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美学-PC-1689215414
美学(自考汉语言文学专业),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美学从诞生起就属于哲学,由于审美活动是人类最高级、最复杂的精神活动,需要哲学方法的参与。
编辑于2023-07-22 10:53:19 广东美学
绪论
美学的学科属性
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
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审美意识
不明晰
美学思想
明确的理论观点
美学学科
理论体系
美学学科诞生
“Aesthetic”(感性学)
美学之父
鲍姆嘉通1750年出版的《美学》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1.有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
2.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在中国的发展
20世纪
日本学者中江肇民1883年翻译《维氏美学》
美学的性质
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研究对象不一样
研究方法和方式也不相同
美学研究的方法
核心是哲学
美学从诞生起就属于哲学
由于审美活动是人类最高级、最复杂的精神活动,需要哲学方法的参与
美学涉及到人生在世、人的生存实践等整体深层的本源问题
美学进行逻辑推演和理论提升、这也离不开哲学思考
美学的研究对象
几种看法
研究美和美的规律
柏拉图 《大希庇阿斯篇》
研究艺术
黑格尔 《美学》
研究审美经验
维特根斯坦 “语词的意义及用法”
杜威 《艺术即经验》
托马斯·门罗 新自然主义
李泽厚 《美的历程》
审美心理
费希纳 《实验美学》和《美学入门》
弗洛伊德 无意识
荣格 集体无意识
布洛 距离说
阿恩海姆 格式塔心理学
审美关系 蒋孔阳 《美学新论》
研究对象
体现着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和审美活动
美学的研究方法
哲学基础
柏拉图 理念论
康德 先验主体论
黑格尔 绝对精神论
海德格尔 现象学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的最基本的存在方式:
实践概念是生成性的
物质生产劳动是人最基础的实践活动
审美活动论
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
动力机制
审美需要
特征
不同于动物本能的生命活动的一种本质特征
生命需要
高级的精神追求
审美理想
概念
完善的美的观念
处于最高的位置
特点
形象性、稳定性
作用
审美判断
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人生理想的内在关联
是主体全部人生实践的结晶
反映着民族性、时代性和阶级性
审美趣味
概念
主观爱好和倾向
内在方面——能力或鉴赏力
外在表现——兴趣和品味
两重性
个体性与社会性
特殊性与普遍性
特征
明显的个性差异
后天因素或社会条件
注意防止把审美趣味对立化的观点
标准
是否充分反映了审美对象的客观特点
必然要受到主体审美理想的制约
基本性质
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鲜明的主体性)
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充分的个性化特征)
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
不以某一有限目的为目的
它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升
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它不是手段,而直接的就是目的本身
价值内涵
是一种价值活动
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
与一般价值活动的特殊性
是人最具本己性(本真性或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超越性
自由
应然
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
两个基本要素
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
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
惊异
从世俗中解放出来
主要表现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召唤
不是一种理性的求知欲,而是一种鲜活的生命感
审美惊异的产生依赖于主体一定的自身条件,也依赖于对象本身一定的客观条件
体验
