非常重要的,使大家能够慢下来,能够更加从容地体会这个生活
二、 世界公民:当全球化变成点对点的移动
二、1. 广阔的“世界主义”与狭窄的“世界主义”
康德的,“世界主义”的意思呢,其实就非常简单,他就认为是一种想象能力,就把和你不认识的、非常遥远的地方的那些人的苦难,当作你自己的苦难
就说你自己的苦难和别人的苦难之间,没有一个等级关系,只有不同类的苦难(才)有等级关系对吧。所以他(康德)认为世界主义是世界和平的一个保证。
“国际主义”呢,就更强调劳苦大众互相之间的一种团结、联合起来
80年代想象的世界,如果你要画一下,你究竟指的是什么?主要指的是美国,然后指的是西欧。在你那个世界图景里面,没有印度,没有阿尔巴尼亚,没有古巴。
我们为什么要搞社会主义革命?在20世纪初的时候,大家搞社会主义革命很重要的(原因),其实并不只是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那其实是一个事后的总结。一开始搞社会主义革命,主要是认为社会主义革命是一个世界潮流,中国应该加入到这么一个世界潮流里面去,而且社会主义革命是唯一能够使得像中国这样的国家进入到世界里面去的(方式),因为资本主义它是不允许你这些非发达国家进入到它的统一市场里面去的。当时是这么一个想法,所以它这个世界观是非常开放的。
当你转向了更加文化的、这种精英主义的世界公民,觉得世界公民比普通公民要更加高尚,当转向那个的时候,其实世界观一下子就变窄了,(世界)就变成了(仅指那些)发达英语国家
二、2. 西方式的世界教育
“世界公民”,它的“世界”其实主要就是指一种物质上的高度发达(的国家)。它其实就是指西方的一种,当时(人们)想象当中的一种先进的生活方式
但今天西方教育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说,它把人的培养确实看得很重,但是它把人的培养看成是一个孤立的人的培养。
但问题是说在这个之后,你不再接触到其他各种的教育方式,不再接触到真实生活里面,渔夫怎么打渔?今天在拉美的失地农民,他们怎么斗争?土地肥力急剧下降地区的农民,他们是怎么样抗争,或者说找出新的办法?这些东西就不进入他们的视野
现代所谓的高度精英主义的世界公民内部,其实是高度同质化的。他们会喜欢同样的歌剧,会对哪一类葡萄酒认为是好的,哪一类葡萄酒是不好的,有非常统一的、完全不是经过理性反思就可以得出的那种非常直观的判断
二、3. 精英主义式的世界公民
但现在的问题就是说,那样的一个世界想象,现在被一个比较狭义的精英主义的世界想象所挟持了。这样就其实推向了一个反面:第一是,不仅我们没有达到原来的那个开放的世界想象,而且我们也失去了自己
钱钟书就说过:什么是世界?世界,不是在你之外,世界就是你脚下的土地,你站的地方就是世界。所以理解世界和理解你自己,理解世界和理解你那个所在的具体地方,其实是一个过程。是在理解世界的过程当中,你更好地理解了自己,也更好地珍惜了你自己现在所有的东西
但这种狭义的精英主义的世界,完全是外在于你(的),是你要去追逐的目标,是你要放弃自己所有的东西,要去追逐的一个对象。这样,不仅你失去了那个非常多元的世界,而且你也失去了自己。
马克思说的是对的,资本确实是有一个非常自我扩张的欲望,超出国家边界,超出地区边界,进行全球化扩张、积累的欲望。这个欲望是存在,但它是不可能自己发生的,它是需要人去做的
狭义的这个世界公民的理解就引出第三个问题:第一是失去多元世界,第二是失去自我,第三就你成为一个国际资本的代理者,就更加强化了目前这个很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出去多学,出去多走,它总是好的。但关键说在多走多学的同时,我们要有多一层的自觉意识,总是要想到,我去的每一个地方都是在这个很大的、很多样的世界里面的一个点,然后要想这个点和其他点是什么样的关系
“全球化”?美国人类学家福克斯也讲到,全球化并不是说你泼一盆水泼到地上,水就绵延地流开,覆盖了整个全球。全球化实际发生的过程,(按)我的比喻,它是像螳螂一样在那里跳,从一个点跳到另外一个点。
