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组织社会学十讲
组织社会学十讲的思维导图,组织学是研究、解释组织现象的一门学科,组织社会学是从社会学角度研究、解释组织现象的一门学科。组织社会学是从社会学角度去研究组织现象的。
编辑于2023-08-15 17:01:03 天津市2021年844第二轮最新考试背诵资料,如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Design fixation的思维导图,Conceptual design in the context of engineering design is the process by which ideas are generated or configurations are created or selected to meet the specifications and constraint so fanident if ied technological need
EVOLVING A FUNCTIONAL BASIS FOR ENGINEERING DESIGN的思维导图,欢迎查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2021年844第二轮最新考试背诵资料,如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Design fixation的思维导图,Conceptual design in the context of engineering design is the process by which ideas are generated or configurations are created or selected to meet the specifications and constraint so fanident if ied technological need
EVOLVING A FUNCTIONAL BASIS FOR ENGINEERING DESIGN的思维导图,欢迎查看。
组织社会学十讲
第一讲 导论:组织现象和组织社会学
问题与现象:组织研究的课题
概述
现代社会,也可以说任何社会,都是一个组织的社会。人们的生活不是各自孤立的行为,而是通过与其他人的交往互动而实现的,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生活”。
组织学是研究、解释组织现象的一门学科,组织社会学是从社会学角度研究、解释组织现象的一门学科。
什么是组织现象?
集体行为也是社会学的一个大课题。集体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组织行为,什么样的组织 (有形的组织或无形的组织)在影响人们的行为
20世纪70年代之后提出的“资源动员理论”就是从组织学的角度解释组织形式如何组织、动员社会资源,促成集体行为的机制。所以,很多社会学研究课题的背后都是组织研究的问题,或者说我们可以从组织学的角度去提出问题,研究问题。
组织社会学中的经典问题
韦伯提出科层制组织 (bureaucracy)有以下特点:第一,有非常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等级制度,权力是和职位相关联的,并且是非人格化的 (impersonal);它是理性组织,通过规章制度来提高效率;第二,科层组织内的官员 (official) 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在组织里有自己的职业生涯,成为专业化的人员,其毕生职业生涯追求的就是在组织制度里不断地晋升。在这一点上,中国传统的科举制度不同于韦伯式组织,中国文人进可以“学而优则”,退可以“采东下”,这不是韦伯意义上的职业化官员;第三,科层制组织一定是建立在理性-法理权威的基础上,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正式的、理性的组织。后来人们把韦伯描述的这种组织称为“韦伯式的理性组织”。
什么是社会学的角度?
组织社会学是从社会学角度去研究组织现象的。
社会学研究中对因果“机制”问题的关注
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解释问题。
社会学研究者越来越多地强调要分析、解释社会现象背后的“因果机制”。这与传统社会学理论建构的方法论相比有了明显的变化。
组织社会学历史的简单回顾
一是组织学是个非常年轻的学科,现在所说的组织社会学是从二战以后才开始的,所以它本身也只有一个简短的历史;二是我准备在这方面讲的内容也很简短,只是粗略地回顾一下所走过的路程。
序曲
组织研究的序曲始于 20世纪期,这一时期的要学术活动是泰(Frederick Taylor)科学管理理论的提出和霍桑试验以后引起人际关系学派的产生
两个黄金时期
组织学第一个黄金时期是在二战以后的五六十年代。二战以后韦伯的研究著作被大量地引进美国社会学中,尤其是韦伯对科层制的重要研究得到了美国社会学家们的极大注意。组织研究成为当时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的研究人才。
