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这个世界是否真实?反现代与后现代思想整理
总的来说,后现代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现代性发展的批判,也是一种带有反思性的推进。有一些是沿着现代性的思路进一步推进,比如后工业社会、消费社会,有一些则试图颠覆、挑战现代性,比如福柯对于主体的解构
编辑于2023-06-30 15:53:13 浙江省维特根斯坦是当代西方最为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以其传奇的一生为世人所知晓,又以其独特的哲学为后人所称道。21世纪初,西方哲学界曾对谁是过去100年最为重要的哲学家问题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在选出的哲学家中名列前茅的两位,一位是维特根斯坦,另一位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通常认为,维特根斯坦一生提出过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而且这两种哲学对后来的西方哲学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直接导致了当代分析哲学的诞生。分析哲学在20世纪的英美哲学界始终占据主流,并且扩展到了英美之外几乎所有西方国家,也影响到了远在东方的中国。他的前期哲学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后期哲学以《哲学研究》为代表。这两本著作都已经成为西方哲学经典,对当代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逻辑哲学论》被公认为经典之作,虽然全书只有不到三万字,但真正读懂这本书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行政伦理学可以看做是公共行政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行政伦理研究是直接指向公共行政实践的。从学科的角度看,行政伦理研究是出于完善公共行政学的学科体系的需要;从公共行政的实践来看,行政伦理的研究则是出于健全行政体系和规范行政行为的需要。因而,行政伦理研究需要回应公共行政实践的要求,需要在公共行政实践的演进逻辑中来规划行政伦理研究的课题和确立行政伦理学发展的方向。
这是一篇关于李辛用药心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从气机的主要方向来看:上焦多为开;中焦为升降枢纽,所以有“在气”“在血”的不同升降方向的药物;下焦为阖,故以阖收为主,分为“阖精”“阖阴”“阖气”,下焦层次,中焦层次,上焦层次。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维特根斯坦是当代西方最为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以其传奇的一生为世人所知晓,又以其独特的哲学为后人所称道。21世纪初,西方哲学界曾对谁是过去100年最为重要的哲学家问题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在选出的哲学家中名列前茅的两位,一位是维特根斯坦,另一位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通常认为,维特根斯坦一生提出过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而且这两种哲学对后来的西方哲学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直接导致了当代分析哲学的诞生。分析哲学在20世纪的英美哲学界始终占据主流,并且扩展到了英美之外几乎所有西方国家,也影响到了远在东方的中国。他的前期哲学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后期哲学以《哲学研究》为代表。这两本著作都已经成为西方哲学经典,对当代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逻辑哲学论》被公认为经典之作,虽然全书只有不到三万字,但真正读懂这本书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行政伦理学可以看做是公共行政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行政伦理研究是直接指向公共行政实践的。从学科的角度看,行政伦理研究是出于完善公共行政学的学科体系的需要;从公共行政的实践来看,行政伦理的研究则是出于健全行政体系和规范行政行为的需要。因而,行政伦理研究需要回应公共行政实践的要求,需要在公共行政实践的演进逻辑中来规划行政伦理研究的课题和确立行政伦理学发展的方向。
