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④中层管理课:发力期
企业里中层是最难的,“上有老,下有小”,很多人还没有经过系统学习就已经上岗,这里可以给你来一次宝洁高管内部的中层培训课,给你交付30个管理工具,直接拿来用!
编辑于2023-07-19 11:44:09战略落地
稳过了抢滩期,我们就要进入发力期了,就要开始重点业绩了,并且肯定要比前任有大幅提升对吧,怎么做呢?我们应先把战略方向落地成行动计划,我们不再是完成一个个任务,而是进入战略拆解和执行了。
1.做战略分解
很多中层都遇到这样的难题:高层大手一挥,说今年的战略方向是渠道下沉,要你出一个方案;明年要提高组织效率,要你出一个方案。这些战略方向都很抽象,怎么转变成基层可以看得懂、做得到的行动计划? (请注意,战略不仅仅包括目标,它更关注的是,实现目标需要什么路径、方法和资源。)
有一家隐形眼镜公司在做战略分析。他们的CEO 很久之前就预判到,在隐形眼镜市场,日抛型眼镜会取代月抛型眼镜,并且会是未来三年的主力。虽然战略大方向定了,但是他们怎么做战略分解呢?我打个比方,今年日抛型新品的销售目标是1个亿。那么,大客户团队分到5000万、电商团队3000万、线下门店2000万。接着往下继续分,大客户南区的目标是1000万、北区3000万、东区和西区各500万。最终分到员工头上,你50万、他80万。切忌不要这样简单地把大指标 一级一级地往下分。 存在这种问题的团队很多,甚至一些公司引进了 OKR、KPI各种目标管理工具,结果还是落不了地。根本原因都是:管理者们认为落地战略就是分指标。
2.战略实现四步法
第一步,头脑风暴做加法
当你刚拿到高层给你的战略目标,先不要急着按人头分配,也不要给自己设限(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你可以先召集你的团队,做一次关于战略落地的头脑风暴。在这个头脑风暴会上,你可以邀请你的团队,写出所有可以支持战略目标达成的行动。
假设,你是隐形眼镜门店销售团队的负责人,你接到的战略方向是达成2000万日抛型新品的销售。那么,你可以请团队一起把所有能够促进销售的行为全部列出来。不过,头脑风暴不是只针对大话题“如何提高新品销售”来做,而应该列举一些相关影响因素。比如我们看新品销售额的计算公式:销售额=进店人数 × 成交率 × 件数 × 单价 那么,头脑风暴则应该是: 怎样带来更多的进店人数? 怎样提高成交率? 怎样提升每次购买的件数? 怎样提升每件的单价?
如上问题分别做四次头脑风暴。那么,就提高成交率这个因素来说,通过头脑风暴,你就可以找到这几个行动路径: 第一,提高门店促销员的新品销售能力,增加销售话术培训。 第二,提高门店促销员的新品销售意愿。比如,提高日抛的销售提成。 第三,卖出一盒月抛,就送三副日抛作为赠品,给消费者试用。 第四,把包装改小,从一盒60片改为一盒30片,降低消费者购买门槛等等。
类似这样的小点子,越多越好。你先不要管可行性,只要这些行动是团队认为可以提升销售、达成目标的,都一一写下来。一定注意:千万不要在头脑风暴的时候,打击下属积极性。
请记住,头脑风暴的目的是为了做加法。即使点子本身没意义,但可能启发到其他人,同样有价值。
第二步,计算绩效积木
“绩效积木”是一个比喻,它是指为了达成目标采取的行动,就好比搭房子的一块块积木。你需要算出来,所有积木堆在一起之后,能不能够到目标?要不然,你这个战略计划从一开始就是失败的。
光有点子是不够的,你要和你的团队开始计算:每个点子背后,可以贡献多少业绩? 同时要消耗多少资源?
比如,拿培训促销员话术来说。所有门店中,业绩最好的促销员一天可以卖出6盒新品,而目前团队平均只有1.5盒。那么,仅仅把平均销售水平提到最好促销员的一半,也就是3盒,今年新品业绩对比去年就可以翻倍了。去年是日抛型新品销售第一年,一共卖了200万。好,你就可以记录:今年,这块绩效积木预计可以帮你贡献400万业绩。 但是,考虑到目前公司并没有促销员培训体系。为了帮助你达成这个目标,你需要公司给你提供10名全职的培训督导,这就是绩效积木所需的资源。
注意:一定要锻炼团队“量化”的计算能力。即使没有历史数据,也要去收集行业数据。 只有这样积累数据、预测结果、验证假设,你对业务的预判能力才会越来越准确,对团队的控制力才会越来越强。 计算价值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也许你会发现,所有的绩效积木叠加在一起还完不成目标。这时候,你就要向上反馈这个情况。
第三步,可行性验证做减法
其实,在计算绩效积木的时候,你就要进行可行性验证了。比如,把盒子从大包装规格减少到小包装,的确可以提升10%到15%的成交率。但是,工厂里的生产线不允许啊,短期不可能改规格,那么这一条就直接删掉。
除了业务,可行性分析还包括法律、财务等方面。 一条经验:当你在带团队做战略拆解的时候,最好能邀请跨部门的同事一起参与讨论。一方面,可以更容易帮助你发现计划上的可行性漏洞;另一方面,也能加强跨部门沟通,帮助你在未来执行战略计划的时候减少阻力。
一般来说,经过这个步骤,你最终留下的战略重点绩效积木,要控制在10条以内。太多了,团队执行下去会有问题;太少了,也许没有办法支撑你实现战略目标。
第四步,跟下属对齐工作任务
第一列是你的10条优先级事项。建议你把价值最大,也就是优先级最高的排在前面。
第二列是关键指标。也就是说,做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做到位了? 当然,有些指标是过程类的,比如实施一次促销员销售技巧培训; 也有些指标是结果类的,比如促销员人均日新品销售额达到3盒。 建议你都放进去,方便监测。
