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及其本质
主要内容有教育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教育的概念、本质、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编辑于2020-03-14 21:48:41教育及其本质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一)生物起源说:
主要观点: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主要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1831-1902 )(《动物界的教育》)、英国的沛西· 能(1870-1944 )(《教育原理》)等
依据:观察动物生活状态—— 比较研究—— 发现动物本能式求生技能学习—— 提出教育是一种生物 现象—— 教育是本能的活动。
评价:生物起源论强调了人的生物属性和动物本能,但它抹杀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质,忽略了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这一特性,因而是不科学的。
(二)心理起源论
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1869-1947)(《教育史教科书》)
孟禄的依据:(1 )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2)儿童通过观察、模仿和自我 尝试学会各种生活技能(3)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既是教育最初的形式和手段,也是教育的本质。
评价:把教育全部归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夸大了模仿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忽视了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这一本质规定,把人类社会有意识地提升人格的活动等同于动物的无意识模仿。因而,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三)劳动起源论
主要观点: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人的生产需要和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主要代表人物:马克思
马克思的主要观点是:1、人类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或以生产劳动保证自身生存的社会需要 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3、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的发展为条件
劳动起源说认为:1、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人类劳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自觉行为,依靠的不是动物式的本能。3、生产劳动,使人的脑容量不断扩大。4、生产劳动,使人类学会了语言交流,产生了语言符号。5、生产劳动过程,使人类有了交流的内容。
评价:劳动起源论是关于人类教育起源的正确主张,其正确性与合理性源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人类的教育即是伴随人类生产劳动的产生而一道产生的,推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
二、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
(―)原始社会的教育
1.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原始社会对年轻一代的照管和教育是氏族事务。
2.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是为生产劳动服务的。以传授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技能以及从事渔猎、采集和原始手工业劳动等经验为主要内容。
3.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在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进行的。
4.原始社会的教育手段是极端原始和贫乏,主要以口耳相传。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1.出现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人员。
2.教育对象有鲜明的阶级性与严格的等级性。
3.教育内容逐渐丰富且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如:我国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四书”“五经”。
4.教育方法较多崇尚呆读死记与体罚。
5.官学与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
6.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
(三)现代社会教育
1.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由理想走向实践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日趋密切
3.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手段多样化
4.教育实施的法制化和民主化
5.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
6.教育的开放性和整体性
(四)未来教育
未来教育将是一种新的教育理想。这种教育理想要以人为本,为人的发展服务,要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也成为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
(1)学习型社会
(2)终身教育
(3)2030年愿景一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2030”计划
三、当代世界发展趋势
(一)教育全民化是指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二)教育现代化,即教育将社会现代化的理念和要求逐渐现实化的过程。教育现代化包括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体制机制、教育手段方法、教育管理和教师 素质等方面的现代化。
(三)教育国际化,即以国际的视野和全球认同的方式,构建教育发展和运行的完整体系和管理制度。
(四)教育终身化,把教育看成一个从出生到生命终止持续不断进行的过程。在时间上,终身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是不间断的学习过程;在空间上,终身教育融合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多元的立体的整合”。
(五)教育信息化,就是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的过程,其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
第二节教育的基本内涵
一、教育的定义
(一)中外教育家对教育的界说
1.我国教育家对教育的界定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荀子:“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蔡元培:“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
杨贤江:教育是“帮助人营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
2.外国教育家对教育的界定
苏格拉底:教育是“使人得到改进”。
亚里士多德:教育是形成人的理性,从而使天性、习惯和理性协调统一。
柏拉图:在“观念天赋论”“心灵回忆说”的基础上,认为教育过程就是理智控制欲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要做的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帮助儿童提升智力水平,唤醒儿童知晓知识的意识形态。
夸美纽斯:教育是“使人有效率地从事现世生活并为来世生活作准备”。
涂尔干:“教育是成人一代对那些不能成熟地应付社会生活的年轻一代所施加的影响。其目的是,在孩童时期为青年一代的身体、智力和道德发展创造条件,并使之在上述方面达到政治社会的统一性和以特殊方式而产生的特殊环境所提出的要求。”
斯宾塞:教育是“为我们的完美生活作准备”
杜威:教育是生活的过程,是生长,“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
(二)教育的定义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定义
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
狭义定义
狭义教育是指一种专门组织的不断取向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化的教育。狭义教育指学校教育。
二、教育本质
(一)关于“教育本质”的争论
1.上层建筑说(传统派)
2.生产力说(现代派)
3.双重属性说
4.多质说(或多属性说、多因素说)
5.特殊范畴说
教育是独特而非一般的社会现象,是特殊的社会范畴。其基本看法有:教育的本质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教育的本质是传授知识或传递社会经验的工具;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
(二)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1.培养人明确了教育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的区别
2.培养人确证了教育的存在特性
3.培养人是教育的主体活动
(三)教育的质的特点
1、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
2、教育引导受教育者传承经验的互动活动;
3、激励与教导受教育者自觉学习和自其教育的活动
第三节教育的要素与形态
一、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一)教育者——教育活动中教的主体
广义的教育者,任何人都可以是教育者。因为 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通过各种途径接受他人的态度、知识、技能及 思想品德产生的影响。
狭义的教育者,主要指那些拥有教师职业身份的人,不仅是对从事教育职业的人的总称,更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二)学习者——教育活动中学的主体
学习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以学习为基本任务的人,既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在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组织中学习的成年人。学习者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过程中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习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驱动性要素。
(三)教育内容——教育活动中师生共同认识的客体
教育内容是学校基于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行为和习惯的总和。教育内容在学校教育中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课程标准和教材。
教育内容包括人类社会各个领域 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技巧;从其价值来说,它具有发展人的智慧、品德、体力、 审美能力和劳动能力的重要作用;从其表现形态来说,它有物质的、符号的、精神的、行为的等不同类型。
(四)教育手段——教育活动的基本条件
教育手段是指教育者将教育内容传授给学习者所借助的各种形式和条件的总和,它主要包括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
物质手段:主要是指进行教育活动时所需要的一切物质条件,包括教育的活动场所和设施、教育媒体以及教育辅助手段等。
精神手段:主要指进行教育活动时所运用的各种非实质性手段,包括教育方法、教育途径。
二、教育的主要形态
教育形态是指由教育者、学习者、 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变化形式
1.根据教育活动的规范程度
教育可分为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
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二者合称为正式教育,除此之外,还有非正式教育。 非正式教育是“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进行的不具有结构性或组织性的自主、偶发性学习活动。
2、根据教育现象在时空中存在的形态
划分为实体教育和虚拟教育
3.从教育活动的存在范围看
将教育划分为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补充
“教育2030行动框架描画全球未来教育的模样”
目标1:到2030年,确保所有青少年完成免费、公平及优质的小学和中学教育,并获得有效的学习成果
目标2:到2030年,确保所有儿童接受优质的儿童早期发展、保育及学前教育,从而为初等教育儆好准备
目标3:到2030年,确保所有人负担得起优质的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
目标4:到2030年,全面增加拥有相关技能的人员数量,该技能包括为就业丶获得体面工作及创业的职业技术技能
目标5:到2030年,消除教育上的性别差异,确保残疾人原住民和弱势儿童等弱势群体享有平等接受各层次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机会
目标6:到2030年,确保所有青年和绝大部分成年人实现读写和计算能力
目标7:到2030年,确保所有学习者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以促进可持续发展,确保教育为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人权、性别平等、促进和平和非暴力文化的发展文化多样性及可持续发展儆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