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冠心病
冠心病的思维导图,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
编辑于2023-06-29 20:38:30 四川省冠心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
粥样硬化冠心病
<50%的堵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50%的堵塞——冠心病
90%以上的狭窄需要积极的介入治疗
而99%的堵塞就会引起劳力性心绞痛等严重症状
病因
1.高血压,变窄的动脉
2.糖尿病,异常的血流
3.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最危险因素)
4.肥胖
5.吸烟
6.酗酒
与冠心病有关的危险因素
不可干预的因素
年龄:>40岁
性别:男性、绝经后女性
遗传:早发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家族史(男<55岁,女<65岁)
可干预的因素
高血压
血脂异常:TC/LDL-C上升、HDL-C下降
糖尿病
肥胖:BMI,腰臀比
吸烟
饮食:高饱和脂肪、高胆固醇、高热量
职业:体力活动过少
A型性格:性急、竞争性强
分类(根据发病特点和治疗原则不同分为两大类)
慢性冠脉病(CAD)
包括:稳定型心绞痛、缺血性心肌病和隐匿性冠心病等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
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稳定型心绞痛
心绞痛:是在冠状动脉固定性严重狭窄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增加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的临床综合征
劳力性心绞痛
稳定型心绞痛
多数存在冠脉管腔直径减少>70%的狭窄病变,可有侧支循环形成
特点: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的疼痛或憋闷感觉
病因:冠状供血<心肌需血——心绞痛(急剧、短暂),心肌梗死(持续、严重)
临床表现
发作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部位
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或心前区
手掌大小范围,甚至至横贯前胸,界限不清
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不典型的颈、咽、下颌部、上腹部)
性质
压迫感、发闷、压榨样、紧缩性
也可有灼热痛,偶伴恐惧濒死感
有些患者仅觉胸闷不适
发作时,患者往往被迫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诱因
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如愤怒、焦急过度兴奋等)所诱发
饱食、寒冷、吸烟、心动过速等亦可诱发
典型的心绞痛常在相似的条件下重复发生
持续时间
一般持续数分钟至十余分钟,多为3—5分钟,很少超过半小时;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15min
缓解方式
一般在停止原来诱发症状的活动即可缓解
舌下含用硝酸甘油等硝酸脂类药物1—2分钟内缓解
体征
可伴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升高、心率增快
疼痛发作的程度、频率、持续时间、性质及诱发因素等数月内无明显变化
辅助检查
血脂、血糖检查、血常规等
心电图
肌钙蛋白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
超声心电图
冠状造影——金标准
诊断
典型的心绞痛的发作特点+年龄和存在冠心病危险因素,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心绞痛
治疗
治疗原则
改善冠脉血供和降低心肌耗氧以改善患者症状
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治疗冠脉粥样硬化,预防心肌梗死和死亡,延长生存期
治疗
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血小板+他汀
危险因素控制——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吸烟、肥胖等
改善心肌缺血
药物
PCI
CABG
生活方式的调整
尽量避免各种诱发因素
调节饮食
戒烟限酒
调整日常生活与工作量
保持适当的体力活动
预防(二级预防)(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是冠心病治疗的基础)
二级预防(对冠心病早期的患者而言)
对已经患了冠心病(心肌梗死)的患者经过医生紧急治疗后,就进入预防再发病阶段
目的:预防心血管事件在发生
A 1.阿司匹林,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3.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S) 1.具有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可减少冠脉血栓形成 2.可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心脏重塑、变形,对合并有高血压心功能不全者更有帮助 3.用于对ACEI治疗有禁忌症或不耐受者
B 1.降压,2.B受体阻滞剂,3.BMI 1.血压控制在130/85毫米汞柱以下,可减少冠心病的急性事件,且可减少高血压的并发症,如中风、肾功能损害和眼底病变等 2.降低心肌梗死后在梗率、猝死率、心脏死亡率和总死亡率 3.BMI维持在18.5—24.9kg/m2,腰<90cm,可有效预防冠心病
C 1.戒烟,2.降低胆固醇 1.非药物治疗:戒烟 2.胆固醇增高是引起冠心病的罪魁祸首,血清胆固醇增高应通过饮食控制和适当服用降脂药如汀类药,把胆固醇降到4.6毫摩尔/升(180毫克/分升)以下,可大大降低心梗的再发率
D 1.控制饮食,2.控制糖尿病 1.心梗后患者应当远离高胆固醇食物,提倡饮食清淡,多吃鱼和蔬菜,少吃肉和蛋 2.糖尿病患者的冠心病患病率比血糖正常者高出2—5倍