第三列何时,是指:这个项目,什么时间点前必须完成。
第四列何人,是指:你团队里的谁,是这个项目的第一责任人。
一些复杂的、重要的项目,你可能得亲自挂帅;有些简单的项目,可以交给需要重点培养的下属,给他们更多的锻炼机会。
第五列是完成情况说明。建议你至少每个月要在团队内部,同步完成进展。对于没有达标的战略项目,要进行更多地关注,看看下属是在哪里遇到了障碍。
第六列是要想达成这些关键指标,需要哪些资源。
带队冲锋
发力期不仅要“活下来”,还要“活得好”,带团队会经历一个瓶颈期:你团队的KPI也能按部就班地完成,但状态总感觉是不温不火。比如说,有些下属,在给他们布置工作的时候,他们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小情绪;和兄弟部门打交道的时候,不是特别配合。这显然不是一种“活得好”的状态。问题在哪儿呢?汤总的领导对他说过:“你现在啊,就是躲在部门里,守着自己一亩三分地,靠着抢资源完成自己的业绩,就结束了。你看看那些真正受重用的中层,都是能站出来,帮公司解决大问题。他们能打大仗,所以才能服众。" 打大仗的公式:战绩=资源×合作效率-阻力 首先,资源对战绩的影响当然非常大了。比如双十一期间,销量跟双十一的促销预算就高度相关。为了能够有更好的战绩,你可能在开会的时候拼命地哭穷,把问题放大,多要资源,会哭的孩子有奶喝嘛。但其实,光有资源是不够的,还需要配合商品的选品部门找对热卖的单品;还需要供应链跟上,保证不缺货等等。这些其他部门的工作效率,都反过来会影响你最终的业绩结果。所以公式里,“资源"背后,还要乘以“合作效率”。以及在推动项目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阻力。管理层的支持力度、团队的畏难情绪、轻敌思想等等,都可能影响最终的业绩。所以公式最后还要减去“阻力”。那么如何找到发力点:
1.预热期
由于离正式开打,还有一段时间。这个期间其它部门不会关心你的事,大家都不知道要做什么。结果等到日期临近的时候,一下子就容易手忙脚乱。比如,不少做运营的负责人,国庆过完才开始和其他部门沟通双十一的事,别的部门就算想做预案也来不及了。那如何把大家调动起来?
先是开项目立项会。你需要清楚,这场大战的战役目标到底是什么?不同部门有怎样的KPI需求?他们能够投入什么资源?像双11这种活动最迟也要提前两个月,把可能牵扯到的利益相关方召集起来开这个会。会上各方把各自的目标和能够投入的预算讲清楚、列出来。
比如,物流部会给商品部提要求:“销售额要翻一倍,但是库存总量不能超过90%的增加”。这也就意味着,商品部就必须要卖出更多高客单价的产品。反过来,商品部提出:“物流部要保证双十一前后两周不能出现爆单”。大家都把“丑话说在前面”,反而能够把沟通的成本降低。如果需要的话,还可以把这些目标和需求当场打印出来,让利益相关方签字确认。
再是全员宣讲会。你要把这场战役的目标和重要性,给公司的全员做一次宣讲。具体的宣导思路就是之前制定目标里提到的三个为什么: 为什么对公司重要? 为什么对团队重要? 为什么对每个员工重要?
除了讲清楚为什么,还要解释怎么做。可以用一下项目管理工具,比如说甘特图,把这两个月的项目全貌给整个团队做一个展示。
最后是召开培训会。培训会的作用是帮助你把目标拆到各个相关部门,或者是项目团队头上。比如,技术部下面负责具体运维的同事,对于销量要比去年翻一番,可能没有什么具体的概念。那么,你就要和他一起换算了。来网站访问的峰值流量,有可能会是去年的四倍。我们的服务器能不能够经得住这么大的并发?我们的网站会不会崩溃?财务结算有没有做过压力测试?等等。
2.备战期
开完会后,就要开始推进项目。备战期间,除了进行相应的项目管理,你还要开始让项目团队进行切换,进入战时状态。还没有进入战时状态就像这样:下周就要有公司级的新产品选代发布了,结果办公室完全感觉不到那个“氛围”。大家像平时一样,到了点就走人。遇到要讨论的事,负责人召集开个会,结果稀稀拉拉就来了几个。这是不行的,你要把紧迫氛围营造出来。
一是建立作战室,一般公司级的战役,往往需要从各个部门抽调临时工。如果他们还坐在各自部门里,很容易就被自己的部门老大叫去干别的活去了。有了作战室就不一样了。它可以是一间大会议室或者就是办公楼里的一个角落。被指派过来的各个部门的项目组员工,就会被安排临时坐在这里,接受你的直接指挥。大家每天盯着项目进度,任何一个部门掉链子,就由来自这个部门的项目组成员去监督落地。沟通成本做到最低,沟通效率做到最高。
二是设立军令状。这是一个非常有仪式感的动作,是项目组全体成员对项目达成的一个宣誓的行为。一方面,每个项目组成员要非常清楚自己的职责和目标;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激发大家的斗志。当然,军令状并不一定非要搞成那种惩罚型的,反而是有趣的、搞怪的对赌模式效果更好。比如,项目团队完成某个目标,董事长就亲自当众亲吻一头奶牛,还是挺有趣的。
三是设计目标看板。就是把我们这场战役要做的目标、进度什么的,写在一张大表上贴上墙。不过这还不够,你作为老大还要把达成目标的氛围做到极致。比如,把目标印到大家的T恤衫上,下载到手机和电脑的屏保上,贴在每个人的桌子上。总之,要让你的目标无处不在,深入人心。等到大仗打响的时候,这个看板还要发挥检测进度的作用。你可以把不同团队的进展,在墙上标出来,给落后的团队施加压力。
3.冲锋期
如果说准备期是要营造紧迫感的氛围,那么冲锋期就是要把握出业绩的节奏感。冲锋期也有三件关键的事情:
开门红
