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新传专题14:国际传播
新传专题14国际传播的思维导图,国际传播是与国际政治密切相关的传播。它是指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媒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
编辑于2023-07-11 10:13:54 福建省“我们是地球上最沉溺于幻觉的人民。我们不敢破除迷惘,因为幻觉是我们居于其中的房屋,是我们的新闻、我们的英雄、我们的冒险、我们的艺术形式、我们的所有体验。" ★流行文化研究开山之作,原版9.7分,创造“伪事件”“图像革命”等关键概念,启发《娱乐至死》《景观社会》《消费社会》,经典首度引进>开创文化研究先河,从媒介发展探索社会观念转型。《洛杉矶时报》盛赞:“从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到美国社会评论家尼尔·波兹曼,几乎所有严肃的流行文化观察者都追随他的脚步。” ★一本书全面剖析流行文化和大众传媒:幻象,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唯一的真实 >最早剖析假新闻现象的传播学经典:炮制新闻替代采集新闻,人物和事件沦为表演,争夺注意力盖过反映真实。
这是一篇关于韩炳哲《在群中》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的思维导图,《在群中》主要探讨了数字媒体时代下人们在网络群体中的心理与行为。随着数字化信息交流和网络社交平台的普及,我们的生活被深深地影响。
这是一篇关于第二性(波伏娃)的思维导图,《第二性》是法国思想家西蒙娜·德·波伏娃创作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社会学著作。该书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甚至被尊为西方妇女的“圣经”,对女性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我们是地球上最沉溺于幻觉的人民。我们不敢破除迷惘,因为幻觉是我们居于其中的房屋,是我们的新闻、我们的英雄、我们的冒险、我们的艺术形式、我们的所有体验。" ★流行文化研究开山之作,原版9.7分,创造“伪事件”“图像革命”等关键概念,启发《娱乐至死》《景观社会》《消费社会》,经典首度引进>开创文化研究先河,从媒介发展探索社会观念转型。《洛杉矶时报》盛赞:“从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到美国社会评论家尼尔·波兹曼,几乎所有严肃的流行文化观察者都追随他的脚步。” ★一本书全面剖析流行文化和大众传媒:幻象,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唯一的真实 >最早剖析假新闻现象的传播学经典:炮制新闻替代采集新闻,人物和事件沦为表演,争夺注意力盖过反映真实。
这是一篇关于韩炳哲《在群中》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的思维导图,《在群中》主要探讨了数字媒体时代下人们在网络群体中的心理与行为。随着数字化信息交流和网络社交平台的普及,我们的生活被深深地影响。
这是一篇关于第二性(波伏娃)的思维导图,《第二性》是法国思想家西蒙娜·德·波伏娃创作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社会学著作。该书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甚至被尊为西方妇女的“圣经”,对女性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专题14:国际传播
对外传播
定义
以国家为主体,以外国人和海外华侨华人为受众,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传播媒体,传播国家政府信息和国际新闻信息,传播本国优秀的文化和符号,以让世界了解中国、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建立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为目标的涉外传播活动
全球传播
全球传播是国际传播的扩大和发展,它既包括传统的国际传播的各个领域,又拥有自己的全新课题。
跨文化传播
定义
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涉及到各种文化要素在全球社会中迁移、扩散、变动的过程。美国人类文化学者爱德华·霍尔在《无声的语言》中首创了跨文化传播一词,因此被称为“跨文化传播研究之父”。跨文化传播主要关联到两个层次的传播:
1、日常生活层面的跨文化传播,主要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在日常交往互动中的融合、矛盾、冲突与解决方式;
