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编辑于2023-07-20 16:01:58 河南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实践与认识
科学的实践观及其意义
科学实践观的发展和创立
基本观点
根本特征
中国哲学
行
道德伦理
西方哲学
康德
先天道德活动
黑格尔
主体自我实现
范围限定
费尔巴哈
实践与物质性结合
仅限于表象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费尔巴哈提纲
缺点:客体 主观
主体 实践 感性
社会生活本质是实践的
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
解释世界 改造世界
物质资料生产
首要的实践活动
前提
与唯心主义区别
现实历史
物质实践
变革作用
进一步发展
列宁
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
生活实践 首要基本
认识运动
实践 唯物主义
毛泽东
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实践论
地位作用
邓小平
唯一标准
两对符合
***
实践第一
实践创新
理论创新
意义
揭示本质
指明活动
阐释社会
揭示规律
科学实践观的意义
克服旧唯物主义缺陷 奠定辩证唯物主义基础
旧唯物主义不理解本质
唯心主义仅限于主体方面
缺乏对现实认识
克服缺陷 批判唯心
理解关系
有机统一 奠定基础
建立了科学能动革命的反映论 实现认识变革
揭示实践观点重要性
对认识活动进行说明
阐释辩证运动
实践重要性
两个基础 唯一标准
驳倒错误 克服直观反映论
揭示实践本质 奠定历史观基础
旧唯物主义
不理解实践活动 物质生产实践和社会存在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
确立物质生产生活重要性
确立人类历史来源
强调实践解决问题作用
实践观点与历史观结合
提供方法指导
强调实践能动作用
对我们的作用
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重要性
三个基础一个本质
作用 结构 基础
实践的本质
特征
客观实在性
客观物质活动
主体客体中介都是客观的
实践受客观规律支配
实践将观念变为现实
自觉能动性
主要表现
目的决定实践
马克思蜜蜂对比论
社会历史性
社会性活动
人与社会联系
社会条件制约
基本结构
实践主体
人
自主能动
设定目的 操作中介 改造客体
精神 自然能力
知识性和非知识性
首要能力 包括理论知识
情感和意识
实践客体
实践活动对象
被纳入主体实践活动的客观存在
类型
自然
人工
领域
自然
社会
性质
物质性
精神性
实践中介
工具手段和运用工具手段的方法
子系统
物质性工具
肢体感官延伸
语言符号工具系统
思维活动和主体交往媒介
关系
主体与客体之间
实践关系 认识关系 价值关系
最根本是实践
实践与认识主体本质上一致
认识改造
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
主体客体化
主体创造客体
客体主体化
客体变为主体一部分
互为前提 互为媒介 不可分割
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基本类型
物质生产实践
最基本
决定社会性质面貌
解决矛盾 满足需要 生产与再生产
社会政治实践
处理政治关系
随着历史发展
科学文化实践
创造文化产品
是否改变其他存在物状态
教育
关系
各具不同 紧密结合
物质基础 政治文化反作用
虚拟实践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
实质
主客体双向对象化
交互 开放 间接
与现实关系
提供空间 提升自主和创造性
带来问题 注意防范
特点规律
四个过程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在认识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
表现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内容来源实践
子主题
通过实践掌握正确认识
没有离开实践的认识
知识获得
直接
本源来看
间接
间接传授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需要推动认识发展
社会的需要推动认识的发展
为认识提供手段和条件
主要是提供技术工具等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是为实践服务
自然科学
提高生活
人文科学
丰富精神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依据客观上社会实践结果判断认识真理性
在实践中判断真理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认识的本质
本质
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反映
发展过程
感性-理性-实践
实践-认识-实践
循环往复 无限发展
不同派别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坚持反映论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唯心主义
认识先于实践
主观唯心
人的认识自主产生
客观唯心
人的认识是精神产物
柏拉图认识即回忆
本质上否定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旧唯物主义
基本特点
感性直观为基础
认识是被动反映的
缺陷
脱离实践
缺乏认识辩证
认为认识是一次完成的
辩证唯物论
建立在实践基础上
继承合理内容 克服缺陷
根本区别
承认实践的重要性
特点
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用实践科学规定认识
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各种对立统一关系之中
辩证唯物论认识论
认识的本质
特征
反映特征
基本规定性
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在思维中再现
反映了认识的客观性
对客观现象的反映
创造性
不仅反映现象还反映本质
运用思维方法把握本质
体现能动和创造性
关系
不可分割
同一本质的两个方面
创造离不开反映
反映提供创造基础
反映离不开创造
反映在创造中实现
坚持反映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反对直观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的第一步
从存在到思想的阶段
不同阶段