沉浸在与对象直接的相处中
深深吸引 ——陶醉其中——倾心交流
特点:整体性和根本性
澄明
走向本真世界
审美对象的生成与显现
审美对象自身的客观条件
色彩
审美意义主要表现在表情性和象征性两方面
线条
抽象
具有某种情感意味
形象
音响
审美对象形式规律的多样统一
审美条件向审美对象的现实转化
杜夫海纳(灿烂的感性)
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与开放性
审美活动的发生
审美发生的理论概述
游戏说
柏拉图、康德、席勒(生命力的盈余)
生物本能说
德谟克利特、博克、达尔文、弗洛伊德
博克
崇高感
维持个体生命的本能
产生美感
维持种族生命延续的本能
达尔文
基础,人和动物都有“愉快的感觉”
弗洛伊德
性欲升华
缺点
第一,混淆和抹杀了动物与人的区别,把动物的快感等同于人的美感
第二,忽视了对审美活动赖以发生的社会根源的探讨
巫术说(了解)
泰勒、弗雷泽
劳动说
普列汉罗夫
“劳动先于艺术”
只有通过劳动才能使这种潜在性转化为现实性
审美能力=生产力发展水平
意义和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劳动对艺术和审美活动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只是揭示了审美赖以发生的物质前提,却并未能真正切入审美如何发生的内在机制
审美发生的条件与标志
基本前提
以创造和使用工具为突出标志的物质生产劳动
社会中介因素
劳动(首要、根本)
巫术礼仪(重要)
特殊标志
原始审美意识的出现
审美意识
包括人的审美愿望、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内容(原味理念)
特征
具体、抽象、蒙昧、真实、神秘、创造
原始审美活动的基本类型
1.原始人类在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审美创造——从实用到装饰
2.原始人类的自我修饰与美化——审美意识觉醒重要标志
3.原始艺术的主要样式与特征——雕刻、绘画、音乐、舞蹈
审美形态论
审美形态的内涵和特征
内涵
在审美实践活动中展现出来的,以复杂的人生样态、自由的人生境界为核心的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等感性显现的对象化的形态、以及人们对这种不同形态的逻辑分类。
划定审美形态的标准
1.广泛性或普适性 2.统摄性,即杂多于统一 3.历史性
基本特征
生成性
历史生成
个体相对性生成
贯通性
民族文化
兼容性
多种审美因素构成
二重性
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审美形态的形成和发展
历史性
特定的历史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
具体内涵式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变的(历史性中又具有了当代性)
审美形态与人的思维方式关系
审美形态的生成发展中,与人们思维方式有着密切关系
各民族在实践活动上的差异,导致了他们思维活动不同。因此对审美形态理解和认识也会不同
差异
中国
象数思维
鸟、鱼、植物、混合
触类旁通
是天人合一
西方
逻辑归纳和演绎
重视理性、经验与逻辑分析
形态与人的语言的关系
1.语言是意义的载体,同样的事物,语言表述可能千差万别
2.因此,决定了语言文学在性质、功能、表现形式等具有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也影响到审美形态
3.比如汉语具有形象性和审美性、西语更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思辨性
形态与文化精神的关系
审美形态的逻辑总结和提炼与特定的文化密切相关,审美形态形成后,有表征未具体的文化
由于中西文化精神的区别和差异,导致审美形态也有所不同
西方审美形态与宗教意识紧密联系
中国审美文化则具有世俗化的特征
(1)具有世俗化的特征、与宗教并不密切。即使是宗教,也被世俗化了
(2)中国的人生哲学几乎不变:“中和”。比如刘勰《文心雕龙》
表现
一是把上帝、神灵人格化与把人的祖先神灵化合而为一,祭祖犹如祭神
二是与世俗的享乐主义和现世思想相结合,如道教文化
几种形态
优美
概念和特点
概念
优美是最早被人类所认识和把握的美的范畴
中国也有美的研究:先秦伍举提出过:“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古曰美”
特点
第一、是超然优雅的人生境界的真实表现(基本意象内涵)
第二、是秀雅协调的外在形式特征
第三、是和谐化一的内容。即他们相互融合、浑然一体
第四、是心旷神怡的审美体验。
理论探讨
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优美与美划上等号
毕达哥拉斯: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和圆形
柏拉图:优美能够引起快感
亚里士多德:美的最高形式是秩序、匀称和确定性
西塞罗:秀美、威严
中世纪
