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内经讲义(一)
关于内经讲义(一)的思维导图,神机:生命体内气化运动的调控机制。气立:生命所依赖的自然界的气化运动。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
编辑于2023-06-29 12:24:42 山东省内经讲义(一)
《黄帝内经》其书
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成书年代与作者
黄帝时期
皇甫谧、王冰、林112、史崧、张介宾、马莳
春秋战国
程颢、司马光
西汉
文献推算 西汉末年汇编成书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
现存最早提出
西汉•刘向、刘歆《七略》
最早记载 成书下限
西汉•司马迁《史记》未有记载
未有记载 成书上限
作者
冠以黄帝之名 只为伪托 非一时一人所作
相关书名含义
一、 《内经》
内
1. 上下册、无深意
2. 内外,内管论道,外篇杂说
3. 内脏、生命
经
常规、规范
二、 《素问》
1. 平素问答之书
2. 主要阐释人这一物质形体的生命活动规律和疾病发生规律
三、 《灵枢》
1. 重要性
2. 与道教信仰有关
沿革与版本流传
《素问》
1.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最早提出《素问》《九卷》
首见
2. 晋•皇甫谧明确《内经》包括《素问》、《针经》
明确
3. 唐•王冰《黄帝内经素问》
4. 宋•林亿《增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灵枢》
1.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最早提出《素问》《九卷》
无专名
2. 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明确提到《灵枢》之名
明确提出
3. 唐•王冰《灵枢》与《针经》并称
广为流传
4. 北宋未见此书,高丽来华献书,现南宋•史崧校正本
文本与篇目内容介绍
《素问》
多论医道
《灵枢》
多讲医术
《黄帝内经》研究概况
注释医家与注本
全训杨太冰传世, 马莳发微吴注解, 介类梓要聪集注, 世栻直解丹波识。
1. 齐梁间•全元起《素问训解》
为现存文献记载提到的最早注本 (已亡佚)
2. 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
首次分类方法 现存最早注本 (残本)
3. 唐•王冰《黄帝内经素问》
9卷分为24卷
补充运气7篇
道家思想浓厚
《素问》传世贡献巨大
4. 明•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又复为9卷
章节段落注释
突出医学原理与学术内涵
注《灵枢》开端
5. 明•吴崑《黄帝内经素问吴注》
正谬误,释经文,册繁就简 引申发挥,轻改原文
6. 明•张介宾《类经》
现存分类注释最完整著作
7. 明•张忠梓《内经知要》
精要分类
8. 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开辟了集体注释够先河
9. 清•高世栻《素问直解》
段落作注
直疏经旨
10. 江户时代•日本•丹波元简 《素问识》《灵枢识》
选注不自注
分歧时担出自己观点
严谨
11. 
校勘医家与著作
林亿《新校正》
《黄帝内经》医学体系
基本内容
1. 气、阴阳、五行
2. 藏象
3. 血气精神
4. 经络
5. 病机
6. 病证
7. 诊法
8. 论治
9. 养生
10. 运气
理记体系的形成
医疗实践活动
对人体解剖结构的认识
对人体生命现象的观察
长期的临床实践
古代自然科学知识的渗透
天文历法
地理学
气象学
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道家思想的影响
阴阳思想的影响
五行学说的影响
学术体系的思维方法
实证方法
通过实体观察人体内在结构组织来认识人体的方法
即解剖学方法
援物比类
这一方法是在人们观察事物取得(直接经验)的基础上,依靠“象”的类比来探讨事物(普遍联系)和(内在规律)的方法。
即取象比类法
司外揣内
通过观察外在现象推测事物内在规律的方法
即以表知里法
揆度奇恒
通过比较、测度正常与异常状态的不同,来认识人体生命活动的方法
即别异比类法
模式推演
天地合气
太虚化元
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 布气真灵,揔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 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迟张, 生生化化,品物咸章。(101)
气是构成宇宙及万物的共同本源
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66
帝曰: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 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104)
宇宙的形成和万物的化身都是气运动变化的结果
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70
神机:生命体内气化运动的调控机制。
气立:生命所依赖的自然界的气化运动。
歧伯曰:悉乎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请陈其方。 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 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 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107)
人赖天地之气以生存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 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 暴气象雷,气逆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109)
人与天地同源,同构,同道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升降出入
帝曰:其升降何如?岐伯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 帝曰:愿闻其用何如?歧伯曰: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 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 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110)
天地之气升降而变作
岐伯曰: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 帝曰:有期乎?歧伯曰:不生不化,静之期也。 帝曰:不生化乎?歧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112)
气的升降出入是生命体内气化运动的基本形式和规律
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第68
阴阳应象
阴阳之道
黄帝日: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化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201)
阴阳学说的基本观点: 普遍性、机动性、相对性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 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202)
以云雨为例阐述阴阳关系及其运动规律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 阴阳者,气血之男女也;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203)
论述阴阳学说的基本观点 阴阳互根关系及其意义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 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204)
水火气味分阴阳
少火、壮火与正气的关系 五味分阴阳 药食气味太过导致人体阴阳偏盛偏衰
药食气味的阴阳属性及作用
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 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飱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205)
外感寒热气伤人的规律 自然六气太过致病的规律
