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先秦文学2(叙事散文、说理散文)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知识框架--先秦文学2(叙事散文、说理散文),为史传文学直接祖述如直书其事、褒贬分明的特点,奠定了小说的叙事传统。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知识框架,秦及西汉散文、西汉辞赋、史记、汉乐府等内容知识点,希望这份脑图会对你有所帮助。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知识框架--先秦文学3(屈原和楚辞),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多种文化的交融、楚文化的美学特点、楚国的政治形势。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个人日常活动安排思维导图
西游记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17种头脑风暴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原理
如何令自己更快乐
头脑风暴法四个原则
思维导图
考研数学重点考点知识总结归纳!
先秦叙事散文
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甲骨卜辞
记事简单,不成系统
商周铭文
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
《尚书》
完整的文本结构和文体形态
《春秋》
自觉的记事意识和写作义例
“礼义之大宗”
特点
按时间顺序编排
记事简而有法
“春秋笔法”
“春秋三传”
《左传》
成书
思想倾向
尊礼尚德
敏锐的历史眼光
揭恶扬善
进步的历史观
叙事
对《春秋》的继承和发展
把简短记事发展成完整的叙事散文
发展了“春秋笔法”
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
“君子曰”
叙事方式
情节结构
第三人称
过程和因果
道德化和神秘化
颇具戏剧性
臆测或虚构
人物描写
人物言行事迹分散
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人物的行动、对话
琐事细节
记言
“文典而美”“语博而奥”
简练含蕴,词约义丰
影响
为史传文学直接祖述
直书其事、褒贬分明的特点
《左传》的叙事艺术
《左传》简练蕴藉的语言风格
散文创作的楷模
奠定了小说的叙事传统
褒贬分明的倾向
“君子曰”的评述方式
小说基本的叙事结构
小说写人的基本手法
对历史题材的重视
《战国策》
西汉刘向
纵横家思想
“士”阶层的崛起
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虚构和想象
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
纪传体的先例
辩丽横肆的语言艺术
先秦叙事散文语言运用的新水平
“辩丽横肆”
引类譬喻
大量的寓言故事、轶闻掌故
行文夸张铺陈
叙述语言长于铺张渲染
《国语》
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
继承敬天保民思想
记言为主
富于形象性
水平参差不一,风格颇有差异
一些《左传》不载的辞令、一些议论说理文字
记事为辅
事件前因后果不及《左传》
也有情节生动曲折,极具戏剧性的叙事
集中一定篇幅写一个人
先秦说理散文
体制的逐步成熟
《论语》的语录体
战国初年
标题取自首章首句
语录体形式
短小简约
对话中说理
文学性
只言片语中表现人物形象
形象语言表达深刻道理
语言委婉
先秦说理文的主要形态
《老子》的韵散结合
自撰
思想内容
老子的哲学思想
哲学表述中反映的情感
诗意的语言
先秦说理文的另一形态、先秦说理文的基本特征
对话体的论辩文
《孟子》中一些章节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述
语录对话体向专论体的过渡
《墨子》
篇目标题、文章结构层次
说理文体制的形成
《庄子》
抒情性说理文
独立成篇的专论文
《荀子》《韩非子》——说理散文体制的定型
《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思想
行王道、施仁政
艺术成就
长于论辩
更具艺术表现力,有文学散文性质
多种推理方式
长于譬喻
使论辩富于形象性
大多浅近简短而贴切深刻
就近取譬,生动有趣
气势浩然
人格修养的力量
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
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又精炼准确
标准书面语的成熟
历史回响
确立了说理文的体制和形象化的说理方式
后世所有文体的先例或萌芽
我国说理文的主要模式
后代哲理政论文、文学散文
影响后世的创作风格
寓言成为文学样式
以对话的方式描写人物
说理散文各具特色,风格各异
提供了丰富的文学语言范式
修辞手法
语言风格
词汇和成语
《荀子》《韩非子》的议论文
《荀子》
内容
融汇百家,自成一家
性恶论
艺术特色
擅长论辩
以日常事物为譬喻
大量排比句法或韵语
《韩非子》
刑名法术之学
对“道”赋予法术的内涵
法术势相结合
先秦说理散文论辩艺术的集大成者
居先秦散文之首的寓言故事
于平实中见奇妙
《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
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
源于老子又有所发展
以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
“三言”之中,“寓言十九”
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
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和虚构
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
“寓真于诞,寓实于玄”
反映了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充满批判精神
深沉情感迂回曲折的流露
形象恢诡的论辩
寓言代替观点,比喻、象征手法代替推理论述
富有诗意的语言
语言如行云流水
句式错综复杂,富于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