2、人类文化交往层面的跨文化传播,主要指基于文化系统的差异,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往与互动的过程与影响,以及由跨越文化的传播过程所决定的文化融合、发展与变迁。
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
(一)以“去中心化”和“去工业化”诠释文化,实现“民心相通”
(二)寻找共通的意义空间,减少“文化折扣”
(三)综合国力的恢宏发展,搭车文化软输出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区别
主体不同
主体不同:“国际传播”概念更侧重于主权国家界限之下政府之间传播行为,其并不适用于个人、组织、机构等多元主体之间的传播情境; 而“全球传播”概念的诞生本质就是其能够更大程度上阐释多元主体、无国界背景下信息的自由流通,其假设当前自由畅通的传播行为已经不受民族国家的束缚和影响
倾向性不同
“国际传播”指向的是一种内外有别的传播行为,国内的信息并不会被动地跨越国界,更多的是主动对外传播的结果; 而“全球传播”则指向一种内外无差异的传播行为,国与国之间的信息壁垒被打破,任何国内信息都可以瞬间传遍全球,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融为一体
关怀取向不同
国际传播更关注国与国的关系,而全球传播还关心很多全世界、全人类的问题。
关注重心不同
国际传播具有很强的政治性, 而全球传播虽然也将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列为关注核心,但是其还关注不同国家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及世界影响等问题
国际传播
定义
国际传播是与国际政治密切相关的传播。它是指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媒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 国际传播的基本主体是国家,还包括国际机构,超国家机构、同盟或地区机构、跨国组织或运动、国内各种集团组织或个人。 国际传播包括由外向内的传播和由内向外的传播两部分, 国际传播所关注的焦点是国际信息传播对民族国家和国际组织在事关重大的领域所产生的影响效果。国际传播具有很强的政治性,与国家或民族利益紧密相连,是国家进行外交决策和实施对外政策的重要依据和手段
当前国际传播的特点
主体多元化,但西方强势仍占主导
内容多元化,政治化和娱乐化并行
范围扩大,全球化和本土化并存
方式多样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是不可逆转的潮流
功能增强,媒体扩容和信息匮乏并存
做好中国国际传播的重大意义
(一)塑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展示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
调整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
讲好中国故事
(二)激浊扬清,对抗污名化,争夺国际话语权
扭转信息与话语权“逆差”
增强国际新传能力建设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传播责任
平衡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化产业
各种外交
五力
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
本质: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可信可爱可敬的形象)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国际传播影响力:碳达峰中国担当
中国文化感召力:柳夜熙的海外影响力
中国形象亲和力:云南大象体现中国政府保护生态
中国话语说服力:人类命运共同体
国际舆论影响力:疫情外交
中国国际传播现在的问题
国际环境
(一)西方大国思维误读中国和平崛起(国家利益驱动+意识形态差异)
(二)西方政府与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刻意打压(渠道)
(三)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传播隔阂与障碍(文化)
文化折扣,误读误解误判
(四)西方媒体的歪曲报道误导国际舆论(机构)
自身
1、宣传意味浓厚,不接地气。
突出表现在主题过度聚焦在重大议题、严肃性议题如政治新闻、意识形态传播。
2、形象陈旧, 缺乏现代气息
关于中国的形象,国外公众头脑中依然停留在“落后者”形象层面。
3、价值扭曲,缺乏现代观念
《甄擐传》出海扭曲国人形象
4、形式落后,缺乏互联网思维
6、话语权薄弱,难以主导话题议程
7、忽略受众特性,以致引起对抗式解读
如何做好我国在新时期的国际传播?