自然六气、人体五志的产生及五志太过致病规律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 歧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 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 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 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 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 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节。 有节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 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惔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 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206)
同出而名异:同天地阴阳之精气,却有强弱寿夭之不同 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明智的人在人同为强壮之时及养生健身,愚钝的人,在察觉与他人有差异时,才注重养生之道
七损八益的意义 阴阳失调是早衰的原因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 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 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 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 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207)
外邪侵犯人体的一般规律 早期诊治的重要性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以我知彼,以表知里, 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审清浊,而知部分; 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 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 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 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208)
尺寸而非寸关尺之尺,是以,肘横纹至腕横纹处
运用阴阳理论确立的针刺原则和方法
运用阴阳理论确立的诊断原则和方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 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209)
六合:多指四季 五:五行 三:天气,地气与气交 十二节:十二个大关节 志意:人的精神活动
阳气者,若天与日, 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 緛短为拘,驰长为痿;因于气,为肿。 四维相代,阳气乃竭。(210)
从生理,病理,养生等方面论述了阳气对人体的重要性
风寒署湿,外邪致病特征及机理(外感)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 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汗出见湿,乃生痤疿。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 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 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魄汗末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211)
阐述煎厥、薄厥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内伤)
痤、痱、风疟、痔、瘘等病因病机(内外合邪)
阳气的功能
卫外
养神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213)
阳气的昼夜消长规律及阳气养护法则
歧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 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 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 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 因而大饮,则气逆;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 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214)
阳气与阴精的关系
提出阳气为要的观点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 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运,乃为洞泄; 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藏。(215)
伏邪发病的一般规律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于五味。 是故为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味过于甘,心气喘闷,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 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216)
五味:药食五味 五宫:五脏 绝:止也,阻滞不通 央:殃,损伤
药食五味对五脏的双重作用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之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 日中之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 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217)
昼夜分阴阳及其划分标准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 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 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 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 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 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 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 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为;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 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218)
人分阴阳及其意义
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歧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 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 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 阳予之正,阴为之主。 故生因春,长阴夏,收因秋,藏因冬。 失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219)
阴阳可分性的意义