你去非洲,大量的国际资本存在,它的挖掘性经济,就是采矿、采油。你看他这些国际资本是怎么分布的?都是分布在一个一个点上。然后那个点上,它有钻井平台、有采矿工业。周围是什么?高高的围墙。然后人怎么进来?直升飞机,带着保安。当地的人成为你要预防的对手,被设想为潜在的小偷
这个现象不是没有道理,他当然要偷你,他即使不为了里面的一块铁皮,或者你的手提电脑,他就是为了泄愤,为了捉弄你(也会去偷你的东西)。我要在那儿,我也去偷你的东西,对不对。他跟当地社会是这样的关系,这个就是今天全球化的一个实际发生的过程。谁坐在这个直升飞机里面,就是狭义意义上的世界公民
二、4. 培养真正的“世界公民”
怎么样去培养真正的世界公民,我觉得自觉性可能是第一条。第二条是对各个地方在地的浓烈的兴趣,一定要抛弃这种所谓文化有高低的一种想象。当然到最后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回到人本身。你在一个地方,要知道每一个人都是潜在的诗人。
你要从那个人,活生生的、那个非常具体的人出发,站在你面前的那个人,在那一刻就是宇宙的中心。你想象,如果你是他,你会怎么感受?如果那样去理解,我觉得那可能是你开始把自己变成一个世界公民的第一步
三、 回归:当词汇语言注入政治意义
三、1. 国家的回流项目及其推行意义
“回”这个概念其实在今天可能是用得更多,而且用得是更加地“高大上”,更加跟政策语言联系起来,甚至跟国家的项目联系起来,而不仅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使用这个“回”
如何在流动过程当中塑造秩序? 如果中介是说,要在流动过程当中,通过中介这样的机构,它更是一种制度性、机构性的方式去塑造一个秩序,那么“回”这个概念则是更加通过一种象征、通过一个话语、通过一个意义赋予,来在流动过程当中塑造秩序。
三、2. 前现代:出去,为了回来 VS 现当代:出去,不再回来
通过“回”这个概念来塑造秩序,倒不一定完全是现代的现象,原来(中国传统)对“回”的强调也是非常强大的。所以王国维有一个观点,他认为读书人离开家乡当官,当完官以后,退了休不再回来了,这个是中国现代社会、现代性的一个起点
早期现代,从19世纪后期流出的劳工,去东南亚、去北美,很多也是去南美,一部分非洲、西欧,他流出去的时候,你要问他的心态,说你为什么往外流,大部分人是因为生计问题。他说,我出去、我离开家乡是为了回来,是为了能够带财富回来,所以那个外流是为了回来的外流
这个家土是他(农工们)的宇宙的中心。所以他那个回归,至少在他想象过程当中,是给他自己那个外流的行为,赋予文化意义,在他那个宇宙观里面。所以离开家乡的这个行为,在他那个以家乡为中心的宇宙观里面就得到了一个解释,就有一个合法的位置
三、3. “灶神”传说:在流动中确立秩序
正是因为你有送有迎,有离开有回来,在这样的过程当中,你跟灶神,人和灶神之间形成了更加亲密的、更加有机的、更加动态的关系
所谓“小别胜新婚”,是因为在这个分离、然后又回归的过程当中,你更加体会到这一份心切,这一份爱。所以这种离开和回归是对这样的一个秩序、这样的一个关系的稳定化,其实是很重要的
三、4. “回归”用语:在政治中导入温情
回归意味着复辟,回归意味着你回到以前的历史。而“革命”是说你要抛弃原来旧的风俗、旧的制度,要创造新的制度。你不应该回归的,回归总是说,是旧的东西要回来征服我们,所以就意味着我们的创新失败
为什么“回归”会有那么强烈的一个情绪的因素在里头?因为一下子回归,就是像一个远流的游子回到了母亲的怀抱,然后你这个“回归”不是简单的一个法律和政治意义上的“移交”、“hand over”,而是说你是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所以它是一种秩序的形成
三、5. 回归:回乡 VS 回国
今天,如果说一个山东的留学生出国,然后呢,完成学业之后被江苏省的一个人才招聘计划(招进来)。现在是各个地方政府非常积极推进的一个事情,去海外招聘,就是人才回归计划。如果他被招聘到江苏,哪怕他从来没有在江苏生活或工作过,他这个行为也会被认为是一种回归
这个“回归”在这里,它的一个主体,就是说回归的一个框架,就是你这个“回”是回到哪里,已经变成了是一个国族。所以我们在今天现代这个语境下面,“回归”主要是指对国家的回归