这是一篇关于李辛用药心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从气机的主要方向来看:上焦多为开;中焦为升降枢纽,所以有“在气”“在血”的不同升降方向的药物;下焦为阖,故以阖收为主,分为“阖精”“阖阴”“阖气”,下焦层次,中焦层次,上焦层次。
这个世界是否真实?反现代与后现代思想整理
1. 作为社会阶段的后现代
1.1. 后现代究竟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恐怕是很难回答的
1.2. 后现代,post-modern,表面意思上就是在现代之后,有的学者会将之视为是一种社会阶段,而在更多的时候,它指的是一种精神状况或者是一种思想立场。
1.3. 后现代作为社会阶段的意涵
著名的历史学家汤因比在他的代表作《历史研究》中,曾经就用后现代来描述西方19世纪末的历史阶段
他认为后现代是从1875年以来,人类在经历了黑暗时代、中世纪和现代之后的第四个阶段,在这个阶段,西方文明走向了衰落、现代理性精神的启蒙也正在发生崩溃,总之,这是一个动乱时代。
战后,各国重新调整各自的发展方案,在战后我们也知道整个世界陷入了漫长的冷战,所以,那是一个灰暗的时代
另外也还有一位来自美国的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他同样将后现代看作是一种社会阶段。贝尔是将后现代定义为“后工业社会”。所谓后工业社会,是指一个相信理论知识居于首要地位,并且会取代资本和劳动的社会
现代社会是以制造业为基础的工业社会,工业化大生产取代了原来封建的、以土地为主的农业社会。而后工业社会,则将是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社会。同时它还是一个信息社会,主要由互联网计算机、远程通讯等信息技术来支撑
对后现代社会还有一种解释,是把它解释为消费社会。其中,知名度最高的学者就是鲍德里亚。鲍德里亚认为消费文化成了一种后现代的基本的社会形态和社会状况
2. 尼采:重估一切价值
2.1. 在思想立场上,尼采是对于开启后现代思考的最重要的哲学家,可以说他是后现代精神研究的枢纽,因为,他首先对整个西方文明进行了一次价值重估
2.2. 上帝已死
他认为,传统西方的形而上学和基督教的前提都是一种二元结构,也就是区分了此岸与彼岸,自然与道德
比如,上帝或希腊哲学里的“善”这一理念,其实就是传统道德的代名词,而在它的驱使下,人们追求的此世生活的意义就只是这种二元结构中的一面,那么它在本质上就是不完满的
但西方传统将这种超越性的存在看作是比人或者说世俗世界更加真实的存在。这就会导致此世原本的真实生活反而变成了虚假的,没有那么重要了。
人们需要给自己编织一套真实的价值来安慰自己。也就是说,既然有超越的彼岸存在,那么在现实中受苦受难也就无所谓了。人会开始偏爱同情弱者,而施加怜悯则成为一种更优越的道德。
但这在尼采看来,这无非是越发让人的意志羸弱,不能正视自身,也不敢再去直面惨淡的人生
所以当尼采说“上帝死了”的时候,实际就是要宣布西方的形而上学传统和超越性宗教的终结,他的工作就是要颠覆掉整个的西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而这种颠覆的后果,就让尼采的思想成为整个二十世纪思想发展的基础
2.3. 虚无主义
尼采的这一工作,具体来说就是聚焦于两种不同的虚无主义。一个是消极的虚无主义,另外一个是积极的虚无主义
所谓消极的虚无主义,就是在尼采看来,受到基督教传统影响的一种取向,它代表着一种悲观颓废精神,它要瓦解各种价值,目的就是让他们分崩离析,互相争斗,导致精神的衰竭
此外它还意味着最高价值的自行贬值,没有对目的的回答,这就是尼采说的“上帝死了”,围绕着上帝建构的思想体系死了,而由此以来,自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传统也崩溃了
尼采对这种消极虚无主义的态度是否定的。他认为消极的虚无主义者在旧信仰崩塌的时候,既没有能力构建一个新的“真正的世界”,又没有勇气面对真实世界,这样一来就会陷入绝境
积极的虚无主义,这是尼采所肯定的,这种积极的虚无主义,它的目的就是要重估一切价值
也就是说,在信仰的空白中,不应该试图寻找一个虚假的理想世界,而是要把传统附在自然之上的道德价值全部粉碎之后,去塑造一种全新的价值。而这就要依靠尼采所称之为的权力意志
在尼采看来,权力意志是生命的根本,或者它就是生命本身。这个意志不光是要生存,而是构成生命的一种原发性的动力
尼采将拥有这种超强权力意志的人称之为“超人”。这个“超人”就是刚刚提到的,尼采定义的羸弱之人以及意志衰退的人的对立面。尼采认为,一个能够追求权力意志最大化的“超人”,在某种程度上就能够担任人类救世主的角色
后现代做的既不是让某一个具体的神占据在那个位置上,也不是干脆要粉碎掉这个最高的位置,而是要把那个位置打开,把它保持为空,同时也将空的位置保持为“敞开”状态
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去重新理解所谓的虚无问题。这里的虚无不是什么都没有,也并不是一种目的,而是说要面对“无”,同时更重要的是守住“无”的这样一种思想,从而不再让任何一种单一的“最高目的”、某一个具体的神占据其位置,进而回到原来的二元结构中,并再次引发残酷的战争或政治上的暴行。这是后现代思想在二元结构的超越性的位置上所做的持续的努力
3. 反启蒙思想家维柯:人类在走向衰落?