第二个黄金时期产生的组织社会学理论和研究工作使得组织社会学不仅成为社会学的中心领域,而且走出了社会学,对其他学科 (例如,商学院的组织研究、政治学、心理学)产生了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挑战和发展
人们所说的经济社会学就是以社会网络分析为核心的社会学研究。
经济社会学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过去组织社会学的挑战。
小结
组织社会学的研究活动有以下突出的特点
:第一,和其他社会学领域相比,组织社会学的理论性特别强。比如说在社会分层领域中虽然人才济济,研究活动持续不断,但长期以来没有大的理论进展;而组织社会学则有脉络分明、发展有序的各种理论流派;
第二,组织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涉及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所以我们的研究不能拘束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而应该有包容的态度,去了解其他学科是怎么研究这些问题的,以便举一反三,思考社会学研究应该坚持哪些方法、思路,或者哪些方面是应该改进的
第三,组织研究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必须关心提出的理论能否解释具体的现实问题。目前组织社会学正处在新的变动时期,人们对过去的理论框架开始提出新的问题和怀疑,不同方向的研究日渐增多
第二讲 组织与市场:一个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研究角度
需要解释的组织现象
组织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应用性。组织研究面对的是现实问题,组织研究应该有助于我们认识和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组织现象。
新古典经济学中的组织
在消费者和生产者相作用的市场过程中,双方的行为通过价格加以协调。人们只要在理性选择的原则下追求自己私利的最大化,市场运行就可以达到帕雷托效率,即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
解释逻辑:效率机制
经济学家的基本假设是,无论消费者还是组织,他们的行为都为追逐私利的动力所驱使。
交易成本学派的基本思想
科斯最早提出了有关交易成本的基本思想。但是这一思想很长时间里被经济学家所忽视。
威廉姆森的理论框架
他提出了组织发生学的问题和组织本身的重要性。
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工具
几个重要的分析概念
我们在分析组织现象时把组织作为分析单位。
交易成本的种类
交易成本可以分为两大类:协调成本和激励成本。
测量交易成本的角度
交易本身是分析单位,因为交易不同而成本不一样,所以经济形式会不一样
经济学关于组织研究的新近动向
一个进展是我们上面谈到的交易成本学派的出现
第二个重要变化是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信息经济学的出现。信息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范式提出了很多新的问
第三个重要发展是博弈论的出现。博弈论的中心问题是研究个人 (或组织)间互动的过和模式
一个合同的理论框架
由于不对称信息产生的问题分为两类,一种是合同前的信息问题,一种是合同后的信息问题。
逆向选择
什么是“逆向选择”?这个概念是指在合约的双方中一方拥有私有信息来达到自己的私利,而对合约另一方在合约中的利益带来不利影响。
组织对策
很多的合同设计、组织设计都是和解决这些问题有关的。
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这一概念涉及的是合同签订以后产生的问题。所谓道德风险是指在合同签定以后,合同的一方拥有私有信息,其行为又不能被另一方在不付出代价的情况下观测到。
社会习俗的建立:一个博弈论角度的讨论
“胆小鬼”博弈模型
第三讲 组织与制度:一个制度学派的 理论框架
关于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开场白
一种是开创性的理论研究。
另外一些研究的主要贡献是在研究方法上,诸如研究设计或研究的操 作化、变量的测量等等。
另外一类研究是对原来的理论的进一步阐发、发展和完善。
还有一种学术研究活动致力于不同流派之间的对比和融合。
一个理论流派通常是按时间序列发展起来的。起初的开创性研究引起
了进一步的阐述、讨论、完善和争论。
一个理论流派在积累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以后长时期没有新的突破,它
就面临着危机和衰落。
需要解释的组织现象
制度学派试图解释的一个中心问题是:在现代社会中为什么各种组织 越来越相似?
