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23年刘松博公司治理
23年刘松博公司治理的思维导图,企业三种类型:个人独资企业、公司、合伙企业,如CEO是公司日常经营管理活动的总负责人,是公司的最高行政长官,董事长是董事会的核心人物,负责监督经理层和组织董事会工作。
编辑于2023-08-17 17:24:06 河南刘松博公司治理
第一模块:朔本清源
企业三种类型:个人独资企业、公司、合伙企业
股东和经理人的关系上,责权不匹配。一边保护股东的利益,去制约经理的控制权;一边又要确保经理具有足够的权力和足够的利益,有动力去创造更多价值。
股东和股东的关系上,既要制约老板的控制权,又要保护他的控制权,既要照顾中小股东的利益,又要保护大股东的利益,这就像是跷跷板,需要很精妙的设计才能达到权力和利益的平衡。
公司治理就是关于权力和利益安排的一整套顶层制度设计,是人类社会为弥补和修正不完美的公司制度、对冲自己的人性风险,逐步探索出来的智慧。治理的根本问题其实是人性的风险问题。
从个人企业,合伙企业到有限责任公司,再到股份公司,形成了一个人际信任逐渐降低,制度信任逐渐增强的连续光谱。
第二模块:股东治理
股权到底是什么权
股权即产权: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索取权即分红权,控制权包括表决权和管理参与权。
股权生死线:67%、51%、34%
找合伙人的AIV模型
A情感链接:是否可以化解彼此之间因为冲突和矛盾带来的危机。
I认同:就是对于事业和管理理念的认同,证明认同的方式是创业里他愿意投入多少?
V贡献价值:就是合伙人要为这个团队做出贡献。还要看团队的互补性:资源互补、能力互补、性格互补。
怎样避免踏进股权雷区
平均分配股权:如果是两个人合伙,最好有人拿到67%以上;如果是3-4人合伙,最好能有人拿到51%以上;5-7人最好有人拿到34%以上。
混淆股东类型:资金型股东,管理型管理,资源型股东
急于分配股权:建立股权动态调整机制
创始人如何防止被踢出局
股权控制:67%、51%、34%
资源控制:商标、上下游、高管团队等
架构控制:公司布局、有限合伙企业。
协议控制:公司章程、一致行动人协议和投票权委托。
同股不同权
它是创始人保住控制权的一个特殊的、重要的手段。
它也有让中小股东利益受损的风险。
它在争议中逐步推进是博弈的结果,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力资本的崛起。
创始人会 害死公司吗
企业家的道德水平、生命周期、和捆绑效应,是企业家悖论的原因,所以企业家应该被治理。
上市的好处
帮助企业提高了融资的能力
企业的公信力和知名度会提高
可以通过获得信任和制约权力两个机制,促进公司的业绩。
如何治理控股股东
内部:小股东维权,革命
外部三道防火墙:信息披露、市场认可度、司法环境
董事会制度
为什么不管用:独立董事存在激励的悖论,信息掌握不完善
股权分散为中国企业解决董事会独立性问题带来了契机,大股东的弱化会让公司更需要董事会,而对于董事会的需要,会倒逼监管机构去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第四板块: 公司治理的下沉和外扩
事业合伙人
事业合伙人制度重塑了人和公司之间的关系,改变了传统公司治理股东去控制、监督经理层的做法,而经理层被彻底激活,是真正为自己而战。
事业合伙人制度不是简单的股权激励,更重要的是,它通过风险共担、劣后分享、跟投对赌和身份转变的机制,让老板一个战斗变成一群人战斗。
公司治理新模式:以客户为中心,以事业合伙人为权利中心。最好的雇佣是合伙,最强的控制是激活,最大的依靠是顾客。
公司软治理文化落地
文化和价值观的软治理,本质上就是公司治理下沉
让文化和价值观落地,可以从成文化、制度化和形式化三个角度去用力
维护价值观需要有法必依,也需要领导人的以身作则
全员持股是 激励还是福利