3.1. 维柯的新科学
历史三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神的时代,它是由神直接控制的,并由氏族中的族长担任大祭司,来进行神权统治
第二个阶段是英雄的时代,是由英雄通过镇压农奴叛乱、缔结联盟来进行的贵族统治,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英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神人交接,而专指原始民族中的强人和贵族,所以英雄其实就是一个族长
而第三个阶段是人的时代,它是由被压迫阶级、开明的人所构建的共和国统治
并且,在维柯看来,在这种大历史背后,是有一个神的意志在设计和主宰一切。不管是神的时代,英雄的时代还是人的时代,所有的这些秩序和结构都应该归因于神意。
三个时代的区别
这三个时代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在神的时代,神意能够被直接看到,比如在《圣经》里神就会直接出场。而在英雄的时代和人的时代,神意变得模糊和朦胧,不是那么直接了,需要通过人的感觉、激情、理性等间接的方式去理解神意。这种区别就给人带来了不同的要求
维柯认为,在神的时代,因为那些规则、仪式、命令都是直接来自于神的,所以这个秩序就能够被遵循,包括社会制度、人的意识、家庭的纽带等等,所有人类的这些行动都是来自神的意志的直接表达
而英雄的时代是君权神授的时代,出现了贵族与平民、奴隶主与奴隶的等级与贫富的分化。神于是就不再直接出场,而是由贵族作为神的代理进行统治
到了人的时代,它的总体的特征就是人通过理性来建构社会,然后他们可以在共和国里生活,在政治上是由人建立的民主政府。所以,在这样一个愈发平等的制度和科学化、抽象化的思维方式中,“神已经成了一种滑稽的拟人化的存在”
维柯的史观
现代精神会认为人民主权是一种进步的,或者说更好的状况,而维柯采取的则是和进步史观相悖的一种理解时代的方式
在维柯看来,在人的时代所实现的这样一种政治状态并不是最高级的,也不会永远持续下去,甚至恰恰相反。他认为在人的时代,人类社会最后肯定会衰落
当人的理性力量达到极盛的时候,比如我们前面所讲的所有的现代追求的目标,如理性、科学、平等、民主等等发展到顶峰时,衰退就马上开始,人会因为人自己的成就而把自身给击败,带来一系列的疾患
到这个阶段后,原来这个社会所拥有的那一套良好的价值观念,比如说前进、认可权威、相互信任会逐步瓦解,个人主义盛行,每个人都只关心自己的私利;然后公民意识也开始崩溃,社会开始动荡,最后就会出现一位绝对君主,或者是陷入一个野蛮状态之中
维柯描绘的前景有点像退回了霍布斯所说的自然状态,但维柯说的更加暗淡。在他看来,当达到新的野蛮状态时,因为有了过去的经验,人们会比过去更加邪恶,最后甚至会像一群野兽,而且精神也处于深重的孤独之中。
总结来说,维柯在他的《新科学》里,把人类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即从最初族长的神权统治,到英雄的贵族统治,最后进步到开明的人的共和国。而当人的时代来临时,社会最终又会走向崩溃,回到一种暗淡的野蛮时代
4. 保守主义:人类是不完美的
4.1. 保守主义的特征
保守主义的第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它的基本前提,简单来说就是:相信人类的不完美性
这个前提当然也是针对启蒙时代以来的理性主义的,在保守主义者看来,人不可能仅仅凭靠理性能力去达到一个非常完美的生活状态
保守主义的第二个总体上的特征就是,它会强调不同群体、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各自的传统和制度,甚至它会强调传统或者制度的特殊性
现代精神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相信普遍主义,它认为虽然会有先后、程度的差别,但所有国家、所有民族,最后都会有同样的前进和发展方向
从这个特征来看,保守主义就是用一种特殊主义去对抗现代精神的一种普遍主义。 什么叫特殊主义?特殊主义就是说在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有不同的制度方式,所以保守主义者会强调不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强调文化是一个民族有机体发展出来的一种独特的风俗和制度,而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法则。
4.2. 为什么保守主义如此重要
保守主义者之所以要尊重这些习俗、习惯、偏见,是因为他们倾向于保护现存的制度或者是一些信念的权威与合法性,他们相信,如果没有现存的这些制度,人类不会变好
