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三章 教育的目的
关于教育的目的的相关因素及产生和发展
编辑于2020-03-28 12:20:58教育的目的
1. 教育的目的的含义
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提出教育目的: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狭义: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的总要求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上的具体要求
2.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区别
1. 教育方针
政治性概念 强调“办什么样的教育”“怎么样办教育”
1. 教育性质和教育方向
2. 教育目的
理论性术语、学术概念 强调“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
3. 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和根本原则
分类
教育目的(国家层面)
培养目标(学校层面)
课程目标(课程层面)
教学目标(教师层面)
宏观到微观 抽象到具体
3. 教育目的的功能
口诀:相机选空架
1. 导向
2. 选择
3. 激励
4. 调控
5. 评价
4. 影响教育目的的制订因素
政治经济文化(主要依据)
教育目的的性质
人的自身发展特点(重要依据)
制定者(教育理想)
5. 价值取向
1. 个人本位论
1. 孟子
2. 卢梭
3. 洛克
4. 夸美纽斯
5. 福禄贝尔
6. 裴斯泰洛齐
7. 罗杰斯
8. 马斯洛
9. 萨特
教育目的应顺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发 ,使得人的本性和本能的到发展
2. 社会本位论
1. 孔子
2. 孔德
3. 凯兴斯坦纳
4. 柏拉图
5. 涂尔干
6. 赫尔巴特
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 教育是国家事业,教育由国家统一管理 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
3. 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生活适应说)
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在没有什么教育目的
4. 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
1. 主张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2. 教育的目的要考虑人的身心发展各个要素
3.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理论
6. 我国的教育理论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的教育方知(1999)
1. 精神实质
1. 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 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 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 理论基础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3. 主要观点
1. 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分工
2. 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客观基础
3. 个人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
1. 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物质前提
2. 共产主义
变成现实的条件
3. 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
途径和方法
7. 五育之间的关系
1. 德育
灵魂和统帅、方向性的保证
2. 智育
前提和支持,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3. 体育
物质基础
4. 美育
动力作用
基本形态
1. 现实美(自然、社会、教育)
2. 艺术美
5. 劳动技术教育
8. 素质教育的内涵
两全、一性、两重点
1. 提高国民素质
根本宗旨
2. 面相全体学生
3. 全面发展
4. 个性发展
5. 培养创新精神、实践精神
重点
9. 学制
教育制度
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
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
1. 概念
学校教育制度
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
2. 形式的发展
1. 非正式(没有学校)
2. 正式非正规(有学校、没有学制)
前制度化教育
3. 正规教育(有学校、有学制)
主要标志: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
制度化教育
标志: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 学校”
非制度化教育
1. 针对制度化教育的弊端
2. 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
3. 库姆斯
4. 伊里奇主张非学校化
教育不应局限于学校围墙之内
3. 影响因素
1. 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
2. 社会制度
3. 人口状况
4. 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
5. 外国学制
4.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精英教育:15%以下 大众化:15%-50% 普及化:50%以上
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义务教育的年限延长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
终身教育体系构建
5. 欧美现代学制
现代学制产生于欧洲
双轨制:英国、法国、前西德
单轨制:美国
分支型:前苏联、我国
6. 我国学制的形成
壬寅学制(1902)
《钦定学堂章程》 颁布未实施
癸卯学制(1904)
1904 《奏定学堂章程》 正式实施 修业年限过长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壬子癸丑(1912)
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学制 男女同校
壬戌学制(1922)
“六三三学制”以美国为蓝本,沿用到解放初期
7. 我国现行的学制
层次上
学前教育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类别结构
基础教育
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
成人教育
特殊教育
学制类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二十字方针
1. 优先发展
战略地位
2. 育人为本
根本要求
3. 改革创新
强大动力
4. 促进公平
基本教育改革政策
5. 提高质量
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
两基本: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化社会 一进入:进入人力资源强国
从单轨制向分支型学制发展
10. 义务教育
1. 概念
以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 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
2. 特征
强制性
普遍性
免费性
3. 起源与发展
开端:1619年,德国
发展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提出了义务教育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规定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确立的标志
2006年、2015年分别进行了修订
4. 全纳教育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 教育民主化和教育全民化
2. 针对残疾儿童被排斥在主流学校之外
1. 普通学校应逐步地成为全纳性学校 2. 特殊教育学校逐步减少,并加强与普通学校的联系
教育平等
教育多样化
教育方针
5. 终身教育
保罗•朗格朗
终身性
全民性
广泛性
灵活性
实用性
人一生中各阶段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个人所受不同类型的教育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