全员持股是人力资本和货币资本在博弈中取得的更大范围的胜利,但实际情况是很多公司都把激励做成了福利;
如果让员工持股发挥激励作用,可以学习华为的设计:向核心骨干倾斜、跟绩效建立强关联、股权收入高占比;
到底是把员工持股做成激励还是福利,需要结合企业的价值观
内部创业
大平台、小前端是当今流行的公司组织模式,内部创业是其中重要的打法,但它不是万能良药。
推行内部创业,要考量现有制度和文化有没有跟上,企业条件和平台价值是否能支持。
创业人才资源稀缺,创业成功率低,除非是复制型内部创业,否则公司不要把自己变成一个内部的创业场,而是应该建立创新特区。
生态型组织
公司治理升维成生态治理,治理的目标也不仅仅是自己的利益,而是整个生态的协同共生。
生态治理需要做到的四点:投资入股、资源和价值观输入和制定规则框架,并且一定要有开放的心态。
第三版块:经理治理
CEO与职业经理人
CEO是公司日常经营管理活动的总负责人,是公司的最高行政长官,董事长是董事会的核心人物,负责监督经理层和组织董事会工作。
职业经理人的出现带来了公司的委托代理问题,引发内部人控制现象,会损害其他外部股东利益;
经理制度本身的缺陷,可以通过监控、选人和激励这三种公司治理机制进行弥补。
经理人过高的心理所有权,也会对大股东造成威胁。
何为优秀职业经理人
职业技能:以此为生,精于此道;
职业态度:从内心认同和热爱自己的工作,愿意为事业做出牺牲;
职业道德: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股权怎么发
为什么要给高管股权? 第一个原因:给高管股权就可以让高管成为股东享有分红权,可以和他们强大的控制权形成匹配;第二个原因:股权是个长期激励,可以弥补工资和奖金只是短期激励的不足。第三个原因:节约工资成本,应对人才打劫。
股权激励弊端: 上市公司:股价跟高管的努力程度关系不大,高管套现实现财富自由转身离开公司,高管利用内幕交易、操纵股价获得利益; 非上市公司:容易躺在功劳簿上等分红。
股权激励必须配合人力资源思维: 一、绩效考核思维 二、价值评估思维 三、动态激励思维 四、人才梯队思维 五、管理沟通的思维
家族企业
家族企业优势: ①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会带来天然的信任和凝聚力;②相比于职业经理人,家族成员更珍惜本家族的荣誉和历史地位,也就会更着眼于公司的长期利益,做更长远的战略布局和社会关系网的维护;
家族企业传承为什么难? ①家族治理和公司治理绞缠在一起,家族情感影响公司正常的运营。②就是接班人的选择很难。
如何打破魔咒? ①要把家族治理和公司治理分开;②要做好接班人的培养和创业精神的延续。
人力资本与货币资本
“恶意收购”积极意义可以提升股价,给经营者造成压力保证小股东利益,收购必然伴随审计对于董事会与管理者也是一种监督。如果恶意收购造成了货币资本对管理团队这样人力资本的伤害,是得不偿失的。
人力资本已经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农耕经济——土地,工业经济——货币,知识经济——人力。
利益相关者理论
经理人在做商业决策的时候,要把公司看成一个复杂利益网络中的节点,所以要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即使损害了一些关东利益也是值得的。但是利益相关者理论看起来很美,经理人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做才好。
实用主义利益相关者理论:公司承担社会责任会促进自己的财务绩效。
公司至上理论
它比笼统的利益相关者理论更容易操作
奉行公司至上的公司和一般公司的精神气质和商业逻辑不同。①领导人有超越利润的使命感和大格局,有着不为资本左右的使命感和大格局。②他们更重视公司长久健康的发展,愿意在创新、品牌、人才、机制建设方面进行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