同样,这种对制度的保守也体现在政治层面,他们会强调传统、强调权威、强调义务、强调责任、强调忠诚等等。
保守主义的开创者爱德蒙·柏克,他在《法国大革命反思录》里边就说,社会契约不仅仅是活着的人通过一个理性的推论就能够证成的,因此国家或者是政权的合法性也不能自然而然地以它为基础
柏克指出,社会契约应该是生者、死者,还有将来要出生者之间的一种伙伴关系,因此个人是没有权利退出这种社会契约的。
5. 福柯:主体性的瓦解与认同政治的兴起
5.1. 除了结构性的颠覆,“人”这一确定的主体认知在后现代的语境里也再次遭遇到挑战。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做出的
5.2. 福柯在他的名著《规训与惩罚》一书中,曾经对现代性的预设进行了猛烈攻击
他说:“虽然普遍的法律形式确保了一种原则上的平等的权利体系,但是这一法律形式却得不到那些精细的日常物质机制的支持,得不到那些微观权力体系的支持,因为这些微观权力体系在本质上是不平等的,也是不对称的,我们称之为‘规训体系’,如考试、医院、监狱、工厂的规章制度、学校及军队等”。
也就是说,在福柯看来,人并不是一个孤岛,而是处在无处不在的规训系统之中。学校、医院、监狱等都是这些系统的代表,而它们都在持续不断地生产着权力的话语体系——discourse
5.3. 人这个看似是理性的主体,实际上是被这些体系所支撑和建构的,是这些权力的话语最终生产了人。因此,支撑现代性的重要前提,所谓“理性的、自主的人”其实并不存在。
虽然启蒙运动以普遍原则和理性为基础,强调理性的人就是自己的主人,独立自主的人也就是自由的。但是,追求永远正确的理性本身其实就是一种控制和规训机制,它会把在它看来非理性的东西边缘化,而这就带有极权的苗头
这种社会规制的典型形象就是福柯提出的环形监狱,也就是全景敞视主义(panopticism)
福柯认为,在现代的社会规制中,每一个人其实就是被放在一个小格子间中,他们知道自己的行为一直被监视着,并且彼此隔离着,无法聚集成群。因此,我们行为与思想的形成,其实都是在规训之中形成的,是监督者希望我们所具有的
我们在疫情期间,每个人就将自己的行程、面容、手机号、身份证号自动地上传到了一个无所不在的大数据系统之中,我们每时每刻所要刷的场所码,也就我们的轨迹时时刻刻报送到那个。我们今天不是生活在有形的监狱中,而是在一个由大数据构成的全景敞视主义的生存境况之下
5.4. “主体”其实是被权力话语所塑造的。这个思想再往前发展,就是话语(discourse)建构了主体。也就是说,人的身份是被建构出来的
原来康德式的理性主体所构建起来的所有的道德秩序,都被釜底抽薪了。关于秩序、规范、价值标准等经由理性推演所建立起来的稳定世界,就此被颠覆了。人出现了身份认同的危机,这也是为什么身份政治会那么兴盛的原因
所谓的身份政治或者认同政治,其实就是要强调自己的独特性的身份,进而去对抗主流的意识形态。比如说福柯就特别关心边缘群体,包括基于特定文化、种族、性别等身份的认同构建,都是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对抗
这种抵抗带有非常强的平等主义的色彩,甚至是带有极端浪漫化的个人主义,他们始终是反抗权威、反抗中心、反抗既定秩序的。
6. 消费社会:符号与拟象
6.1. 消费社会的概念,最早是由一位持有马克思主义立场的理论家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提出来的
它大致认为,在消费社会里,我们已经看不到原来宗教那种神圣性,一切东西都转变成商品,变成了可交换的,并构成了一种商品拜物教
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也就是现代的商业社会里,所有东西都是成批生产的,彼此大同小异。人们会不断去追求各种物品,大量的商品的堆积丰盛,就成了社会的一种景观
6.2. 在这之后,后现代理论家鲍德里亚进一步分析了这种消费景观与消费社会
在《消费社会》这本书中,鲍德里亚认为后现代社会和现代社会的一个根本的区别就是:后现代社会不再只是生产商品,而是生产需求,这种对需求的生产成了社会的中心。并且,这种消费文化是被广告传媒所生产的一系列符号所操纵的。在媒介的支持下,消费社会才筑造了一个个需求的等级体系
鲍德里亚还说,在消费社会中的商品,除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以外,更重要的还要拥有符号价值。符号价值就是包装和宣传的产物,它以广告的形式融合在商品上
比如,正常情况下一个手机可以使用好多年,但是每次苹果手机或其他安卓手机推出新款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总会有冲动去换一个新的?从13换到14,从14换到14pro