素问•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四时五行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 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 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 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故冬不按跻,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 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夫精者,身之本也。 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222)
按跻:按摩、气功等养生的方法 鼽衄:鼻塞流涕,鼻孔出血 痹厥:关芦疼痛,手足麻木,逆冷等病证 风疟:风邪所致的疟疾
季节多发病,“精”的重要性
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 万物尽然,不可胜竭。(224)
五行的生克承制关系及意义
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 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225)
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227)
五郁为病的治疗
葆真全行
顺时葆真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歧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 不支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301)
徇齐:思维周密,反应迅速。 敦敏:敦厚敏捷。 春秋:指年龄。 法:遵循、顺应。 和于术数:适当运用各种修身养性之法。 天年:自然赋予人的寿命,一曰寿,百二十岁也。
养生的法则及目的 早衰的缘由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 避之有时,恬谈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302)
虚邪贼风:泛指一切不正常的气候及自然界的致病因素 恬淡虚无:思想安闲清静,心无杂念 志闲而少欲:思想安闲清静而少贪欲 精神内守:精神守持于内而不妄耗
内调精神,外避邪气的防病保健思想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 歧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墮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 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走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歧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 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岁,能有子乎? 歧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303)
人体生长、发育、生殖、衰老的规律和肾气的作用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 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知道也。 逆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使志若浮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304)
蕃秀:繁茂秀丽 华实:草木开花结果 华英成秀:神气旺盛饱满 容平:形态平定而不再生长
四气调神的方法及意义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以从起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返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305)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宜顺应生长之气蓄养阳气,秋冬宜顺应收藏之气蓄养阴气。 内格:人体内在功能活动与自然阴阳变化不相协调。 苛疾:疾病
天年寿夭
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楯?何失而为死,何得而生? 歧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黄帝曰:何者为神? 歧伯曰:气血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306)
基:基础 楯:栏槛,为护卫和遮蔽之意。
古人对生命形成的认识及影响夭寿的根本因素
黄帝曰:人之寿夭各不同,或夭寿,或猝死,或病久,愿闻其道。 歧伯曰: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 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 黄帝曰:人之寿百岁而死,何以致之? 歧伯曰:使道遂以长,基墙高以方,通调营卫,三部三里起,骨高肉满,百岁乃得终。(307)
黄帝曰:其气之盛衰,以至其死,可得闻乎? 歧伯曰:人生十岁,五脏始定,气血以通,其气在下,故好走。 二十岁,气血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 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 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 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 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气血懈惰,故好卧。 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 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行骸独居而终矣。(308)
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血气盛衰)
五脏之象
十二脏相使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決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没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 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401)
十二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相互关系及心的主导作用
帝曰:藏象何如?歧伯曰: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以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 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402)
生之本: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蛰:蛰伏 唇四白:口唇四周的白肉 至阴:由春夏阳时到秋冬阴时过渡的季节
藏象的概念,五脏的功能, 五脏与精神活动、外在组织、阴阳时令的关系 “十一脏取决于胆”的理论及临床意义
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 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 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 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403)
方士:医生 魄门亦为五脏使:魄通粕,使,支配 肛门的功能受五脏功能支配,并为五藏排泄糟粕而降浊气。
奇恒之腑,传化之腑,五脏六腑的功能特点 “魄门亦为五脏使”的理论及临床意义
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 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 帝曰:愿闻其异状也。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 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 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藏则䐜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 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 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 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404)
