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道次第15课 依止的胜利不依止的过患
道次第15课 依止的胜利不依止的过患的思维导图,一切修学功德,包括善行的成就,都是由依止善知识而来的。在修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断除 一切能招感苦果的因。
这是一篇关于77课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结束语,学行四摄以利他,智慧学处。介绍详细,描述全面,希望对感兴趣的小伙伴有所帮助!
这是一篇关于受持菩提心仪轨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五、菩提心受持轨则,二、菩提心受持的重要性,四、以何身受,三、从何处受,一、引言。
这是一篇关于念死无常的思维导图,念死无常是一种修行方法,旨在提醒人们认识到生命的无常和死亡的必然性。通过念死无常,人们可以更加珍惜当下,减少对物质的贪著,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生。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道次第15课
四、依止的胜利
1.得近佛位
由如法依止善知识故,得近佛位。
这不是一般的世间利益,而是最上等的出世间利益。
2.诸佛悦豫
“诸佛悦豫,常遇善知识,不堕恶趣,速断一切烦恼恶业。”
如法依止善知 识,十方诸佛都会为之欢喜
3.常遇善知识
生生世世遇到善知识,修习佛法
4.不堕恶趣
5.速断一切烦恼恶业
在善知识的引导下,迅速断除一切烦恼和恶业
6.不背菩萨行
依止善知识,就能发起菩提心,不舍弃菩萨道的修行
我们不发菩提心,不行菩萨道,就没办法圆满开发生命潜在的功德,成 就暇满人身的最大价值。
7.常具正念
我们要用佛法帮助自己建立正念,进而以此替代一切的不正念,让 它在生命中具有绝对的主宰力量
这都需要在善知识引导下,通过长期训练来 完成。否则,凡夫总是心随境转,很难时时保有正念。
8.功德资粮渐渐增长
在善知识引导下,修习五戒十善、三十七道品、六 度四摄等, 功德资粮才能逐渐增长
9.成办现前究竟一切义利
修行要有善知识的引导,有环境的增上,功德资粮才能渐渐增长,成办现前和究竟一切利益
两大利益
现前利益
下士道五戒十善的修行
现生的幸福快乐,并招感未来的人天乐果
究竟利益
中士道和上士道的修行
声闻成就的解脱,和 菩萨成就的无上佛果
10.重业轻报
恭敬地侍奉善知识本来会让人堕落恶道受苦的各种罪业,因为现在如 法地依止善知识,就能重业轻报
招感微小的苦报,就能灭除这些罪业
11.比供养无量佛陀功德都大
供佛只是得到福报,但真正断烦恼、开智慧、解 脱生死,必须在善知识的引导下完成
佛陀不能直接代替你修行,也无法当面 引导你,只有依止善知识,才能如法修行。
总结:一切修学功德,包括善行的成就,都是由依止善知识而来的。
五、不依止的过患
缘起
“先以欲钩牵,后 令入佛智”
《道次第》的套路,非常符合凡夫的心理,凡夫做事总带着有所得的心,有利益才愿意做,佛陀非常了解这一心理
因为人们的功德观是建立在世俗观念上,总以为做世间的事才有 好处, 却不知学佛能给我们带来无量利益。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古德的著述中也很少谈及利益
西方文化则认为,只要不伤害别人,追求利益是正常的,没什么不可以。
我们弘扬佛法时也需要善巧, 要告诉他们学佛有什么好处
《道次第》立足于现前和究竟两大利益,建构每一法的修行。使我们明白, 为什么要修,应该怎么修。这个套路简明实用,特别符合凡夫心理
《道次第》对大众修行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此世易为病扰或为魔侵
如果不能如法依止师长,今 生就容易被病苦折磨, 或是被魔所侵害。
魔有四种
天魔
是他化自在天的天主波旬,在解脱生死前,我们都在他 的管辖范围内。所以当你修行将要成就,将要跳出他的管辖范围时,他就会来 干扰。
五蕴魔
指业力形成的有漏色身(色蕴),以及受蕴、想蕴、行蕴、识 蕴。我们要借助它来修行,但这些同时也是修行的障碍,必须在修行中一一超 越,突破各种感受,战胜各种妄想
死魔
即死亡,这也是一种魔,随时会结 束我们拥有的无价生命。
烦恼魔
即贪嗔痴等一切烦恼
魔不仅是外 来的, 根源还在于我们内心, 所谓魔由心生
2、后人陷入恶利,感到无边的苦恼
因为没有如法地依止师长,就不能有效 修行。死亡之后, 来生就可能堕落恶道, 招感无量苦恼
3、违背依止师意愿,诽谤师长,堕入阿鼻地狱
如果自己没有智慧,和师长的意愿相违背, 还自以为是,甚至诽谤师长,将来一定会堕落阿鼻地狱。
如果你诽谤自己的 亲教师,所造的恶业,将使你在阿鼻地狱安家落户,难以出离。
4.堕入百犬或投生贱族
只要听人说过佛法,就要像恭敬师长一样恭敬他
凡是给我们说过佛法的, 还是应该当作老师看待。佛陀在因地为半偈舍身, 就是重法的榜样。
5、该生的功德不生,该生的功德逐渐被边缘化
如果不如法依止师长,那么 你尚未生起的功德将不会产生,已经生起的功德,因为没有善知识的呵护而缺乏力量,在心灵世界被逐渐边缘化,甚至被烦恼遮蔽。
6、常遇不善知识与恶友,功德损减,过失增长,生出种种不可爱乐之事
如果不如法依止师长,就不能种下亲近善知识的因缘,未来将常常遇到恶知识,以及不好的伙伴。亲近什么样的人,就会引发什么样的行为,所 谓近墨者黑。
我们的功德将随之损减,贪嗔痴却不断增长,从而带 来各种不可爱乐的结果。
总结:
在修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断除 一切能招感苦果的因。
依止善知识,远离恶知识。因为一切功 德的成就,都离不开善知识引导。
六、总明其义
止的方法是成就的基础,所以止的方法好的知识是道路的基础。
学人 对自己选择的具格善知识,应该长时间地依止。
亲近善知识,善财童子是广学多闻的典范
藏传佛教的仲登巴,是阿底峡尊者最得意的弟子当他遇到阿底峡尊者后,就终身侍奉尊者,从来没有离开
如法依止,包括意念和加行的依止,从思想到行为,都要和上师相应
一方面是通过观想调整心行
一方面是通过实际行动完成依止
如法依止是一个和上师相应的过程
我们需要正 确理解亲近善知识、广学多闻的内涵
因为善知识难遇, 尤其是现在的佛教界, 知见纯正并能指导学人修行的师长并不多
不少人想要修行,为了参访善知识 到处跑,最后跑得一身烦恼习气,浮躁不安
如法依止有殊胜利益,不然无利,反造恶业。
有所失而折本的原因
因为不 知道如何依止,非但没能好好修行,反而因为轻蔑师长、说是道非而造业。这 是学人很常见的心理
凡夫为贪嗔痴所惑, 总爱寻找他人的过失。这就必须通过观修,克服烦恼,战胜不良心理。
我们说别人的是非长短时, 就在引发自身的凡夫心
善知以德,善导已选定,应长期遵循。
在修学过程 中,依止法就相当于树根。如法依止善知识,就是在呵护树根
在善知识的引导下,进一步念死无常,念三恶道苦,发出离心,修菩提心
依 止法是入道根本,是究竟成就解脱道和菩萨道的根本。
如果我们能如法依止善知识, 不久也能像常啼菩萨和善财童子那样, 为了寻求善知识,百城烟水,精进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