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近代史纲要-旧民主主义-各阶层的探索(考研政治)
中国近代史纲要-旧民主主义-各阶层的探索(考研政治)的思维导图,本图汇总了农民阶级、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内容。
编辑于2023-05-29 18:49:32 浙江省各阶层的探索
农民阶级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影响最大】
两大纲领 【有纲领但不正确】
《天朝田亩制度》 【最重要】
内容:《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它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即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耕者有其田)”的原则。《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是起义农民提出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土地政策】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评价:进步性--《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并没有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想做但没做到、口嗨】 局限性--1.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2.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3.并未付诸实施(主张上彻底否定封建主义土地所有制,实际上没有做到否定)
资政新篇(洪仁干)
内容:开始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了【依旧是口嗨】 评价: 进步性--《资政新篇》是第一个系统的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与历史潮流同步 局限性--未能付诸实施
共同点
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性
1没有学习西方制度2学习
2主张发展资本主义1没有
都没有在实践中得到贯彻
结局
天京(南京)事变,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历史意义 (眼熟即可)
1.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2.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3.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信上帝) 4.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5.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
失败原因(分析)
1.根本原因在于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 局限性表现在: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有纲领但是不正确】; 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 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2.太平天国没有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3.太平天国也未能正确地对待儒学 4.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认识上反封不反帝,认为外国信上帝的而是兄弟,但是也与外国起冲突,也间接打击外国势力】
教训:农民不能为中国找到出路【农民政治上不行】
补充
区别
1.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鸦片战争后,而义和团运动发生在19世纪末。2.太平天国运动有统一的领导、纲领、组织,而义和团无领导、纲领、组织。3.太平天国运动建立了政权,持续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规模巨大。而义和团运动并未建立政权,持续时间短。4.太平天国运动对西方外来思想并无排斥(信访上帝),而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
评价
褒为主
从纲领上、认识上反封不反帝 从任务上、结果上反封反帝。因此可以说是反封反帝的运动
封建地主阶级
洋务运动
洋务实业兴办的原因
洋务派(奕沂(中央权贵派)、曾国潜、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兴办洋务事业 1、购买和制造洋枪洋炮以镇压农民起义【根本原因】 2、同时也有借此加强海防、边防,并乘机发展本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意图
指导思想
冯桂芬。他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将这个思想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所谓“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中体为本】
中体西用决定必然失败
洋务实业
1.兴办近代企业。(一一对应) 军用企业: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湖北枪炮厂 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方法:官督商办,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2.建立新式海陆军:北洋水师是清政府的海军主力
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翻译学堂;工艺学堂;军事学堂;【没有法政学堂,因为只学技术不学制度】在创办新式学堂的同时,还先后派遣赴美幼童及官费赴欧留学生200多人
总结
目标: 自强、 求富;
首要目的是:镇压太平天国起义;
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纲领:中体西用
制度:君主专制制度
意义
1.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2.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 翻译了一批西学书籍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打开了眼界。 3.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
失败原因(分析)
甲午战争一役,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的失败。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主要是: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封建阶级局限性)【失败根本原因】 2.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教训:地主不能为中国找到出路
地主不行
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维新派
戊戌维新运动
维新运动兴起的原因: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阶级基础】 2.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中,人们形成了一个共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
民族资本主义到后来一直都没有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形式
维新派宣传维新的活动: 1.向皇帝上书。“公车上书”。 2.著书立说。康有为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写了《变法通议》,谭嗣同写了《仁学》,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等 3.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俄国、日本) 4.办学会。著名的有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 5.设学堂。广州万木草堂;长沙时务学堂。 6.办报纸。上海《时务报》、天津《国闻报》以及湖南的《湘报》等
维新派与守旧派(洋务派,相对维新派来说)的论战 (史上第一次大辩论)
论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 1.要不要变法 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不是废科举】和兴西学
意义:这场论战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它进一步开阔了新型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人们长期受到束缚的思想。通过论战,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
(分歧的实质是要不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
百日维新
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裁撤闲散、重叠机构 经济方面:保护、奖励农工商业,提倡开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 军事方面:裁减旧式绿营兵,改练新式陆军 文化教育方面:创设京师大学堂;提倡西学,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经济特科
进步性: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戊戌维新,是中国民族资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 局限性:这些政令和措施并未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是一种十分温和的改良方案
结果
1.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6人同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2.除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被保留下来以外,其余新政措施大都被废除
意义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3.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京师大学堂的创设,更成为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发端
民族资产阶级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
不是辛亥革命!