开门红是指,你尽量把容易搞定的小项目放在前面,尽量不要让团队一上来就碰个壁。比如,招商团队先完成那些关系好,体量大的客户。运营团队,先给那些吸引流量又能出业绩的品类做促销。
小高潮
小高潮是指每当团队达成一些重要的整数目标关口,你在团队内部要大肆宣传一下,把大家的气氛都调起来。比如,单品销售额突破1000万,单品排行达到品类第三等等。其实,上面提到的董事长亲牛的事件,也是一个小高潮。1小时内卖空200万盒牛奶,不仅对外赚足了噱头,对内也极大地提升了士气。
尖刀连
尖刀连是指在完成大战役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一些难嘴的硬骨头。那么,你作为管理者就得带着你最精锐的小分队冲在第一个。不惜一切代价,帮大家把这些难嘴的骨头嘴掉,给团队打个样。
激励老人
你带团队想打胜仗,光有新人和牛人还不够,还要关注老员工的状态。 唤醒那些“不在状态”的老员工。
首先,老员工变老油条,在行为上的标志就是工作意愿度降低。比如说,布置任务的时候推三阻四;工作的时候没有激情、效率低下。 结果上的标志更明显了,他的业绩会低于团队平均水平,甚至和你提离职。 唤醒他们的方法千万不能是讲道理、画大饼,而是分三步走:
第一,达成行动共识
很多老员工可能压根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有问题的。这个时候,你要是上来就提要求,让他改这个改那个,他肯定不认同,有可能找各种借口来辩解,甚至有很大的抵触情绪。而你应该和这位老员工进行一次“软硬结合”的谈话。
先来软的部分。你要肯定他过往对公司的贡献。比如你可以这么说:“小牛啊,今天我来和你聊一下你目前工作的事情。你在公司这么多年,对公司的贡献大家都有目共睹。而且你现在是团队里最资深的员工了,很多方面你都起到了榜样和表率的作用。"
肯定完之后,再来硬的部分,抛出你对他业绩的评估。你可以这么说:“但是小牛啊,最近在这几个项目上,无论是销售额,还是转化率,我认为你没有达到我对你的期望。所以,今天我想要和你谈一谈,看我有什么可以帮助到你的地方。”
听完这些话,下属可能会对你的数据表示疑议。没关系,大家就事论事。总之,一定要让他认识到自己表现不佳的客观事实。但一定要注意:干万不要直接拿着数据来批评你的下属,如果你还是盛气凌人的姿态,下属很容易进入反击模式。这个阶段只是帮助他认识到自己的状态是有些问题的,达成共识就可以了。
第二,定位并且搬走业绩阻碍
老员工的状态出问题,不是他不想好好工作或故意跟你对着干,而可能是他遇到了业绩阻碍。你要先准确定位出这位员工遇到了什么业绩阻碍,然后帮他逐个击破。一般阻碍会有这三类:
发展类
比如,团队里只有一个管理者的位置。公司提拔了你,或者把你空降过来,这就意味着其他员工的上升空间被堵死了。怎么办呢? 一方面你可以和你的上级,甚至是公司的管理层,推荐他们,帮他们争取到外部团队的晋升机会;另一方面,在内部给他们充分授权,让他们比一般的员工高半级,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指挥调动其他员工。这样做,剩下的几位老员工很容易成为你的左膀右臂,那就很容易在一两年内迅速获得晋升。
除了晋升机会,发展瓶颈也可能是老员工自身能力的问题。公司的外部环境变了,工作任务变了,导致原本他擅长的能力用不上了,这也会导致他出不了业绩。 比如说,在传统零售向互联网电商转型的时候,在旧环境里的老员工,突然被新媒体打得措手不及。他们对网络电商的理解,还不如刚毕业的应届生。对于这样的情况,解决方法是高低搭配。老员工虽然不适应新的模式,但他们对公司的熟悉度、对业务的理解肯定比新员工更深刻。所以给老员工配一个新员工,形成一个作战小分队。比如,给一个传统广告出身的、负责媒体投放的老员工,专门搭配了一个从大二就玩转新媒体的毕业生。老员工教新人品牌传播和预算管理,新人教老员工如何引流和转化。这一手高低搭配,一下就把原来的业务给盘活了。
收入类
对于老员工抱怨薪酬问题,你作为管理者,要主动来帮他分析,怎样才能尽快实现收入突破?是尽快完成重要项目,通过晋升来提高工资?还是努力完成全年业绩,拿更多的年终奖?当然也有可能,本来他对收入是满意的,但听说新同事工资比他高,心生不满,这样的情况,建议你及时向公司反映情况,尽快把新老员工的收入拉齐。 如果公司不愿意打破薪酬结构也没关系,一个好方法:申请设立留任奖。比如,老员工任满三年之后,就能拿到一笔额外的留任奖金。这样既没有打破薪酬结构,也能够给老员工有个交代。
情感类
这类问题比较隐蔽。比如,有些老员工在公司勤勤恳恳干了三五年,甚至更久的时间,但都一直做着幕后的工作,缺少被看见的机会,团队里大多数表彰和曝光都给了明星员工。如果是这类阻碍,你就要让他们默默无闻的付出“被看见”。比如,在类似于公司年会、周年庆这样重大的日子里,把他们请上台,接受全公司员工的感谢。
比如,清华开学典礼上,放映了一个5分钟的短片,记录了保安、食堂、宿管、保洁员等后勤员工的校园24小时。结束之后,整个体育馆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场面非常感人。这就是一种“被看见”。
第三,建立激励-业绩增强回路
唤醒老员工,你不可能每次都挨个去激励。 作为管理者,你要帮下属建立一个长期的激励和业绩之间的良性循环,抓住三个点帮他们保持良好状态。
第一,冷启动,帮下属走出第一步
比如,汤总在宝洁做一线销售的时候,也出现过职业倦怠的情况。他的上级就立马发现这一情况,了解到他比较擅长传授经验,对人才培养也特别感兴趣。于是,上级给了他一次冷启动的机会,让他承担了更多“销售新人培训”的工作。并不断给汤总强化“最好的人教更好的人”这个观点。让他意识到,要好好准备,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给新员工。
