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三章 幼儿园课程
特岗学前教育学第三章幼儿园课程,幼儿园课程是指在学前教育机构安排下所进行的一切有组织,有系统,有意义的学习经验或活动。
编辑于2023-07-09 18:47:12 陕西第三章 幼儿园课程
第一节幼儿园课程概述
一、 幼儿园课程的内涵
1. 幼儿园课程是指在学前教育机构安排下所进行的一切有组织,有系统,有意义的学习经验或活动。
2. 基本结构
(1) 课程目标
(2) 课程内容
(3) 课程组织与实施
(4) 课程评价
二、 幼儿园课程的特点
1. 基础性,启蒙星。
2. 全面性
3. 生活性
4. 整合性
5. 活动性,直接经验性。
6. 潜在性
三、 幼儿园课程的模式
1. 课程编制的基本模式
(1) 目标模式
泰勒课程行为主义之父
(2) 过程模式
斯腾豪斯
2. 我国幼儿园常见的课程模式
(1) 分科课程
(2) 主题课程
(3) 领域课程
(4) 其他课程
3. 国外当代幼儿园课程模式
(1) 瑞吉欧教育体系(马拉古兹)
方案的结构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课程实施
方案的特点
偶然性
生成性
不确定性
(2) 海恩斯科普
主动学习
环境的布置
每日时间表
评价
课程内容
四、 幼儿园课程的分类
1. 显性课程
有计划,预期性显现的,正式的课程。
2. 潜在课程
没有明确规定的无计划,无意识的活动。
第二节幼儿园课程目标
一、 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内涵(第一步,关键的一步)
概念
是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在一定学习期限内的学习效果的预期,她是学前教育机构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幼儿园教育课程的指南针和方向盘。
制定依据
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社会文化生活和人类知识。
其基本特点应该立足于培养完整人格的儿童
二、 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层次
1. 纵向结构
(1) 幼儿园课程总目标
长远目标
(2) 年龄阶段目标
中长期目标
(3) 学期目标
中期目标
(4) 月或周计划主题活动的教育目标
近期阶段目标
(5) 某一具体教育活动目标
近期具体目标
2. 横向结构
(1) 内容目标结构
体
智
德
美
(2) 领域目标结构
健康
语言
社会
科学
艺术
(3) 发展目标结构
情感
认知
能力
三、 幼儿园课程目标的表述
1. 角度
(1) 教师
指明教师应该做的工作和应努力达到的教育效果
培养……
教育……
引导……
要求……
(2) 儿童
指明儿童通过学习应达到的发展
感受……
理解……
喜欢……
参与……
能够……
2. 性质
(1) 行为目标(结果)
a. 核心行为
是期待孩子能够做到的某种行为,往往要用一个操作性动词表示。
b. 行为产生的条件
是核心行为发生的条件或背景
c. 行为表现的标准
只核心行为表现可接受的程度
(2) 表现性目标/情感目标
提倡个性化
(3) 生成性目标(过程)
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生成的目标
过程目标展开性目标
四、 幼儿园课程目标制定的基本要求
1. 内容要有机整合全面
2. 制定要明确具体
3. 表述要清晰准确
4. 水平要符合儿童的实际
5. 各层次目标之间要保持一致
6. 要根据儿童反馈情况及时调整目标
第三节幼儿园课程内容
一、 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概述
1. 内涵
幼儿园课程内容是指依照幼儿园课程目标选定的,通过一定的形式组织和表现的基本知识,基本态度,基本行为。
2. 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1) 课程目标规定了内容的范围要求
(2) 课程内容是目标的体现与依托
二、 幼儿园课程内容的范围
1. 有助于幼儿获得基础知识的内容
2. 有助于掌握基本活动方式的内容
3. 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智力和能力的内容
4. 有助于培养幼儿情感态度的内容
三、 选择与确定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原则
1. 目标性原则
2. 适宜性原则
3. 生活化原则
4. 兴趣性原则
5. 基础性原则
第四节幼儿园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一、 幼儿园课程组织的概述
内涵
课程组织是指依据幼儿园目标的要求,对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和课程实施的各种因素加以编排,组合平衡的方式。
线索
1. 纵向组织
首先,要以儿童的心理逻辑为先,还要考虑知识内容的内在联系,使之更加优化,以利于儿童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有效学习。
2. 横向组织
(1) 学前儿童经验的整合
