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公共管理学-第二版-第十三章-公共部门改革
大学公共管理学-第二版孙关宏-第十三章-公共部门改革,第一二三节全部学习总结,大家也可以用于备考复习。
编辑于2023-06-03 00:32:20 上海第13章 公共部门改革
公共部门改革概述
公共部门改革的含义 对利益关系、权力格局、组织结构进行重新调整的一种政治行为
它涉及公共部门自身的改革和公共部门在整个社会的职能定位的改革两个方面,其目的是优化公共组织结构及其职能,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
公共部门改革的内容
公共部门改革内容的一般性、普遍性
指的是任何公共部门改革都涉及公共部门自身和公共部门在整个社会的职能定位这两个方面
为我们认识各种公共部门改革的共性提供了理论指导
公共部门改革内容的变动性、特殊性
指的是不同国家的公共部门改革,其内容及侧重点有所不同;同一个国家在不同时期,公共部门改革的内容及侧重点有所不同
克林顿时期美国公共部门改革:1.消除官样文章 2.以服务“顾客”为中心 3.充分授权和追求结果 4.回归基本
公共部门改革的目标与新模式
公共部门改革的目标
1.促使公共管理更富有创新、开拓精神 2.促使公共管理更为经济,降低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 3.提升公共部门绩效,提高公共管理效能 4.促使公共管理提高效率 5.促使公共管理系统更具适应性 6.促使公共部门更为负责
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通过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相配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政体制
公共管理的新模式
1.戴维·奥斯本等人的“企业家政府”模式 2.欧文·E.休斯的公共管理新模式 3.B.盖伊·彼得斯的以新公共管理为取向的治理模式 4.费利耶等人的“新公共管理”模式 5.罗兹等人的公共治理模式
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
当代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的兴起
流程再造理论带来了公共部门改革问题上的观念更新
传统官僚体制(科层制)的失效和商业管理模式的示范性影响对西方公共部门改革的兴起产生了重大影响
再造理论带来了公共部门改革问题上的观念更新
出现了促使公共部门改革提上议事日程的经济和政治因素
日益明显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为西方公共部门改革提供了推动力
新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为公共部门改革提供支撑
当代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的内容与特点
重新界定和优化政府职能
解决政府应该管什么、不应该管什么和怎么管的问题
在政府部门内部实行大部制,将相近的职能尽可能集中到一个部门,精简政府机构,减少横向协调的困难
政府从大量社会事务中解脱出来,将这些职能交给或归还给社会,由社会经济组织或中介组织去承担,政府则制定法律和规章制度
利用市场和社会力量实行公共服务社会化、市场化
1.市场化工具: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实现方式
主要运用的市场化工具有:私有化、使用者付费、合同外包、招标投标、委托代理、分散决策、产权的交易和内部市场
2.公共服务社会化的实践形式
(1)政府业务合同出租 (2)以私补公,打破政府垄断 (3)建立政府部门与私营企业的伙伴关系 (4)公共服务社区化
政府部门内部的管理体制改革
1.利用信息技术革命新成果,建立公共行政信息系统 2.实行分权 3.推行部门内部的组织结构改革 4.推行公共人事制度改革 5.提高服务质量,改善公共部门形象 6.实现公共行政传统规范与工商企业管理方法的融合
当代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的特点
1.有计划、渐进式地推进公共部门改革,使公共部门改革持续开展 2.组建精干、高效的改革机构,重视发挥参谋咨询机构的作用 3.重视与改革配套的立法建设,把改革纳入法制轨道 4.注重提高公共管理效能和服务质量,改善公共部门与公众之间的关系 5.注重内外部监督,形成以结果为本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机制
当代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评价
评价标准
1.内部标准和外部标准 2.政治层面上的标准和操作层面上的标准 3.公平标准和效率标准
当代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价值与方向的评价
主要是运用上述的评价标准对改革的指导理论与指导思想、改革目标等进行的评价
市场化和管理主义是当代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的两大方向
当代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措施的评价
斯图亚特认为合同出租对公共责任具有负面影响
合同出租缩小了公共责任的范围
妨碍了当选官员与公众的联系与沟通
分权化是当代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的一个主要方向,有利于增强自主性和灵活性 但是分权化可能导致公共服务的 分散化和相互割裂
私有化有助于精简政府机构,增强公共部门的活力 但也损害了公民参与,妨碍了政治导向,并产生了公共责任方面的问题
当代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效果的评价
当代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在价值、方向、措施和实践模式方面,都存在着相当程度上的不完善性,有着内在的缺陷或局限性
当代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推动了旧的公共行政模式的变化
旧的公共行政实践模式的基本特征
政府组织及其结构应根据韦伯的官僚制(科层制)原则建立起来
公共物品及服务应由政府机构(官僚机构)来提供
政治(政策制定)与行政 (政策执行)分开,并且文官在政治上保持中立
行政被当作一种特殊的管理形式,必须由终身受雇的职业化的官僚来负责
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
