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说服课(黄执中)
黄执中说服课的笔记,说服,就是“我能造成改变,却不用造成伤害”,一种以非强迫(不愿强迫)的方式,就能产生改变(改变自己/他人)的力量。
编辑于2023-08-26 08:28:17 北京市说服课 (黄执中)
什么是说服
如何理解说服性话语
意见不同,如何让别人听我的
如果不会说服,要么让人痛苦,要么让自己痛苦
让人痛苦:伤害、威胁、消耗、勒索
让自己痛苦:回避、委屈、讨好、交换
说服,就是“我能造成改变,却不用造成伤害”
定义:
一种以非强迫(不愿强迫)的方式,就能产生改变(改变自己/他人)的力量
说服,既是说服他人,也是说服自己
广义:凡有意含,就有说服
如广告、标语···
狭义:针对冲突的解决技巧
为什么不用沟通解决问题?
遇到问题,只有处于劣势的一方才会大谈“咱们来沟通”
占便宜的一方,会想沟通吗?
冲突与权力 (东方出说服,西方出辩论)
权利在双方:谈判解决
买卖双方
权力在单方:说服解决
子女向父母要零用钱
当权力不对等的时候,说服是最好的选择
说服的关键:
不在于讲出更正确的道理
而在于让他听进你的道理(讲出让对方听的进去的道理)
权力在他方:辩论解决
法庭
说服谁
说服是要找到对象
分类,就是说服的开始
“把绵羊安置在右边,山羊在左边”
说服对象:
反对听众
抗拒:动感情
怀疑
中立听众
无感
支持听众
顺从:讲道理
投入:动感情
别以为不同意你,就是“反对听众”
面对信息时,每个人都倾向维持现状
(因此,改变每个维度都是困难的)
说服什么
一、 面对“反对听众”——削弱(抵抗)
如何削弱:
1. 道歉
道歉,本身就是一种说服 (因为,它需要“被接受”)
道歉的效力:主要在于“承担情绪”与“承诺改变”
1||| 承担情绪——道歉,有时比警察更有用
2||| 承担改变
找出对方的情绪点——道歉最难的地方
生气是第二情绪
生气是因为别的情绪所引起的 (因为人不会为了生气而生气)
人生气,是因为【羞耻、害怕、担忧、失望、委屈、困惑】
说出情绪,本身就是一种说服
道歉,不是因为谁有错,而是证明你能感知对方的难处
什么才是真正的换位思考?
“如果我是你,我会怎么做”——只能证明你比对方优越 (只做到了换位,而没有做到思考)
真正的换位思考:
“如果我是你,我会做出和你一样的事”
“如果我是你,我会有什么感觉”
感觉产生想法,想法导致行为
道歉,是换位思考的好机会(即,换位思考对方的感觉/我可以说出对方的什么情绪)
2. 辩护(易懂难精)
出现辩护的情况:
我没错
我不能错
基本策略: (只辩护,不攻击对方)
(1) 不是这样:否认指控
简单否认
根本没有这件事
区隔否认
有,但性质不同 (这件事情表面看起来一样,但实际上本质不一样)
(2) 都是这样:彼此扯平
拉低标准
天下乌鸦一般黑
合理反应
换作是你也一样
(3) 只能这样:无力控制
替罪羊
3. 转化
(1) 把“但是”改成“所以”
例子: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你们这堂课,怎么这么贵? 但是我们课教的好啊——是啊,所以我们老师才会这么拼命
但是——天平衡量标准/系统(衡量天平两边那个更重要)
所以——因果思维(这不是缺点,而是成本)
(2) 不规则动词
换了词语,就是换了脑袋
你是胆小,我是谨慎 你是自恋,我是自信 你是顽固,我是坚定 你是孤芳自赏,我是曲高和寡 你是厚脸皮,我是做自己
所有的词语,用在别人身上与用在自己身上的不一样,但含义是一样的
(3) 安慰与诠释
安慰与鼓励,也是说服(它不改变实施,而是改变诠释)
运用不规则动词,让对方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件事