其实不光是商品,消费社会也把从前人们对知识意义以及真理的追求,都按照消费社会的逻辑进行了重构
比如在原来在传统社会里,我们有各种神圣性的东西,而那些东西在今天全部变成了商品崇拜。我们每天点开手机上的APP,基本上就构成了我们日常的“神圣仪式”。消费者就是上帝,这句话就非常精妙地表达了消费社会的核心价值
另外,鲍德里亚还对造成消费社会的符号进行了分析。他认为符号重新定义了我们对于现实和真实理解
举个例子,我们看电视上或短视频上播放的那些广告,并不真的单纯地介绍一个真实的物品本身。我们经常看到一个汉堡广告,看着特别诱人,肉非常的厚,可当我们跑到汉堡店里买到真的汉堡的时候,就会发现这和广告里简直是两个东西
这就是说,我们在电视上看的并不是什么真实的东西,而是经过一系列的媒介编码诠释过的东西,是一个代表物品的符号。随着广告传播的作用越来越强大,甚至到最后,媒介就是信息。我们今天接受的所有信息,其实都是已经被这些媒介重新解码、重新消费过的
这就产生了一个新状况,广告构成了一个虚假世界。更重要的是,不仅仅是广告本身,我们可以把它推广到很多领域,甚至是全部领域。
我们今天的世界就是这样一个被媒介所包围、并重新解码过的世界。我们已经无法脱离这些符号而去感知具体的物
我们去一个地方,会看到这里是什么网红打卡地,有什么样的店和值得“打卡”的标记,或是有怎样的文化娱乐标签编织起来的这个场所。甚至,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它们编织起的世界会变得比现实显更“真实”。
越来越多的符号诞生了,以及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符号的游戏之中,符号与符号之间、人和人之间还可以互相映射,建构出一个比起现实世界更加逼真的仿真世界
我们每个人今天都生活在由符号所拟制的世界和时代里,日常生活的大部分信息,都是经过编码过的语言、图像和文字所编织出来的,它们不断地创造需求、歌颂消费、消灭真理和崇拜、并不断把现实编码为虚拟符号……这就是消费社会
7. 塞万提斯的拷问:如果堂吉诃德没有做梦,那么现在该去哪里?
7.1. 塞万提斯:20岁去罗马,40岁才回家
他在20来岁的时候来到了罗马,参加了宗教联军去对抗土耳其,后来被土耳其军的枪炮击中,左手受伤
1575年,在回国路上,他又被海盗劫走成了俘虏,幸运的是在被送去君士坦丁堡的时候被当成交换的筹码,这才得以赎身,并终于在1580年踏上了回国之旅。当他回到西班牙之时,已经40多岁了
而在这段时间,西班牙帝国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1588年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败给英格兰开始,西班牙帝国的荣光就逐步走向衰落
如果让我们简单描述塞万提斯的一生,可以说,他几乎见证了16、17世纪欧洲的各类重大变革:新大陆的发现、宗教改革、西班牙日不落帝国由盛及衰、现代正在如火如荼展开……而伴随着的塞万提斯的生活,则是在这样的时代浪潮之下,不断地遭遇挫折和失败
这也就不难理解,作为一个亲历了现代的诞生的人,他写出的《堂吉诃德》先天就具有了一种特殊的时代感与使命感,让无数后世的读者能透过他塑造的人物,来感受它背后的思想和精神
7.2. 《堂吉诃德》中的现代精神
堂吉诃德的故事
有一个在乡村生活的最底层的贵族,也就是我们的主人公,他的原名不是堂吉诃德,书里说有些人叫他季哈达,有些人叫他戴萨达,有人叫他吉哈娜。他特别喜欢看骑士小说,家里买了很多骑士小说来看,看着看着就把自己看得魔怔了,想象着自己要成为一个骑士去匡扶正义
然后他就给自己取了一个名字,就叫堂吉诃德。他还找了一个村里又矮又胖的村民作随从,叫桑丘。就这样,堂吉诃德骑着马,桑求骑着驴,两个人就出去闯荡世界了。
堂吉诃德一直沉迷在自己幻想的骑士世界里,他会和风车作战,把羊群当成敌人,看到一个客栈,就把它当成是一个城堡,等等。当然,因为各种奇怪的行径,以及他自己对正义的标准和追求,也少不了经常被不同的人毒打。每到奄奄一息的时候他们就会回到家里,休养一阵子,但之后不久又会重新出发,再去经历各种让人捧腹大笑的奇遇。
就这样一路打打闹闹,半是荒唐、半是清醒。在故事的最后,堂吉诃德回到自己的家里面,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真的输给了一个骑士。在整个荒诞的梦醒了之后,他恢复了正常的意识,但很快就去世了。
所以这样看,小说的故事非常简单,无非就是一个沉迷于骑士幻想的人,最后真正地败给骑士了,恢复正常但很快死掉的故事。
首先我们需要留意到堂吉诃德的身份
在书中,他是一个村落里的没落贵族,同时他又幻想自己是一个骑士,这样的一个角色,他是如何理解自己的时代的呢?