第二,建立业绩和状态之间的正相关性
同时,汤总在辅导新员工的过程中,销售技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帮助他在销售的本职工作上,业绩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第三,通过表彰增强循环
随着汤总培养的新人越来越多,他的工作获得了上级更大的表扬,甚至被领导通报表彰了。
引领新人
你要知道,新员工业绩不行,不是能力不行。 而很大可能是“不能很快融入团队”: 包括不适应新组织的运作模式、和新团队的文化冲突、和陌生同事合作不愉快等等。 那如何解决这个痛点?记住六个关键时刻:
1.发入职Offer
当新员工收到你发的Offer,并不意味着他一定会来。从拿到Offer到正式入职,还有着一段空窗期。如果他足够优秀的话,别的公司很可能会趁虚而入。 正确做法是:在发Offer的时候,给他安排一个小师傅。这个小师傅最好和这个新员工年纪差不多,工作经历也差不多。当然,一定要是业绩好的、比较正能量的员工。新员工遇到的所有关于入职的问题,都可以直接和这位小师傅沟通、请教。而且,因为他们年纪和经历很相似,容易就会有许多生活化的交流。比如,新公司附近哪里有好吃的?团队里面其他同事都是什么风格?和老板沟通时要注意什么?等等。更重要的是,如果新员工有流露出不打算来你这里的意向,小师傅也可以第一时间帮你进行安抚和挽留。
2.入职第一天
不少公司对新员工入职第一天非常敷衍。新员工来了就来了,也没有人欢迎,领了电脑就坐到工位上立马开始工作了,这很糟糕。换工作是一件大事,是一个过了很多年以后仍然会记得的重要时刻。 正确做法是:提前让新员工做一页自我介绍的PPT,等新员工入职的那一天,让他在整个团队面前做一次自我介绍。当然,也要向团队隆重地介绍他。告诉老员工,为什么我招聘他来?我是看中了他身上的哪些优点?同时,也要让团队里的每个人,给新员工做一次自我介绍,让他尽快和周围的同事熟悉起来。
一个小技巧:给新员工送个见面礼。在新员工入职的第一天,可以把你喜欢的职场书籍作为礼物,送给新员工。你还可以在扉页写上对他的寄语,甚至可以邀请团队里的所有成员,一起来签个名。总之,一定要把第一天的仪式感拉满。记住,这是他人生里很重要的高光时刻,必须要拉满仪式感。
3.第一周结束的时候
在第一周里,新员工对工作流程应该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开始接手了一些工作。但这个时候,什么事情重要,什么事情不重要,他心里是没有数的。让他自己误打误撞,很可能因为不懂分配优先级,导致在短期之内出不了业绩,有挫败感。正好一周结束了,借这次汇报的机会帮他梳理一下工作的优先级。还可能听听他的成长情况,有没有遇到棘手的问题,是需要你帮助他的?同时,你还需要给他布置之后的工作安排。
4.第一个月结束的时候
工作汇报就不重复说了。特别建议的是:在一个月结束的时候安排一次集体团建。活动可以是简单的,组织团队到郊外走一走,一起聚餐;也可以是真人CS、密室逃脱这种娱乐型的活动。活动的意义在于:创造一个脱离工作之外的环境。因为大家平时在工作中,不会有太多的私人交流。而团建的目的就是让大家玩起来,帮新员工尽快融入团队中,锻炼他和团队之间的默契。
5.第一次遭受挫折的时候
不管是什么时候发生,原因是什么?你都要在第一时间介入。新员工犯错误,往往来自于缺乏经验,或者对新团队的规矩不清楚。老员工犯了错误还好解决,你只需要指出要他改进的一二三点,他就会自己去解决问题了。但新员工不一样,他既不知道这个问题的后果有多严重、也不知道应该怎么改进。很容易因此心态失衡,做事变得缩手缩脚起来。对新员工的辅导方法分三步走:
第一步是稳住情绪。挫折容易让新员工情绪低落,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如果你发现他情绪低落,你可以约他第二天进行复盘。在复盘原因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让他从做得好的地方说起,这样可以帮助他恢复自信,在很大程度上安抚他的情绪,让接下来的复盘更加顺利。
第二步是复盘原因。要把重点放在“提升空间”上。因为这次复盘的目的,不是让他为这次错误负责,而是教导他以后如何提升。你可以这样说:“在项目过程中,你看到了什么我们没有做好的地方吗?以后再出现类似的情况,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提升呢?”不管下属说什么,不要打断。等他说完之后,再帮助他从失败中总结教训。
第三步是总结教训。这里需要注意一个话术,千万不要用“我认为下次你应该注意怎样怎样”,而是要用“如果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会怎样怎样”。这样不仅可以分享你的工作经验,还能让下属感受到你对项目的反思和自我复盘。总之,这一步的最终目的,是把错误的经验落实到下一步的提升计划上。那么下属才算是真的从挫折里走出来了。
6.第一次取得胜利的时候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它意味着,新员工来到公司之后,终于能够证明自己的价值了。这时候你一定要看到这个新员工的业绩,然后帮助他在团队内做宣传。 一条经验:把团队召集到一个办公室里,让新员工隆重地分享他的成功案例。他做了什么?过程中得到大家的哪些帮助?最后取得了怎样的成绩?不只是他的分享,你也可以请团队一起吃个蛋糕,甚至开一瓶香槟,为他的成果庆祝。必要的时候,要第一时间抄送给你的上级,让更高层知道,并且肯定这位新员工取得的成果。