这个“回归”就建立起一种秩序,这个秩序不仅仅是说你和原来那个流出地的关系,而且这个秩序是说,也体现了这个大的国家和你那个流出地之间的关系,这三者(回归主体、流出地、主体所属国家)之间就通过“回归”这个词能够建立起来(一种关系),这三者就变成是一个流动的个体。然后说你事实当中的和具体的流出地和这个国家的关系,现在 “回归”主要是指你和国家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意义上,从国家的角度看,我想对“回归”这个话语的投入,也是体现了它(国家)的一种非常有意思的策略:也就是说,它既要拥抱全球化,鼓励人才自由流动,来去自由;但同时它又要确保它那个主权的地位,不会受到这种来去自由、不断地跨国流动的挑战。
三、6. 想象的共同体:从无名烈士到归国学子
著名的历史学家、政治学家和人类学家 Benedict Anderson(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曾经说过,一个最重要的现代民族主义的化身,化身就是这个 “embodiment”,就是一个具体的形象,是那些无名氏的战士
什么意思呢?我们经常会去悼念那些没有名字的烈士,他说这是很好玩的一个事情。这个烈士没有名字,你根本不知道他跟你有什么实际的关系,你为什么要为他的死去投入那么多的情感上的悲痛。这是因为你觉得这个无名的战士、烈士,他在保卫你的祖国的时候做出了牺牲
你在悼念这个无名的这个烈士、战士的时候,其实是建立了一种想象的社区,构造出一个共同体。就在这个共同体里面有无数的陌生人,他们跟你实际上没有关系,但是通过这个国族跟你又建立了关系,变成了好像是有血肉关系一样的人。在经典的民族主义想象下面的,一个我觉得是很好的对这个经典民族主义的解释,这个无名的战士
今天是不是回归的游子,这个回来的留学生,这个海归,是不是在当今全球格局下面重新萌发的、重新被发展出来的一个国族意识的化身,就像当年无名的战士对那个经典意义的国族意识一样
这些留学生、这些人才,他跨出国门、走向世界,他把自己抛入到全球的资本运作、资本流转和技术进步的这个洪流里面去。然后同时,他又回来,他又说这个世上最好吃的是饺子,最想听到的歌曲是河北梆子或者是京剧这样等等。然后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一方面是非常进步、先进的,但是他同时回来,是成为一个,我想是国家希望能够构造出的一种国族想象
在这个意义上,从个人行动上,我觉得这个说法是完全成立的,就是这个“去”和“回”已经非常难以分清楚了,这个是来来去去,而且可能是多线的。就来来去去还意味着你是在两点之间来回,但现在可能是多点多线的流动
在这样的流动过程当中,我们又比较人为地把某一种流动叫做“回”,把某一些流动叫做“去”,那主要是为了赋予它文化意义。那么在当今这个格局下,这个文化意义和这个政治秩序、和这个国际的格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这个“回”里面,一个简单的“回”字里面,可能是有很大的文章在里头
四、 留学:“热潮”背后是增长主义的迷思
四、1. “留学潮”三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978年到1992年,就是89,然后邓小平南巡讲话。这个之间的留学主要是国家公派,流出的人员主要是年纪比较大的、去读研究生(的)。然后留学的目的,主要是要去学习西方比较先进的技术
第一个说是要留学,是为了要回来,为国服务,是帮助中国进步,而不只仅仅是帮助自己的成长。第二个价值关怀,就是在这样的留学项目里面,至少对个体来讲,他是怀有一种这样的理解,觉得西方不仅在科技上比我们进步,而且在社会制度的设计上面,在文化生活上面也要比我们进步,所以他要学习那里的先进文化,也希望今后中国哪一天会变成那些留(学)国的目的地一样。 所以他是带着这样的一个价值情怀去的
第二个阶段从1992年,90年代之后,到最近这个阶段,这个时(间)点比较难以把握。但是第二个阶段首先的一个变化就是留学,你如果认为留学它是一个项目,它是一个工程的话,那就是留学从一个国家项目变成了一个个体的行动,所以它是个个体化(的过程)