将情景做重新的诠释
举例:
“我的生活糟透了” = 生活不该是这样 我可以过得更好(我值得被更好的对待) 我正在寻求力量(诉苦本身就是在寻求力量、帮助)
“我的生活没有意义” = 我的生活没问题
意义,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当意义不存在或问题被解决后,就没有意义了)
所有那些不得已,其实都是我想要 (如果这样也不行,那个也不行,对方的意思其实是“现在的情况就是最好的情况”)
二、 面对“支持听众”
增强
1. 激励(使对方从“顺从”到“投入”)
(1) (自主性难题)对方抉择时,你往往不在场——因此,要让他自己产生动力
例如:
好好念书!这对你将来有好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需求清单:
舒适、安全、归属、尊崇、证明;学习、美感、奉献 (低阶——高阶)
人们总认为别人需要的是低阶的,而不是高阶的。 人们总是认为自己会选高阶的,别人会选高阶的。
上价值
(2) 自我激励
改变来自渴望
2. 抵御
推销/传销
“预防针”的威力
(1) “提前引爆”(是指将听众心理的疑问提前说出来)
(2) “调整期待”
最简单的预防针:
有句话,我不知道该不该说
有句话,不知道刚讲不当讲
下面的话,你听了有可能会生气
你有空的时候(干····)好不好?
进阶预防针:
聊天时,当对方说了让自己不舒服的话的时候: 【我知道你应该不是这个意思,但你这样说,会让我忍不住觉得/会让我误以为】
(3) “隐形的第三者”
销售员最害怕:我要回去跟我(家人/朋友)商量一下
因此,提前询问是否有第三者做决定
有,介绍时,当做第三者在场
没有
当有“隐形的第三者”时,对方会将不方面开口的信息借由第三者的嘴巴说出来
3. 行动
听过很多道理,为什么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因为态度不需要成本(即,态度没有转化成行动)
(1) 不要试图说服别人“去做那些死人就能做到的事” (我们的大脑是听不懂“不”的)
告诉对方不要做什么,死人最擅长
告诉别人不要做什么 (如,不抽烟、不喝酒、不乱发脾气)
“不要想那头粉色大象”
如何不想粉色大象——告诉对方专心想企鹅
告诉别人要做什么(具体/专心做什么)
(2) 不要试图说服别人“去做那些他最需要改变的事”
专业教练为什么失败?(因为他们太专业了)
做讨厌的事情,业余者是撑不住的
拆解目标
如何拆解你的目标?
永远去做下一步,而不是最后一步
举例:
向别人推销时
拆解你的说服目标:除了买,他还有什么选项?
如何说服别人减肥?
挑一个最可能而非最重要的目标 (先坚持下来) 重点要放在他的下一步,而非最后一步
三、 面对“中立听众”
保持中立的三种情况:
无知中立:我不知道
冷漠中立:我不在乎
犹豫中立:我比不出
塑造
1. 告知-无知中立
情况:
纯粹无知:直接告知
略有所知:间接告知
不留声色的展现能力
什么是告知?
例如:
那个黄执中是不是史上最强的辩手?
知道
是
不是
不知道
纯粹无知——直接告知
“直接告知”与“间接告知”的区别:
用什么方式知道 比 知道了什么更重要
人喜欢自己得出的答案,而不喜欢被灌输的答案
2. 涉入-冷漠中立
(1) 创造需求:提出一个好问题
世上最值钱的问题:这件事,跟我有什么关系? (我为什么要付出我的“在意”)
如果想用三分钟教对方一件事 【你得花一分钟解释他为什么要听】
即,提出一个好问题
举例:
将“如何挑卫生巾”换成“男生为什么要学如何挑选卫生间”
学生为何要学品酒? (品酒不是关键,目的是为了锻炼我们的感官)
宜家也发明了一个好问题
柜子(收纳)跟我有什么关系? -我们帮您挽留心爱的事物,而不仅仅是整理的环境
(2) 延伸需求:假如这只是手段,那什么是目的?