E 教育与运动
冠心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
粥样硬化冠心病
<50%的堵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50%的堵塞——冠心病
90%以上的狭窄需要积极的介入治疗
而99%的堵塞就会引起劳力性心绞痛等严重症状
病因
1.高血压,变窄的动脉
2.糖尿病,异常的血流
3.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最危险因素)
4.肥胖
5.吸烟
6.酗酒
与冠心病有关的危险因素
不可干预的因素
年龄:>40岁
性别:男性、绝经后女性
遗传:早发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家族史(男<55岁,女<65岁)
可干预的因素
高血压
血脂异常:TC/LDL-C上升、HDL-C下降
糖尿病
肥胖:BMI,腰臀比
吸烟
饮食:高饱和脂肪、高胆固醇、高热量
职业:体力活动过少
A型性格:性急、竞争性强
分类(根据发病特点和治疗原则不同分为两大类)
慢性冠脉病(CAD)
包括:稳定型心绞痛、缺血性心肌病和隐匿性冠心病等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
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稳定型心绞痛
心绞痛:是在冠状动脉固定性严重狭窄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增加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的临床综合征
劳力性心绞痛
稳定型心绞痛
多数存在冠脉管腔直径减少>70%的狭窄病变,可有侧支循环形成
特点: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的疼痛或憋闷感觉
病因:冠状供血<心肌需血——心绞痛(急剧、短暂),心肌梗死(持续、严重)
临床表现
发作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部位
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或心前区
手掌大小范围,甚至至横贯前胸,界限不清
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不典型的颈、咽、下颌部、上腹部)
性质
压迫感、发闷、压榨样、紧缩性
也可有灼热痛,偶伴恐惧濒死感
有些患者仅觉胸闷不适
发作时,患者往往被迫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诱因
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如愤怒、焦急过度兴奋等)所诱发
饱食、寒冷、吸烟、心动过速等亦可诱发
典型的心绞痛常在相似的条件下重复发生
持续时间
一般持续数分钟至十余分钟,多为3—5分钟,很少超过半小时;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15min
缓解方式
一般在停止原来诱发症状的活动即可缓解
舌下含用硝酸甘油等硝酸脂类药物1—2分钟内缓解
体征
可伴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升高、心率增快
疼痛发作的程度、频率、持续时间、性质及诱发因素等数月内无明显变化
辅助检查
血脂、血糖检查、血常规等
心电图
肌钙蛋白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
超声心电图
冠状造影——金标准
诊断
典型的心绞痛的发作特点+年龄和存在冠心病危险因素,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心绞痛
治疗
治疗原则
改善冠脉血供和降低心肌耗氧以改善患者症状
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治疗冠脉粥样硬化,预防心肌梗死和死亡,延长生存期
治疗
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血小板+他汀
危险因素控制——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吸烟、肥胖等
改善心肌缺血
药物
PCI
CABG
生活方式的调整
尽量避免各种诱发因素
调节饮食
戒烟限酒
调整日常生活与工作量
保持适当的体力活动
预防(二级预防)(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是冠心病治疗的基础)
二级预防(对冠心病早期的患者而言)
对已经患了冠心病(心肌梗死)的患者经过医生紧急治疗后,就进入预防再发病阶段
目的:预防心血管事件在发生
A 1.阿司匹林,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3.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S) 1.具有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可减少冠脉血栓形成 2.可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心脏重塑、变形,对合并有高血压心功能不全者更有帮助 3.用于对ACEI治疗有禁忌症或不耐受者
B 1.降压,2.B受体阻滞剂,3.BMI 1.血压控制在130/85毫米汞柱以下,可减少冠心病的急性事件,且可减少高血压的并发症,如中风、肾功能损害和眼底病变等 2.降低心肌梗死后在梗率、猝死率、心脏死亡率和总死亡率 3.BMI维持在18.5—24.9kg/m2,腰<90cm,可有效预防冠心病
C 1.戒烟,2.降低胆固醇 1.非药物治疗:戒烟 2.胆固醇增高是引起冠心病的罪魁祸首,血清胆固醇增高应通过饮食控制和适当服用降脂药如汀类药,把胆固醇降到4.6毫摩尔/升(180毫克/分升)以下,可大大降低心梗的再发率
D 1.控制饮食,2.控制糖尿病 1.心梗后患者应当远离高胆固醇食物,提倡饮食清淡,多吃鱼和蔬菜,少吃肉和蛋 2.糖尿病患者的冠心病患病率比血糖正常者高出2—5倍
E 教育与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