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护理学——小儿肺炎
小儿肺炎分类,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健康指导
编辑于2020-05-05 20:43:08小儿肺炎
分类
病理分类
支气管肺炎
婴幼儿多见
大叶性肺炎
间质性肺炎
病因分类
感染性肺炎
病毒性、细菌性、支原体性、衣原体性、真菌性、原虫性肺炎
非感染性肺炎
吸入性、坠积性肺炎等
根据病程分类
急性肺炎(病程<1个月)
慢性肺炎(病程>3个月)
迁延性(病程1~3个月)肺炎
根据发生肺炎的地区分类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 指患儿在医院外或住院48 h内发生的肺炎
院内获得性肺炎(HAP)即住院48 h后发生的肺炎。
根据病情分类
轻症肺炎(主要为呼吸系统表现)
重症肺炎(除呼吸系统受累外,其他系统也受累,且全身中毒症状明显)
根据临床表现典型与否分类
典型性肺炎
由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杆菌、流感嗜血杆菌、大肠杆菌等引起的肺炎。
非典型性肺炎
由肺炎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病毒性等所致肺炎等。
病因
病原体
细菌
以肺炎链球菌多见,其次为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病毒
最常见的为呼吸道合胞病毒,其次为腺病毒、流感病毒等。
易感因素
①小儿下呼吸道的解剖生理特点及防御免疫特点,是小儿易患肺炎的重要因素;
②年龄及营养状态:低出生体重、2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维生素D缺乏性佝楼病儿童,易患肺炎且病情严重,容易迁延不愈,病死率也较高。
③疾病影响:先无性心脏病、重度佝性病、接受化疗放疗、免疫抑制治疗的儿童易致重型肺炎。
③疾病影响:先无性心脏病、重度佝性病、接受化疗放疗、免疫抑制治疗的儿童易致重型肺炎。
环境因素
居室条件差
如通风不良、阴暗潮湿
空气污浊
如吸烟、工厂化学气体的污染
气候骤变
环境温度变化
病毒性肺炎患儿同室居住
可交叉感染,甚至引起病房、托儿机构中的小流行。
发病机制
病原体多由呼吸道入侵,少数经血行人肺,引起小支气管、肺泡、肺间质炎症。
支气管因粘膜炎症使管腔狭窄甚至阻塞,造成通气障碍
肺泡炎症使肺泡壁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增厚,肺泡腔内充满炎症渗出物,经肺泡壁通道向周围组织蔓延,呈点、片状炎症灶,造成换气障碍。
通气和换气障碍
导致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为增加通气和呼吸深度,出现代偿性的呼吸和心率增快、鼻翼扇动和三凹征
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和毒血症
可导致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代谢性和呼吸性酸中毒及水电解质紊乱
重症肺炎为系统受累
常引起呼吸衰竭、中毒性心肌炎、心力衰竭、休克、DIC、中毒性肠麻痹、消化道出血、中毒性脑病等
临床表现
轻症肺炎
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
发热、咳嗽、气促,但无明显全身中毒症状及其他脏器功能的损害
发热
热型不定,多为不规则热,可为弛张热或稽留热
咳嗽
初起咳嗽频繁,为刺激性干咳,病情严重时咳嗽反而减轻,恢复阶段咳嗽有痰,咳嗽剧烈时常伴有呕吐
气促