那这个时候留学主要的目的并不是说是为国服务,而主要首先是为个体的职业生涯考虑
同时在这个时候低龄化就出现了。首先是出去读本科,然后是又去读中学小学,当然更有甚者,就现在我们知道有这个所谓 Birth Tourist,就是“预产旅游者”,就把孩子生在那里,这样等等的一个情况
为什么还要去留学呢?这个主要就是一些非常实际的个人功利上的考虑。他觉得这个留学有一门英语,还是在工作上、在职场上会有更好的发展。所以总的来讲我们可以认为第二个阶段的一个核心的特征,可以认为是功利化
我们现在今天很多家长,他把孩子在很年轻的时候送出去,确实不是为了功利的考虑。他(们)是说国内的教育制度太重视竞争,太重视分数,老师有太高的权威。等于老师完全是以老师的身份,没有激发孩子兴趣,培养孩子多方面的智商情商,所以他(们)就觉得这个对孩子作为一个人的成长是不利的
今天他(们)把孩子这么低龄送出去,其实是对第二个阶段的功利化的反动。他(们)有一种重新去功利化,要重新回到孩子作为一个人的最根本的考虑上
所以这里就提出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你看它最早的是一种很强的价值取向,真的去学习;变到第二个阶段说不一定去学习,只不过是去镀金,然后有一个更好的工作,一个目的功利性的考虑;到第三个阶段,既不是说去学习现成的先进制度,也不是说去功利地为个人,而是说要保证人本质上的潜力
四、2. “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中国的经济在不断地增长,老百姓,至少是在城市中产的,他的物质生活水平,他能够支配的现金量显然在不断地增长,而且大家的信息咨讯,对世界的了解也在不断地增长。(但)在这样中国上升的同时,人们(又)纷纷把孩子送出去
我们要知道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在地球上存在,在绝大部分的时间里面,人的活动的目的是直接指向人本身的生产与再生产
现在是有很多数据去证明在所谓的原始社会,用今天的语言去说,是生产效率极其低下的时候,其实每个成人一天工作的时间大概是三个小时左右,剩下的时间都是娱乐。在所谓生产效率极其低下的时候,其实三个小时一天的工作,其实是能够满足生命的需求的,剩下的就是去享受、去艺术
农耕社会的主要的一个目的,不是说去增长,不是说去积累,特别是不去积累剩余产品。对于普通主流意识形态,是要维持现状。最大的一个目标,在农耕社会,是稳定,而不是说暴富,让他(农耕社会的人)觉得最重要。所以仪式很重要、家庭的稳定很重要
四、3. “去嵌入的革命”:“物质生产”与“人的生产”的断裂
根据卡尔·波兰尼的理论,它是到了19世纪突然有一个很大的思想上的革命,这个革命就叫做“去嵌入的革命”
去嵌入”是什么意思?就是原来人们的经济活动、经济生产,它本身并不构成一种独立的活动,你的物质生产是深深嵌入到你的社会关系里面去的。你怎么生产怎么交换,当然这里会有利润的计算在里头,这些利润的计算,你的交易,都是受你的朋友关系、社区关系、宗教关系所制约的。当你跟另外一个人的贸易关系中断的时候,你(们)作为朋友(的)关系(还)在继续
19世纪之后,新的经济学家突然发明了一种理论。他(卡尔·波兰尼)认为这种市场的行为,生产和交易是独立的,是可以独立,它有自在的一套规律在那里,有法则在那里。所以就所谓叫“去嵌入”,或者“脱嵌”,意思就从原来(的)社会关系、家庭、宗教、社区的关系脱离出来。它不仅脱离出来,而且反过来它要成为统治你那些朋友关系、社区关系的力量
你现在跟一个人做朋友是为了有交换的利益关系,当交换的利益关系结束的时候,(你们之间的)朋友关系就已经没了,你再也不愿意见到这个人,所以这个主次关系完全倒过来。在这样的想象下,经济增长是为了增长,然后人对生命的理解,对社会目的的理解也就完全变化
你的身体、你的心智是完全不需要这财富的。(这就是)“增长主义”,甚至不叫“发展主义”。因为“发展”还意味着从一种模式可能进化到另外一种模式,有创新的含义在里头。“增长”就是把这个数变大,唯一靠这个数变大,他(富翁)觉得(这)才能够维持下来,一旦哪一天停滞,好像一切都会崩溃,这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迷思了
