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国际关系理论绿皮书(四、古典现实主义)
王帆老师的书,做的导图,第四章。字数:5600余字。需要整本书导图的可以去作品集找一下,便宜,一起来看吧!
编辑于2023-08-26 18:26:40 河南四、古典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的形成起于对理想主义的批判。《20年危机》卡尔,实现了国际关系理论由应然到实然的转变。 发轫于20世纪30年代,成型于40年代,50年代已经成为统治地位;代表人物:卡尔、摩根索(人性现实主义、传统现实主义、古典现实主义)、尼布尔、华尔兹(新现实主义)等。 冷战后:米尔斯海默(进攻性现实主义)、施韦勒(新古典现实主义)、
(一)核心观念:
1.卡尔的命题
(1)对权力重新重视
权力是国际政治运转不可或缺的要素,也是国家自保的必要工具;国际政治中的权力由军事力量、经济力量、支配舆论组成。
(2)道德相对主义
个人道德和国家道德要区分,国家以保全国家、维护国家利益为原则,外交政策从道德和权力中实现。
(3)利益冲突论
利益和谐论不切实际,国家间冲突持久存在。
卡尔是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开创者,其提出用实然视角进行研究,重新审视权力重要性
2.摩根索现实主义六原则
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集大成者。《国家间政治》研究领域广泛。
(1)人性论支配政治现实主义。
(2)权力界定利益是国际政治领域路标。(是理解外交的有力工具)
(3)权力界定利益的普遍适应性(利益是政治行为的唯一永存标准)
(4)政治现实主义明白政治行动的道德意义(道德原则不具有普遍意义)
(5)特定国家道德愿望不等于普天之下适用法则(不同国家道德要求也不同)
(6)现实主义与其他学派差异是真实、深刻的。
3.人性说
持悲观态度,也是其逻辑原点。认为对人性的悲观源自生命的尊重,对战争的担忧。
4.无政府状态说
前提假设是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霍布斯),国家安全是国家首要利益;安全困境不可避免。
5.国家说
国家是最重要的国际行为体;国家是理性的(争议点:高估了政策的科学性,低估了国内政治较量对理性的削弱);国家是单一行为体(争论点:忽视了国内多元的情况)。
6.权力斗争说
国家为了安全会不得不卷入权力斗争中;现实主义认为权力主要是物质性权力,军事权力为首要;增强权力途径为增强自我实力以及结盟;权力斗争是权力相互限制的一种方式,也会受到国际道义、世界公众舆论和国际法的限制作用。
7.道德相对主义
不存在普世性的国际道德;卡尔认为国际道德不充分的原因是国际中平等原则的没有实施以及整体利益高于局部利益;摩根索认为权力和道德可以共存,道德可以限制权力滥用;需要在权力与道德中共建良好世界秩序。
(二)现实主义评价及其发展
对现实主义评判的评价:很多是局部批判上升为整体批判
1.理论前提:无政府状态
评判方向:无政府状态的单一性问题、抽象极端化、合作难易问题
新自由制度主义认为无政府状态并非丛林状态,国际制度发展可以缓解其对抗性,合作是有可能的。
建构主义认为无政府状态虚无缥缈的,是国家造就的。
2.内在逻辑:国家中心论
批评原因:国际关系发展,国家对国内控制及国际影响都相对下降
新自由制度主义认为国家并非唯一行为体,其重要性也被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削弱
新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中心论忽视了国家阶级性,过高抬高了国家地位