脾与胃的生理病理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哲学特性上
脏腑特性上
脾胃特性上
生理
病理
治疗
帝曰:脾病而四支不用,何也? 岐伯曰:四支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 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 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帝曰:脾不主时,何也? 歧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脾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 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独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 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 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 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405)
四肢不用:指四肢乏力甚至不能随意运动。 至经:直接,到达。 津液:此指水谷之精气。 脾不主时:此指脾不单主于一个时令。 长:同“掌”,主也。 各十八日寄治:言脾主各季节终末十八日。 常著胃土之精:脾气转输,可将胃土水谷之精的作用得以彰显。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 心部于表,肾治于里, 脾为之使,胃为之市。(406)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以灌四旁,故为之使。 胃为水谷之海,无物不容,故为之市。
脏腑气机的升降规律
五脏生成
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 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 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支八溪之朝夕也。 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 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409)
脉、髓、筋、血、气的功能(四肢八溪)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 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 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411)
目与五脏的关系及视觉形成的原理
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 故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是故瞳子黑眼法于阴,白眼赤脉法于阳也, 故阴阳河传而精明也。(412)
名词解释
神机:生命体内气化运动的调控机制。
气立:生命所依赖的自然界的气化运动。
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
用酸苦涌泻等阴药,则损伤机体阳气 用辛甘发散等阳药,则损耗机体阴精
热胜则肿 燥胜则干 寒胜则浮
肿:此指疮疡臃肿之类 浮:浮肿,水肿。
痎疟:疟疾的总称。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 因于气,为肿
静:指神昏 气:指风邪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开合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
煎厥:病名。过度烦劳,阳气鸱张亢盛,煎熬阴精, 以致阴竭阳亢而昏厥的病症。 薄厥:病名因大怒迫使气血上逆所致的昏厥病症。
洞泄:指食入未及消化随即泄出的病症。
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 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
亢则害,承乃制:六气亢盛胜太过,则易害其所胜, 然其所不胜因而奋起制之,以维持六气六步协调正常
使道:人中沟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使道闭塞而不通
使道:脏腑相使之道,即十二脏腑相互联系的通道
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 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至阴:脾应长夏,是由春夏阳时到秋冬阴时过渡的季节。 又居中焦,位于上焦阳位与下焦阴位之间,故曰至阴。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满而不能实:指五脏精气宜盈满,但不是水谷充实。 实而不能满:指六腑有水谷充实,但不是精气盈满,也不能滞塞不行。
“魄门亦为五脏使”的含义
魄门的开合依赖心神的主宰,肺气的宣降,肝气的条达,脾气的升提,肾气的固摄。
魄门的功能正常又能协调五脏的升降气机。
“阳道实,阴道虚”的意义
脾病不独主于时
真气:又名元气 正气:指四时正常的气候。并非人体内正气。 邪气:指四时不正之气。 正风:适时之风,与季节相符。 虚风:非时之风,与季节不符,属治病邪气。
毛脉合精:即气血相合。
府精神明,留于四脏:脉中精气充盛,运行正常,流行于四脏。
太阴主内,太阳主外: 营行脉中,始于手太阴而复合于手太阴 卫行脉外,始于足太阳而复合于足太阳
漏泄:病名。风邪外袭,内有积热, 风热相合,致卫气不固,汗出如漏的病症
内经讲义(一)
《黄帝内经》其书
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成书年代与作者
黄帝时期
皇甫谧、王冰、林112、史崧、张介宾、马莳
春秋战国
程颢、司马光
西汉
文献推算 西汉末年汇编成书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
现存最早提出
西汉•刘向、刘歆《七略》
最早记载 成书下限
西汉•司马迁《史记》未有记载
未有记载 成书上限
作者
冠以黄帝之名 只为伪托 非一时一人所作
相关书名含义
一、 《内经》
内
1. 上下册、无深意
2. 内外,内管论道,外篇杂说
3. 内脏、生命
经
常规、规范
二、 《素问》
1. 平素问答之书
2. 主要阐释人这一物质形体的生命活动规律和疾病发生规律
三、 《灵枢》
1. 重要性
2. 与道教信仰有关
沿革与版本流传
《素问》
1.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最早提出《素问》《九卷》
首见
2. 晋•皇甫谧明确《内经》包括《素问》、《针经》
明确
3. 唐•王冰《黄帝内经素问》
4. 宋•林亿《增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灵枢》
1.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最早提出《素问》《九卷》
无专名
2. 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明确提到《灵枢》之名
明确提出
3. 唐•王冰《灵枢》与《针经》并称
广为流传
4. 北宋未见此书,高丽来华献书,现南宋•史崧校正本
文本与篇目内容介绍
《素问》
多论医道
《灵枢》
多讲医术
《黄帝内经》研究概况
注释医家与注本
全训杨太冰传世, 马莳发微吴注解, 介类梓要聪集注, 世栻直解丹波识。
1. 齐梁间•全元起《素问训解》
为现存文献记载提到的最早注本 (已亡佚)
2. 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
首次分类方法 现存最早注本 (残本)
3. 唐•王冰《黄帝内经素问》
9卷分为24卷
补充运气7篇
道家思想浓厚
《素问》传世贡献巨大
4. 明•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又复为9卷
章节段落注释
突出医学原理与学术内涵
注《灵枢》开端
5. 明•吴崑《黄帝内经素问吴注》
正谬误,释经文,册繁就简 引申发挥,轻改原文
6. 明•张介宾《类经》
现存分类注释最完整著作
7. 明•张忠梓《内经知要》
精要分类
8. 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开辟了集体注释够先河
9. 清•高世栻《素问直解》
段落作注
直疏经旨
10. 江户时代•日本•丹波元简 《素问识》《灵枢识》
选注不自注
分歧时担出自己观点
严谨
11. 