组织社会学中制度学派的基本思路
学术背景
组织社会学中的制度学派的两个学术背景值得注意。一个背景是早期制度学派的研究工作,另一个背景是在新制度学派出现之前组织研究领域中的理论框架和研究状态。
所谓的制度化组织是处于社会环境、历史影响之中的一个有机体。组织的发展演变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是和周围的环境不断地相互作用下不断变化、不断适应周围的社会环境的自然产物,而不是人为设计的结果。
迈耶新制度主义的基本思想
我们必须从组织和环境的关系上认识这些现象。这个道理很简单,任何一个组织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
制度学派提出,组织面对两种不同的环境:技术环境和制度环境。这 两种环境对组织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技术环境要求组织有效率,即按最大 化原则组织生产
组织正是在不同环境条件的多重压力下活动的。
合法性机制
制度主义理论强调“合法性”(legitimacy)机制的重要性。这里的 “合法性”不仅仅是指法律制度的作用,而且包括了文化制度、观念制度、 社会期待等制度环境对组织行为的影响
从“制度环境”到理性神话
制度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文化观念,这些文化观念常常不是以人为 凿刻的形式出现,而是形成一种被神化的东西,使大家不得不接受
制度环境对组织的影响以及组织的对策
合法性机制使得组织不得不接受制度环境里建构起来的具有合法性的 形式和做法。
合法性机制的进一步探讨
合法性机制是新制度主义理论的最为重要的机制,也是社会学理论中 的核心概念之一。
第一个机制是制度赋予人们身份,塑造人的思维习惯
第二个机制是制度塑造了社会群体记忆和遗忘的功能
第三个机制,是制度对事物加以分门别类,放进了不同的范畴
迪玛奇奥和鲍威尔关于组织趋同性的思想
制度通过影响资源分配或激励方式来影响人的行为。
第一个机制是强迫性机制(coercive)
第二个机制是模仿机制(mimetic)
第三个机制是社会规范机制(normative)
制度学派的实证研究和演变
托尔博特和朱克的研究反映了组织社会学和一般社会学研究中的普谝 特点,即这些研究通常提出一个理论比较的框架
他们在研究中使用了历史事件分析法。在当时,这种分析方法还极少有人在组织研究中使用。
哈恩的研究
哈恩提出两个理论角度来解释这个现象。一个是经济学角度,认为公 司规模与客户、市场有关;另一个是“合法性机制”的作用。
1.绝对规模的假设
2.财务审核公司的专业化特点
3.“标准化”环境问题
4.合法性机制
5.成本问题
6.合法性机制与成本的综合
一个应用:从制度学派的观点看“送温暖”现象
如果从狭义的效率机制的角度来看这一现象,这的确是形式主 义、浪费资源
效率机制也可以解释这一现象
这一现象也可以从“信息不对称”的组织困难来做进一步分析
第四讲 组织与社会关系网络
需要解释的组织现象
在组织间关系上,社会网络也起着重要作用
应该用不同公司以往在市场上的表现来衡量选
交易成本学派、制度学派和社会网络理论这三个理论思路
科尔曼的问题
第一,在宏观层次上,不同宗教教义的个案很少,我们很难从数量有 限的个案上寻找到规律
第二,即使有足够的个案来说明某种宗教的形态导致了资本主义精神 产生,我们观察到的也仅仅是统计上的关系,仍然需要解释这些统计关系 背后的因果关系
有三个解释的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从宏观到微观的环节,比如说新教教义的宗教形态怎么影响人的行为
第二个是从微观到微观的环节,个人的价值观念如何影响了他们的经济行为
第三个环节就是古典经济学进的从微观到宏观的解释,个人的经济行为如何形成了宏观层次上的市场经济制度
社会网络学派的回答:两个思路
社会网络理论从社会网络关系或人际关系的网络结构出发来分析解释 社会现象,提供了一个结构主义的微观基础
社会网络学派在组织学领域的发展得到博特的《结构洞》一书的 大力推动,成为经济社会学的核心理论。
齐美尔的基本思路
齐美尔的基本思想是个人和群体的两重性
博特(1992)将这个思想进一步发挥,把网络和个人的双重性问题加 以模式化
从这个思路研究社会网络,人们花费许多气力发展描述网络的技术手 段
社会网络功利性的思路
社会网络学派的另一个思路特别强调个人利用社会网络争取社会资源 以获得地位的意义
林南长期研究社会资源对人们地位获得的重要性
从“内嵌性”到“结构洞”: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进展
格拉诺维特的“内嵌性理论”
人是自私的,人们为了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可以做很多损人利己的事 情
:如果人们如此自私投机,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并没有观察到那么多的不信任现象和投机行为呢?