感性认识
直接感觉到的外部内容
认识的起始环节
感觉
知觉
表象
特点
直接性
不深刻
理性认识
借助抽象思维达到的本质认识
形式
概念
对一般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概括
基本思维形式
判断
对联系的反映和判定
推理
从联系中推断 是判断与判断的联系
特点
抽象性
间接性
二者关系
辩证统一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起点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将感性认识的初级阶段变为高级阶段
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感性中有理性
理性中有感性
感谢材料为基础
感性形式作为表达手段
上升条件
投身实践获得实际感性材料
处理感性材料使其概念化
从认识到实践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
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把观念的存在转变为现实存在
理论
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回归实践
实现自身
指导实践
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只有运用理论到实践才能证实自身
这个阶段不可缺
过程
确定目的 形成理念 制定方案 进行实验
最后一步
让人民群众吸收并利用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辩证运动过程
感性-理性-实践
循环往复.
是否完成
完成
针对具体事物的认识
难以完全实现认识
事物复杂多变 认识需要反复
受客观因素制约
没有完成
针对实践和认识的发展和推进
实践发展 认识发展
达到的预期只是具体事物的预期
客观世界不断运动变化 认识无法穷尽
坚持创新
形式
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
方法论要求
主与客 认与实相统一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具体的
主观认识与客观实践符合
历史的
主观认识与历史现状相符
坚持主观与客观 理论与实践 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真理和价值
真理的客观性 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客观性
概念
主客符 正确反映
各个学派的观点
唯心主义
真理不客观
主观代表学者
休谟:观念与主体感觉相符合
贝克莱:真理存在于观念之中
康德:真理是思维与它的先验形式相一致
客观代表学者
柏拉图:真理是某种超验的 永恒的理念
黑格尔:真理是绝对理念的自我显现
马克思主义
真理观
建立在实践基础上
能动反映
拓展深化
本质属性
客观性
表现形式
概念 判断 推理
决定性条件
能否正确反映本质规律
真理一元性
真理只有一个
符合规律本质的才是真理
认识多元 真理一元
表现形式多样性
可以由不同形式表现出来
方法论要求
采取科学态度 尊重真理遵循真理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绝对性
真理的定义
人类可以正确世界
承认世界的可知性
相对性
认识是不完备的
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部分认识
对特定事物的认识是有限的
真理是相对正确的反映
辩证统一
相互依存相互包含
二者相互包含
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
真理性的认识是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的过程
根源
人类认识能力的无限和有限
人的思维的无限的
具体的人是有限的
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绝对主义
夸大真理绝对性 教条化
相对主义
否认绝对性
方法论要求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发展丰富马克思主义
真理与谬误
概念
谬误
违背规律 歪曲反映
二者关系
对立统一
对立
特定范围内 谁是谁
统一
可以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
在有限范围内是绝对的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超出条件转为谬误
真理是全面的
从整体中单独抽离出来的原理是谬误
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向真理转化
重要方法
总结经验
不断修正认识
在批判谬误中发现真理
真理的检验标准
各派观点
主观学派
圣人或权威为标准
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
王阳明:将良知作为自家标准
多数人的意见为标准
贝克莱:集体的知觉是实在性的证据
概念是否明白
笛卡尔 斯宾诺莎等
主观范围绕圈子用认识检验认识
实用主义:有用即真理
旧客观唯物主义
承认真理客观性
由于反映论消极 缺乏可写解决问题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真理的本性
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检验真理就是检验符合程度
不能用认识去检验认识
理论的正确性和适用范围都赖于实践
认识对象也无法解决
只有实践将主客观沟通起来才能解决
实践的特点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把主观变成客观
结果与预想符合 就是真理认识 不符合就是谬误
逻辑的作用
概念
运用概念和判断 通过推理来检验正确性
重要途径方法
无法回答客观相符问题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确定性
离开实践没有标准
现在无法检验的认识未来可以检验
不确定性
实践受主客观因素制约
不会有完全证实的情况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实践
总体相符
检验真理永无止境
方法论
看到确定性
看到不确定性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价值
概念
客体能否满足主体
本质问题
客观价值论
客体本身固有的价值
主观价值论
主体的欲望和兴趣
主客体结合 既有主体性特征又有客观基础
价值基本特征
主体性
价值以主体为中心
价值关系依赖主体存在
同一客体对不同主体价值不同