(2) 知识内容的整合
(3) 社会生活的整合
二、 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
1. 原则
(1) 连续性
(2) 顺序性
(3) 整合性
课程的整合,首先应该关注的是领域内的整合。
2. 形式
(1) 以学科为中心
分科组织形式
相关课程形式
科目界限仍存在,保持自身逻辑和独立地位。
融合课程形式
广域组织形式
(2) 以社会问题为中心
例如核心课程
(3) 以儿童为中心
例如活动课程
三、 幼儿园教育过程的组织
1. 实施途径
(1) 教师专门组织的教育教学
(2) 游戏
(3) 日常生活活动
(4) 其他类型活动
(5) 家 园 社区的合作
2. 教育活动组织形式
(1) 集体活动
(2) 小组活动
(3) 个别教学
3. 教育方法与策略
(1) 直接教学
(2) 间接教学
(3) 支架式教学
最近发展区
四、 影响幼儿园课程实施因素
1. 组织制度因素
2. 时间因素
3. 物质空间因素
4. 教师因素
关键因素
第五节幼儿园课程的评价
一、 课程评价的内涵
课程评价是为制定课程目标,以及为检测课程目标实现的程度,在课程实施之前,课程实施过程中及课程实施某阶段终结时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测量和描绘,并对课程各要素的适宜性进行评价的工作。
二、 课程评价的作用
1. 筛选作用
2. 反馈作用
3. 监督作用
三、 课程评价的基本要素
1. 评价目的——为什么评
(1) 完善原有课程或开发发展新课程
(2) 管理课程
总之,评价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改进和完善课程。
2. 评价内容——评什么
(1) 评价幼儿园课程方案
(2) 评价课程实施过程
(3) 评价课程效果
3. 评价主体——谁来评价
纲要
管理人员,教师,幼儿及其家长均是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幼儿园教育工作评价实行以教师自评为主,园长及有关管理人员,其他教师和家长进行等参与评价。
教室和儿童即使课程评价的对象又是课程评价的主体,而在多元评价的主体中,教师与儿童则是主体中的主体。
4. 评价标准和指标——按什么标准评
(1) 准确性
(2) 有用性
(3) 合法性
(4) 可行性
5. 评价类型与方法——怎么评
(1) 评价类型
1| 参照点
a. 相对评价
b. 绝对评价
c. 个人发展评价
2| 功能和运行时间
a. 诊断性评价
b. 形成性评价
c. 终结性评价
(2) 评价方法
观察、谈话,测验、作品分析、调查、档案分析等。
四、 课程评价的注意事项
1. 评价应有利于改进与发展课程
2. 评价中要以教师自评为主。
3. 评价要有利于儿童的发展
4. 评价应客观真实
第三章 幼儿园课程
第一节幼儿园课程概述
一、 幼儿园课程的内涵
1. 幼儿园课程是指在学前教育机构安排下所进行的一切有组织,有系统,有意义的学习经验或活动。
2. 基本结构
(1) 课程目标
(2) 课程内容
(3) 课程组织与实施
(4) 课程评价
二、 幼儿园课程的特点
1. 基础性,启蒙星。
2. 全面性
3. 生活性
4. 整合性
5. 活动性,直接经验性。
6. 潜在性
三、 幼儿园课程的模式
1. 课程编制的基本模式
(1) 目标模式
泰勒课程行为主义之父
(2) 过程模式
斯腾豪斯
2. 我国幼儿园常见的课程模式
(1) 分科课程
(2) 主题课程
(3) 领域课程
(4) 其他课程
3. 国外当代幼儿园课程模式
(1) 瑞吉欧教育体系(马拉古兹)
方案的结构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课程实施
方案的特点
偶然性
生成性
不确定性
(2) 海恩斯科普
主动学习
环境的布置
每日时间表
评价
课程内容
四、 幼儿园课程的分类
1. 显性课程
有计划,预期性显现的,正式的课程。
2. 潜在课程
没有明确规定的无计划,无意识的活动。
第二节幼儿园课程目标
一、 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内涵(第一步,关键的一步)
概念
是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在一定学习期限内的学习效果的预期,她是学前教育机构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幼儿园教育课程的指南针和方向盘。
制定依据
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社会文化生活和人类知识。
其基本特点应该立足于培养完整人格的儿童
二、 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层次
1. 纵向结构
(1) 幼儿园课程总目标
长远目标
(2) 年龄阶段目标
中长期目标
(3) 学期目标
中期目标
(4) 月或周计划主题活动的教育目标
近期阶段目标
(5) 某一具体教育活动目标
近期具体目标
2. 横向结构
(1) 内容目标结构
体
智
德
美
(2) 领域目标结构
健康
语言
社会
科学
艺术
(3) 发展目标结构
情感
认知
能力
三、 幼儿园课程目标的表述
1. 角度
(1) 教师
指明教师应该做的工作和应努力达到的教育效果
培养……
教育……
引导……
要求……
(2) 儿童