博特的“结构洞理论”
即从理性人出发,特别强调关系网络的功利性和工具性
如果一个人能够成功地运用网络的话,他的生活机遇就 会大大改善
社会网络学派的实证研究
市场实际上是厂家作为一个群体,相互观望、相互模仿,不断再生产他们之间的网络结构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产生了我们所熟悉的市场
两种不同的理论解释逻辑
1.经济学的理论逻辑
2.网络理论
理论上存在的若干问题
研究设计上存在的问题
制度的微观基础:制度学派框架内的一个尝试
共事观念的微观基础
制度学派从最强的意义上有迈耶和道格拉斯提出的观点,即所谓制度 即是共享观念、共享思维
美国的堕胎运动
争论双方都在力图为自己的观点披上神圣的外衣。反对随胎者认为要保护最基本的人权,即使是尚未出生的胎儿的人权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应该受到保护
美国总统大选
子主题
成为今后解决此类问题的法律基础,成为共享观念的一个部分
黑人贝多芬事件
有个黑人学生根据一个考据认为贝多芬是个黑人,把贝多芬的图像 涂成黑人肤色。
组织趋同性的微观基础
从制度学派的思路来看,一个组织决定采纳某种制度(例如全面质量 管理制度)是发出一个信号
信号是拥有私有信息的一方采取主动行为,通过某种行为或方式让对方知道这些私有信息,这就是信号的概念
比较理论分析:三种机制之间的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着各种各样的社会经济交往方式,这些方式背 后有着不同的机制
与一般合同相比,“战略同盟”和“关系合同”建筑在更为稳定长期的合作基础上,因此更为接近于正式组织的框架
我们在即时市场这样的经济活动形式中,也可以发现这三个 机制的存在和作用
机制间的关系
我们可以把各种机制之间的关系粗略地分为三类
一类关系是共存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各种机制可能同时存在,各自发生作用,互不影响
另外一类是共存互补的关系
第三类是互相竞争、互相替代的关系
第五讲 有限理性与组织研究
需要解释的组织现象
“有限理性”是组织研究中很早提出的、至今仍具有深刻理论 意义的核心概念
有限理性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组织研究领域,而且更是一 个意义深远的研究思路
有限理性概念的历史回顾
“有限理性”概念的涵义十分直观明了
20世纪50年代以来,社会科学领域中主流的决策理论均是以理性选 择为基本分析框架的
在这一背景下,西蒙在观察组织决策的实际过程时发现,人们在从事 决策时的行为常常与这一理性选择模式相悖,表现出“非理性”的行为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是组织社会学集中注意“组织与环境”关系 的时代,有限理性作为讨论个人或组织行为的研究思路被束之高阁了
有限理性的研究工作
有限理性的心理学基础
西蒙提出“有限理性”的起点是建筑在这样一个观察上的,即人的心 理设施对信息加工的能力是有限的
20世纪70年代以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不确定条件下个 人决策行为”的研究工作对经济学的理性模式提出了更为深刻的挑战
有限理性的组织基础
人们通常认为,组织设计有助于克服“有限理性”的困境。的确,在 一个组织中,人们可以通过组织的资源配置和结构系统地收集、加工和分 析信息
有限理性的政治学基础
组织与个人之间的一个最大区别是:前者有着不同的个人或群体相互 作用,而这些个人或群体通常有着不同的利益、目标和观念
注意力分配
注意力的分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决策活动
决策者如何区分“成功”和“失败”的界限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因为人们对 “失败”的定义诱发了组织注意力转向“问题”领域
组织规章制度和有限理性
正式组织的鲜明特点之一是它的规章制度,特别是日常运行的程序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的作用