3.权力观特别是权力与安全关系
内部:摩根索认为权力是目的,本身等于安全;华尔兹认为权力实现安全的手段。
4.其他方面:道德规范的轻视,国际关系变迁性的忽视
现实主义评价:对国际关系有很强的解释力,影响深远仍现实主义为最,有强大的结构选择、简化的理论魅力、严谨的逻辑推演;冷战后现实主义有了新的发展。
权力学说
(一)社会科学中的“权力”研究
马克思·韦伯“权力是一个人将其意志强加于他人之上的能力”,体现了权力的强制性、支配性与不对称性特点; 罗素也对权力有较为散乱的描述; 丹尼斯·朗认为1.权力是对外产生效果的事件或动原;2.要将“权力”和“影响”区分开,防止权力神化;3.权力三种属性(广延性、综合性与强度);表现为四种(武力、操纵、说服、权威);(权威也做了细致区分)。朗对权力的研究系统全面。 斯蒂芬·卢克斯认为权力分为一维、二维、三维权力,是一种激进的权力观点。 苏珊·斯特兰奇的结构性权力及约瑟夫的软权力也对权力研究做出贡献
(二)现实主义中的权力
1.物质性权力
现实主义的权力观是一种物质性权力,整体上体现了一种超强的物质主义;卡尔三种权力构成前两种是物质性,后一种也是为了前两种服务,摩根索认为道德对权力的制约也是为了更好发挥权力作用。
这种物质性权力来源于国际无政府状态,国家为了自我保全必须拥有权力,尤其是物质性权力。
2.摩根索的国家权力
权力是人控制他人思想和行动的权力,个人意识有可能转嫁到集体身上;国家权力一定意义上理解为个人权利聚集,民族主义成为纽带。
九个方面构成国家权力 (自然、工业、人民、能力)
1.地理 2.自然资源(主要是粮食、原料)
3.工业能力(就是潜在权力转化的能力) 4.战备(技术、领导才能、武装力量)
5.人口 6.民族性格 7.国民士气(支持政府政策的程度)
8.外交素质(人员和制度) 9.政府素质(平衡能力和获取支持能力)
3.国家权力评估
对权力进行评估是外交决策重要环节
(1)克莱因国际方程
Pp=(C+E+M)Í(S+W) Pp是确认的权力 C是国家基本实力满分100分(人口50分+领土50分) E是国家经济实力(GNP+能源+关键非燃料矿物+工业生产能力) M是军事实力(战略核力量+常规力量) S是国家战略 W是贯彻国家战略的意志
不仅考虑了物质性方面,也兼顾了战略意志类精神力量作用,也关注战略运筹、效率等
(2)兰德公司国家实力评估
国家实力由国家资源、国家绩效、军事能力组成;国家资源主要是物质性力量,国家绩效是内外限制下国家政策运作能力;
实现了物质性权力和效能的结合,但评估困难,难以验证。
(3)黄硕风综合国力模式
物质力:资源、经济、科技、国防
精神力:政治、文教、外交
反映了综合国力动态系统的特点,包含了人力、硬力、软力、潜力、转化力
4.权力周期论
一些学者认为权力变迁推动霸权兴衰更替。 保罗·肯尼迪发现帝国权力扩张导致付出成本高于回报,从而衰落; 罗伯特·吉尔平认为国家权力扩张存在边际递减现象;
权力存在不可避免内在扩张性,扩张也有衰竭的宿命,即权力周期论; 乔治·莫德尔提出霸权周期理论,即大的全球战争开始一个霸权周期;成为霸权国的条件四条:一是安全保障的岛国或半岛国,二是有世界整体一半以上海军,空军力量也很重要,三是有强大的主导经济;四是国内政治的开放性和稳定性。
(三)现实主义权力观的当前挑战
现实主义权力观两大特点:一是权力主体的国家性,二是权力性质的物质化。
1.国家的总体权力并不能完全转化为国际竞争中的国家权力。国家对权力的控制也逐渐下降,国家的权力流散是真实的。
2.软权力淡化硬权力。奈认为的软权力三部分:对他国吸引的文化、国内外遵循的政治价值观、合法和享有道德权威的外交政策。
3.权力政治的道德缺失。现实主义权力观不否认道德对秩序建构和维持的作用,甚至认为时机成熟时可以成为秩序的基础。
地缘政治学