招募牛人
1.牛人可以帮你桶破团队业绩的天花板
如果一个团队的管理者就是团队的天花板。那么,你的认知和能力的局限,就会限制团队的发展。 亚马逊有一个非常好的制度设计。他们在招聘新人时,希望每位新来的同事,至少要有一点比团队现有平均水平要高。这样,公司的组织能力才会越来越强。 作为中层管理者,你不能满足于管理比自己弱的下属,而要敢于去吸引、招揽优秀的员工加入你的团队,帮你拥破团队业绩的天花板。
一方面,这个阶段,你的关键任务是带团队打胜仗。你要是不能尽快拿出几个公司级的胜利,有没有牛人,你的位置都危险。牛人来了,正好能够帮你在关键环节做突破。 另一方面,一般的牛人也往往是在技术或者业务上独当一面,但是管理上未必比你更强。所以,客观上他也一时半会儿取代不了你。
怎么招来牛人? 招到人=来面试的人数×面试通过率×接受Offer率 面试通过率,不建议你去变动。不要因为人难招,就放弃高标准。首先我们可以扩大面试基数:
第一个方法就是内部推荐。在人力资源领域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和网站收简历,打陌生电话等传统招聘方式相比,内部推荐是成功率最高的招聘方式。
第二种方法,是找行业大咖做媒。对于一些牛人,你可能都不知道他们在哪里。而且就算知道了,人家对你和对你公司的信任度都是有限的。有一个大咖做媒,性质就不一样了。汤总在做生鲜电商创业的时候,他们团队就聘请了三位年纪加起来超过200岁的资深采购老师傅,作为他们的管理顾问。让他们去邀请采购方面的牛人,几乎是指哪打哪。
第三个重要渠道是行业论坛。既有线下的峰会沙龙,也包括线上的社群。在这些论坛里发言、交友、参与讨论,都能够帮助你有效地吸引来对你的公司和行业感兴趣的潜在候选人。比如在你创业的时候,在一些公共场合、论坛做完主题演讲之后留一页PPT。用一分钟的时间,说一下你们团队现在需要什么样的人?然后留下你的联系方式。
3.怎么说服牛人加入你的团队
在工资、收入、工作地点等等硬条件不能改变的情况下。中层管理者最好的做法就是精心设计面试的体验过程。
面试前的体验。可以带着候选人参观一下你们公司,秀秀公司的闪光点。很多公司是这样:候选人来了,到前台登记,然后就被带到一个小房间里,和面试官聊一个小时,然后又被送走。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一个候选人,难道你不会对公司的办公环境、团队氛围、公司产品,甚至服务细节等等感兴趣、有好奇吗?
比如一家高科技企业,他们公司的专利,有整整三面墙,而且公司的耳机产品有着极好的用户体验。正确的候选人面试路线:在前台登记完,先参观专利墙,再现场体验公司产品,最后才是面试。
面试中的体验。面试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你在面试候选人,候选人也在面试你。像着装、谈吐、坐姿等等基本的商务礼仪这就不多说了。一个容易忽视的细节:在面候选人的时候,问的问题不要天马行空,想到什么问什么。把之前讲过的面试清单打出来,严格按照面试清单提问并且做记录,把这种专业的感觉传递给对方。
另外,牛人不缺工作,缺的是让他们兴奋的工作。对于牛人的面试,考察能力的部分可以适当减少。建议你要留出一个重要的交流环节,谈一谈公司的战略和价值观。 讲战略,不是吹嘘你们公司的战略有多牛,而是要让对方觉得,他对于公司、对于你的团队是“被需要的”。 讲价值观,不是空喊口号,而是要和牛人确认,这里的工作方式是他们认可的。
面试结束后的用户体验。有一个小技巧:那就是给候选人布置一个小任务。比如,给他一些公司的信息,让他做一个分析报告;或者是,请他到公司的现场,以一个顾问的身份找出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是进一步考察候选人的能力。有时对于牛人期望值过高。单靠面试有时候还是会看走眼。所以给他一些小任务上手做一下,能够让你的判断更加准确。 二是对于候选人来说,他对你的公司增加了时间精力上的投入。某种意义上,就成了他的机会成本。他投入的越多,从心理上就越不愿意拒绝你。 三是把公司存在的一些问题暴露在他的面前,反而能让候选人觉得你很坦诚,也能够帮助他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
化解冲突
1.团队分歧根源:资源分配不合理
汤总在宝洁做中层管理的时候,他们的销售团队,负责的产品在全国100家门店销售。他们遇到的问题是:给负责这些门店的销售经理们分促销品。生意大的门店销售经理认为要按照生意比例来分。比如,销售额是10万的门店,拿到的赠品就应该是销售额只有5万的店的两倍。生意小的店的负责人就不同意了,因为如果销量小,拿的资源少,以后就容易恶性循环了,大店更大,小店更小。他们就要求平均分配。宝洁这边的销售就提出来:促销赠品是我方销售和门店客户谈判的资源。决定赠品发放的要素,不仅要考虑销售占比,还应考虑客户和我方的配合度等方面的综合原因。他们就拿各自的方案,来让汤总仲裁。然后为了赠品分发方案吵得不可开交。 团队出现分歧,根子不在沟通技巧、团队合作上,更不在于所谓的性格不合,而在于资源分配不合理。
2.原则:基于规则管理,而不是基于关系管理
比如说,你今天觉得小红很幸苦,她们团队天天加班,应该多给一些。明天小明就会跑来和你说:“老板你看,我们刚刚被客户不讲道理地批了一顿。”总之,谈感情大家都不容易,必须建立原则问题。 应该把大家召集在一起,讨论说:“我们必须建立起一条分资源的标准。靠感觉和经验来分,大家都不满意。如果你们认同,我们应该基于一套标准来进行资源分配。那么,我们一起来做这个改变。”这样说的目的是首先让大家达成共识。