四、4. 人的自我异化和相互工具化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要看这样历史的话,我们就看到物质生产,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主导性的力量。而人的生产本来是人之为人的一个出发点,现在倒成了一个很次要的东西。马克思把这个叫做“异化”
物质生产本来是为人的生产服务的,但现在就倒过来,完全成了一个主宰我们日常生活、日常工作的一个力量。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物质生产的一些逻辑也就贯彻到教育、医疗这些领域里面来
那其实已经开始把老师想象成一种工具化,然后老师也把孩子想象成是一个生产对象,而不是培养对象。他(老师)也把孩子想象成工具化,他想象的孩子是说,孩子要在考试的时候一定要是一个高效的考试者
这样就是一切都标准化,进行评比,(把)激励的机制引进来,这个就是一种生产性逻辑,就是一个物质生产性逻辑。这个就是异化的精细化,不仅说是物质生产的逻辑统治了我们人的生产活动,而且是说它(物质生产逻辑)直接形塑了我们如何组织人的生产活动。在这个情况下,出现了一个不是脱节,(而是)看起来在逻辑上是很一贯的(现象)
正是因为物质生产的逻辑变得那么强大,那么一统,然后在这个情况下,你要去讲,我们应该信任老师,就让老师放松,相信老师,他会觉得教育本身是很有趣的。你可以给老师比较高的工资,然后再有一种比较平等的(制度)
我的意思是说不要在老师内部创造出一些等级,不要在学校内部创造一些等级,让老师在教育本身里面获得他那个职业的满足感,获得他的尊严,当然在物质保障上(要做好),现在完全有能力给老师做比较好的物质保障。然后放手让老师去创造、去实验各种教育方式,当然你可以把他们组织在一起进行交流等等
你觉得没有这个外在的鞭子挂在那里,没有一个外在的奖金,(没有)事先跟你承诺好你月底能拿多少奖金,这个人就不会认真工作的。所以其实逼迫每个人“自我异化”。“异化”就是说工作不是自己真心爱的工作,把工作变为一个手段,然后互相人和人(之间)都变成彼此的手段
五、 移民:移民不是一个手段,而是一个目的
五、1. 中国移民的两种类型:“早移早发”和“早发早移”
在“早移早发”的历程(中),移民是一种手段,发财是一个目标。而且它还会有一种,哪一天要衣锦还乡的、也是一种想象,因为在事实当中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真正回来的人,所谓叶落归根的人是比较少的,但是它可能会有那么一个流程在想象里面,对吧?就移民,然后发财,然后回来光宗耀祖,这个模式是长期存在的。
怎么理解现在“早发早移”的这个现象?咱们刚才提到在“早移早发”过程当中,“移”和“发”之间,它是有一个因果逻辑关系(的),从而这个“移”,它是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指向,“移”是一个手段,然后有个目的在那里。但是现在“早发早移”,这个“移”本身成了一个目的了,这个“发”是为了“移”服务的,不是说“移”为了“发”服务。
五、2. 国际“移出革命”:蜂涌入西方的难民
首先是冷战之后,我觉得全球可能有两个非常重大的变化。如果我们看迁移,(从)国际迁移的角度。第一个是所谓,有学者称为叫作“移出革命”
那么冷战结束之后,出现一个非常大的变化,这就所谓的“移出革命”,就突然对移出原来的共产主义国家不再控制了。然后这边不再控制之后,同时又出现了很多的种族之间的矛盾战乱,然后就出现了真的难民,但这个时候的真的难民是在这移出的过程当中没人控制,然后就“呼啦呼啦”就跑到西方去,所以就导致了很大的一个困境到现在
同时又是第二次大战,欧洲对犹太的屠杀,更加激起了(很多国家对难民的保护欲),很多国家就觉得要保护这些被迫害者(难民)
第三个原因可能大家没有太多注意到,其实是跟冷战有直接关系的。冷战过程当中的难民,在西方受到很好的欢迎、非常高的待遇。为什么?