宏观
1、加强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提高专业水平
2、 培养高端国际传播人才 增强国际舆论场高端对话能力
3、 辩证看待国际传播的效果及其与现实的关系
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说,我们哀叹交流总是失真,那是因为我们将交流的目标竖得太高,将其作为相互融合来追求而导致的。我们要认识到基于不同语言文化、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国际传播中的差异、误解、故障和失败并不能完全剔除,它们本身就是常态而不是例外,我们只能接受差异并努力从中获得最大的收益。
微观
1、智能化采集新闻信息增强传播的信服力
2、智能化整合提高内容生产效率
3、大众媒介逐步失效,国际传播主体需多元
4、交互式呈现提供多元立体叙事
5、个性化分发实现精准传播
国际传播中的舆论引导问题
做好国际舆论引导中的自塑与他塑
准确研判舆情,及时回应国际质疑
以人为本,实事求是,提高新闻报道质量
重视意见领袖的作用
国际传播的战略意义
国际范围内的价值观博弈,逐步演变成传播“工作”——谁能证明自己制度的合理性,并赢得国际舆论大多数支持,谁就能为存在的合理性加分,进而就有条件把自己的价值观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延伸传播,同时确保利益的全球延伸。
国族主义与全球化
民粹主义
定义
是指平民论者所拥护的政治与经济理念。 该理念拥护平民掌控政治,反对精英或贵族掌控政治。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民粹主义在相对较为自由的网络环境中有了更多传播 的可能性。
基本理论
1、极端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把平民化和大众化作为所有政治运动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最终来源;
3、民粹主义表面上以 人民为核心,但实际上是最缺乏公民个人尊严与个人基本权利的观念,是一种“被建构” 的民主与平等。
网络民粹主义
指网民基于某事件,通过互联网发表意见、表达情绪,进而强占话语权, 推动民粹主义政治诉求实现的一种新型民粹主义。
网络民族主义
定义
网络民族主义是网民基于民族感情和爱国精神而在网络上表达和传播民族主义情绪、言 论、思想的一种社会思潮,同时在某些情况下进行民族主义实践运动以达到预期目的的一 种社会政治现象。 早期网络民族主 义的议题属于“自上而下”,基本来自现实社会事件或大众媒体的报道;而新网络民族主义 运动常常起源于网民“自下而上”设置的议题,然后经过舆论的发酵获得大众媒体的注意。典型如:帝吧出征、和服女事件
特点
突发性与应激性并重
理性与非理性结合
大众化与体制化并行
强烈的爱国主义
适当加以引导
主流媒体加强引导
商业平台强化规制
对于民族主义思潮,商业平台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应将社 会效益纳入考量范围。尤其是针对激进民族主义
民众提升自我规范意识
不断提升自我媒介素养,学好用好互联网,充分认识民族主义思潮的一体两面,在自我认知范围内理性看待民族主义,既要对其激进性、极 端性保持警惕,又要充分运用民族主义同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敌对势力作斗争
粉丝民族主义
定义
对于以90后为主体的网络民族主义者来说,网络技术与民族主义这两件过去不相关的事物在个人主体建构的过程 中合二为一。这改变了网络民族主义的基本特征,我们可以将这种新型的网络民族主义命名为“粉丝民族义”(fandomnationalism)。简单表述,就是“像爱护爱豆(idol)一样爱国”。如帝吧出征、阿中哥哥
特征
参与主体:全球化商业传媒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90 后,00后
组织机制:全新的游戏化政治参与形式
表达方式:米姆符号创作传播带来的身份认同机制
元宇宙视阈下的国际传播范式
一、理解世界:新媒介语态下虚拟世界主义的重塑
虚拟世界主义(网络空间第五空间)
美国学者索夫雷-丹顿与巴尔丹认为虚拟世界是由媒介搭建的社会空间促成,在该空间内,文化内容与社会资本可以获得比实体世界主义更大范围的自由传递。 元宇宙的出现弥补扁平化平台媒体情景下多重媒介、中介中心化、自发无序化的困境,带来具备自身规则、去中心化运营的虚拟社区,实现世界主义的“自下而上”的参与式建构
平台世界主义
史安斌提出从平台的媒介逻辑考察世界主义的可能性;平台媒体具有更加强大的再生能力和调适机能——机构思维到平台化思维 平台媒体作为现今的全球传播的主要基础设施,网络媒体作为传播中介的多样性、自发性以及无序性而具备极高的全球风险。
二、感知世界:元宇宙下国际传播格局的新变化
梅罗维茨
一个新媒介的出现会创造新的媒介情境并改变人们的生活场景,新的社会场景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角色扮演与交往方式,间接推动社会的发展变革。