组织是一个高效率的机构,规章制度可以保证一个组织的可测性并可以提高效率
规章制度的制订和使用并不总是一个理性的过程
有限理性与组织学习
如果组织无法全面、共时地比较面临的选择,不能预测未来的话,那么它至少可以不 断学习、不断地纠正自己的错误、不断地适应新的环境变化
从有限理性的角度来看,组织学习同样是一个令人深思、值得深入分析的现象和过程
有限理性与其他组织理论的关系
有限理性与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学派
有限理性概念是其交易成本理论的重要前提假设之一
在充分信息、充分竞争情况下,市场活动是没有交易成本的
人们引进信息不对称性这一条件,在充分理性的条件下,人们仍然可以通过设计“远见性合同”来找到好的激励机制,
有限理性与制度学派
我们观察到的许多组织行为都是组织对制度环境的反应
组织制度化的过程即是组织不断采纳制度环境所认可的组织形式和行为的过程
制度学派的这些基本命题是以“有限理性”为前提的
注意力短缺与象征性模仿有着密切关系
社会网络学派--网络的局限性
20 世纪 90年代以来,社会网络理论和社会资本研究成为组织研究的 热点
强调社会关系网络的“工具性”作用,即人们通过有意识地建造、维持关系网络, 提高竞争优势
从“有限理性”到“组织的局限性”
在有限理性背景下我们观察到的是一个学习型组织,而不是一个理性的组织
组织出现本身即是效率机制的产物,这也意味着组织是克服有限理性的一种方式
在一个理性的时代讨论有限理性是不合时宜的
第六讲 组织中的激励问题
需要解释的组织现象
在不同企业里,甚至在同一企业中,报酬形式可能是大相径庭的
韦伯提出过三种权威:个人魅力型、传统型和理性法制型
管理模型的选择:“亲密型”干群关系还是“疏远型”干群关系?
经济学的激励研究
为什么需要“激励”?
长期以来经济学把这个组织内部运作看成一个黑盒子,不予重视
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激励问题
经济学的许多研究课题可以从合同框架中讨论;合同关系的中心问题是委托一代理关系:而委托一代理的最大问题是不对称信息问题,即通常代理人知道的东西比委托人要多,所以他可以做手脚来牟取私利
激励与风险的平衡问题
经济学的一个模型:激励原则
有效信息的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有效信息的原则”。
激励强度的原则
四个因素
第一,员工的努力和产出有什么样的关系
第二,测量表现的准确程度
第三,个人承受风险的能力
第四,个人或工作性质对激励的反应程度
监督强度的原则
我们要解决委托一代理关系中组织目标与员工目标的不一致问题,监 督与激励是我们可以采用的两个机制,它们之间有着互补关系
平衡激励的原则
如果我们要求员工对几件事情给予同样的注意力,那么在这几件事情上的激励强度必须是一样的
社会学中的雇佣问题和激励问题
经济学家从激励角度对组织内部的等级制度提出了一个解释,即等级制度 下的晋升过程和评估对人们的行为提供激励
组织内部市场和等级制度的产生与社会 群体机制有关
任何一种组织群体内部都需要保持一种和谐,比如我们都 属于同一个小组,大家的想法行为都差不多
经济学和社会学同时都有一大批学者研究劳动力市场和组织内部劳动力市场,各 自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框架
几个实证研究的分析
一个实证研究
经济学和社会学在研究组织内部时都关心两大问题:组织内部工资的 分配和晋升
结构洞理论的基本观点:①结构洞具有竞争优势,因为它提供了不重复的信息。②在你和其他人打交道时,如果对方有很强的关系网络,你就很难和他讨价还价。
一个例子:气象台责任制的困惑
在全国纷纷实行“生产责任制”的大趋势下,气象台也要有所表示,以取得合法性。它通过“个人责任制”这个做法发出信号给全国人民:我们管理有方,非常认真,你看我们的激励制度清清楚楚,责任落实到人头上
第七讲 契约制度研究
需要解释的组织现象
麦考利的研究提出了两个问题:①如果法律上的契约这么昂贵(雇佣 律师、法律手续),为什么签订了又不用了呢?这么昂贵的东西只是一个 摆设吗?
②如果工商业的关系是通过社会关系来维持的,那么这种社会关 系的基础是什么?
