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三章 近现代学前教育的实施
中外学前教育史 第三章 近现代学前教育的实施的思维导图,希望这份脑图会对你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3-06-16 11:53:18第三章 近现代学前教育的实施
第一节 晚清时期的学前教育
1840~1912
一、学前教育转型的背景
1.近代大工业生产的出现
对公办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提出了要求
2.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兴起
师夷长技以制夷
3.清末新政改革的启动
《奏定学堂章程》
二、蒙养院制度的确立
1.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第一阶段初等教育:包括蒙养院、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
第二阶段中等教育:中学堂、中等职业学堂、师范学堂
第三阶段高等教育:高等学堂、大学预科、高等实业学堂、师范馆、大学堂、大学院
2.蒙养院制度的确定
办学宗旨
蒙养家教合一之宗旨,在于以蒙养院辅助家庭教育
招收对象、收托时间和院址设置
保育教导三岁以上至7岁之儿童,每日不得过四点钟,但不包括女孩
院址设在各省府厅县以及大市镇的育婴堂和敬节堂内
师资来源
乳媪和节妇、贫困人家的妇女
保育教导目的及科目
内容
体育、智育、德育、美育
科目
游戏、歌谣、谈话、手技
三、蒙养院制度的实施
1.蒙养院的兴办
湖北幼稚园的创办
1903年9月,中国第一所学前教育机构湖北幼稚园在武昌创办 创办者:张之洞及端方 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颁布后,湖北幼稚园更名为武昌蒙养院,后又改名为武昌模范初等小学蒙养院
《奏定学堂章程》颁布后学前教育的发展
据统计,1907年全国各类蒙养院428所,在园幼儿4893人 1908年蒙养院114所,在园幼儿2610人 1909年蒙养院92所,在园幼儿2664人
2.蒙养院师资的培训
保姆的培训
日本保姆养成所
学前教育师资专业化的开启
各地保姆传习所与幼师培训机构
3.蒙养院制度的历史地位
封建性,保守性,半殖民教育特点
是中国第一个公共学前教育制度 标志着中国学前教育完全由家庭负担的历史终结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1912~1927
一、学前教育制度的演进
1.蒙养园制度
壬子癸丑学制
1913年,壬子癸丑学制
蒙养园制度的确立
不占学制年限,附属在小学和女子师范学校内,已不再附设于育婴院和敬节堂内
2.幼稚园制度
壬戌学制
1922年,壬戌学制,故亦称“新学制”
幼稚园制度确立
《壬戌学制》规定,将蒙养园改称为幼稚园,即可单设,亦可附设 办理宗旨:依照“儿童本位”思想,侧重于“谋个性之发展” 教育对象:确定为3~6岁的男女儿童 意义:确立了它在学制系统中作为国民教育第一阶段的地位
二、学前教育的实施
1.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
教会学前教育机构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国人自办的很少
主要集中在城市
国人自办的学前教育机构,私立多于公立
出现了不少由知名人士创办的有较大影响力的幼稚园
抗战爆发前,呈稳步攀升态势
抗战期间虽急剧减少,但保育院却收容了大量难童,并肩负起相应职责
抗战结束后,幼稚园恢复和发展速度相对较快
2.知名学前教育机构
民国时期
南京高等师范附设幼稚园
1919年陈鹤琴
浙江大学教育系培育院
1935年 郑晓沧
厦门集美幼儿园
1919年爱国华侨陈嘉庚
爱的教育,以儿童为中心
北京香山慈幼院
1919年熊希龄
学校、家庭、社会“三合一”
南京鼓楼幼稚园
1923年陈鹤琴
不受旧式幼稚教育之约缚,立意创造中国化的新幼稚园
南京燕子矶幼稚园
1927年11月陶行知
中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 研究和实验如何办好农村幼稚园
上海大同幼稚园
1930年3月由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领导的中国互济会在上海创办,收容抚育革命同志子女,负责人为董建吾
被誉为革命后代的“红色摇篮”
上海劳工幼儿团
1934年,由陶行知领导,其学生孙明勋、戴自俺创办于沪西女工区
中国第一所专为工人子女开设的学前教育机构
三、幼稚园师资培养
1.相关政策及规定
2.幼稚园师资培养机构
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
1940年10月陈鹤琴,中国第一所公立单设的幼稚师范学校
北平幼稚师范学校
1931年7月熊希龄张雪门
为适合本国国情及生活的需要,造就忠实地为平民服务的师资
四、学前教育社团
1.中华儿童教育社
2.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
五、学前教育法规
1.《国民学校令施行细则》
2.《幼稚园课程标准》
第三节 苏区和边区的学前教育
1927~1949
一、苏区和边区的学前教育制度
1.苏区的托儿所制度
组织托儿所的目的
1927年11月,中国共产党建立了第一个苏区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诞生,苏区建设进入了全盛时期
1934年10月,随着长征开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了“马背上的共和国”,苏区消失