(一)情景与环境
1.“无界传播”的沟通情境
元宇宙的出现将技术与意义的“内爆”叠加并引燃,不仅开始连通媒介,消除媒介形态的区隔,形成“作为媒介的媒介”,还逐步模糊传播生态所有的界限,带来“传受界限、符号界限、内容指向界限、传播系统内外部界限、阶级界限以及国别文化界限”等等的融合,使元宇宙在媒介维度上产生跃迁,弥合虚拟与现实的对立。
2.“共在空间”的实现
元宇宙重构了实体地理空间与虚拟网络空间的物理区隔,使拟像化的全息场景建构起虚拟的“共在空间”,让遍布于世界各地的人同域共触,形成对外传播过程中的日常“信任场景”,形成“完全在场”的国际传播新环境。
(二)要素与模式
1.个人主体传播的角色调试
人”成为故事的焦点,人与技术和媒介的互嵌互构,技术意义嵌入人的身体,成为国际传播中的“终极媒介” 被技术穿透浸润的身体,达成了心智、身体与环境三者合一的具身性传播,并与机器、平台、算法等共同搭建了国际传播的话语景观,使人身在内容中,本身即为内容
2.从人际传播、大众传播到大众人际传播
元宇宙部分融合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要素,元宇宙语境下划分“单向/双向”“同质/特质”“中介/非中介”的标准不再可行。 元宇宙的数字拟态让很多个性化、隐私化的内容变成数据意义上完全公开的活动。形成大众人际传播形态,传播过程中形成旁观者效应,虚拟语境下的真实在场
3.去中心化的结构样态
元宇宙正在促使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性关联中进一步脱嵌,突破二元结构思维和文化等级观,强调多元主体共生共荣; 地理意义上的边界逐渐淡化,私域和公域的界限也变得模糊,带来了权力关系变迁的去中心化传播场域与传播模式,形成了全新的社会信息权力结构样态。
(三)辐射与影响
1.“跨域共同体”
虚拟角色的建构在一定意义上磨平了文化差异和身份认同区隔,有助于全球社会道德下平权的达成。使得在文化传播中,消除建立在刻板印象上的国际形象,降低文化折扣,让人们在沉浸虚拟中共建超越语言和文化差异的话语共同体。
2.“自治联合国”
与现实世界平行的虚拟空间,全球治理体系在技术的搅动中,赋予权威祛魅,国家在数字层面与实体层面的涵义区隔消失,逐步形成“去中心化自治组织”的概念。需要警惕技术霸权主义
三、联结世界:对外传播下虚拟场域对话的行动准备
以技术为基点,构建话语体系的先决原则
元宇宙作为以技术为主要命脉的信息系统,在变革当前的全球治理体系的同时,也在颠覆原有权力的平衡,推动着技术权力的战略竞争超越传统意义的地缘政治体系,带来技术政治的时代
培育多元化的对外传播主体,打通点对点传播
中国故事有机融入虚拟现实,搭建临场感叙事场景
元宇宙弥合时空距离的沟壑,带来的是身临其境的、沉浸式的、诉诸人类共通感官的媒介体系,为跨文化传播带来共同在场的全新融通道路。
元宇宙场景下的权力抗衡
中美欧共同布局建构场景,而未来世界的主流场景将拥有更多的国际传播话语权
国际传播相关理论
软实力
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他认为国家实力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两类,硬实力指军事等强制力和经济实力等诱惑力,软实力指文化、政治理想、政策等产生的吸引力。 具体来说,软实力就是一个国家依靠自身政治制度、文化价值、国家形象、民族精神等隐性实力来吸引他国的力量。一般而言,生产力发展水平越低,一个国家的硬实力越重要,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软实力越重要。在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化、信息数字化的当代,国家的软实力越来越成为国家整体实力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指文化主体对身处其中作为客体的文化,通过对象性的文化 认知、反思、批判、比较及认同等系列过程,形成对自身文化价值和文化生命力的确信和肯定的稳定性心理特征,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 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其从本质来说是一种自觉的心理认同、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文化心态。 文化自信具有主体性、指向性、象征性和包容性等本质特征。同时,文化自信具有极其重要的当代价值,它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源泉与动力,是应对世界异质文化冲突 与融合的心理支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如 2022 年北京冬奥会融合多种中华文化元素的吉祥物“冰墩墩”走红,出现“一墩难买”的现象,体现了当代人民群众对于中华文化的文化自信。