经济学中的合同框架
任何两个经济实体的双边关系,甚至多边关系,都可以称为合同关系
比如组织之间的关系、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两个企业之间的关系、大公司总部与分部 的关系、雇主和工人的关系、部门之间的关系都可以从合同角度去研究。这些合同可以是正式的,具有法律效力的
也可能是非正式的,建筑在社会期待之上的。我们在这里关心的合同关系主要是经济往来的关系
交易成本的思路
经济学有关合同问题的许多讨论围绕着如何解决信息不对称性这一问题
交易成本学派关心的问题更多的是与投资专用性有关的交易成本
在交易成本理论的框架中出现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合同理论的观点
合同理论的基本思想可以归结如下:
第一,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来看,我们很难用一个合向把任何一个经济交易完地描述出来,因此合同都是不完备的
第二,“权力”在这种不完备合同中是非常重要的
合同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公司间合并的收益使得收购公司进行关系专 用性投资的激励增加
这是因为它获得了更多的剩余控制权,所以它可以得到这种投资所创造的事后盈余的更大部分
组织内部的契约关系
从合同的角度看组织内部关系,一方面我们看到许多的劳工关系是建筑在正式合约之上,受到法律保护
隐性合同或非正式合同是双方的一种理解(understanding),不是用文字写出来的
企业间合同:一些实证命题
社会网络与合同关系
社会网络理论的研究工作没有在合同关系的框架中进行,但是它的许多研究都与人际间或组织间的双边关系有关
雇员一旦进入公司后,就与公司建立了一个隐性合同
文化制度和契约制度:日本纺织业的启示
转变是从组织机制转化为市场机制,但这里也有 着社会网络关系和制度环境的因素
从社会网络关系来看,收购者和家庭作坊之间存在稳定的关系,这种社会关系的内嵌性影响了经济运作方式的差异
第八讲 声誉制度的比较研究
需要解释的组织现象
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市场价格协调人们的行为
许多声誉现象并不是直观明了的,需要认真研究才能解释
如果人们的活动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并且受到行动者主观意义的影响,那么这些行为即是社会行为
经济学的解释逻辑:声誉=信息
阿克罗夫的问题
经济学假设中,理性是无限的,信息是完备的,市场竞争是充分的
在这些条件下,竞争和价格等市场机制可以协调经济活动和交易,达到效率经 济,而不需要任何其他的非经济机制
信息不对称的条件诱发了投机行为
达斯古波塔的模式
从功利性角度解释“信任”的产生。在他看来,信任是一个商品,也就是说,人们只有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才会提供这种产品,而顾客必须付出代价才能购买到这一产品
几个重要的研究工作
克莱因和莱弗勒(Klein andLeffler,1981)从信号理论的角度提出了 一个理论模式
信号理论是经济学家斯宾塞在20世纪70年代(Spence,1974)提出的
其基本思想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拥有信息的一方有时愿意通过某种方式发出信号以表明自己的能力
克莱因和莱弗勒进一步提出,高质量产品的厂家可以采取的一种有效信号是沉淀投资,即无法挽回的投资(nonsalvageable cost)
一个社会网络理论的解释逻辑:地位=信息
问题的提出
投资银行是美国金融界的龙头老大,其作用举足轻重
投资银行的一个重要业务是帮助公司筹措资金和在股票市场上市
社会关系网络的解释逻辑
投资者需要某种可以依赖的信号来帮助他们分辨不同上市公司的质量;而上市公司也需要某种信号来提供有关他们公司高质量产品的信息
波多尼的理论是建立在社会网络理论的解释逻辑之上的
这一基本思路是,在一个社会或行业中常常有大家所公认的稳定的社会等级制度,不 同的公司通过与高地位的公司建立关系来发出信号表明自己产品的质量
声誉:一个制度学派的解释
第一,我以已有的社会结构和制度设施作为讨论的出发点
第二,我认为人际间的评估过程是认识声誉这一社会制度的关键所在
声誉的产生、延续和分布与特定的社会承认的逻辑密切相关
社会承认的逻辑:一个制度学派的理论框架
从制度学派的角度来看,声誉现象和声誉等级制度建筑在社会承认的 逻辑之上
社会承认逻辑的中心思想是:如果人们要获得社会威望和社会地位,他们的行为表现必须超越狭隘基础上的个人私利,必须使得一个特定环境中的人们看来是合乎情理的、可以接受的,甚至是值得称颂的