延伸目的:试着把一切当成手段,把目的往后推一层
如果这只是手段,那什么目的?
举例:
消费者真正想要的不是电钻,而是墙上的洞 消费者真正想要的也不是墙上的洞,而是挂在墙上的画 消费者真正想要的也不是墙上的画,而是让墙壁不单调 (试着把一切当成手段,把目的往后推一层)
保险只是手段,我卖的不是保险,而是安全 安全也只是手段,我卖的不是安全,而是面对挑战的勇气(面对挑战的勇气)
罐头只是手段,我卖的不是罐头,而是简单 简单也只是手段,我卖的不是简单,而是笨老公的成就感
3. 比较-犹豫中立
(1) 找出标准
各有利弊,不知如何取舍? (努力找出更多优点,只会变得更难取舍)
有时候对方保持中立,不是不知道,而是知道的太多了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该相信哪一个呢?)
不是找出优点,而是找出比较标准
优势比较标准: (要“切战场”)
1||| 时间相关:优势只针对某段时间
2||| 场景相关:优势只针对某个情况
3||| 个人相关:优势只针对你这种人
举例
客户或老板总在下班前提需求,我可以拒绝吗?
(2) 认知减负
纠结时,听众最想听到的一句话:你刚才考虑的那一切都不重要
当两个选项针锋相对的时:跳出第三个截然不同的选择,会显得特别吸引人
怎么说服
改变的原理
自认优于平均水准
人之所以会被说服、会改变自己的想法、会被骗, 是因为他们每个人都觉得我才没有那么傻
你(人们)比你想象中的更容易受到影响
人们怎么看自己?
你认为自己的判断力是否优于同龄人?
你对诈骗手法的了解是否高于普通民众?
你的批判思考能力是否在平均水平之上?
相较于周遭朋友你的个性是否更独立?
你对团体操控的警觉是否比一般人更敏锐(如诈骗、传销)?
几乎每个人都自认为优于平均水准
粉红色泡泡
1. 模糊反馈
高反馈行为(没有误解空间)
如考试、赛跑、拳击···
低反馈行为(大量自我感觉良好)
如人缘、辩论、审美、幽默感···
2. 错误归因
外部归因(偶然的、不可控的)
避免用来解释“我的失败”与“别人的成功”
内部归因(稳定的、可控的)
避免用来解释“我的成功”与“别人的失败”
3. 强大的自我合理化
人所谓的理性,都是在为那粉红色的泡泡服务
抑郁症不是生活的更悲观,而是生活的更真实
没有人喜欢被改变
最强大的说服,就是“自我说服”
对于当事人而言,不是“我被说服了”,而是“我自己想通了”
每个人的看法都是他过去人生的总和
苹果很好吃=我这辈子吃苹果的体验都不错
说服,其实是胜负
所以,不是找个“让你说服他”的理由 而是找个“让他说服自己”的理由
基本三要素 (是在说我们在说服的时候,别人在我们身上看到了什么)
偷懒的大脑
认知捷径:你的大脑,每一刻都在找捷径
(1)
标签是一个典型的大脑偷懒的产物
(2)
(3)
一叶知秋
把经验放大使用
所谓“带着偏见标签的刻板印象”—— 简化信息、预先判断、放大经验
只要有60%的准确率,就是好捷径
只要一有机会,大脑就走捷径,而且你会以为那是思考后的结果
三要素:
1. 专业的感觉
(1) 触发与导航
你的大脑喜欢的不是专业,它真正想要的,是专业的感觉 (因为判断专业与否,其实很辛苦)
用一个你看不懂的词(如专业词汇)接一个你看得懂的结论
头衔、外表、口碑
(2) 细节、数字、习惯 (其实就是“深入、准确、自律)
细节:外行人不知道的细节
数字:(所谓专业就是准确)
首先,放进数字; 其次,把每个数字代表的意思解释出来;
例子:
习惯:流露出某个职业上长期培养的习惯
(3) 但如果你真的不够专业,怎么办?