1934年2月21日,苏区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颁布了《托儿所组织条例》
托儿所的管理和工作人员
托儿所归当地政府与妇女代表领导
托儿所的发展
《条例》颁布后,江西瑞金率先成立了上屋子托儿所和下屋子托儿所 分别位于瑞金上州村和下州村
长期托儿所,大多接收红军家属子女
季节性托儿所,在农忙季节开办,为广大妇女解决生产后顾之忧
2.边区的保育院制度
保育工作组织管理
保育人员的训练
院所创建的要求
建立儿童公育制度,凡抗战将士及一切机关工作人员的子女,一概由政府抚育
全面推进保育工作,为全边区儿童谋福利
二、苏区和边区学前教育机构的保教队伍
1.学前教育机构保教队伍状况
2.提高保教人员文化和业务水平的办法
三、苏区河边区学前教育机构的保教活动
1.学前教育机构的保教目标
使得战火中的学前儿童得以生命的保障和接受良好的教育,完成为革命战争服务、为生产服务和培养好革命后代的任务
2.学前儿童的保教内容
学前儿童的保育
尽力保证孩子的营养
坚持合理和规律的生活作息制度
积极做好疾病的防治工作
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品德教育
情感教育
与生活教育相结合
尊重儿童的独立性
坚持正面教育
智育
知识教育
智力开发
3.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
比较教学法
三化教学法
故事化、游戏化、教学歌曲化
四、苏区河边区学前教育的特征及基本经验
1.学前教育为革命战争和生产建设服务
2.依靠群众勤俭办理学前教育机构
3.实施保教合一,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4.建立一支“一切为了孩子”的保教队伍
第四节 教会开办的学前教育
1840~1949
一、教会学前教育在中国的历史演进
1.19世纪中后期缓慢起步
2.20世纪初较快发展
3.立案注册后逐渐衰落
二、教会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
1.教会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机构的创办
2.教会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
3.教会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影响
三、教会学前教育对中国学前教育近代化的影响
1.教会学前教育对中国学前教育近代化的推动
首先,引入了崭新的学前教育观念
其次,催生了中国公共学前教育机构
最后,教会学前教育机构较早就移植了欧美学前教育的课程和教法, 并通过教会幼稚园和教会幼稚师范的毕业生对中国学前教育产生影响, 从而对中国学前教育机构的课程和教法提供了借鉴
2.教会学前教育对中国学前教育发展的负面影响
世俗性、民主性、科学性、大众化、本土化
第三章 近现代学前教育的实施
第一节 晚清时期的学前教育
1840~1912
一、学前教育转型的背景
1.近代大工业生产的出现
对公办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提出了要求
2.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兴起
师夷长技以制夷
3.清末新政改革的启动
《奏定学堂章程》
二、蒙养院制度的确立
1.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第一阶段初等教育:包括蒙养院、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
第二阶段中等教育:中学堂、中等职业学堂、师范学堂
第三阶段高等教育:高等学堂、大学预科、高等实业学堂、师范馆、大学堂、大学院
2.蒙养院制度的确定
办学宗旨
蒙养家教合一之宗旨,在于以蒙养院辅助家庭教育
招收对象、收托时间和院址设置
保育教导三岁以上至7岁之儿童,每日不得过四点钟,但不包括女孩
院址设在各省府厅县以及大市镇的育婴堂和敬节堂内
师资来源
乳媪和节妇、贫困人家的妇女
保育教导目的及科目
内容
体育、智育、德育、美育
科目
游戏、歌谣、谈话、手技
三、蒙养院制度的实施
1.蒙养院的兴办
湖北幼稚园的创办
1903年9月,中国第一所学前教育机构湖北幼稚园在武昌创办 创办者:张之洞及端方 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颁布后,湖北幼稚园更名为武昌蒙养院,后又改名为武昌模范初等小学蒙养院
《奏定学堂章程》颁布后学前教育的发展
据统计,1907年全国各类蒙养院428所,在园幼儿4893人 1908年蒙养院114所,在园幼儿2610人 1909年蒙养院92所,在园幼儿2664人
2.蒙养院师资的培训
保姆的培训
日本保姆养成所
学前教育师资专业化的开启
各地保姆传习所与幼师培训机构
3.蒙养院制度的历史地位
封建性,保守性,半殖民教育特点
是中国第一个公共学前教育制度 标志着中国学前教育完全由家庭负担的历史终结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1912~1927
一、学前教育制度的演进
1.蒙养园制度
壬子癸丑学制
1913年,壬子癸丑学制
蒙养园制度的确立
不占学制年限,附属在小学和女子师范学校内,已不再附设于育婴院和敬节堂内
2.幼稚园制度
壬戌学制
1922年,壬戌学制,故亦称“新学制”
幼稚园制度确立
《壬戌学制》规定,将蒙养园改称为幼稚园,即可单设,亦可附设 办理宗旨:依照“儿童本位”思想,侧重于“谋个性之发展” 教育对象:确定为3~6岁的男女儿童 意义:确立了它在学制系统中作为国民教育第一阶段的地位