指明儿童通过学习应达到的发展
感受……
理解……
喜欢……
参与……
能够……
2. 性质
(1) 行为目标(结果)
a. 核心行为
是期待孩子能够做到的某种行为,往往要用一个操作性动词表示。
b. 行为产生的条件
是核心行为发生的条件或背景
c. 行为表现的标准
只核心行为表现可接受的程度
(2) 表现性目标/情感目标
提倡个性化
(3) 生成性目标(过程)
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生成的目标
过程目标展开性目标
四、 幼儿园课程目标制定的基本要求
1. 内容要有机整合全面
2. 制定要明确具体
3. 表述要清晰准确
4. 水平要符合儿童的实际
5. 各层次目标之间要保持一致
6. 要根据儿童反馈情况及时调整目标
第三节幼儿园课程内容
一、 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概述
1. 内涵
幼儿园课程内容是指依照幼儿园课程目标选定的,通过一定的形式组织和表现的基本知识,基本态度,基本行为。
2. 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1) 课程目标规定了内容的范围要求
(2) 课程内容是目标的体现与依托
二、 幼儿园课程内容的范围
1. 有助于幼儿获得基础知识的内容
2. 有助于掌握基本活动方式的内容
3. 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智力和能力的内容
4. 有助于培养幼儿情感态度的内容
三、 选择与确定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原则
1. 目标性原则
2. 适宜性原则
3. 生活化原则
4. 兴趣性原则
5. 基础性原则
第四节幼儿园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一、 幼儿园课程组织的概述
内涵
课程组织是指依据幼儿园目标的要求,对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和课程实施的各种因素加以编排,组合平衡的方式。
线索
1. 纵向组织
首先,要以儿童的心理逻辑为先,还要考虑知识内容的内在联系,使之更加优化,以利于儿童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有效学习。
2. 横向组织
(1) 学前儿童经验的整合
(2) 知识内容的整合
(3) 社会生活的整合
二、 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
1. 原则
(1) 连续性
(2) 顺序性
(3) 整合性
课程的整合,首先应该关注的是领域内的整合。
2. 形式
(1) 以学科为中心
分科组织形式
相关课程形式
科目界限仍存在,保持自身逻辑和独立地位。
融合课程形式
广域组织形式
(2) 以社会问题为中心
例如核心课程
(3) 以儿童为中心
例如活动课程
三、 幼儿园教育过程的组织
1. 实施途径
(1) 教师专门组织的教育教学
(2) 游戏
(3) 日常生活活动
(4) 其他类型活动
(5) 家 园 社区的合作
2. 教育活动组织形式
(1) 集体活动
(2) 小组活动
(3) 个别教学
3. 教育方法与策略
(1) 直接教学
(2) 间接教学
(3) 支架式教学
最近发展区
四、 影响幼儿园课程实施因素
1. 组织制度因素
2. 时间因素
3. 物质空间因素
4. 教师因素
关键因素
第五节幼儿园课程的评价
一、 课程评价的内涵
课程评价是为制定课程目标,以及为检测课程目标实现的程度,在课程实施之前,课程实施过程中及课程实施某阶段终结时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测量和描绘,并对课程各要素的适宜性进行评价的工作。
二、 课程评价的作用
1. 筛选作用
2. 反馈作用
3. 监督作用
三、 课程评价的基本要素
1. 评价目的——为什么评
(1) 完善原有课程或开发发展新课程
(2) 管理课程
总之,评价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改进和完善课程。
2. 评价内容——评什么
(1) 评价幼儿园课程方案
(2) 评价课程实施过程
(3) 评价课程效果
3. 评价主体——谁来评价
纲要
管理人员,教师,幼儿及其家长均是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幼儿园教育工作评价实行以教师自评为主,园长及有关管理人员,其他教师和家长进行等参与评价。
教室和儿童即使课程评价的对象又是课程评价的主体,而在多元评价的主体中,教师与儿童则是主体中的主体。
4. 评价标准和指标——按什么标准评
(1) 准确性
(2) 有用性
(3) 合法性
(4) 可行性
5. 评价类型与方法——怎么评
(1) 评价类型
1| 参照点
a. 相对评价
b. 绝对评价
c. 个人发展评价
2| 功能和运行时间
a. 诊断性评价
b. 形成性评价
c. 终结性评价
(2) 评价方法
观察、谈话,测验、作品分析、调查、档案分析等。
四、 课程评价的注意事项
1. 评价应有利于改进与发展课程
2. 评价中要以教师自评为主。
3. 评价要有利于儿童的发展
4. 评价应客观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