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1.呼吸系统体格检查(1)
医学/诊断学/呼吸系统体格检查,内容包含体格检查概论、体格检查基本方法、胸部体表标志、胸部视诊、病例、听诊、叩诊、胸部触诊。
编辑于2023-08-28 21:42:35 北京市1.呼吸系统体格检查
一、体格检查概论
体格检查顺序
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一般情况检查:发育、营养状态、面容、表情、体位、神志、步态、皮肤、淋巴结等情况 头、颈、胸、腹、脊柱、四肢和神经系统 生殖器、肛门和直肠
二、体格检查基本方法
视诊 (Inspection) 触诊 (Palpation) 叩诊 (Percussion) 听诊 (Auscultation) 嗅诊 (Olfactory examination)
(二)触诊palpation
手指指腹——触觉 掌指关节部掌面皮肤——振动 手背皮肤——温度
触诊方法
1.浅部触诊法
2.深部触诊法(2cm以上)
深部滑行触诊法 双手触诊法 深压触诊法 冲击触诊法
(三)叩诊
直接叩诊法
间接叩诊法
指指叩诊法
肝区、肾区叩击痛
叩诊音
1.清音:正常肺部叩诊音。 音调较低,音响较强,振动持续时间较长,音响不甚一致的非乐性音
2.浊音:叩击被少量含气组织覆盖的实质脏器时产生,叩击心或肝被肺的边缘所覆盖的部分,病理状态下如肺炎(肺组织含气量减少)。 音调较高、音响较弱、振动持续时间较短的非乐性叩诊音
3.过清音:见于肺组织含气量增多、弹性减弱时,如肺气肿。 (介于鼓音与清音之间,音调较清音低,音响较清音强) 4.鼓音:叩击含有大量气体的空腔器官时出现。正常见于左下胸的胃泡区及腹部;病理情况下,可见于肺内空洞、气胸、气腹等 (与清音相比音响更强,振动持续时间也较长) 5.实音(重浊音、绝对浊音):叩击肌肉、实质脏器如心或肝时即为实音。 在病理状态下,见于大量胸腔积液或肺实变等。 (音调较浊音更高、音响更弱、振动持续时间更短)
(四)听诊
(五)嗅诊
⑥尿液:氨味-膀胱炎 ⑦呼吸味:酒味-醉酒.大蒜味-有机磷,烂苹果味--酮症酸中毒 ,氨味--尿毒症
三、胸部体表标志
(一)骨骼标志
1.胸骨上切迹 2.胸骨柄 3.胸骨角又称Louis角:左右第2肋软骨连接,为计数肋骨和肋间隙顺序的主要标志。胸骨角还标志支气管分叉、心房上缘和上下纵隔交界及相当于第4或5胸椎的水平。 4.腹上角:又称胸骨下角。 5.剑突 6.肋骨 7.肋间隙 8.肩胛骨 9.肩胛下角:肩胛下角可作为第7或第8肋骨水平的标志,或相当于第8胸椎的水平。此可作为后胸部计数肋骨的标志 10.脊柱棘突:第7颈椎棘突最为突出 11.肋脊角:为第12肋骨与脊柱构成的夹角。其前为肾脏和输尿管上端所在的区域
(二)垂直线标志
1.前正中线 2.锁骨中线 3.胸骨线:沿胸骨边缘 4.胸骨旁线 5.腋前线 6.腋后线 7.腋中线 8.后正中线 9.肩胛线:通过肩胛下角
(三)自然陷窝和解剖区域
1、腋窝 2、胸骨上窝 3、锁骨上窝 4、锁骨下窝 5、肩胛上区:(左、右)为肩胛冈以上的区域,其外上界为斜方肌的上缘。相当于上叶肺尖的下部。 6、肩胛下区:(左、右)为两肩胛下角的连线与第12胸椎水平线之间的区域。 7、肩胛间区:(左、右)为两肩胛骨内缘之间的区域。 8、肩胛区
(四)肺和胸膜的界限
肺界
肺尖
肺下界
前胸部肺下界始于第6肋,向两侧斜行向下,锁骨中线处达第6肋间隙,腋中线处达第8肋间隙,肩胛线处位于第10肋骨水平
“四角、四凹、四区、七线”
“四角”:胸骨角、腹上角、第7颈椎、肩胛下角 “七线”:、前正中线、锁骨中线、腋前线、腋中线、腋后线、后正中线、肩胛线
四、胸部视诊
(一)胸壁
