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大单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原则,模版
现在提倡大单元教学设计,大单元教学依据单元目标首先设置评价标准,基于标准进行高效育人。课时教学一般是上完课,最后进行事后评价,不能更好体现评价的作用。
编辑于2023-07-14 22:28:37本导图是关于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部分的内容,意为帮助学生顺利理清各部分内容在本章的地位,顺利建构知识框架。
现在提倡大单元教学设计,大单元教学依据单元目标首先设置评价标准,基于标准进行高效育人。课时教学一般是上完课,最后进行事后评价,不能更好体现评价的作用。
开启生物科学之门 1、〔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生物科学的根本方法。 2、生物科学是研究各种〔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3、〔显微镜〕是一种较为精密的光学仪器,是研究生物科..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本导图是关于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部分的内容,意为帮助学生顺利理清各部分内容在本章的地位,顺利建构知识框架。
现在提倡大单元教学设计,大单元教学依据单元目标首先设置评价标准,基于标准进行高效育人。课时教学一般是上完课,最后进行事后评价,不能更好体现评价的作用。
开启生物科学之门 1、〔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生物科学的根本方法。 2、生物科学是研究各种〔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3、〔显微镜〕是一种较为精密的光学仪器,是研究生物科..
大单元教学设计
目前较为成熟的教学设计
引入话题—呈现生物学事实、生命现象—总结生物学规律或归纳生物学概念——迁移拓展
输入——输出
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从高质量输入到高质量输出的建构过程稿
问题
常规的课与课之间松散
我认为,学生日常学习的一个个知识点像乐高积木的砖块,它们是构建知识大厦的原材料,但零碎的、散落在地上的砖块是没有什么用的。学生不能只是成为盛满砖块的桶,而是要成为能够利用这些知识砖块去构建未来世界的建筑师。
单元教学/
单元目标/单元目标要有一个提纲挈领的“魂”
让学生启动起来探究单元意义的抓手/任务
意义:让学生形成可迁移的能力,让学生知道怎样用知识砖块构建自己的世界,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核心素养。
实施
前提
大概念
逆向设计
以终为始,聚焦于给大单元找“魂”和启动学生的“抓手”
设计
确定单元目标(教师版本目标)、基本问题(学生版本目标)、单元核心任务(目标的载体)
 单元核心目标:希望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初步欣赏中西方艺术进行相应表达,并加深对艺术内涵的理解。 单元基本问题: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什么是艺术? 单元核心任务:介绍一个艺术作品,让学生以介绍的艺术作品为例,谈谈对艺术的理解。 单元核心目标、基本问题、核心任务三点看起来很像,但是我觉得它们承担了不同的任务。单元核心目标是教师版本目标,这样的目标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但是可以作为老师设计教学的标准。单元基本问题是学生版目标,不能只有老师有目标,学生也要有目标和发动机,一般带动学生学习的发动机是“问题”,那我们就把目标转变成问题激发他的思考。单元核心任务是学生版目标的载体,也就是说学生完成这个单元的大任务,需要结合整个单元的建构,利用所学进行自己的输出。任务完成就算实现核心单元目标,只不过每个人实现目标的程度会有所不同。
整合单元材料,形成单元框架
 当我梳理出单元核心目标、基本问题、核心任务之后,就开始重新对三个模块进行模块核心目标的界定: 模块1“画作与画家”,从西方画到中国画再到中西大师会面等内容,以画作为切入点让学生了解如何欣赏艺术作品,并进行相应表达; 模块2“中国艺术”,从中国传统艺术京剧的介绍,到带领学生重点了解外国人眼中的京剧并向世界传播国粹,再到让学生课后阅读其他中国传统艺术的材料,如剪纸等。增进学生对中国特色艺术的特点和艺术价值的了解,在活动中进行对中国艺术的讲解; 模块3“思考‘什么是艺术?’”,通过课下阅读介绍音乐、电影、建筑、艺术与技术以及其他艺术形式的文章,和课上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艺术”(What is art?)的问题,从而加深对于艺术内涵的思考和理解。
不同的模块,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思考与总结
整合单元内容、使之具有内在逻辑链条要在单元教学前进行设计,确定优先级
大单元整体设计中的单元目标和任务不仅是课时目标和任务的拼接,内部要有逻辑链条。 只有在单元教学前进行大单元整体设计,才能产生指向大概念的大单元目标、基本问题和任务,这样的单元教学会更具有整体性、结构性,才能有效地指引整个单元的方向。否则每节课之间的关系比较浅显或者没有关联,就无法持续连贯地走向通往大概念的深度学习之路。
模块教学要层层铺垫、不急于一时拔高
目标和任务的实现要有整体性的视角,不必急于一时硬性拔高。 以前的课程设计都期待学生在一节课结束时有升华性的产出,相比之下,大单元的教学和学习不必在一节课内急于求成,而是需要有设计、有铺垫的整体考虑。与其让学生看一篇或者少量文章之后硬性顺着老师的想法拔高或者输出,不如在单元课程中让学生阅读充分的材料,形成自己的想法。学生在参与整体的单元活动时,成体系的输入大幅增加,思考的深度也有所增加,输出和内化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听说读写与学生活动自然结合,将知识与单元内涵渗入学生心中
大单元教学下的课时设计都在指向单元目标和任务,同时每节课知识和信息的获取、落实也自然地发生,并没有被忽略。在参与课堂活动、回答课上问题和完成课下作业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获取信息,并将知识信息在自己的头脑中组织起来,服务于下一步的活动和更深入的思考。这样就不同于以往的简单、碎片化的问答,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会潜移默化地体会到单元内涵。 与此同时,大单元教学不等于对知识的偏废。在大单元课时教学中,若遇到重要的语言点、文章知识和相关语法,教师依然可以进行讲解。词汇等基础知识的巩固练习既可以通过课堂小测的形式进行,也可以通过最终的单元作文任务验收。
大单元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不同
教学的出发点不同:大单元教学设计是宏观的,是对大单元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课程核心素养目标和综合性练习进行设计;课时教学相对是微观的,即聚焦一个课时的知识内容和针对性练习。
对教材内容的处理不同:大单元教学往往是打破了教材内容的顺序,根据大单元课程核心素养目标对内容进行重组,之后安排具体的课时施教;课时教学往往是按照教材的先后顺序按部就班地施教。
教学的关注点不同:大单元教学打破了知识点之间的间隔,重视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同时,关注学生理解整个单元中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课时教学则很难跳出单个知识点局限,只有在复习阶段引导学生形成知识系统
教学的思路不同:大单元教学是依据课标分解下的单元课程核心素养目标组织教学,教学内容的组织一般是横向的方式;课时教学是直接根据教材内容组织教学,其方式一般是纵向的。
教学的形式不同:大单元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学设计和教学形式往往有许多种,而课时教学的教学形式则比较单一。
教学评价不同:大单元教学依据单元目标首先设置评价标准,基于标准进行高效育人。课时教学一般是上完课,最后进行事后评价,不能更好体现评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