阿奎那 美有三个要素——完整、和谐、鲜明
近代以后
培根:美的精华是秀雅合适的动作
荷迦兹: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
博克认为“优美和美,没有太大区别”
康德:是一种生命处在放松状态的特殊形态
席勒:美可以产生松弛和紧张两种作用
崇高
内涵
1.在审美意象形式的构成上,崇高往往具有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有威力强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以及压到一切的雄伟气势
2.在审美体验上,崇高往往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惊心动魄、心潮澎湃
3.在人生精神上、崇高总是给人以强烈的鼓舞、奋进
特点
首先、是雄伟壮阔的力量之美
其次、是社会价值实现的昂扬之美
再次、是刚毅坚强的品格之美
最后,是恢弘豪迈的尊严之美
理论探讨
毕达哥拉斯
最早涉及崇高内容
柏拉图
最早明确谈到了“崇高”,并将之与“优美”并举
朗吉弩斯
《论崇高》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把崇高和优美作为两种可以并列对举的美来加以论述
”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庄严伟大的思想; 强烈深厚的热情; 符合修饰辞格的藻饰; 高尚的措辞; 庄严宏伟的结构)
博克
《论崇高与美》
崇高才正式作为美学范畴
康德
真正把崇高作为审美形态。崇高对象的特征是无形式
数学的崇高
力学的崇高
给人带来消极的快乐
席勒
使崇高从一种审美形态降为一种艺术效果,崇高的含义在席勒那里变得更狭隘了,认为崇高和优美都是“活的形象”。
《审美教育书简》
黑格尔
一方面是意识到意义与有别与意义的具体显现之间的分裂
另一方面是这两者之间的直接或间接显露出来的互不适应
利奥塔德
后现代
悲剧
悲剧内涵的三个核心要素
冲突、抗争、毁灭
历史理论
亚里士多德
悲剧理论源于悲剧艺术
真正奠定悲剧理论基础的是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他认为“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可以说是悲剧理论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定义。
他对悲剧艺术带给人们的审美体验的深刻分析。他指出了悲剧对于人的灵魂的净化作用。引起人们的悲悯与恐惧。
黑格尔
1.提出了悲剧的“矛盾冲突”(辩证思维)的理论
2.悲剧源于理念的分裂:体现为人们的伦理观念和道德之间的冲突。
3.悲剧理论的双方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尼采
《悲剧的诞生》
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
尼采把生活中的悲剧与审美意义上的悲剧进行了区别
克尔凯戈尔
西方存在主义之父(丹麦)
“罪孽说”
“焦虑说”
恩格斯
认为悲剧冲突的实质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
喜剧
内涵
喜剧是撕开假象和伪装,暴露其实质,使对象变得更加渺小空虚、可怜可鄙、毫无价值,这就使人们不可能用严肃的态度区对待,所以喜剧感必定反映为笑。这里的笑包含的是深刻的理性批判的内容和犀利的讽刺,在笑声中激起人们最后埋葬旧事物的信心和勇气。
鲁迅
喜剧是将那人生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喜剧有两种形式:讽刺与幽默
喜剧的次级形态:幽默、讽刺、滑稽
特点
1.喜剧中包含着深刻的社会现实内容
2.喜剧具有不和谐、悖谬的形式特征
3.喜剧的情感形式表现以笑为主的特征
理论的历史考察
柏拉图
最早
亚里士多德
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模仿
坏指丑,是一种滑稽
康德
从喜剧的心理效应来论述喜剧发生原理。(《判断力批判》)
黑格尔
从矛盾冲突的观点出发
在悲剧与喜剧的比较之中揭示喜剧产生的原因,显得更加深刻和切合喜剧的本质
悲剧是内容大于形式、压到形式,喜剧则是形式大于内容,压倒了内容——形象压倒观念,理性内容的空虚。
马克思、恩格斯
本质上是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它是新事物在取得胜利后货即将取得胜利时对旧事物的否定
使“人类能够愉快地和自己的过去诀别。”“世界历史形态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喜剧”
苏珊·格朗
她更多地把喜剧解释为人的存在的感受形式
巴赫金
“狂欢化”
丑
作为审美形态,丑揭示的是现实生活中非人性的一面,体现的是一种负面的生存实践。在这种否定性的审美呈现中,肯定了正面的生存价值和审美意义。
特点
首先,由丑陋引起的情绪感受仍然是一种审美