价值的相对性
价值关系依赖主体创造
主体利用客体 客体才有价值
客观性
特定条件下客体独立有意义
价值是客观存在
价值主体依赖于价值的客观性
主体的需要和存在是客观的
客体的一切是客观的
多维性
价值关系多样
同一客体对主体的不同需要有不同价值
社会历史性
由主客体不断变化决定
客体对人的价值随着历史发展而变化
价值的评估及其特点
概念
主体对客体价值的评价
特点
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知识性认识
探求客体是什么
价值评价
客体应该怎样
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
主体因自己价值尺度评判会受影响
在实践中正确区分主体
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对主客体都作出正确认识
价值评判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
科学评判公正客观全面
只有正确反映价值关系才正确
价值评价要以真理为根据 有利于人类主体
与人民群众利益相符合
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最高的价值尺度
坚持为人民服务
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
概念
价值本质认识评价体系
啥该做啥不该做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以人民为主
核心价值观
最持久和最深层的力量
国家稳定器
社会共识 与政治经济相适应
我国核心价值观
二十四字
集中体现 价值追求
强大精神力量
弘扬核心价值观
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实践的真理的价值尺度
遵循客观规律
价值尺度
个人的尺度和需求
二者关系
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实践活动由二者共同制约
价值尺度以真理为前提
想达到目的 就要遵循真理
内在尺度推动真理发展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者统一随着社会发展
由实践验证
新中国伟大实践
二者的统一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相结合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及其辩证关系
重要性
两种基本活动
二者密切结合
认识世界
主体反映客体本质规律
改造世界
按照需要改造客体
二者关系
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认识时间有助于改造世界
正确认识世界是改造前提
改造世界中拓展认识
要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充矛盾的过程
客观有其固有规律
主体有需求
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动力
基础是实践
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及其辩证关系
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
客观世界
物质的和可感知的世界
包括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
主观世界
人精神活动总和
二者对立统一
对立
具有不同存在方式 发展也不完全同步
统一 可以相互转化 具有同一规律 意义同构
辩证统一
改造主观更好改造客观 改造客观深入主观
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马克思主义
提供认识能力做到主符客
提高思想
提高内外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自由
学派观点
消极顺应自然
随心所欲
人活动状态
自主自觉
条件
认识条件
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
正确认识运用于实践
实现自由三重含义
人与社会关系
人与自然
人与自身
必然性
客观规律
根本目标
认识必然和争取自由
自由取决于客观条件
人类存在发展的永恒动力
必然与自由的矛盾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
从客观事物出发
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从变化着的实际出发 历史条件出发 按照本来面貌走
注重事实 从事实出发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思想路线
行动指南
与认识路线的关系
哲学基础
具体体系内
正确思想路线
基本内涵
一切从实际出发。。。。
核心
实事求是
在客观存在中寻找真理
坚持实事求是基本工作
搞清楚什么是实事
了解实际掌握实情
当前要从社会主义新时代出发
方法论
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根本思想方法 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
实践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创新
意义
更新认识 更好改造世界
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表现形式
理论和实践创新
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实践创新具有基础性意义
理论创新建立在实践上
要根据时代变化进行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源于问题
问题倒逼理论创新
方法论要求
认清现实
强化问题意思
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
理论创新反哺时间
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理论的生命在于创新
永恒话题和社会必然要求
努力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相互激发共同促进
需要人的努力参与
理论和实践不可相互脱离 否则会起反作用
正确把握二者关系 尊重规律 进行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良性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