校勘医家与著作
林亿《新校正》
《黄帝内经》医学体系
基本内容
1. 气、阴阳、五行
2. 藏象
3. 血气精神
4. 经络
5. 病机
6. 病证
7. 诊法
8. 论治
9. 养生
10. 运气
理记体系的形成
医疗实践活动
对人体解剖结构的认识
对人体生命现象的观察
长期的临床实践
古代自然科学知识的渗透
天文历法
地理学
气象学
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道家思想的影响
阴阳思想的影响
五行学说的影响
学术体系的思维方法
实证方法
通过实体观察人体内在结构组织来认识人体的方法
即解剖学方法
援物比类
这一方法是在人们观察事物取得(直接经验)的基础上,依靠“象”的类比来探讨事物(普遍联系)和(内在规律)的方法。
即取象比类法
司外揣内
通过观察外在现象推测事物内在规律的方法
即以表知里法
揆度奇恒
通过比较、测度正常与异常状态的不同,来认识人体生命活动的方法
即别异比类法
模式推演
天地合气
太虚化元
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 布气真灵,揔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 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迟张, 生生化化,品物咸章。(101)
气是构成宇宙及万物的共同本源
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66
帝曰: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 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104)
宇宙的形成和万物的化身都是气运动变化的结果
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70
神机:生命体内气化运动的调控机制。
气立:生命所依赖的自然界的气化运动。
歧伯曰:悉乎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请陈其方。 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 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 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107)
人赖天地之气以生存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 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 暴气象雷,气逆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109)
人与天地同源,同构,同道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升降出入
帝曰:其升降何如?岐伯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 帝曰:愿闻其用何如?歧伯曰: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 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 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110)
天地之气升降而变作
岐伯曰: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 帝曰:有期乎?歧伯曰:不生不化,静之期也。 帝曰:不生化乎?歧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112)
气的升降出入是生命体内气化运动的基本形式和规律
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第68
阴阳应象
阴阳之道
黄帝日: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化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201)
阴阳学说的基本观点: 普遍性、机动性、相对性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 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202)
以云雨为例阐述阴阳关系及其运动规律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 阴阳者,气血之男女也;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203)
论述阴阳学说的基本观点 阴阳互根关系及其意义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 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204)
水火气味分阴阳
少火、壮火与正气的关系 五味分阴阳 药食气味太过导致人体阴阳偏盛偏衰
药食气味的阴阳属性及作用
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 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飱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205)
外感寒热气伤人的规律 自然六气太过致病的规律
自然六气、人体五志的产生及五志太过致病规律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 歧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 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 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 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 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 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节。 有节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 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惔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 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206)
同出而名异:同天地阴阳之精气,却有强弱寿夭之不同 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明智的人在人同为强壮之时及养生健身,愚钝的人,在察觉与他人有差异时,才注重养生之道
七损八益的意义 阴阳失调是早衰的原因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 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 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 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 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207)
外邪侵犯人体的一般规律 早期诊治的重要性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以我知彼,以表知里, 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审清浊,而知部分; 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 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 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 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208)
尺寸而非寸关尺之尺,是以,肘横纹至腕横纹处
运用阴阳理论确立的针刺原则和方法
运用阴阳理论确立的诊断原则和方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 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209)
六合:多指四季 五:五行 三:天气,地气与气交 十二节:十二个大关节 志意:人的精神活动
阳气者,若天与日, 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 緛短为拘,驰长为痿;因于气,为肿。 四维相代,阳气乃竭。(210)
从生理,病理,养生等方面论述了阳气对人体的重要性
风寒署湿,外邪致病特征及机理(外感)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 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汗出见湿,乃生痤疿。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 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 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魄汗末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211)
阐述煎厥、薄厥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内伤)