3.标准:用量化标准解决纠纷
权重算法
权重算法有3个关键点, 分别是:要素、权重和打分。
说回到刚才赠品分配案例。当时大家说的几种算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不过也都比较片面。销售额当然是最直接的要素,但是在促销的时候,门店给我们多少的海报、促销堆头,公司最关心的新品陈列、货架份额等等,也是我方的参考因素(一般因素控制在10个以内)。
在列出来的要素当中,有主要的、有次要的。比如,在赠品分配案例中,销售额肯定是最主要的参考要素,所以给了他50%的权重。其他的要素,以此类推分别赋予从10%-5%不等的权重。一般来说,最高的权重不超过50%。要是一个要素占了80%-90%的权重,那么,其实你也没必要考虑其它要素了。
对于销售额这种本身就是数字的,你可以直接换算成每家店的生意占比。 比如,有一家店的生意额在100家店中,占1%,那么就算1分。1分×50%的权重,它在销售的权重得分就是0.5。对于本身不是数字的,比如促销位置的好坏,你需要换算一下进行量化。分三档就好:好、中、差,分别对应着2分、1分和0分。 比如说,客户给我们的促销区域位置可以分为好、中、差三档。结合到上一条权重,假设是10%。那么,一个中等位置的促销区域得分就是1分乘以10%,得到0.1分。
这样,你把各项分数加起来,就可以得到这家店最终分配的赠品系数了。那么,这个系数就是你分配时的决策依据了。下属们也就没必要都找你来吵一次。如果他们对这个依据有不同的意见,那么,你可以每个季度或者是半年开放一次窗口,期间不要去调整。这就是游戏规则。
这种算法不仅可以用于销售部来分配促销赠品,在管理咨询实践中,我还帮助一些公司的商务拓展部,用这种方法,给潜在待开发客户进行打分;帮助人力资源部建立干部选拔的机制等等,非常好用。
优先级排序法
比如,在一家超过百亿规模的大型电商企业。有一个困扰就是:每个部门都在向公司要开发资源。商品部要开发价格管理系统,人力资源部要开发办公管理系统,仓储部要开发供应链管理软件,技术部自己也有产品选代的需求。每个部门都说自己的项目很重要,但问题是:公司的开发工程师就那么些人,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其实很简单:按月或季度,收集各个部门的技术开发需求,然后交给CEO进行优先级排序。一个明确的指导方向就是: 凡是和提升用户体验相关的需求,排到第一优先级。 公司经营风险相关的,排第二。 提升员工办公效率的,排第三。 降低公司经营成本的,排第四。 同时还制定了每个优先级应该对应多少的开发人数。有了这个标准,和技术部同事在分配开发资源的时候,就有法可依了。
按照这个方法,就节约了大量的内部扯皮的时间。当然,如果你在标准和原则上,就没有办法说服你的下属或者利益相关方。那么建议你得寻求你上级的帮助。同时,也请相信一点,世界上没有绝对公平的分配机制,相对公平就好,不行可以再改。
4.机构:引入第三方仲裁机构
其实遇到冲突,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一个和你们团队没有利益冲突,同时他们还能够作为标准中量化数字提供方,请他们作为出现分歧时的仲裁员。比如,请财务的同事,来帮忙提供原始数据和计算分数。类似的角色还有HRBP、销售运营部门等等。他们自己并不参与利益分配,所以可能会是非常公正的第三方。
如果你的管理工作相对复杂,要分配资源所牵扯的面比较广。甚至建议你成立一个仲裁委员会,把利益相关方决策人都拉进来。比如,你是公司财务,要分配明年的公司预算。那么,你就可以牵头成立预算委员会。你是HR,要考核公司的管理干部,就可以牵头成立人才管理委员会。
不光要找仲裁人,还要有仲裁制度。如果大家对分配资源的结果不服,要多久时间内提起仲裁?多久时间后就失去有效期?一旦最终决定做出,是不是就无条件生效?
任务分配
怎么把战略变成目标, 再把目标变成任务分配下去?目标制定的“一二三法则”
目标制定有一个总原则,叫“好地种好粮”,平均主义反而是不公平的。
比如,新客户开发是团队的战略未来,我却放了几个刚实习转正的同事在新客户组;大客户组相对来说维持不变就好,我却集中了团队的精兵强将。这时候,应该把好粮种到好地上,让优秀的员工或者团队,承担更高的责任,出更多的业绩。
好目标有两个标准,分别是: “跑赢大盘”和“跑赢自己过往”,两者取高值。
比如,“新客户组”这个细分市场,每年有30%的增速。就算我们去年只增加了20%,今年我还是必须要定一个30%的目标,这叫“跑赢大盘”。不然低于30%干了一年,就等于份额占比小了,白干了。
而大客户组,市场在萎缩,竞争对手也就是5%的增长。不过我们去年做到了6%,那么今年应该定7%,“跑赢自己过往”。
把指标分下去的三个工作,分别是: 第一,分目标是个把“抓手”找出来的过程。 第二,分目标是一个持续选代的过程。 第三,分目标更重要的是把责任感分下去。
抓手,就是为了达成业绩, 背后要做的管理动作和运营动作。
假设,你是一家服装公司的区域经理,你下面管着20来个门店。那么,你在给店长们分解门店任务的时候,可以参照如下公式:
单店盈利=毛利润-成本 也就是说,你的店长们要想完成盈利目标,无非就是提升毛利润和降低运营成本。但是这两件事情颗粒度还太大了,还不叫“抓手”。 “抓手”是指可以具体采取的行动,还需要进一步拆解。 毛利润=客流X成交率X客单价X毛利率 也就是说,来更多的客人,用更高的成交率,卖出更贵的商品组合来提升毛利润。不是随随便便说个目标数字,而是和店长们一起讨论:如果达成利润提高10万这个目标,要做什么?