国家形象
指国家内外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各项活动及其成果所给予的总体评价和认定,是国家整体实力的体现。国家形象在根本上取决于国家的综合国力,但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国家的实际状况,由于它主要体现在本国的对外传播媒介和别国的大众媒介上,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被塑造的。 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形象应围绕形象标识、国情综合形象、政府形象、企业形象、城市形象、历史形象、文化形象和国民素质等核心要素进行多维塑造,通过新媒体传播、广告传播、事件营销、口碑营销、公共外交、公共关系等主要策略来进行立体传播。 以实际行动塑造负责任大国的国家形象,是“软实力”的象征之一,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有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有益于构建良好的国际关系
四个大国形象: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
话语权
通过话语所包含的概念内涵、理论逻辑、核心价值、意识形态、规则规范等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力。法国哲学家福柯指出,话语权就是通过语言来运用和体现权力。权力与话语相辅相成,掌握了话语,就是掌握了权力。 国际社会中,国家的话语权不仅指这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能够发出声音的能力,更是指其能够运用的正确方式和方法,让自己发出的声音、说过的话语产生效能和威力,帮助国家传递积极信息、塑造正面形象、参与国际社会治理的能力。
文化折扣
文化折扣:也称“文化贴现”,1988年由霍普金斯和米卢斯首次提出。 它是指因文化背景差异,国际市场中的文化产品不被其他地区受众认同或理解而导致其价值的减低。它是国际传播中经常面临的问题,也是国际传播较难实现有效沟通的症结所在。语言、文化、背景、历史传统、价值观等都是文化折扣产生的原困。文化折扣是国际传播失败、文化产品价值下降的一个内在原因。
陌生人概念
德国社会学家西美尔提出,不同文化群体的人彼此之间是陌生人,世界各国的文明、宗教、语言、意识形态多样,巨大的文化差异、利益分歧很容易造成不同价值观的冲突
亨廷顿:文明冲突论
后冷战的世界中人们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 “在这个世界里,最普遍的、重要的和危险的冲突,不是社会阶级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或其他以经济来划分的集团之间的冲突,而是属于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之间的冲突”。 亨廷顿断言,未来世界性的冲突将在西方文明与非西方文明之间展开,文明的冲突是战争的根源,并预言中华文明、伊斯兰文明将与西方文明出现大规模冲突甚至是“断层线”战争。
文明冲突论是转移阶级矛盾的,并且为美苏冷战背景下的西方统治阶级意识形态服务
依附理论
依附理论”(由萨米尔·阿明提出,是第一套系统化的全球化批判理论。 依附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及其全球扩张不仅将整个世界联为一体,而且导致全球范围的不平衡状态,在近代历史上造成一种“中心—边缘”的发展格局,而中心部分的发达与边缘部分的不发达或欠发达密切相关,是同一历史过程的两个相反相成的方面。
国际公共产品
包括稳定的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开放的国际自由贸易、国际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 国际安全保障体系与公海航行自由等。 国际公共产品的稳定供给需要巨大的成本。一个国家能否以及愿否承担 重要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需要结合历史和现实、世界局势以及这个国家的能力进行系统分析。
接替:英国殖民主义、美国文化霸权、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
金德尔博格陷阱
美国政治学家约瑟夫·奈在欧洲新闻网发表的文章里提出“金德尔 伯格陷阱理论”,该陷阱论逆向思考: 中国崛起以后的动向可能不是“示强”,而是“示弱”,即不愿承担目前美国无力负责的重要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从而使世界陷入领导力空缺、危机四起的险 境
讲好中国故事?
为什么要讲中国故事?