痤、痱、风疟、痔、瘘等病因病机(内外合邪)
阳气的功能
卫外
养神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213)
阳气的昼夜消长规律及阳气养护法则
歧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 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 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 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 因而大饮,则气逆;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 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214)
阳气与阴精的关系
提出阳气为要的观点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 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运,乃为洞泄; 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藏。(215)
伏邪发病的一般规律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于五味。 是故为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味过于甘,心气喘闷,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 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216)
五味:药食五味 五宫:五脏 绝:止也,阻滞不通 央:殃,损伤
药食五味对五脏的双重作用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之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 日中之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 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217)
昼夜分阴阳及其划分标准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 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 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 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 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 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 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 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为;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 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218)
人分阴阳及其意义
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歧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 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 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 阳予之正,阴为之主。 故生因春,长阴夏,收因秋,藏因冬。 失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219)
阴阳可分性的意义
素问•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四时五行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 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 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 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故冬不按跻,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 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夫精者,身之本也。 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222)
按跻:按摩、气功等养生的方法 鼽衄:鼻塞流涕,鼻孔出血 痹厥:关芦疼痛,手足麻木,逆冷等病证 风疟:风邪所致的疟疾
季节多发病,“精”的重要性
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 万物尽然,不可胜竭。(224)
五行的生克承制关系及意义
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 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225)
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227)
五郁为病的治疗
葆真全行
顺时葆真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歧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 不支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301)
徇齐:思维周密,反应迅速。 敦敏:敦厚敏捷。 春秋:指年龄。 法:遵循、顺应。 和于术数:适当运用各种修身养性之法。 天年:自然赋予人的寿命,一曰寿,百二十岁也。
养生的法则及目的 早衰的缘由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 避之有时,恬谈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302)
虚邪贼风:泛指一切不正常的气候及自然界的致病因素 恬淡虚无:思想安闲清静,心无杂念 志闲而少欲:思想安闲清静而少贪欲 精神内守:精神守持于内而不妄耗
内调精神,外避邪气的防病保健思想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 歧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墮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 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走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歧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 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岁,能有子乎? 歧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303)
人体生长、发育、生殖、衰老的规律和肾气的作用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 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知道也。 逆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使志若浮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304)
蕃秀:繁茂秀丽 华实:草木开花结果 华英成秀:神气旺盛饱满 容平:形态平定而不再生长
四气调神的方法及意义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以从起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返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305)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宜顺应生长之气蓄养阳气,秋冬宜顺应收藏之气蓄养阴气。 内格:人体内在功能活动与自然阴阳变化不相协调。 苛疾:疾病
天年寿夭
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楯?何失而为死,何得而生? 歧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黄帝曰:何者为神? 歧伯曰:气血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306)
基:基础 楯:栏槛,为护卫和遮蔽之意。
古人对生命形成的认识及影响夭寿的根本因素
黄帝曰:人之寿夭各不同,或夭寿,或猝死,或病久,愿闻其道。 歧伯曰: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 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 黄帝曰:人之寿百岁而死,何以致之? 歧伯曰:使道遂以长,基墙高以方,通调营卫,三部三里起,骨高肉满,百岁乃得终。(307)