合法性的基础与声誉等级制度的分布
根据社会承认的逻辑,声誉是建筑在合乎情理和合法性的基础之上的
社会领域内部的组织程度与声誉的分布
不同领域中声誉的分布和有效性与领域内部的组织能力有着正相关的关系
第九讲 有限理性与组织决策
需要解释的组织现象
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事故
这一事故的原因主要不是技术上的失误,而是组织上的失败
讨论的起点:组织决策的理性选择模式
充分信息下利益最大化的一个决策模式
社会科学领域中主流的决策理论均是以理性选 择为基本分析框架的
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人们的决策行为通常被抽象化 为按最大化原则实现个人目标的理性选择过程
这一模式的进一步演变
不完备信息:信息不确定性
不对称信息
有限理性与组织决策
引子:从个人决策到组织决策
与个人决策过程相比,组织决策有几个鲜明特点:第一,它是一个多 人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第二,它是在一个稳定的组织结构、组织制度中 运行的
组织决策模式1:规章制度基础上的决策
大多数组织决策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建筑在组织规意制度之上
正式组织的鲜明特点之一是它的规章制度,特别是维持组织内部日常运行的程序规则
组织决策模型2:组织决策的政治过程
第一,决策中的政治过程意味着组织决策是一个不同利益集团讨价还价、相互冲突、相互妥协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决策是否能够达到理性目标尚是一个未知数
第二,不同的组织结构、权力结构对组织决策有着重要影响
第三,在组织过程中,信息不是中立的,而是被各方策略地使用
第四,各种利益集团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阶段参与组织决策
组织决策模式3:组织决策的解释过程
在理性模式中,信息是中立的、明白无误的,因此增加信息有助于提 高决策的质量
在有限理性的模式里,信息不是中立的
组织决策模式4:决策过程启动的两个机制
问题导向的决策过程
答案导向的组织决策
组织研究中的“垃圾箱决策理论”
垃圾箱的比喻
理论模式
1.问题流程:不同的问题在决策过程中出现、逗留、消失的流 动过程; 2.答案流程:不同的解决方案在决策过程中出现、逗留、消失 的流动过程; 3.参与流程:不同的人员参与决策过程的方式和阶段; 4.决策机会:各种决策机会在决策过程中的分布状况。
第十讲 组织的局限性和可持续发展
组织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
第一,我想以企业组织的兴衰历史为出发点,讨论一下企业组织追求效率和长期适应能力这两者之间的深刻矛盾
第二,我们在认识这一深刻矛盾的基础上讨论企业组织的应对战略
第三,我想把这些思路和基本观点延伸下去,在更为宏观的层次上讨论一 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这样一个战略问题
效率与适应:组织生存能力的一个悖论
一旦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这种生产技术就成为“可持续发 展”的桎梏
企业组织的效率和适应是通过组织的结构化、稳定化来实现的
这里所说的组织结构化指的是组织内部的规章制度、企业文化和正式结构
企业的战略对策
1.学习可能产生自信心的陷阱,使得人们不愿改变
2.学习可能是一种“迷信型学习
第一,它可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第二,这种组织结构允许组织在不同方向上进行实验
可持续性发展的对策:一个宏观的角度
不确定的环境需要有不同的战略对策
变异和选择这两个阶段也可能并行存在
保存这个阶段是指经过变异和选择以后达到的暂时的稳定平衡,具有 优势的组织形式被保存下来了
结束的话:组织的局限性
首先,组织作为一种稳定的等级结构,必然涉及到影响人际关系的心 理和政治因素
其次,阿罗在这本书中曾多次提及观念、道德规范这些“无形的组 织”在协调人们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对组织现象的深入研究和把握正是这些战略决策的基础和前提,这正是组织研究、组织社会学这一领域的现实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