1、响应当代国际格局变化中的中国声音
近年来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陷入现代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福利国家困境,全球经济重心东移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群体性崛起。中国崛起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和马克思意识形态的解决之道)这将直接挑战西方世界长期以来宣称的普世价值的神话。
2、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需要
约瑟夫·奈“软实力”概念,中华文化软实力在于其对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召力。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是我国积极参与国际新秩序建立、在全球确立中华文化与价值地位、全面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战略部署。
3、给当代复杂多面中国以清晰图式的需要
1、讲清中国的历史传统、基本国情、制度优势、人民意愿和发展进步,同时也不讳言我们发展中面临的诸多困难和问题; 2、主动帮助西方世界把他们关于中国形象“碎片化”有机地拼接起来,尽可能还原给外部世界一个真实的、清晰的、相对完整的中国图式。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1、传播主体转型:淡化硬身份,打造软身份
2、表述融通中外:从宣传走向传播
用西方学者和民众能够理解、乐于接受的话语体系解释中国问题,创新中国故事的对外话语表述;
3、渠道转型:多媒体渠道立体传播
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
4、话题设置:主动设置引领国际舆论主导权
5、类型转型:扬长避短,多维度打造传播优势类型
电视剧、纪录片、短视频等等
短视频讲好中国故事
起始:短视频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优势
1、短视频定位与选题的大众化
2、短视频的渠道和容量具备创新性。
3、短视频的发展和市场潜力值得深度挖掘( 5G 时代到来)
网红出海:阿木爷爷故事的叙事方略
1、巧妙处理语境——高语境向低语境的自然过渡
2、内容共通共融——技艺成为沟通世界的主题
3、不可或缺的仪式感——呈现木艺背后的深层价值
詹姆斯·凯瑞提出“传播的仪式观”,该理论认为在传播过程中应更侧重于信息共享,以此维系有共同信仰和文化认同的文化世界。工艺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根基,存在深层次的价值和功能。
4、题材质朴新鲜——非遗文化展示多维度的中国故事
互联网企业出海带来新机遇
1、打破“平台”壁垒:“造船出海”搭建对话窗口收割流量红利(tiktok)
2、突破“专业”藩篱:力量整合形成多声道立体传播矩阵(cgtn多矩阵)
3、逾越“技术”鸿沟:技术创新弥合数字鸿沟重夺主权(布局元宇宙的场景构建)
4、跨越“文化”屏障:本土化视觉化传播消解传播隔阂(在地化)
5、打破品牌壁垒,中国品牌出海在世界领域构建中国形象(原神搭建海外品牌)
6、增进对海外受众了解,强化对外传播在地性
7、培养国际传播人才,掌握对外传播第一动力(民间意见领袖)
国际传播的历史观:关键节点亟需百年工程意识
背景:
近三十年来,美国将中国视作苏联解体后头号传播对象。1991 年苏联解体以后美国及其西方盟友针对中国在全球传播领域的布局,到 2021 年,美国针对中国的传播布局已经谋划了30 年,绝非特朗普上台以后迄今的 4 年。
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要有三个一百年意识,要有百年工程目标和规划。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国的研究和实践,触角需要有三个“一百年”的阶段格局意识。
三个一百年
第一个一百年:英国法国路透社和法新社,纸媒电报广播,殖民主义
第二个一百年,美苏,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信息传播技术,文化霸权
第三个一百年,5G 以及社交媒体应用创新,“人类命运共同体”
世界议程和中国叙事的统一
1、认识中国叙事体系的独特性
2、在世界议程中完善中国阐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是现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同时也是受益者。改革和完善现行国际体系,不意味着另起炉灶,而是要推动它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国际传播切入点
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
c40:城市外交
疫苗外交:人道主义
一带一路、生物多样性
社交媒体时代的情感市场
萌态中国:冰墩墩、云南大象、熊猫panda
文化意见领袖(culture opinion leader):阿木爷爷、柳夜熙
金句
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作出新阐述:
1、背景: 国际舆论格局“西强我弱”,我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还不够强,声音总体偏小偏弱 西方主要媒体左右着世界舆论,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 存在着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
2、举措: 要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阐释中国特色,让世界认识一个立体多彩的中国; 要增强国际话语权,加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设,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要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优化战略布局,集中优势资源,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外宣旗舰媒体,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