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十三章 现代学前教育理论
中外学前教育史 第十三章 现代学前教育理论的思维导图,希望这份脑图会对你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3-06-16 11:55:36第十三章 现代学前教育理论
第一节 杜威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生平及理论基础
生平
约翰.杜威,1859~1952,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实用主义哲学
机能主义心理学
二、教育理论
教育的中心——“双中心”
教育的本质
教学的基本原则——“从做中学”
思维步骤与教学要素
三、学前教育的基本观点
儿童观
学前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教学方法论的核心是行动
四、历史地位及影响
第二节 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生平及教育实践
蒙台梭利,1870~1952,欧洲新教育运动的主将, 继福禄培尔之后的杰出幼儿教育家
二、儿童观
双重胚胎期
吸收性心智
敏感期
阶段性
第一阶段0~6岁
0~3心理胚胎期
3~6,个性形成期
第二阶段6~12岁
第三阶段12~18岁
三、教育观
教育环境观
自由与纪律
工作与材料
遵循自然法则,服从儿童内在的引导本能
无外在目标,以内在的自我实现为目标
是一种创造性、建构性的活动
自己独立完成,无人可帮助或替代
通过环境渠道的反馈来改进自己
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
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为内在需要而重复
论教育内容
感觉教育
读、写、算练习
实际生活练习
日常生活技能练习
园艺活动
手工作业
体操
节奏动作
四、教师观
观察者
研究者
环境创建者
指导者
五、历史地位及影响
第三节 德可乐利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生平及教育活动
德可乐利,1871~1932年, 比利时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 国际儿童学研究的主要领头人之一
二、儿童心理学观点
儿童的本能与兴趣
四种基本需要
营养饮食的需要
衣住的需要
防卫和活动的需要
工作与娱乐的需要
四种兴趣中心
对食物的兴趣
躲避自然灾害的兴趣
防御的兴趣
劳动和相互依赖的兴趣
儿童认知的整体化特点
三、德可乐利教育法
采用单元教学
德可乐利教学法
以兴趣为中心
以整体为原则
教室改为实验室、活动室
三步教学法
观察
观察课程
随机观察
专题观察
训练观察方法
寻常的观察
与兴趣有关的观察
观察教学的步骤
预备
提示
活动
联想
空间的联想
时间的联想
协调人的需要的联想
因果联想
表达
抽象的表达
说话
写字
作文
具体的表达
绘画
制作
剪贴
论幼儿学习
识字与阅读
书写与算术
四、简评
第四节 瑞吉欧学前教育体系
一、瑞吉欧学前教育体系形成背景与发展历程
理论基础
欧美进步主义教育思想
皮亚杰、维果茨基等人的建构主义心理学
主动建构性
社会互动性
情景性
蒙台梭利教育观及学前教育传统
教育理论
儿童观
儿童是具有独特权利的个体
儿童是具有巨大潜能、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儿童是自我成长过程的主角
知识观
知识通过社会建构形成
知识具有多种表现形式
知识须作为整体来掌握
教育观
否定传统的灌输教学, 反对把语言文字作为儿童获取知识的捷径
不以外在的目标作为追求,而是关注儿童内在的品质
重视“学”
环境是儿童学习的第三位老师
课程与教学方法
生成课程
“一百种语言”
方案教学
特点
1.教师既是指导者,也是合作者
2.根据儿童兴趣和经验选择主题
3.强调儿童、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合作
4.方案的内容在儿童螺旋式的理解中产生
5.在活动中通过相同的或不同的媒介形成多种认知经验
6.出于不同的目的,同一活动可以重复
7.方案实施时间灵活,根据需要可以延长
8.方案活动主要以“小组”的形式开展,而不是全班
9.一个方案涉及多方面
步骤
确定方案主题
编制主题网络
实施方案
方案制作
合作教育
教师合作
师生合作
幼儿间的合作
方案记录
二、瑞吉欧学前教育体系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理念
三、评价
第十三章 现代学前教育理论
第一节 杜威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生平及理论基础
生平
约翰.杜威,1859~1952,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实用主义哲学
机能主义心理学
二、教育理论
教育的中心——“双中心”
教育的本质
教学的基本原则——“从做中学”
思维步骤与教学要素
三、学前教育的基本观点
儿童观
学前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教学方法论的核心是行动
四、历史地位及影响
第二节 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生平及教育实践
蒙台梭利,1870~1952,欧洲新教育运动的主将, 继福禄培尔之后的杰出幼儿教育家
二、儿童观
双重胚胎期
吸收性心智
敏感期
阶段性
第一阶段0~6岁
0~3心理胚胎期
3~6,个性形成期
第二阶段6~12岁
第三阶段12~18岁
三、教育观
教育环境观
自由与纪律
工作与材料
遵循自然法则,服从儿童内在的引导本能
无外在目标,以内在的自我实现为目标
是一种创造性、建构性的活动
自己独立完成,无人可帮助或替代
通过环境渠道的反馈来改进自己
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
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为内在需要而重复
论教育内容
感觉教育
读、写、算练习
实际生活练习
日常生活技能练习
园艺活动
手工作业
体操
节奏动作
四、教师观
观察者
研究者
环境创建者
指导者
五、历史地位及影响
第三节 德可乐利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生平及教育活动
德可乐利,1871~1932年, 比利时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 国际儿童学研究的主要领头人之一
二、儿童心理学观点
儿童的本能与兴趣
四种基本需要
营养饮食的需要
衣住的需要
防卫和活动的需要
工作与娱乐的需要
四种兴趣中心
对食物的兴趣
躲避自然灾害的兴趣
防御的兴趣
劳动和相互依赖的兴趣
儿童认知的整体化特点
三、德可乐利教育法
采用单元教学
德可乐利教学法
以兴趣为中心
以整体为原则
教室改为实验室、活动室
三步教学法
观察
观察课程
随机观察
专题观察
训练观察方法
寻常的观察
与兴趣有关的观察
观察教学的步骤
预备
提示
活动
联想
空间的联想
时间的联想
协调人的需要的联想
因果联想
表达
抽象的表达
说话
写字
作文
具体的表达
绘画
制作
剪贴
论幼儿学习
识字与阅读
书写与算术
四、简评
第四节 瑞吉欧学前教育体系
一、瑞吉欧学前教育体系形成背景与发展历程
理论基础
欧美进步主义教育思想
皮亚杰、维果茨基等人的建构主义心理学
主动建构性
社会互动性
情景性
蒙台梭利教育观及学前教育传统
教育理论
儿童观
儿童是具有独特权利的个体
儿童是具有巨大潜能、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儿童是自我成长过程的主角
知识观
知识通过社会建构形成
知识具有多种表现形式
知识须作为整体来掌握
教育观
否定传统的灌输教学, 反对把语言文字作为儿童获取知识的捷径
不以外在的目标作为追求,而是关注儿童内在的品质
重视“学”
环境是儿童学习的第三位老师
课程与教学方法
生成课程
“一百种语言”
方案教学
特点
1.教师既是指导者,也是合作者
2.根据儿童兴趣和经验选择主题
3.强调儿童、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合作
4.方案的内容在儿童螺旋式的理解中产生
5.在活动中通过相同的或不同的媒介形成多种认知经验
6.出于不同的目的,同一活动可以重复
7.方案实施时间灵活,根据需要可以延长
8.方案活动主要以“小组”的形式开展,而不是全班
9.一个方案涉及多方面
步骤
确定方案主题
编制主题网络
实施方案
方案制作
合作教育
教师合作
师生合作
幼儿间的合作
方案记录
二、瑞吉欧学前教育体系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理念
三、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