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病理学知识点一目了然,简单易懂
建议收藏!病理学第二章重点内容思维导图,重点一目了然!包含第一节细胞的适应性反应,第二节细胞收到损伤的反应以及第三节细胞的修复反应。喜欢请点赞收藏!关注我,能持续获取优质导图哦。
医学生病理学第一章内容思维导图,重点一目了然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一节出血
破裂性出血
1.外伤2.心血管疾病3.心血管壁受侵蚀4.静脉曲张
漏出性出血
1.淤血和缺氧2.感染和中毒3.过敏4.维C缺乏5.凝血障碍
内出血
1.局部形成肿块——血肿2.血液聚积体内——体腔积血3.皮肤、粘膜、浆膜<2mm淤点 3-5mm紫癜 >5mm瘀斑
外出血
1.消化道:上呕血下便血2.呼吸道:咯血3.尿道:血尿4.鼻:鼻衄
第二节充血和淤血
动脉血多
炎症性充血:扁桃体发炎
减压后充血:大量放腹水,分娩
病理变化:红、热、轻度肿大
后果:促修复,高血压——破裂出血
淤血
静脉血多
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引起局部组织、器官,血管内含血量增多的现象
病理性变化:肿、紫(发绀)、冷
原因和结果
1.静脉堵塞——淤血性水肿
2.静脉受压——淤血性出血
3.静脉血液坠积——实质细胞损伤
4.心力衰竭——淤血性硬化
不引起实质细胞增生
慢性肺淤血
原因:左心衰
临床表现:呼吸困难,缺氧,湿啰音,急性期咳粉红色泡沫样痰(水肿液,红细胞)
镜下:可见心衰细胞(吞噬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
肉眼:肺褐色硬化(褐色+纤维化)不出现纤维素
慢性肝淤血
原因:右心衰
临床表现:颈静脉怒张,下肢水肿,肝肿大
镜下:淤血(红)+脂肪变性(黄)淤血缺氧导致
肉眼:槟榔肝
常见部位:小静脉和毛细血管
第三节血栓形成
在活体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形成固体质快的过程称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血栓
条件和机制
心血管内膜损伤
例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梗死区的心内膜,主动脉关闭不全等造成心血管内皮损伤,启动外源性和内源性系统引起血栓形成
血流状态改变
正常为层流,但因房颤,久病卧床,静脉曲张等疾病引起涡流,血小板进入边流而靠近血管壁,增加与内膜接触并黏附的可能,利于血栓形成
血液凝固性增高
例恶性肿瘤晚期,大面积烧伤,大手术后,高脂血症等疾病后,血液浓缩粘稠度增高,是血管腔阻塞
血栓形成过程
1.血小板黏附沉积与粘集形成血小板血栓2.血液凝固3.血栓体积不断增大,是血管腔堵塞
形态类型
白色血栓头部
常见于血流速度较快的瓣膜、心腔内和动脉内例急性风心病、二尖瓣边缘的赘生物主要以血小板和纤维蛋白构成
混合血栓体部
发生在血流缓慢,出现涡流的静脉里,又称附壁血栓和房颤血栓,由纤维蛋白网和网中的红细胞加血小板构成
红色血栓尾部
见于静脉内,肉眼为新鲜红色血栓,湿润,无粘连,易脱落,主要以红细胞和纤维蛋白构成
透明血栓
=微血栓主要见于休克患者最易引起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主要由纤维蛋白网(纤维素)构成
结局
1.软化、溶解吸收,脱落
血栓被纤维蛋白溶解酶和白细胞释放的蛋白溶解酶软化溶解
2.机化再通
机化:血管壁向血栓内长入的新生肉芽组织并逐渐取代血栓的过程 再通:血栓与血管壁出现裂缝,新生的血管内皮细胞长入并覆盖于裂隙表面,形成新的血管腔
3.钙化
静脉内钙化叫静脉石,动脉内叫动脉石
对机体影响
有利
1.止血和防止再出血2.防止细菌扩散
不利
1.阻塞血管
2.栓塞
3.心脏瓣膜变形:心瓣膜上的白色血栓机化后使瓣膜增厚变硬,从而使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进而导致心功能不全
4.广泛出血和休克
第四节栓塞
循环血流中出现不溶于血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 引起栓塞的异常物质交栓子(飞来横祸)
一、栓子运行途径 1.与血流方向一致2.交叉性栓塞3.逆行性栓塞(左心栓脑 右心栓肺静脉)
二、栓塞类型和影响
血栓栓塞 最常见
脂肪栓塞 常见于长骨骨折
羊水栓塞 胎膜破裂,羊水进入静脉,DIC最常见栓塞 病理依据肺血管内有角化上皮(羊水成分)
气体栓塞 潜水员病又称氮气栓塞,减压病
其他栓塞 细菌或肿瘤细胞团栓塞,
第五节梗死
动脉供血中断导致缺血缺氧而发生的坏死
一、形成原因
1.血栓形成 2.动脉栓塞 3.动脉受压 4.动脉痉挛
形成条件
1.侧支循环情况 老年人侧支循环较好
2.血流和心血管的功能状态
3组织器官对缺氧的耐受性 4-6分钟脑死亡
二、梗死的类型(根据含血量)
贫血性梗死
出血性梗死
三、梗死的区别 梗死灶形状跟血管分布有关,心(地图性) 肾(楔性或锥形倒三角形)肠(节段性)脑(液化性坏死)
溶栓最佳时间:发病6小时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