第一个,大家想一想,谁会是冷战过程当中的难民?科学家、艺术家,都是苏联、东欧,所谓共产主义国家出来的科学家、艺术家,或者是原来的贵族,虽然物质资产都被剥夺了,但他还是有很好的文化修养、人力禀赋
第二呢,这个数量是非常少的,因为当时的共产主义国家,所谓苏联的Bloc,苏联的同盟,不允许你往外移。西方国家可以对移民,特别是对难民,在冷战期间给予那么好的承诺,使得西方国家对移民有那么高的一个人权上的保护,前提条件是因为东方国家已经替西方国家进行了控制。它不是说在你入口的时候的控制,而是在你出口的时候的控制
五、3. 80年代中国的外流规定
第一个是引进“身份证制度”。一张绿色的塑料的卡片,使得你随地可以去买火车票,不用单位的介绍信,使你随地、在外地到饭店去登记住宿不需要单位的证明,或者说领导的批准
再一个制度就是引进“因私护照”,就是你作为一个公民,你就可以去申请因私护照。当然后来我们知道这个护照的申请是逐步在2000年以后逐步地简化,到现在,护照就成为一个,你作为公民的一个很自然地应该拥有的权利。意思就是,除非你有犯罪记录或者特殊的原因,否则你应该就是说by Default(默认),自然地应该会有你的护照
五、4. 全球化之下国际移民类型的变化
第二个变化呢,就冷战之后跟这个也是有关系的,就是低技术的移民、劳工移民受到的控制越来越严
资本的全球化不是自发形成的,它必须要有人的代理才能够让它一步一步做出来,这个全球化是一个被做出来的社会进程。在这样的过程里面,有资本、然后有学历的人的流动,它就越来越成为一个可能性。
五、5. “早发早移式”移民的问题:移民能却仅能充当阶段性目标
第一个,就是为什么移民本身会成为一个目的而不是手段?这个背后很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中国移民者)觉得有太多的不预测性在中国
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也是跟我们上几集讲到的“人的生产”有关系,食品污染、医疗上的一些事故、教育里面的一些焦虑,都是使得人们觉得在这个地方,虽然是一个经济机会非常多的地方,但在人的生产上,(是)让人不太放心的一个地方
“移民不再是一个手段,而成为一个目的”的意思就是说,他(移民者)是在逃避,移民就成了一个逃避。很清楚地,他是要离开什么地方,但是通过移民他要奔向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奔向一个具体的什么生活场景,现在是完全不清楚,完全不清楚。所以这是一个“早发早移”的后果
为什么要早?这个“早”第一就是体现出,当然我们谈的显然是比较中产以上的人了,“早发早移”,体现出我们对待生命的一种态度。生命现在变成一个工程、一个项目,要有一个时间的维度被引进来,要进行计算、进行规划、进行计划,所以要有一个“早发早移”
第二呢,为什么要早?在这个计划过程当中,又体现出一种急切的这种急迫感。这个就联系到我们的一种,我觉得在中国社会比较蔓延的,我有的时候叫它“末班车心态”。就觉得每一辆在身边驶过的车都是末班车,每一个现在能抓得住的机会,都可能是最后一个机会
到底奔向哪里?不知道,没有目标。但是呢“早发早移”这样的一个好像是一个中间性的一个阶段的一个目标呢,又至少给了我们现在每一天的忙忙碌碌(的生活)一定的坐标。它不是意义上的坐标,(但是)至少(是)在一个时间点上(的)一个坐标、操作意义上的
五、6. 两种移民类型的具体移动方式
你要看典型的“早发早移”的这个群体,最典型的当然就是通过这个E4签证去美国,就是作为投资移民。现在这个投资移民,这个也是一个非常新的一种移民渠道。2000年以后,在发达国家到现在就很多这种中等发达国家,像希腊、匈牙利、马耳他、塞浦路斯等等,都纷纷地设立了这种移民渠道,所以这也是一个全球性的一个现象
“早发早移”完之后,他主要的,大家知道他是拿一个身份,然后转移部分的资产。(但是)回过头来对很多人来讲,他的产业还是在中国,而且他产业的、他的收益率在中国是要远远比你在国外投资要高。而且你熟啊,你要在国外做一个投资那风险多大
