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学前儿童心理学 第四章
感知觉的含义及分类 ①什么是感知觉 ②知觉分类 ③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与运用
编辑于2020-03-26 12:16:09感知觉的含义及分类
一、什么是感知觉
1、感知觉的概念: 所有的认识的最起初、最起点的部分
2、感觉与知觉的区别: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虽然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但感觉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是意识和心理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人脑与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割断了这种联系,大脑就无法联系客观存在,意识就无从产生了。 ●任何事物的个别属性都不可能孤立的存在的,而是由多种属性有机结合起来构成的整体。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其实质是回答作用于感官的事物“是什么”的问题的。
3、感觉与知觉的联系: ●一方面,感觉和知觉都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属性的反映,没有客观事物的刺激,就不会有感知觉。通过感觉,我们能够知道事物的属性,而通过知觉,我们就会对事物有一个完整的判断。 ●因而,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没有感觉就不会有知觉;知觉是感觉的深入,感觉越丰富精细,知觉就越正确完整。 ●另一方面,不存在孤立的感觉和知觉,感觉和知觉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们共属于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事物的个别属性离不开整体存在,当我们感受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时候,其实已经知觉到了事物的整体了。 ●因而,纯粹的、孤立的感觉和知觉都是不存在的。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之所以要把感知觉分开来,是为了更加科学地分析说明这两种心理过程的,而且感知觉往往是同时产生的。
4、感觉的分类: ●根据刺激的来源不同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①外部感觉:由机体以外的客观刺激引起,反映外界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 ②内部感觉:由机体内部的客观刺激引起,反映机体自身状态的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运动觉:反映身体各部分运动和位置的感觉 ●平衡觉:反映头部位置和身体平衡状态的感觉 ●机体觉:是机体内部器官受到刺激时产生的感觉
二、知觉分类
根据知觉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的特性划分: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触摸知觉。
按对象的性质划分: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1、物体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①空间知觉:是事物的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形状、大小、方位、远近和立体等知觉。通过空间知觉,儿童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形状及大小,而且可以认识物体上下、左右、前后等方位。 ②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顺序性和延续性的反映。时间知觉主要是通过自然界的周期现象,有机体内的各种生理过程有节律的周期变化以及其他计时工具来进行的。同时还受人的兴趣、态度、情绪和知识经验的影响。 ③运动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的位置移动及其速度的知觉。
2、社会知觉:是对人的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自我知觉和人际关系知觉。
三、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与运用
(一)空间知觉: 儿童的空间知觉不仅依赖于是否有丰富的表象,还依赖于是否掌握相关表示空间关系的词。
方位知觉:是对物体所处空间位置的知觉。 ①幼儿初期(3岁左右):能辨别上下 ②幼儿中期(4岁左右):能辨别前后 ③幼儿晚期(5岁左右):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7岁以后能以他人为中心辨别左右。 ●幼儿园老师帮助幼儿认识方位时,要和实物对立起来。 ●幼儿园老师排练体操、舞蹈动作时要做“镜面示范”。
形状知觉: ①幼儿初期:正确掌握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等基本几何图形。 ②幼儿中期:正确掌握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和梯形等平面图形。 ③幼儿晚期:能正确辨认各种几何图形,可以掌握基本图形名称。
大小知觉:是头脑对物体的长度、面积、体积在量方面变化的反映。是靠视觉、触摸觉和动觉的协同活动实现的。其中,视知觉起主导作用。 ①2.5-3岁:孩子判别平面图形大小能力急剧发展的阶段。 ②4-5岁幼儿在判别立体实物的大小时要借助触摸才能确定。4岁以后能用语言说出图形有大小。 ③6-7岁:幼儿借助经验可单凭视觉判断立体实物的大小。
深度知觉:指人对物体远近距离即深度的知觉,它的准确性是对于深度线索的敏感程度的综合测定。 ①吉布森、沃克——“视崖”试验: ●说明儿童很早就有了深度知觉的体验 ●但可能并不是天生的,后天的生活经验的学习有明显的影响。 ●距离达到一定深度值才能产生深度知觉。 ②“视觉悬崖”可以测查婴儿的距离知觉
(二)时间知觉: 是对客观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其信息既来自于外部,也来自内部。
①幼儿初期:已有一些初步的时间概念,但往往于他们的具体的生活活动联系在一起。 ②幼儿中、晚期:可以理解昨天、今天、明天,也会作用早晨、中午和晚上等词语。 ③幼儿对时间单元的知觉和理解有一个“由中间向两端”、“由近及远”的发展趋势。儿童先能理解的是天和小时。
四、感知觉的规律
(一)感觉的适应: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的变化。 ●暗适应:是对弱光的感受性提高的过程。从亮处到光线暗的地方。 ●明适应:是对强光的感受性降低的过程。从光线暗的地方到阳光下。
(二)感觉的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 1、同时性对比(黑白对比图) 2、相继性对比(先吃糖后吃橘子) 3、感觉的对比规律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①掌握对比规律对幼儿教师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提高幼儿感受性具有重要意义。 ②用颜色的对比,注意活动室的美术装饰互相衬托。 ③制作多媒体课件可以利用视觉对比,突出要演示的对象,使幼儿看得清楚,印象深刻。
(三)联觉:指当某种感官受到刺激时出现另一种感官的感觉和表象的现象。 ●各种感觉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五、知觉的规律
(一)知觉的选择性: ●作用于人的客观事物是纷繁多样的,但人不可能对客观事物全部清楚地感知到,只能根据需要选择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 ●被选择的就成为知觉的对象,没有被选择的就成为背景,对象和背景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影响因素: ①对象和背景的差异。(差别越大越容易从背景中选出对象) ②对象的活动性。(在相对静止的背景上运动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对象) ③对象的特征。(对象特征越明显,越容易被感知,不明显则不易被感知) ④主观状态。(个人知觉的目的性、情绪状态和对知觉对象的兴趣都会影响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区分)
(二)知觉的理解性: 在知觉的过程中,人对于知觉的对象总是以自己过去的经验予以理解,并用词来把它标志出来。
影响因素:对知觉对象的理解和知识经验有关
(三)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对象具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是人并不把知觉的对象感知为个别的孤立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四)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了的时候,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 ●常见的知觉恒常性有:亮度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