·我们如何增加客流? ·提高成交率? ·提高客单价? ·提高在售产品的毛利率? ·有哪些是不需要做太多动作,自然就会增加的? ·哪些是需要店长们精心策划的?
总之,通过这样层层分解,帮助你的下属找到,制约他出不了业绩的那个瓶颈点。这样,他在接受目标的时候也更有信心。
分目标,像开飞机而不是发射火箭。发射火箭就是说,你定好目标参数之后,发射后就不管了;开飞机就要求你不断地根据各个下属完成的情况,进行微调。
比如说,你有两个小组。年初的时候,给小红组和小明组定的都是10%的增长目标。但一个季度过去了,小红组完成了12%,而小明组只完成了5%。如果不对目标做调整,就算今年小红组超额完成任务,但小明组继续这么低迷,你的总任务就完不成了。所以必须调整。但千万不要让做得好的团队把做得差的团队指标全部扛过去。这么一来,好的团队就会觉得自己还是少做一点吧;落后的团队就会觉得,反正我也完不成,就彻底放弃了。怎么办呢?
每个月调整一次两个团队的目标,把达不成目标的小明团队的差额,拿出一半加到做得好的小红团队上,给他们定更高的目标。比如,原本两个团队都是10%的增长目标,小明只能做5%。那么,下个月的目标,小明团队要变成7.5%,小红团队做12.5%。这就是“好地种好粮”的总原则。当然,作为回报,被增加目标的小团队,年底优秀员工的比例、年终奖也会增加。
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团队里形成里一种互帮互助的风气。大家不再是各自为战,而是“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
分目标更重要的是把责任感分下去。布置任务的时候,不仅要讲怎么做,还要讲为什么。 否则,下属在接到一个个目标的同时,心里一定有各种各样的问号: 为什么我们今年要增加20%? 为什么我这个部门要承担公司30%的新客获取任务? 为什么今年我们小组要招20个大学生?
对这些背后的问题避而不谈,只会让你的下属失去工作的责任感,事业变成了职业,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责任感来自于参与感和知情权。 如何唤起下属的责任感?你需要回答这三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这个目标对公司很重要? 第二,为什么这个目标对团队很重要? 第三,为什么这个目标对你下属很重要?
比如,汤总当时在宝洁做销售的时候,他们小组的目标是要做到10%的增长。但是他们那个小组已经连续多年8%以上的增长了,他们当时嘴上没说出来,内心肯定是抗拒这个10%的高目标。做了更多,明年目标就更高,简直是无底洞。他们就开始心不在焉,不积极主动了,偶尔还发牢骚。后来他的老板就察觉到不对劲,果断找到他谈话:
第一,为什么要增长10%,对公司来说很重要。他和我说了“跑赢大盘”的目标制定标准。在那一年,市场的平均增幅是9%。如果我们订了一个8%的增幅,也就意味着这个目标本身就是失败的。因为我们正在失去市场份额,我们的产品会变得没有竞争性。我们这个团队,努力了一年,难道是为了一个失败的目标,是不是太可惜了?
第二,为什么对我这个小团队来说,10%的增长很重要。因为我的小组对比去年增加了20%的编制,只有保证10%这样的增幅,才能保证我们团队的编制不会萎缩,公司才继续愿意在组织发展上投人、投钱、投资源。我们有竞争力了,公司才会开出竞争性的工资。
第三,为什么对我(汤总)而言这个目标很重要。虽然这支团队保持了多年的高增长,但是我(汤总)是这支小团队的负责人,今年是来的第二年了。去年第一年嘛,初来乍到,公司对我的要求等级没那么高。现在团队人也招齐了,磨合得也差不多了,正是出业绩的好时候。10%看似挑战,一旦达成了,对我的晋升加分是非常大的。公司既然把我放在这个位子上,就是要重点栽培我,我要“跑赢自己”。
争取资源
在你已经把战略落实到具体行动计划后,作为中层管理者,你不能指望老板把资源分好了再交到你手上。你必须主动出击,去引导资源的分配,才能为你出业绩打下基础。
科学地跟公司要资源
先说什么是不科学地要资源,一个例子:小牛是一家公司大客户招商团队的负责人。在市场部年度目标会议开完后的一周,他突然找市场部副总裁要资源:”老板,上周开会说的大客户招商目标,我达不成。我们现在几十个人,今年要招1000家客户,根本忙不过来。公司可不可以把目标降到600家?或者干脆拿出500万给产品做促销?现在卖得太贵了,客户都不愿意和我们谈。“其中,小牛至少踩了五个雷区:
第一,要资源的时机错了。 开会的时候为什么不提,目标太高、资源不够?开完会一个礼拜之后,才突然来说。老板会觉得小牛是在找借口,不想干活。
第二,要错了资源。 小牛在目标上讨价还价, 1000家招不到,那么和老板谈谈600家可不可以?最后也许老板让步了:“大家折中一下,800家吧。” 其实在职场上,和上级就目标讨价还价,是很不职业的一件事情,会给管理层留下你能力不够、不肯担当的负面印象。
真正的高手,是把公司的注意力拉到资源上。小牛需要公司给到什么支持,才能帮助他更好地完成1000家的目标?比如,人手不够,是不是可以考虑增加编制?或者用好客户管理软件,来解决这个问题。
第三,没找对人。 在增加编制、用客户管理软件等事情上,市场部的老大都未必是最终预算的决策人,小牛光给自己老板施加压力是没有意义的。反而,他应该把老板拉到他这边,一起去找对的人或者部门。
第四,没给出利益点。 也就是,你要的资源能换回什么呢?小牛张口就问公司要500万做促销,这个数字能帮公司完成招商目标吗?