其次,作为丑的审美形态表现反常、混乱给人以恶性刺激等形式。自然界中的扭曲的,缺陷的形象,人类日常生活中的缺憾、不足甚至至丑恶等,都给人以不和谐感。但这些都使人从不和谐的形式中,体悟到美的存在,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鲍姆加登
1750年《美学》,他把认识论意义上的美丑与审美活动中对象的美丑区别开来。
荒诞
概念
荒诞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是西方现代社会与文化的产物。本义不合情理与不和谐,它的形式是怪诞、内容是荒谬的。对人生无意义的审美感悟,是在丑的面前无奈的审美形态。
荒诞源于现代西方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
从形式上看,荒诞与喜剧相似,从内容看,荒诞更接近于悲剧
广义的荒诞:人的异化与局限性。
特点
1.首先,荒诞是一种对人生存在的无意义状态体悟。
2.其次,荒诞的审美象征性
3.最后,荒诞具有怪诞的表现形式。
重要理论
存在主义哲学对荒诞的认识,对荒诞形成了重要的影响
审美经验论
历史回顾
古希腊
柏拉图
迷狂说、回忆说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
夏夫兹博里、荷加兹、哈奇生
内在感官说:人天生具有分辨美丑的能力
休谟
休谟把审美经验归结为情感活动
现代美学
科学主义
自然主义美学
托马斯·门罗 桑塔亚娜
实用主义
杜威
分析美学
语义学美学
瑞恰兹
人本主义
直观主义
叔本华、尼采、柏格森和克罗齐
特点
1.审美以及艺术经验的对象是理念,而不是具体事物或表象;
2.直观活动的主体不是具体的个人,而是纯粹的主体
3.直观活动中的人与对象之间是一种水乳交融、紧密合一的关系。
解释学
狄尔泰、海德格尔、伽达默尔
审美经验特征
直观性
生动性、具体性和直接性
胡塞尔把直观区分为个体直观和本质直观两种类型
非功利性
是指各种与主体没有利害关系的现象、道德实践也有功利性。
超越性
海德格尔认为,超越包含两方面
从个别之物向普遍之物的超越(横向)
从经验之物向超验之物的超越(纵向)
英伽登所说的艺术作品的“形而上质”
提现
1.审美经验能够实现从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的超越
2....................................从现实世界向理想世界的超越
3.....................................从经验世界向超验世界的超越
审美经验的内在结构
构成要素
感知(基础)
主导作用:视觉&听觉
特点
1.总是与情感活动紧紧地交织在一起
2.具有积极的选择能力——形式感
3.具有整体性的特点——格式塔心理(同构)
审美经验呈现阶段
想象(核心)
初级形式
接近联想:睹物思人、爱屋及乌
类似联想:性质相似,诗歌的赋比兴——比喻、拟人
对比联想:对比
高级形式
再造性想象(续写)和创造性想象(改编)
审美经验构成阶段
情感(最活跃)
移情说:里普斯
同构说(格式塔):阿恩海姆
理解(非概念、多义)
康德:反思判断力(共通感)
特点
1.具有非概念性
2.具有多义性
审美经验评价阶段
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感知是基础
情感是想象的原动力、对象,起支配和调节的作用
情感中也包含理智
经验的动态过程
呈现
感知力
起着关键作用
构成
想象力
先验想象力(审美距离)
开拓和后退:杜夫海纳
审美距离:布洛
经验想象力(格式塔)
评价
理解力
评价和判断
艺术论
艺术的存在方式(本体论)
定义
艺术起源角度
游戏说
席勒
集体无意识说
荣格
艺术本质角度
模仿说
现实主义文艺
表现说
有意味的形式说
克莱夫·贝尔
符号说
苏珊朗格
艺术功能角度
首要功能是审美
载道说
娱乐说
存在方式
存在于艺术的意象世界中
存在于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
存在于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
艺术品的特征
他律性
形式符号性
开放性
艺术创造
意象孕育
1.感动关系(第一步)是孕育艺术意象的内在动力
2.“虚静”的精神状态
3.最佳的状态是“神思”状态
意象的创造与生成
从无到有
明晰、完整
意象的意义从无到有
有了物态化于物化
实质上也是一种生产(马克思的理论)
艺术的创造力与艺术技巧
天才
源动力
艺术素质,也即他的艺术天才
客观存在
爱迪生
“自然天才”(凭借自然才华和无需技艺的学识)和造就的天才
创造力表现为
艺术敏感
敏锐性和悟性
艺术想象力
最重要、最有决定性
灵感
精神昂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
艺术技巧
操作技巧
艺术品的层次结构
物质实在层
物质实体和媒介
间接性物质存在
形式符号层
色彩、线条、旋律等
直接性物质存在
由物质向精神过渡
意象世界层
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象世界
核心层次
意境超验层
背后所蕴含人生哲理意味
最高境界
艺术意象的接受
艺术接受的核心仍是意象的生成,即重建
1.艺术接受本质上是一个意向生成的过程