二、学前教育的实施
1.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
教会学前教育机构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国人自办的很少
主要集中在城市
国人自办的学前教育机构,私立多于公立
出现了不少由知名人士创办的有较大影响力的幼稚园
抗战爆发前,呈稳步攀升态势
抗战期间虽急剧减少,但保育院却收容了大量难童,并肩负起相应职责
抗战结束后,幼稚园恢复和发展速度相对较快
2.知名学前教育机构
民国时期
南京高等师范附设幼稚园
1919年陈鹤琴
浙江大学教育系培育院
1935年 郑晓沧
厦门集美幼儿园
1919年爱国华侨陈嘉庚
爱的教育,以儿童为中心
北京香山慈幼院
1919年熊希龄
学校、家庭、社会“三合一”
南京鼓楼幼稚园
1923年陈鹤琴
不受旧式幼稚教育之约缚,立意创造中国化的新幼稚园
南京燕子矶幼稚园
1927年11月陶行知
中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 研究和实验如何办好农村幼稚园
上海大同幼稚园
1930年3月由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领导的中国互济会在上海创办,收容抚育革命同志子女,负责人为董建吾
被誉为革命后代的“红色摇篮”
上海劳工幼儿团
1934年,由陶行知领导,其学生孙明勋、戴自俺创办于沪西女工区
中国第一所专为工人子女开设的学前教育机构
三、幼稚园师资培养
1.相关政策及规定
2.幼稚园师资培养机构
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
1940年10月陈鹤琴,中国第一所公立单设的幼稚师范学校
北平幼稚师范学校
1931年7月熊希龄张雪门
为适合本国国情及生活的需要,造就忠实地为平民服务的师资
四、学前教育社团
1.中华儿童教育社
2.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
五、学前教育法规
1.《国民学校令施行细则》
2.《幼稚园课程标准》
第三节 苏区和边区的学前教育
1927~1949
一、苏区和边区的学前教育制度
1.苏区的托儿所制度
组织托儿所的目的
1927年11月,中国共产党建立了第一个苏区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诞生,苏区建设进入了全盛时期
1934年10月,随着长征开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了“马背上的共和国”,苏区消失
1934年2月21日,苏区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颁布了《托儿所组织条例》
托儿所的管理和工作人员
托儿所归当地政府与妇女代表领导
托儿所的发展
《条例》颁布后,江西瑞金率先成立了上屋子托儿所和下屋子托儿所 分别位于瑞金上州村和下州村
长期托儿所,大多接收红军家属子女
季节性托儿所,在农忙季节开办,为广大妇女解决生产后顾之忧
2.边区的保育院制度
保育工作组织管理
保育人员的训练
院所创建的要求
建立儿童公育制度,凡抗战将士及一切机关工作人员的子女,一概由政府抚育
全面推进保育工作,为全边区儿童谋福利
二、苏区和边区学前教育机构的保教队伍
1.学前教育机构保教队伍状况
2.提高保教人员文化和业务水平的办法
三、苏区河边区学前教育机构的保教活动
1.学前教育机构的保教目标
使得战火中的学前儿童得以生命的保障和接受良好的教育,完成为革命战争服务、为生产服务和培养好革命后代的任务
2.学前儿童的保教内容
学前儿童的保育
尽力保证孩子的营养
坚持合理和规律的生活作息制度
积极做好疾病的防治工作
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品德教育
情感教育
与生活教育相结合
尊重儿童的独立性
坚持正面教育
智育
知识教育
智力开发
3.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
比较教学法
三化教学法
故事化、游戏化、教学歌曲化
四、苏区河边区学前教育的特征及基本经验
1.学前教育为革命战争和生产建设服务
2.依靠群众勤俭办理学前教育机构
3.实施保教合一,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4.建立一支“一切为了孩子”的保教队伍
第四节 教会开办的学前教育
1840~1949
一、教会学前教育在中国的历史演进
1.19世纪中后期缓慢起步
2.20世纪初较快发展
3.立案注册后逐渐衰落
二、教会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
1.教会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机构的创办
2.教会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
3.教会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影响
三、教会学前教育对中国学前教育近代化的影响
1.教会学前教育对中国学前教育近代化的推动
首先,引入了崭新的学前教育观念
其次,催生了中国公共学前教育机构
最后,教会学前教育机构较早就移植了欧美学前教育的课程和教法, 并通过教会幼稚园和教会幼稚师范的毕业生对中国学前教育产生影响, 从而对中国学前教育机构的课程和教法提供了借鉴
2.教会学前教育对中国学前教育发展的负面影响
世俗性、民主性、科学性、大众化、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