堂吉诃德说:桑丘老兄,你想必知道,老天把我生在这黑铁时代,是为了在世上恢复黄金时代,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光明时代。我这人是专门来承担艰难险阻,建树丰功伟绩的。我生逢其时,一定要建立更伟大罕见的武功,让那些过去那些著名的骑士中最光辉夺目者,也相形见绌,黯然失色
古希腊的诗人赫西俄德的《工作与时日》中的一个说法:过去有一个黄金时代,但是我们当下却处在一个堕落的时代。所以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给自己施加了这一重任,他要恢复世上的黄金时代,以摆脱他所处的黑铁时代
两相对照,我们发现堂吉诃德所持有的是觉得人类在走向衰落,而他作为一个幻想中的骑士则是要去拯救人类,恢复黄金时代
有了这样一个史观,就让堂吉诃德担负起了一个非常独特的任务:他要通过自己在世上的行走,来保护一些受到不义对待的人,特别是那些贞女、寡妇、孤儿,那些无处求告的人,从而恢复自己心目中的黄金时代应有的社会秩序和生活秩序
那么,在堂吉诃德看来,过去的那个黄金时代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堂吉诃德就说: 那是一个非常美好的幸福的时代,人们还不知道“你的”和“我的”这两个字眼。 在那些淳朴的岁月里,一切都是共有的,每日的食粮,人们只需伸伸手就得到了。 粗壮的橡树随时都在以成熟的甜美果实慷慨的馈赠他们,晶莹的清泉和奔流的江河,为他们提供了大量明澈甘冽的水源,勤劳灵巧的蜜蜂在石缝和树洞里建立起自己的王国,向任何一只伸出的手,奉献着丰盈甜蜜的劳动果实,而不收分文报酬。
可以说,黄金时代天下太平无事,人们友善和睦,非常自然地在世界中生活。
《堂吉诃德》这部作品发表于整个欧洲的社会秩序都在高度变化的时代
宗教改革和大航海之后,绝对主义王权崛起,贵族家族的势力逐步降低,新的获取财富的方式也出现了
总之,在社会层面和人的观念层面上,对于传统社会的人来说,这都是一个礼崩乐坏,人心不古的时代。而堂吉诃德就是生活在传统社会中的人,他想要去恢复黄金时代,一个他的时代观念
但是,这里出现了一个新问题,如果是希望生活在黄金时代,那么,这个黄金时代到底是通过回到过去,还是通过开启未来来恢复呢?