概念:研究地理与政治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学说,揭示地理环境与国际政治权力之间有机联系。
拉祖瓦耶夫
1.地缘政治强调了地理和政治的关系
2.地缘政治学推广到国家间竞争的内容和原因中
3.地缘政治学反映了外交政策的工具,成为国家政策的可能性优先权
亚里士多德
人和环境密不可分,受到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孟德斯鸠、让·博丹
气候条件对民族性格影响深刻,从而影响外交政策(寒带人懒散,需要法律;热带人自由,缺少组织)
中国的地缘政治学
孙子兵法中论述地理与战争关系
(一)马汉的海权论
美军少将马汉是海权论首创者,重视海军海洋对国家权力的影响。 《海权对历史的影响》、《海军战略》等
1.核心是制海权。制海权是指国家控制航海活动的能力;获取制海权三要素:海军、海上贸易、海上交通线控制。 同时和六要素密切相关:理想的地理位置(中央岛屿、近贸易道、海军基地);好的地形(海岸线长度,国家耕地富足);国土面积(攻防难易);人口数量;国民性;政府政策。
2.海权论主要研究帆船时代海战,指出基本原则就是制海权。
3.评价:马汉的海权论实质上是一种零和的海权思想;制海权是控制海洋而非利用海洋,是海洋私有化;对他国发展海军会十分紧张,影响国际关系。
(二)麦金德的陆权论
1904年《历史中的地理学枢纽》中提出著名的陆权理论。书中主要观点是统治东欧就能主宰心脏地带,就能主宰世界岛(欧亚非大陆),就能控制世界。
世界岛存在六大地带:心脏地带、季风沿海地带、南亚及东南沿海地带、欧洲沿海地带、撒哈拉沙漠地带、阿拉伯半岛。
麦金德认为陆海实力的较量是世界历史主线。但实际上麦金德过度强调了地理的支配租用。
(三)空权论
意大利军官杜黑认为飞机出现改变战争形式,其学说流传下来。 1942年塞维尔斯基认为北美空中控制区是拉美,苏联空中控制区是南亚、东南亚、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两个控制区重叠的部分是决定性地区;北极航线对美苏都很重要。 空权论的问题:缺乏独立性,空权论都只是表明了空军作为前期轰炸的作用,主要解决还要靠陆军;单纯的空权论不能决定国际竞争的进程。
(四)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
背景:自古而今边缘地带是列强争夺场所和战争主战场。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斯皮克曼《和平的地理学》得出谁控制边缘地带谁就统治欧亚大陆,就掌握世界命运。 评价:边缘地带学说被认为是海权论、空权论和陆权论的综合、修改和发展;边缘地带学说难逃官方化宿命,对美国军事外交政策做出很大影响。
(五)地缘政治未来发展和评价
1.因地缘政治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被贴上“国家对外安全战略”的标签,甚至被贬义化;2.地缘政治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技术性、国别性、二元性、对抗性等特点; 3.技术发展水平决定地缘政治视野;4.地缘政治的国别性体现了地缘政治作为一门学科的普世性有所欠缺;地缘政治的空间性是地缘政治生命所在,彰显新领域权力的重要性;5.传统地缘政治在国际关系中形成了许多极富地缘色彩的中观理论; 中国的地缘政治学研究应超越西方传统的对抗思维,突破陆海分离观念,融合地缘关系的刚柔因素;进行整体研究、综合研究和互动研究。
均势理论
(一)均势的理解
摩根索《国家间政治》
1.均势有必然性。国家追逐权力,维护或推翻现状,必然会出现维持或打破均势的情况。
权力均衡的四种意思
(1)寻求某种态势的政策