黄帝曰:其气之盛衰,以至其死,可得闻乎? 歧伯曰:人生十岁,五脏始定,气血以通,其气在下,故好走。 二十岁,气血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 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 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 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 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气血懈惰,故好卧。 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 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行骸独居而终矣。(308)
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血气盛衰)
五脏之象
十二脏相使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決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没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 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401)
十二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相互关系及心的主导作用
帝曰:藏象何如?歧伯曰: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以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 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402)
生之本: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蛰:蛰伏 唇四白:口唇四周的白肉 至阴:由春夏阳时到秋冬阴时过渡的季节
藏象的概念,五脏的功能, 五脏与精神活动、外在组织、阴阳时令的关系 “十一脏取决于胆”的理论及临床意义
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 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 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 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403)
方士:医生 魄门亦为五脏使:魄通粕,使,支配 肛门的功能受五脏功能支配,并为五藏排泄糟粕而降浊气。
奇恒之腑,传化之腑,五脏六腑的功能特点 “魄门亦为五脏使”的理论及临床意义
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 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 帝曰:愿闻其异状也。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 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 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藏则䐜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 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 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 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404)
脾与胃的生理病理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哲学特性上
脏腑特性上
脾胃特性上
生理
病理
治疗
帝曰:脾病而四支不用,何也? 岐伯曰:四支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 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 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帝曰:脾不主时,何也? 歧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脾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 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独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 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 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 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405)
四肢不用:指四肢乏力甚至不能随意运动。 至经:直接,到达。 津液:此指水谷之精气。 脾不主时:此指脾不单主于一个时令。 长:同“掌”,主也。 各十八日寄治:言脾主各季节终末十八日。 常著胃土之精:脾气转输,可将胃土水谷之精的作用得以彰显。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 心部于表,肾治于里, 脾为之使,胃为之市。(406)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以灌四旁,故为之使。 胃为水谷之海,无物不容,故为之市。
脏腑气机的升降规律
五脏生成
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 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 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支八溪之朝夕也。 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 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409)
脉、髓、筋、血、气的功能(四肢八溪)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 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 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411)
目与五脏的关系及视觉形成的原理
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 故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是故瞳子黑眼法于阴,白眼赤脉法于阳也, 故阴阳河传而精明也。(412)
名词解释
神机:生命体内气化运动的调控机制。
气立:生命所依赖的自然界的气化运动。
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
用酸苦涌泻等阴药,则损伤机体阳气 用辛甘发散等阳药,则损耗机体阴精
热胜则肿 燥胜则干 寒胜则浮
肿:此指疮疡臃肿之类 浮:浮肿,水肿。
痎疟:疟疾的总称。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 因于气,为肿
静:指神昏 气:指风邪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开合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
煎厥:病名。过度烦劳,阳气鸱张亢盛,煎熬阴精, 以致阴竭阳亢而昏厥的病症。 薄厥:病名因大怒迫使气血上逆所致的昏厥病症。
洞泄:指食入未及消化随即泄出的病症。
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 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
亢则害,承乃制:六气亢盛胜太过,则易害其所胜, 然其所不胜因而奋起制之,以维持六气六步协调正常
使道:人中沟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使道闭塞而不通
使道:脏腑相使之道,即十二脏腑相互联系的通道
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 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至阴:脾应长夏,是由春夏阳时到秋冬阴时过渡的季节。 又居中焦,位于上焦阳位与下焦阴位之间,故曰至阴。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满而不能实:指五脏精气宜盈满,但不是水谷充实。 实而不能满:指六腑有水谷充实,但不是精气盈满,也不能滞塞不行。
“魄门亦为五脏使”的含义
魄门的开合依赖心神的主宰,肺气的宣降,肝气的条达,脾气的升提,肾气的固摄。
魄门的功能正常又能协调五脏的升降气机。
“阳道实,阴道虚”的意义
脾病不独主于时
真气:又名元气 正气:指四时正常的气候。并非人体内正气。 邪气:指四时不正之气。 正风:适时之风,与季节相符。 虚风:非时之风,与季节不符,属治病邪气。
毛脉合精:即气血相合。
府精神明,留于四脏:脉中精气充盛,运行正常,流行于四脏。
太阴主内,太阳主外: 营行脉中,始于手太阴而复合于手太阴 卫行脉外,始于足太阳而复合于足太阳
漏泄:病名。风邪外袭,内有积热, 风热相合,致卫气不固,汗出如漏的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