“早发早移”呢,他是到了目的地之后,目的国之后,一旦满足了这个基本的行政需要,他其实大部分时间可能是回到中国生活。
另外一种安排,他是这样,很多人他这个“早发早移”,是因为家庭的考虑,他的子女或者是妻子会移到美国、加拿大这些地方。现在有很多也移到像那个匈牙利这些国家,甚至是泰国,有的是印度尼西亚这些国家,这都是比较新的现象。然后在那里读书,读国际学校,或者读,如果是在美国、加拿大的话,就会读本地学校,然后呢丈夫继续在中国赚钱
所以要么就个体来回跑,要么一个家庭变成一个“哑铃式家庭”,有一头在中国,有一头在国外。所以这个是跟原来的那个群体是完全不一样的。他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移民,他是变成了一个来回流动的跨国流动的一个候鸟式的移动主体,一个流动主体。
所以中国话语里面的这个“流动人口”,而不是“移民”,“流动人口”这个词就更是能够精确地描述他们的生活状态
六、 跨过流动:流动可以改变不平等吗?
六、1. “跨国流动”与“国际流动”的区别
“国际”的意思是指,一个国和另外一个国之间的关系,是国际关系。那么一个国和另外一个国之间的社会交往,如果是一个国际性的交往,那意思就是说,这个社会之间的交往是由这两个主权国家来界定、来协调、来管理
“跨国”的意思是说,它超出了“国际”这个逻辑。它在人不断地来回流动过程当中,形成了一个几乎是自为的空间。那么这个空间它同时就像哑铃一样有两头,在两个或者甚至多个主权国家之内。然后这些互相连接形成一个空间,没有一个单独的主权国家可以对这个空间进行直接的管制
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们为什么叫“跨国公司”呢?一个跨国公司在不同的国家里面有它的生产机构,在不同的国家有它的销售渠道,甚至有它的财务管理的能力。所以这里发生的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国际贸易关系,把一个东西从一个国家运到另外一个国家,而是一个跨国性的生产、销售和资本运营的循环
六、2. 中介服务对象之一:“早发早移”群体
“早发早移”(这个群体),他们在一方面,会非常重视一些最基本的东西:比方说买房子,然后,拿到绿卡,这些法律证件对他们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但另外一方面呢,他们跟那个本地社会,可能就是说,完全没有兴趣去融入那个本地社会,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真正的生活还是会在中国。虽然在中国,他们的法律身份已经变得比较稀薄了,但是他们的真正的心,就是说让他们身心放松的环境是在这里。然后呢,让他们感到有财产安全,有未来的地方呢,又其实是一个他们不是很自然地属于的那个地方。所以他们也是处于一种比较割裂的状态
所以跨国的这种生活状态看似是一种非常无形的、非常流动的、非常随意,像云彩在空中漂移的生活方式。当然从远距离看是这个样子,但你要看它事实上是怎么发生的,其实里面也是需要大量具体的操作
那么中介主要的一个任务就是给你打包。然后你在有了中介的介入之后,其实你的流动就不太像流动,而只是说从一个点蹦到了另外一个点。
六、3. 中介服务对象之二:留学生群体
中国招国际学生主要是为了提高大学的国际性程度,提高它的知名度。那么在发达国家,大学招国际学生主要是为了你的钱,为了收你的学费
所以各个大学都是非常积极地要招国际学生,它(大学)会把招生的简章、招生的规则定得尽量地清晰,然后放在网页的首页。这些留学生虽然英语不一定很好,但基本上读懂这些招生简章应该是没有问题的,那在网络上搜寻就更没有问题了
留学中介非常重要的一个功能是什么呢?其实是维持全球大学之间的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或者说一个等级的关系。如果你的成绩好,又有钱,你可以去哪一类的大学?如果你的成绩不太好,钱又不太够,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又要去哪一类的大学?