时间(如 百年老店)
代价(你为了做某件事所付出的代价)
2. 诚实的感觉
服之以德=我相信你这个人(我接受你这个人)
给人诚实的感觉,让人觉得你是个好人
如何建立诚实的感觉? (如何让别人感觉出我是个好人?)
(1) “跳出立场”发言
(2) 坦诚缺陷
承认缺陷,就会让别人更相信我的优点是真的优点
(3) 利益一致
(4) 采取攻势
防守,只能避免扣分,但不能加分
不是日久见人心,而要主动出击
主动承诺并达成
人对事物的印象,主要来自几个高光时刻
3. 讨喜的感觉
(1) 感兴趣
相反,如果人们不喜欢你,你做什么他们都不会喜欢你
感兴趣,是让自己对对方感兴趣
你刚才说的这件事(是你主动说出的),我想知道的更多
让对方多说话,而自己表现出兴趣浓厚的样子
这才是让对方印象深刻的样子
(2) 聊失败
而现代的倒霉事就不要聊,以前的事过去了所以可以分享
(3) 找相似
共同之处,是找出来的,而不是碰出来的。
任何差异,层次一拉高就可以一样。
我们都一样,我们其实不一样
所以,一样或不一样其实是我们创造出来的
进阶技巧
1. 互惠法则
(1) 无法退还的礼物
群性的威力
你对我好,我就会有压力,所以我就要对你好
由于每个人都知道互惠法则的压力,因此人们就说那我不受你的好处,那我就不会有这个压力了。——因此互惠法则要送那些【无法被退回的礼物】
如信任、时间、人情
例如:
逛商场的时候,不想买衣服的时候就不希望别人跟在你旁边
(2) 这是额外为你做的
特殊性
他本来不同这么做 他可以做,可以不做,但他最终做了
针对性
是只为你做的
(3) 小心过度馈赠
大恩如大仇
2. 对比法则
(1) 没有对比,就看不到东西
购买的乐趣就在于“挑选”
和什么相比?
(2) 高球策略
拒绝/退让
责任感与满意度
对方拒绝我之后,我还能要什么?
让对方拒绝你之后,会有愧疚感,如果需要对方帮你,除了最终目标,还可以问另一个。
(3) 低球策略
是非题就是可以用Yes or No回答的问题
销售员,这个时候死都不会说价格
让顾客出价非常重要 (只要你出价,就相当于你拥有了这辆车)
只要到现场来了,销售就成功了一半
好的销售员最擅长的是“让你(对方)接受我的时间”,时间接受的越长,胜算越高
逐步升高承诺
人每一次都是和自己的前一次(前一步)作比较,而不是和第一步作比较 (每一次只会改变一点点)
人在低球的过程中做出的改变,是非常缓慢可是又非常明确的。 所以,你每一次超出底线的突破,其实都是下一次行动的起点。
所有追求刺激、乐趣,你看起来意外的、或者有意的那种突破底线,但凡你突破了,下一次直接从这里开始。
低球这个概念一旦开始了之后,就停不下来,只会想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如果不对一件事情零容忍,你对后面的事情挡不住) ——因此面对不好的事情只能是“零容忍”
3. 一致性原则
(1) 平衡三角
正正正、正正负:自我一致
负负负、负负正:自我矛盾
当陷入“自我矛盾”时候,就要进行修正
销售,重点不是在东西上,而是在人身上。 因此,销售会问“你是真心想要改变自己吗?”“你愿意做个学习者吗?”
(2) 做出承诺
1||| 主动承诺
例子
直接问:您愿意捐款吗?
开始之前问一句:您今天过得如何?
误区:
不能直接问最后的结果(目标)
人不喜欢被改变,不喜欢别人把话塞到我们嘴巴里
2||| 被动承诺
被动承诺,就是当对方意识到他刚刚的行为已经作出了承诺
即,你的行为已经作出了承诺
人的任何行为、动作都是一种选择,即使没有选择也是一种选择
例子:
好奇来看看
随便看看
不买,就看看
重点不在东西上,而在人身上
(3) 额外付出
过度付出——沉没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