没有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度,想往那边发展结果马上就无了
失败原因(分析)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具体表现为: 1.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客观原因,阶级局限性并不表现在力量弱小) 2.维新派的局限性(主观原因)。一是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二是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三是惧怕人民群众。(精英运动)
制度
想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资产阶级革命派 【重点】
辛亥革命
历史条件
第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正式沦为两半社会 第二,清末“新政”的破产 1.正式(彻底)废除科举考试;2.宣布“预备仿行宪政”;3.颁布《钦定宪法大纲》【第一部宪法】 第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的。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精英革命)
戊戌变法失败,慈禧借助义和团力量排外致使八国联军侵华(直接原因) 之后慈禧推行清末新政,比较戊戌维新更加彻底
注解:戊戌维新改科举,清末新政废科举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非)
孙中山到檀香山组建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立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根本不同之处:武装起义。
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报,并确定了革命纲领。
兴中会是团体,同盟会是政党
三民主义 【重点】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将其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1.民族主义,即民族革命,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不是简单的排满,而是清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与媚外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评价:只考局限性 1.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幻想承认不平等条约获得列强支持(不反帝) 2.革命对象不包括汉族汉族封建势力,结果就保留了大量封建势力,导致了辛亥革命后封建势力的反扑(袁世凯)(反封不彻底)。
民族独立未能实现,两半的性质没有变
2.民权主义即政治革命,内容是“创立民国”,即从根本上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评价: 民权主义归根到底都是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很难得到真正的保证
3.民生主义(最常考,最重要!)即社会革命,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增价,则归国家,为国民共享【征收地价税和土地增价归公,反对夺富人田为己有】(只保证地价不涨,保护有地人的地,单纯为了防止贫富差距悬殊)
评价:“平均地权”并非将土地所有权分给农民,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有地的人还是有地,没地得人还是没地)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大论战。 双方论战涉及的核心问题主要有三个: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这是双方论战的焦点。 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洋务派:封建君主专制,维新派:君主立宪制,革命派:共和制) 3.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平均地权)。 意义: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但这场论战也暴露了革命派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弱点。(不反帝、反封不彻底、精英路线、不分土地……)
武装起义
1.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发动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2.同盟会在广州发动了两次著名的起义;广州新军起义和黄花岗起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11年4月27日举行的黄花岗起义。 3.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决定联合行动,在武昌举行武装起义(辛亥革命,一不小心居然成功了)。
中华民国的成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但是此时清政府还没灭亡,而且并没有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依旧是两半直到新中国成立】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1.从政权的组成人员看,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这个政权中占有领导和主体的地位。 2.从南京临时政府制定的政策看,各项政策措施集中代表和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在相当程度上也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比清朝好一点】
临时参议院【三权分立,不是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从法律上废除君主专制制度】的法典,它规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政府组织机构以及人民享有的各项民主权利。《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评价: 进步性。《临时约法》是革命的产物,带有鲜明的革命性、民主性。它不仅具有现实的进步意义,在中国宪政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局限性。1.就企图用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清政府所欠的一切外债,来换取列强承认中华民国。2.没有提出任何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反而去维护封建土地制度以及官僚、地主所占有的土地和财产
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5.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封建军阀专制统治形成(非重点)
孙中山向参议院提出辞职咨文,但附以南京为首都、总统在南京就职、遵守约法三个条件,把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给袁世凯。 袁世凯(北洋政府)窃夺辛亥革命的果实之后,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 1.在政治上,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 2.在经济上,北洋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3.在文化思想方面,尊孔复古思潮猖獗一时。
补充:南边临时政府成立,但是北方依旧还是在清政府统治下,北洋军实力很强。孙中山为了南北统一,许诺将总统职位让给袁世凯。
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形成这种局面的深刻原因是: 1.中国主要是地方性农业经济而没有形成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市场; 2.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采取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
挽救共和的努力(孙中山) 【记住对应关系】
宋教仁被暗杀: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
中国同盟会演化为国民党,国民党认为议会权力高于总统,袁世凯不干了就去搞暗杀国民党第一人主席宋教仁。
袁世凯复辟:孙中山护国运动
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
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当上总统拒绝恢复临时约法~
孙中山具有顽强的革命精神(以上三次都失败了),他首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不断摸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并始终坚持奋斗,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的先行者。 但是,孙中山并没有找到中国的真正出路。应当说,护法运动的失败不仅是孙中山个人的失败,也标志着整个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再也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前进了
失败的原因及教训(分析)
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根本客观原因)是行不通的 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主观上的根本原因:阶级局限性】。主要是: 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2.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3.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1.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革命性和软弱性。 2.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
对比戊戌与辛亥
戊戌自上而下,辛亥自下而上
都没有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纲领
都想走资本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提出反帝反封建纲领,与国民党合作,帮助它完成改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