书里提到,有次堂吉诃德和桑丘在野外遇到了一群牧羊人,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年轻小伙子喜欢一个非常貌美有气质的女孩,名叫马尔赛拉。男孩向女孩表白,女孩立刻就跑掉了。最终男孩痛苦难忍,最后死掉了。当时的很多人都觉得,是这个女孩子把男孩给害死的
但是,在男孩子的葬礼上,马尔赛拉出现了,她来是要给自己做出辩解。她说:老天给了我一副美貌,让男人们因此爱上我。但如果因为你们爱我,就非得让我也爱你们,这是没有任何道理的。因此你们不应把这个男孩子的死和痛苦怪罪于我。
然后,马尔塞拉又说了一段非常有现代女性气质的话,她说
“正派女人的好模样可以比作远处的一堆火,比作一把锋利的剑,你不凑上去她就不伤你,自尊自爱,能让人的心灵美起来。不然光有个好看的外表,也算不得漂亮。”
“既然自尊自爱,可以把内心和外表都衬托得更美。一个受人喜爱的漂亮姑娘,干嘛要去丢掉这个好名声?她用不着去迁就别人的心思,说不定那人是为了自己的痛快,正使劲想方设法糟蹋她的名声。”
“我生来自由自在,也想活得自由自在,所以我才跑到这空荡荡的野地来。” “我有着山上的树作伴,清清的溪水当镜子,我让树林和溪水看到我的好模样,还把心里话告诉它们。我就是那堆远处的火,那把够不着的剑。那些看上我模样的人听了我的话,其实早该死心啦。”
“当那个男孩向我吐露爱意时,我当时就告诉他,我想的是一个人安安静静地活一辈子,和大地分享洁身自好、与世隔绝的甜美,最后把我美丽的躯体也交给它。”
“我谁也不爱,所以谁也用不着嫉妒,完全死了心就不怕什么冷若冰霜。我呢,根本不想要别人的东西,我生性自由自在,不喜欢受人约束,我既不爱谁也不恨谁,没骗过这个,也没馋过那个,不耍弄你,也不挑逗他。”
那么,堂吉诃德面对这样一个女性的态度是什么呢?他当时也在葬礼上,他选择了和马尔塞拉站在一起
他说:不管是谁,无论贵贱高低,谁要胆敢去追赶美丽的马尔赛拉,必将受到我义愤填膺的狂暴惩罚。 她刚才已经说得很清楚了,那个男孩子之死跟她没有关系,她一点过错也没有,她生来就没有想过迁就任何一个追求者的心愿。如此看来不仅不该追赶和纠缠,相反,世上所有的好人都理应尊崇和赞赏她,因为她已经表明了这世上只有她一人决心洁白无瑕的度过此生。
那如果回到我们开始的那个问题,堂吉诃德要找的黄金时代,是在过去,还是在未来?答案恐怕是,他想要恢复的黄金时代,还不是简简单单的等级化的贵族社会,而是一种更加接近现代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7.3. 堂吉诃德的拷问
我们知道,堂吉诃德始终生活在一个虚构的世界里,他甚至还虚构了一个自己非常钟爱的女士。但其实堂吉诃德一直到临终之前,他都不觉得自己疯疯癫癫,或是觉得自己因为读了太多的骑士小说而变得不正常。
堂吉诃德没有进行什么哲学推论,但是他用他自己的方式,对这个生活世界提出了同样深刻的质问。
他的问题就是:你们所有人怎么知道我看到的不是真的?为什么疯的一定是我,而不是你们呢?
我们都说堂吉诃德是疯癫的,但堂吉诃德却说那是因为其他人都被魔法师给骗了。会不会堂吉诃德看到的才是真的世界,而我们这些说他疯癫的人,真的就是被魔法欺骗的呢?是不是大多数人看到的,或者体验到的东西,就可以被判定为真呢?
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也许堂吉诃德才是掌握了真理的人?或者说,我们如何证明,我们是对的,他是错的?我们是正常的,他是疯癫的呢?
在这里并不是说,堂吉诃德的世界一定是真的。但是,如果是真的,我们就会看到堂吉诃德所展示出来的另外一种可能性。在这个新的可能里,这个世界或许不沿着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方向,和现代理性绑定在一起,它可能走向的是一个相反的维度。
它不断提示我们,让我们思考,所谓的现代,一定会按照我们已知的逻辑发展吗?它有没有别的道路?如果按照那些别的可能性走,会通达一种怎样的生活世界呢?
所有的这些在塞万提斯笔下,在堂吉诃德的形象中不断提醒我们去反思和拷问下去。
8. 后现代思想的起源
8.1. 在这之中,一个真实的世界是否存在,这或许仍然是后现代思想家们所要争论的问题
总的来说,后现代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现代性发展的批判,也是一种带有反思性的推进。有一些是沿着现代性的思路进一步推进,比如后工业社会、消费社会,有一些则试图颠覆、挑战现代性,比如福柯对于主体的解构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 ,我们其实还不能断言,从启蒙时代以来的现代世界,它确立起来的基本政治经济秩序就一定会走向衰落。后现代其实也是敏锐地抓到了现代性在往前走时出现的一些重大问题,这些问题也会重新被纳入到现代世界的自我调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