(2)实际存在着的态势
(3)近乎均等的权力分配
(4)任何类型的权力分配
2.均势有普遍性。均衡和平衡区别不大,甚至是美的代表。
厄恩斯特·哈斯
均衡有八种解释
1.力量分布;2.一种平衡或平衡过程;3.霸权或霸权诉求;4.协调权力的稳定及和平;5.不稳定战争;6.一般的权力政治;7.历史的一种普遍规则;8.一种系统及政治制度者指南。
英国学派
1.均势在国际社会中自动生成
2.均势作为规律经常出现
3.马丁·怀特归纳为五点
(1)权力的均匀分布;(2)权利应当均匀分布的原则,这个原则具有超凡活力和多变性,往往作为政策出现;(3)均势的易变性;(4)均势的维持,大国具有特殊作用;(5)国际政治中固有导致权力均匀分布的倾向,均势是一种政治规律。
中国学者
倪世雄
一种力量均衡;斗争中的一种特殊稳定状态;国际关系的特殊手段;一种特殊政策。
也有学者认为分为状态、体系、政策三个层面。
概念
均势是一种国际权力分布的状态,但国际力量增长不平衡,均势总是“脆弱平衡”的打破和再建中,因此国家特别是大国将其作为一种外交政策开展,甚至奉为国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二)均势的类型
摩根索根据均势形成方式
1.直接对抗模式
两国之间零和竞争
2.竞争模式
争取第三国而相互竞争和消耗
赫尔德·布尔
1.区分简单均势和复杂均势;前者是大国之间均势,后者是三个及以上的均势。
2.区分整体均势和局部均势;前者是国际社会中不存在主导国家,后者是地区的均势或体系中部分的均势。
3.区分主观均势和客观均势;主观均势提供意愿,客观均势提供实力。
4.区分偶发均势和人为均势;偶发均势不是当事方有意促成的,认为均势是至少一方政策的产物。
莫顿·卡普兰认为均势是国际政治六种平衡的一种
均势也可以作为一种外交政策属性。但现实情况的复杂性使均势具有复合性,很难泾渭分明。
(三)均势的内在机理
摩根索认为四种方式实现均衡
分而治之;补偿原则;军备;联盟。也就是增强自身,减弱对方。
莫顿·卡普兰认为均势的条件
1.采取行动,宁愿谈判而非战争;2.宁肯战争不能放弃增强实力机会;3.战争以不消灭国家为限;4.反对联盟内一方对另一方的支配权;5.对主张超国家组织原则行为体进行限制;6.允许战败方重新进入系统成为伙伴,或增加新伙伴。 卡普兰的理论有权利追求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矛盾。
西方学者认为均势内在机理在于
国际政治的无政府状态拒绝任何一国处于霸权对其他国家形式支配权,因其违背了大多数国家利益,因此制衡出现。
反思
1.古典均衡理论基于人性善恶判断;2.国际关系中制衡的门槛使均势是艰难复杂的;3.不同权力结构中,不同主导生成机制起作用。
(四)软均势——均势理论的新发展
概念:不直接挑战单极领导的军事优势,迟滞(delay)超强权力使用,使其成本增加。
方式:运用国际制度、经济政策、对中立地位的严格解释等非军事手段影响单极国的军事行动。
(五)均势理论的评价
是现实主义国际关系重要组成部分。
1. 对道德性的批评,均势中小国利益经常忽视,被认为是大国的游戏
2.摩根索认为均势三个主要缺点:不确定性(权力的计算)、不现实性(权力均衡无法实际应用,国家最终还是权力最大化)、功能不足(缺乏共同道德观念束缚)
3.对平衡者的批判。均势的形成需要平衡者的身份存在,缺少平衡者也就缺少均势的条件。
4.均势的作用
布尔认为三个历史性作用(1)国际体系整体均势存在,防止出现帝国;(2)局部均势存在,防止地区主导国家影响国家独立;(3)整体均势和局部均势的存在,为制度发挥作用提供条件。
5.马丁·怀特认为均势只是一种结果,国家关系的稳定更需要制度供给而非权力均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