所以留学中介它是帮助你做这样的一个跨国地流动。但这个流动,根本不在挑战既定的结构关系,根本不在挑战既定的不平等关系,而相反,它正是要在这样的流动过程当中,强化哪一类的大学是好的、更有吸引力的,所以你更需要去投资
那为什么要去投资呢?因为你到了那个大学,拿了一张文凭以后,你就有更高的,我们叫它“文化资本”,这个是文凭非常重要的(一个价值),这个是有比较严密的社会学的证明的。就是说你到了一个大学之后,学习到最后,真正给你价值的确实是那个文凭、那个象征。因为你究竟学了什么东西跟你今后的就业,关系是不太大的
但是你有了那个文凭之后,这个社会、这个公众或者说你找工作的时候,那个雇主他会根据你所具有的那个象征,去作大致的推断。他觉得你既然有能力到那个大学去,然后在那个大学混了四年,不管学到没有学到(东西),特别是你如果没有学到任何东西的话,你还能混下四年,拿到这个文凭,那说明你是有基本的继续混下去、在那公司继续混下去的能力了
文凭如果要具有这样的社会含义,如果所有的文凭都具有一定的含金量,这个游戏是玩不下去的。为了让这个游戏玩得下去,不同的文凭必须要有不同的含金量,所以它们(文凭)要有不同的标价
那这个标价的秩序怎么形成?怎么去维持?然后让大家去投资,然后又让大家的投资得到比较合理的预期的回报。这是留学中介要做的一个工作。可能你在留学的时候没有直接体会到,但是从长期看,从结构意义上看,这个是为什么留学中介发展得越来越火的原因
从大学的角度,他们也是想通过中介保证所谓生源质量,从而保证自己大学的声望,从而保证自己文凭的含金量。看起来都是说质量很重要,但这个质量背后,它要的是最后那个象征的符号,就“文凭”这个符号的含金量
六、4. 中介服务对象之三:劳工群体
低层次的非技术劳工流动,特别在我们中国,在亚洲地区,比方说中国劳工流向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的过程当中,他们现在是越来越靠中介
这个低技术劳工移民,从中国移到另外一个亚洲国家,它真正的过程不是一个移民、也不是一个流动的过程,它的真正的、我叫它是一个“劳动移植”的过程。
就是在你移动之前,你去哪个公司,在哪个地方,你住哪个宿舍,事先都已经决定好了,这个显然是通过中介事先安排的。然后流动过程呢,你就像一个萝卜一样,从你家乡这个坑被拔起来,然后直接几个小时之后,你就被摁倒在流入国的那个坑里头,不管是日本还是韩国。即使你生活的那个坑、那宿舍也是在工作的那一刻就已经给你安排好了
所以它是一个这样“点对点”、高度精确的、非常有效的劳动移植过程。这个也是中介扮演的一个角色
“跨国”这个概念和 “国际”这个概念的区别:“跨国”的意思是说,它形成了一个自为的空间,跨越国家的边界。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国本身就没有结构、有非常高度的弹性,并不是这样。因为你看那个跨国的过程,其实是由中介非常细致地构造出来的。
比方说对这个低端的劳动力流动来讲,在这个跨国空间里面,他们(劳工)基本上是没有自主性的,他们是被动地“被移动”。这个跨国过程其实是中介附加给他们(劳工),或者甚至说,有的时候是强加给他们
那么在这个高层次的投资移民里面,他们当然有一定的自主性,就是决定什么时候走什么时候回,这个是他们可以决定的。但是整个(移民)过程的手续,这些打包其实也都是靠中介形成的
六、5. 中介的作用:对结构性和不平等性的强化
今天的世界,全球社会并不是说已经失去了结构,并不是说它原来的那个等级、那种不平等,因为流动而被打碎或者被消解。没有,根本没有,我们知道其实更大的程度是在强化。
那么这样的一个结构,结构好像是一个非常静态的死沉沉的东西,像房子一样。那这样的结构怎么会在这样高速的流动过程当中被强化了?其中的一个环节就是这个中介
那么中介从数量上看,从规模上看,这样大规模地增长,正是因为流动在高速增长,同时这个不平等的关系也在不断地强化。所以呢,跨国确实是对国际那种关系的一个挑战,但它并不意味着是对原来那个更深层次的、那种不平等关系的一种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