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兴起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国一直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管理制度,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都实行中央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计划是资源配置的唯一手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背景
1.逐步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进行相应的行政体制改革 2.民主化政治体制改革为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行政效率低下导致公众的满意度降低,从而为行政体制改革提供了社会动力 4.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给中国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5.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为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理论
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价值体系
(1)社会公仆观念是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建设及改革的重要价值 (2)“廉价”政府是社会主义国家机关的重要标志,也是改革追求的重要目标 (3)高效率的管理是保证社会主义能够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生产率的一个基本条件 (4)反对官僚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机关的一项艰巨任务 (5)坚持不懈地改革和调整国家机关是完善社会主义政权组织及其管理体制的主要方法 (6)必须坚持市场经济的发展取向、民主化的法治取向、以人为本的民本取向和公共服务取向等扩大民主、健全法制和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的价值取向
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理论构想
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理论
1.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原则与目标 2.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内容
政府职能转变的理论
1.在政府职能范围方面 2.在政府职能行使方式方面 3.小康社会的政府职能主要是宏观管理职能 4.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和具体职能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
新中国成立以后到2003年,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是,由集中在权力收放、机构精简和人员裁减的外延式改革逐渐向注重转变职能、目标多重和内容丰富的内涵式改革发展。
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行政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的行政体制改革
1.1982年改革 2.1988年改革 3.1993年改革 4.1998年改革 5.2003年改革 6.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改革
以转变政府职能为中心的行政体制改革
1.政府职能的含义与内容
政府职能的含义是:根据社会需求,政府在国家和社会管理中承担的职责和功能,包括管理的公共事务的范围(管什么)以及采取什么方式进行管理(怎么管)这两个方面
(1)经济调节职能 (2)市场监管职能 (3)社会管理职能 (4)公共服务职能
2.政府职能的发展规律与政府职能转变改革
政府职能发展的规律考察方面: (1)领域:政府职能由以政治职能为重心,逐渐向以经济职能、社会事务管理职能、科技文化职能为重心转移 (2)性质:政府职能由以保卫性、统治性职能为主向以管理性、服务性职能为主转变 (3)分化程度:其变化的规律是由原来混淆不清的职能向高度分化的职能转变 (4)行使方式:其变化的规律 是由以人治、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以法治为主,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管理手段 (5)深度与广度:政府职能的变革呈现出“守夜警察”—“万能政府” —“有限政府”的发展规律
3.中国实行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
(1)政府职能重心的转变 (2)职能关系的转变 (3)职能方式的转变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实现中国政府职能重大战略转变
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
行政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加快行政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不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难以顺利向前推进。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向
1.服务政府 2.责任政府 3.法治政府
当前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 2.完善机构设置 3.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 4.完善政府管理法制体系 5.改进行政方式 6.创新社会治理 7.运用大数据技术促进政府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