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药-理论基础1-7章
中药-理论基础1-7章,前期理论知识的简短概括总结
组成:祛湿药。 治证:水湿病证。1、湿邪特点:重浊粘滞,易困气机,易伤阳气,向下,病程长,难愈。2、与脏腑关系:肺主气,通调水道—调水在肺脾主运化—制水在脾(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肾主水—主水在肾其次与膀胱三焦气化失常,水道不通有关。3、治水湿大...
这是一篇关于01解表药的思维导图,包括:1.性能特点;2.功效主治;3.分类;4.使用注意。
这是一篇关于中药开窍药的思维导图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剂量与用法
1.药物方面
有毒无毒
有毒:逐渐加量,中病即止
无毒:用量变化幅度可稍大
药材质地
质轻者用量宜小;质重者用量宜大
干品用量宜小;鲜品用量宜大
药物性味
作用温和、药味较淡,用量可梢重
作用强烈、药味较浓,用量则宜轻
药材质量
质优者,用量无须过大
质次者,用量可大一些
贵重药材
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应尽量少用
2.应用方面
方药配伍
单味药使用比复方中应用剂量要大
复方中,主要药物比辅助药物用量大
用药目的
用药目的不同,同一药物的用量可不同
剂型
同样的药物入汤剂比入丸散剂的用量要大
5.应用形式
汤、丸、散、膏、丹
4.自然环境方面
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
3.患者方面
年龄体质
老人、小儿及体质虚弱者,要减少用量
成人及平素体质壮实的患者用量宜重
病情
病情轻、病势缓、病程长者用量宜小
病情重、病势急、病程短者用量宜大
性别
对于一般药物,男女用量区别不大
女子一些特殊时期,药物用量需要斟酌
职业、生活习惯的差异
配伍七情/禁忌
配伍禁忌
十八反
本草明言十八反 半蒌贝蔹芨攻乌 藻戟遂芫具战草 诸参辛芍叛藜芦
①乌头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 ②甘草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 ③藜芦反人参、西洋参、南沙参、北沙参、玄参、丹参、党参、苦参、细辛、芍药
①乌头就有川乌头和草乌头,还有附子; ②瓜蒌就有瓜蒌壳、瓜蒌仁、全瓜蒌、瓜蒌根; ③贝母有川贝母,有浙贝母; ④大戟有京大戟、红大戟; ⑤芍药有白芍药和赤芍药。
十九畏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①硫黄畏朴硝(芒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 ②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牙硝(芒硝)畏三棱; ③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官桂(肉桂)畏赤石脂;
证候用药禁忌
使用注意
妊娠禁忌
禁用药:剧毒之药、药性峻猛之药、堕胎作用强之药
慎用药:活血祛瘀、行气药、攻下药、温里药中的部分药
服药饮食禁忌
生冷、油腻、腥膻、刺激性(辛辣/硬)
增毒
相反
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或副作用(助攻对面)
十八反,十九畏
减效
相恶
夺我之能也(硬控击飞)
减毒
相畏
受彼之制也(被它药虚弱)
相杀
制彼之毒也(虚弱它药)
增效
相须
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1+1>2)
相使
一主一辅(AD+辅助)
单行
单用一味药治疗单一疾病
升降浮沉/四气/五味
酸收(阴)
能收能涩
收敛(止汗/止咳)、固涩(止泻/止尿/止带)
忌:大多能收敛邪气;凡邪气未尽之证慎用
苦坚(阴)
能泄能燥能坚
能泄(火热/气逆/大便)、能燥、能坚(坚阴)
忌:大多能伤津、败胃;津伤及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使用
甘缓(阳)
能补能和能缓
补益、和中、调和药性、缓急止痛
忌:大多滋腻碍胃,令人中满;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
辛散(阳)
能散能润能横行
发散、行气、行血
忌:大多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
咸软(阴)
能下能软坚
泻下通便、软坚散结
忌:不宜多食,高血压动脉硬化者尤当如此。有的咸味药(芒硝)伤脾胃故脾虚便溏者慎用
Tips:咸走血
淡(阳)
能利窍能渗泄
渗湿利小便
忌:大多能伤津液;凡阴虚津亏者慎用
寒凉
减轻或消除热证
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痰热、清心开窍、凉肝息风
温热
减轻或消除寒证
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元、回阳救逆
沉降
主下行、向内;有潜阳、降逆、收敛、清热、渗湿、泻下作用
味属酸、苦、咸;性属寒凉
质地沉重的矿物及贝壳类药物(苍耳独升)
升浮
主上行、向外;有升阳、发散、催吐作用
味属辛、甘;性属温热
质地轻的花、叶类药物(旋覆独降)
常用道地药材
东北
人参、细辛、五味子
甘肃
当归
宁夏
枸杞
山西
党参
河南
地黄、山药、牛膝、菊花(四大怀药)
山东
阿胶
浙江
浙八味
江苏
薄荷、苍术
云南
田七
广东
砂仁
广西
肉桂、田七
四川
黄连、附子、川芎、川贝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