2.接受者在读解形式符号过程中,根据符号的暗示而由自身的主体意识重建意象
3.艺术接受者不可能完全获得来自于艺术创造者的原始意象。
4.是接受者的主体性活动
艺术接受的主体性特征
1.艺术接受是接受主体对意象的再创造
2.艺术接受的主体性,源于接受者不同的“期待视界”
3.艺术品形式是一个开放的,因此艺术接受是主体不断填补空白的动态过程
艺术品的鉴赏过程
观
直观层次上
不完整或粗浅的意象
品
品就是意象的重建过程
悟
“得意而忘象,得象而忘言”。悟是艺术接受的最高阶段和理想境界
艺术的形态
历史上的划分标准
亚里士多德
对现实的“摹仿”
阿尔贝·加托
美的艺术(艺术、绘画等)、机械艺术、介于二者之间的艺术(建筑和修辞)
黑格尔
象征型艺术:是人类最初的艺术形式(建筑)
古典型艺术:以古希腊的雕刻为代表,为人类艺术最高成就
浪漫型艺术:是近代的产物,如绘画和音乐,诗
美学家们划分的三种标准
第一,是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
第二,是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划分为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
第三,是艺术作品自身的存在方式。时间与空间艺术
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空间艺术
建筑
介于美和实用之间
象征型艺术
雕塑
较为纯粹
绘画
最具主观性和精神性
时间艺术
音乐
与情感活动联系的最为紧密
最为纯粹的时间艺术
戏剧
各种基本元素在时间进程中展开
审美教育论
中国美育思想
先秦
基本内涵
“乐教”“诗教”
上古
舜时代以乐感化“诗言志,歌永言,声依咏,律和声”
孔子提出了“游于艺”
孔子赞赏《关雎》“哀而不伤,乐而不淫”
秦——明清
朱熹
“消融查滓”
金圣叹
“见文观心”
近代
蔡元培
率先把“美育”一词引入中国
倡导“以美育代宗教”
梁启超
“趣味教育”
小说具有熏、浸、刺、提“四种美育”
王国维
把西方的美育理论较为全面地介绍到中国来
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四育”
强化了美育的情感感化功能
把它作为智育和德育的工具
西方美育思想
柏拉图
西方最早明确谈到审美教育者
重视音乐教育,因为节奏和音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沁入人的心灵
艺术作品的影响既有正面又有负面
亚里士多德
认为美育的特殊作用就在与能够通过理性对感性加以节制和净化(净化说)
审美功能与净化心灵的教育功能有机统一
贺拉斯
《诗艺》
“寓教于乐”
真实性、形象性和情感性
席勒
1795年发表《美育书简》
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出现
第一次提出了”审美教育“
是实现人的自由的唯一途径,审美活动是自由的。
美育的独特目的:促进鉴赏力
马克思
从对异化现实的批判出发,他认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
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未终极目的确立美育的基本任务
审美教育(美育)
内涵
1.手段: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
2.实践基础:审美活动.
3.教育方式:有组织、有目的。
三种错误的历史观点
1.美育是人格教育:把美和善混为一谈,将美育的目标落实到德行,取消了美育的独立性
2.美育是情感教育——审美情感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情感
3.美育是艺术教育——过于夸大了艺术在审美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限制以至遮蔽审美教育更深刻的目的和更高远的价值追求
特点
诉诸感性
通过丰富的形象,以情感为中介,打动人的心灵,从而激发共鸣,达到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丰富人的心灵的目的。所以是形象直观的
潜移默化
美育对于人性情的陶冶、情感的净化是如春风化雨般的逐渐沁入人的心灵,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
能动性
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有着自觉的最求
美育与德育的区别
1.德育带有强制性的外在影响,美育的方式是动于内,从内心、从人的情感的角度去打动人。
2.审美对人的感化往往使人亲和,充满爱心。而道德规范则是一种严肃的要求
功能
怡情养性
化性起伪
荀子
目的
培养审美的感受力和创造力、成就审美的人生、全面提高人的素质、陶养感情、让人精神上获得解放。培养人,发展人,使人成为身心健康的完美人。
美育的根本目的、最高目的在于使人成为感性与理性和谐统一的全面发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