第五,没说怎么花。 小牛要500万做促销,具体用在什么地方?执行方案是什么?换位思考一下,谁会放心把钱放到一个像黑盒子的部门里?
1.要资源的最佳时机
一是你的战略计划初步完成时
例如,你通过计算绩效积木中量化计算发现,哪怕把所有的绩效积木都做完,战略目标还是完不成。这时候,你就要主动找上级反馈,而不是等执行了一半再说。那时候,公司就算要给你调整预算,都没有预备资金了。
二是任务布置下来的当场
特别是临时性的项目,老板一般都会当场直接问你,对任务有什么问题?这个时候开口要资源,不会让上级以为你是来讨价还价的。当场说没问题,过后再说搞不定,是职场大忌。
比如小牛那个例子,他在上级布置任务的会议上,就应该把丑话说在前面,直接提要资源的事。当他已经判断到资源不够,但他的上级又认为他要的资源不合理,没得商量时。那么,小牛可以这么和老板说:“老板,根据我的经验,目前的资源完成目标是有难度的。既然公司已经定了这个大方向,那么我就先执行。两周之后,我们回顾一下进展怎么样?”这种做法,一来不会让上级以为你就想推卸责任,二来也可以把小牛带到第三个要资源的时机,也就是阶段性复盘期。
三是项目阶段性复盘期
项目执行时,你要搜集足够的数据和资料,证明给公司看:确实是人手不够了。记住,要资源不是一次性工作,哪怕项目开始了你还没有要到资源,你也可以在阶段性复盘的时候继续提出来。
比如,小牛就要关注到,每个招商员每天花在填报表的时间,已经超过三个小时,严重影响了拜访客户的时间。这就是找公司要编制,或者换上管理系统的依据。
2.要哪些资源
注意,不是只有资金才算资源。比如做品牌的就盯着投放预算,做销售的就盯着促销费,搞运营的就盯着付费流量预算。中层必须要有资源整合的意识。可以从财、物、人、事四个方面来寻找资源:
“财”,是直接用于业务发展的资金。
“物”,包括发展业务用的赠品、提升工作效率的软件等等。
“人”,是你可以申请增加人员编制、提拔下属、物色大牛加入团队等等。
“事”,是对项目的重要支持。 比如,请管理层为你的项目站台做宣传,请外脑咨询公司给你的团队做管理咨询等等。
汤总在宝洁带销售团队的时候,一个超市客户要他们给一个非常高的合同返点,但他们不可能再向公司申请费用了。盘了一下,除了钱以外的资源。他发现超市每年要花重金在人才培养上,但效果都不太好。而宝洁在培养人方面是业界出名的,这就是资源。于是,向公司申请了宝洁培训体系这样一个隐性资源,帮助客户去培养他们的采购管培生。这个方案一下就打动了客户,帮他们拿下了当年的合同。
3&4.向谁要&利益点
中层管理者要资源,不能只盯住拍板人,你面对的是全公司的资源所有者。 他们分为ACE三个角色:
Approve,拍板人
比如,小牛是大客户销售负责人,他打算向公司要100万费用采购一套客户管理软件。那么,最终拍板人A通常是CEO。他不太关心这个钱花费的细节。他最关心的是这100万能给公司带来多少最终利润和销售额。小牛这时候相当于一个创业者,在向投资人要投资。那么每一笔投资,都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所以,在要资源的时候,小牛要讲清楚资源能换回什么?
记住:给公司利益点不要是单选,而是要多选。不是你给资源,我就做,不给我就不做。这是威胁。多选题应该是:老板我有三套方案,分别是激进版、正常版和保守版。投入资源力度不同,取得结果的快慢也不一样,我们一起来挑。这样跟公司一起商量着解决,肯定能提高你要资源的成功率。
第一,开源节流
这种算法适用于有直接经济产出的部门,比如销售、供应链。 你可以帮公司赚多少钱、省多少钱都可以用金额明确算出来。如果数字不是特别有说服力,还可以从效益去说明方案的价值,比如投入产出比、人均产出等。
比如,小牛如果买了这套客户管理软件,能够缩短多少客户响应时间?减少多少订单丢失?从而帮公司带来多少利润?多久收回来投资?等等。
第二,对标算法
这种算法适用于竞争对手信息比较透明的情况。也许你没办法说清楚可以带来多少好处,但是你可以说清楚不做有什么坏处。
比如,新增200万促销费,也许你不太清楚能不能带来额外的生意增加,但竞争对手的促销力度已经到了这个程度了。如果我们不追加投入,很可能连已有份额都丢掉。
Consult,意见人
但有时候CEO不清楚那么多细节。他一般来说会咨询财务总监和销售副总裁的意见。这时候,财务总监和副总裁就是C角色,意见人。 他俩的利益点是要帮老板把关。看你怎么证明,你能兑现承诺?在找拍板人之前,小牛一定要拿他的方案,先说服意见人。
Execution,执行人
小牛要来这套客户管理软件,最后还要联合技术、财务、客服等等部门,一起落实到业务。他们不关心这能帮公司赚多少,他们关心的,是做起来没有太多麻烦。所以,在找拍板人之前,你也要和执行人沟通方案的可执行程度。
5.怎么花
要资源之前还有一个问题你要弄明白:怎么花?你要的资源越多,公司给你的压力就越大。你要给到公司详细的资源使用说明书。 你要回答好这三个问题:
第一,花资源的节奏,是前期一次性投入,还是分批次? 第二,用什么监管机制能保证资源不会被浪费?怎么防止腐败等黑箱操作? 第三,万一投入产出不理想,你怎么止损?有没有调整机制或者备选方案?
比如,小牛要来这套客户管理软件之后,他就要成立一个项目组。从软件上线的第一天开始,要每周向管理层汇报实施进展,以及对销售指标的达成有什么影响?确保公司的投入按照计划带来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