静脉 皮下气肿(捻发感、握雪感) 胸壁压痛 肋间隙(注意有无回缩或膨隆) 回缩:吸气时回缩,提示呼吸道阻塞 膨隆:大量胸腔积液、张力性气胸、严重慢阻肺患者用力呼气时
(二)胸廓、胸围
大致对称 成年人前后径较左右径为短 (比例约为1:1.5) 小儿和老年人前后径略小于左 右径或几乎相等
桶状胸:见于慢阻肺、矮胖体型、老年人
(三)乳房
乳头位置:锁骨中线第4肋间隙(儿童、男性)
(四)呼吸运动
呼吸运动是借助膈肌和肋间肌的收缩和松弛来完成
类型
腹式呼吸——男性、儿童 膈肌运动为主 胸式呼吸——成年女性 肋间肌运动为主 病理情况——胸式呼吸减弱:肺炎、胸膜炎、胸壁疾病 腹式呼吸减弱:大量腹水、腹膜炎、腹腔巨大肿瘤
呼吸困难
吸气性呼吸困难 上气道梗阻 三凹征
上呼吸道部分阻塞患者,因气流不能顺利进入肺,故当吸气时呼吸肌收缩,造成肺内负压极度增高,从而引起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向内凹陷
呼气性呼吸困难 下气道梗阻 支气管哮喘 COPD
混合性呼吸困难 大面积肺组织或胸膜病变 重症肺炎
(五)呼吸频率
正常呼吸频率 12-20次/分 ; 新生儿约44次/分 呼吸过速 R>20次/分 发热、疼痛、贫血、甲亢、心衰 呼吸过缓 R<12次/分 麻醉剂或镇静剂过量、颅内压增高 呼吸深度的变化 呼吸浅快 肺部疾病,如肺炎,胸腔积液,气胸,呼吸肌麻痹,腹水等等 呼吸深快 严重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深快、深长呼吸,又称 Kussmaul呼吸
(六)呼吸节律
正常:均匀而整齐
潮式呼吸(陈-施呼吸)(Cheyne-Strokes )
特点:不同呼吸深度的周期性变化,并与呼吸暂停交替出现:浅慢-深快-浅慢-停 机制 :呼吸中枢兴奋性降低 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颅内压增高、某些中毒
间停呼吸,又称比奥(Biots) 呼吸
特点:呼吸与呼吸暂停交替出现,呼吸比较有规则 机制 :呼吸中枢兴奋性降低 常见:脑膜炎、颅内压增高、某些中毒、临终前
子主题
叹气样呼吸
正常呼吸频率中插入一次深大呼吸多为功能性改变 见于神经衰弱、精神紧张或抑郁
八、病例
支气管哮喘
体征: ü视:呼气性呼吸困难,端坐位,紫 绀,胸廓饱满, 呼吸运动下降 ü触:语颤降低,呼吸运动降低 ü叩:过清音 ü听:双肺满布哮鸣音
症状: ü多发生于青少年,常有家族史; ü诱因:接触过敏原或感染因素; ü发作性胸闷气短、呼气性呼吸困难; ü缓解前常咯出痰液。
慢阻肺
体征 视:桶状胸,肋间隙增宽,呼吸运动减弱; 触:语颤降低,呼吸动度降低; 叩:过清音,肺下界下降,移动度降低; 心浊音界变小,肝浊音界下移; 听:肺泡呼吸音减弱,呼气延长,双肺底湿性啰音
症状 慢性咳、痰、喘——因感染而加重 多见秋末、冬季、初春
气胸
u病因: Ø外伤 Ø支气管、肺部疾病:慢支、肺气肿、肺结核等 Ø医源性:胸腔穿刺、针灸、纤支镜 u症状 Ø诱因:持重物、屏气、剧烈运动或咳嗽 Ø胸痛 Ø呼吸困难 Ø严重病人出现烦躁不安,大汗淋漓,虚脱,发绀甚至呼吸衰竭等
胸腔积液
Ø症状(依病因、积液量和速度及性质不同而异) • 少量积液(<300ml) 症状多不明显,但少量炎性积液以纤维素性渗出为主者可有干 咳、 胸痛,于吸气时加重。 • 大量积液:呼吸困难
七、听诊
听诊顺序:从肺尖开始,自上而下 前胸—侧胸—背部 左右对比 上下对比
听诊内容
1.正常呼吸音
(1)气管呼吸音
(2)支气管呼吸音
• 机制:吸入的空气在声门、气管或主支气管形成涡流所产生 的声音 • 特点:似抬舌后经口腔呼气时所发出“ha”的音响 吸气相<呼气相(1:3) 呼气音响,音调高 • 分布:胸骨上窝、背部第6、7颈椎及第1、2胸椎(胸骨 柄前后)
(3)支气管肺泡呼吸音
(4)肺泡呼吸音
• 机制:空气在细支气管和肺泡内进出移动的结果 肺泡弹性的变化和气流的振动是肺泡呼吸音形成的主要机制 • 特点:叹息样或柔和吹风样的“fu-fu”声 吸气时较呼气时音响较强,音调较高,时相较长 • 分布:大部分肺野
2.异常呼吸音
3.啰音
湿啰音(水泡音)
机制: 1)吸气时气体通过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形 成的水泡破裂所产生的声音。 2)小气管壁因分泌物粘着而陷闭,当吸 气时突然张开重新充气所产生的爆裂音。
湿啰音的特点: Ø断续而短暂,一次常连续多个出现 Ø吸气时或吸气末较为明显 Ø部位较固定 Ø大小湿啰音可同时存在 Ø咳嗽后可能会减轻或消失
分类
按呼吸道管腔大小和腔内分泌物多少: ü粗湿啰音-大水泡音 ü中湿啰音-中水泡音 ü细湿啰音-小水泡音 (特殊:肺纤维化时:Velcro啰音) ü捻发音
捻发音
常提示肺实质的病变,如肺泡炎症,见于大叶性肺炎的充血期与消散期 及肺结核等;肺充血和肺水肿的初期;肺膨胀不全,但肺泡尚未完全阻塞 时。此外,也见于毛细支气管炎,也可见于正常人
干啰音
机制:由于气管、支气管或细支气管狭窄或部分阻塞, 空气吸入或呼出时形成湍流产生的声音。
干啰音特点: ü持续时间较长 ü带乐性的呼吸附加音,音调较高 ü吸气呼气时均可闻及,但以呼气时明显 ü部位不固定,易变性
干啰音分类: ü高调干啰音—哨笛音/哮鸣音(较小的支气管和细支气管) ü低调干啰音—鼾音(气管或主支气管
临床意义: ü双侧性—支气管哮喘、慢支、COPD、心源性哮喘 ü局限性—支气管结核、肿瘤
4.语音共振
语音共振增强:肺实变 肺内有空洞 语音共振减弱:胸腔积液 肺气肿等
5.胸膜摩擦音
常见病因:纤维素性胸膜炎、肺梗死、胸膜肿瘤、尿毒症
六、叩诊
(一)叩诊方法
1. 前胸:胸部稍向前挺,从锁骨上窝开始,然后沿锁骨中线、腋前线自第 一肋间隙从上往下逐一肋间隙叩诊 2. 侧胸壁:举起上臂置于头顶,自腋窝沿腋中线、腋后线叩诊 3. 背部:向前稍低头,双手交叉抱肘,自肺尖开始,沿肩胛线叩诊
(二)影响叩诊的因素
(三)叩诊音分类
(四)正常胸部叩诊音
肺界的叩诊
肺上界:肺尖的宽度
ü检查方法:自斜方肌前缘中部先向外再向内叩诊,两个由清音 变浊音之间的点的宽度,为肺尖的宽度,正常为4-6cm,称为 Kroning峡。 ü意义: 缩小:肺结核;增宽:COPD
肺前界 心脏的绝对浊音界 增大:心脏扩大、心包积液等 减小:慢阻肺
肺下界 锁骨中线 第6肋间隙 腋中线 第8肋间隙 肩胛线 第10肋间隙 降低:慢阻肺、腹腔内脏下垂 升高:腹腔内压升高 膈肌麻痹
肺下界移动范围:6-8cm
(五)异常叩诊音
• 浊音或实音:肺炎、肺不张、肺肿瘤、胸腔积液等 • 过清音: 肺气肿 • 鼓音: 空洞性肺结核、肺囊肿、液化了的肺脓肿 • 浊鼓音: 肺不张、肺炎充血期或消散期、肺水肿
五、胸部触诊
(一)胸廓扩张度
(二)语音震颤
机制
声带震动产生声波,起源于喉部,沿气管、支气管、肺泡,传 到胸壁引起共鸣运动
方法
语音震颤减弱
肺泡内含气过多 支气管阻塞 大量胸腔积液和气胸 胸膜显著增厚粘连 胸壁皮下气肿
语音震颤增强
肺实变 大叶性肺炎 肺梗死 肺内潜在空洞 肺结核 肺脓肿
(三)胸膜摩擦感
子主题
机制:急性胸膜炎时,纤维蛋白沉着于两层胸膜使其变得粗糙,呼吸时脏壁两层胸膜相互摩擦,犹如皮革相互摩擦的感觉
病因:胸膜炎(干性),当出现胸腔积液时,两层胸膜分离,胸膜 摩擦感消失。在积液吸收过程中摩擦感可再次出现。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