多发生在发热、咳嗽之后,呼吸频率加快,可有鼻翼扇动、点头呼吸、三凹征、甚至口周及指(趾)端发绀
较固定的中,细湿罗音
于深吸气末、背部两肺下部及脊柱两旁更为明显。病灶融合扩大时,叩诊有浊音
重症肺炎
循环系统
常见心肌炎、心力衰竭及微循环障碍
(1)心肌炎表现为面色苍白、心动过速、心音低钝、心电图显示ST段下移和T波低平、倒置。
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时
①呼吸困难突然加重(呼吸>60次/分),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或发绀,不能以肺炎或其他合并症解释者
②心率增快(婴儿心率>180次/分、幼儿心率>160次/分),不能以体温升高和呼吸困难解释者
③出现心音低钝或奔马律
④肝脏短期内迅速增大
⑤下肢浮肿、尿量减少
神经系统
表现为烦躁或嗜睡,脑水肿时出现意识障碍、反复惊厥、前囟膨隆等
消化系统
常有畏食、腹胀、呕吐、腹泻等;甚至引起中毒性肠麻痹和消化道出血,表现为严重腹胀、肠鸣音消失、便血或呕吐咖啡渣样物等。
脓胸、脓气胸、肺大泡等并发症
多表现为体温持续不退,或退而复升,中毒症状或呼吸困难突然加重,肺部可出现相应异常体征。
几种常见病原体所致肺炎特点
辅助检查
外周血细胞检查
病毒性肺炎白细胞总数大多正常或减少;细菌性肺炎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常增多,并有核左移,胞浆中可见中毒颗粒。
病原学检查
取鼻咽拭子、痰液、气管吸出物、胸水等作细菌培养,可明确病原体;用间接免疫荧光法等可快速进行病毒抗原检查
胸部X线检查
支气管肺炎早期肺纹理增粗,后出现大小不等的斑点状、点片状、云絮状阴影,可融合成片,以双肺下野、中内带居多,重者可伴有肺不张、肺脓肿、肺大泡、气胸等
护理诊断
1.气体交换受损 与肺部炎症有关
2.清理呼吸道无效 与痰液粘稠不易咳出,气道分泌物堆积有关
3.体温过高 与肺炎造成体温调节紊乱有关
4.潜在并发症 : 心力衰竭、中毒性肠麻痹、中毒性脑病等
护理措施
改善通气状况
活动及体位 保证患儿安静,尽量避免哭闹;各项护理操作集中进行;急性期卧床休息;取半卧位,定时翻身更换体位。
饮食 哺喂时应耐心和细心,防止呛咳引起窒息;母乳喂养婴儿可延长喂哺时间,喂哺过程中可让患儿休息片刻;呼吸困难较重者,喂哺同时应给予吸氧;每次进食不宜过饱;进食时可取半卧位或坐位;病情严重者,可按医嘱静脉补充营养。
吸气 患儿若缺氧明显时,应予以吸氧。一般采用鼻导管法给氧,氧流量为每分钟0.5~1L,氧浓度不超过40%;缺氧严重者可用面罩给氧,氧流量为每分钟2~4L,氧浓度为50%~60%
保持呼吸道通畅
协助患儿更换体位,一般每2h1次。
轻拍背部,宜在餐前进行,拍背后30min方可进餐,亦可在餐后2h进行。
痰液粘稠不宜咳出者,可按医嘱给予超声雾化吸入;雾化吸入器中加入庆大霉素、利巴韦林、地塞米松、α-糜蛋白酶等药物,雾化吸入每日2次,每次20min;雾化吸入时应嘱患儿深吸气以便达到最佳效果。
若呼吸道分泌物多而排出不畅时,可给予吸痰。
按医嘱给予解痉、祛痰等药物,促进排痰。
维持正常体温
环境 保持病室环境安静、舒适,空气清新;居室温度应保持在18~20℃、湿度60%为宜每日上、下午各通风1次,紫外线消毒1次。
体温过高患儿应积极给予物理降温。
必要时按医嘱给退热剂进行药物降温。
同时观察降温效果及体温变化。
按医嘱给予敏感抗生素。
密切观察病情防治并发症
预防发生心力衰竭
保持患儿安静,减少刺激;减慢输液速度,输液时滴速应控制在每小时5ml/kg。如患儿出现心力衰竭表现时,应立即吸氧、给予半坐卧位,并立刻报告医生,按医嘱给予强心、利尿药物
腹部并发症
肺炎常伴腹胀;病情严重时可导致中毒性肠麻痹。常用中药或松节油进行腹部热敷、肛管排气;同时禁食,给予胃肠减压;若伴低钾血症需补钾;必要时肌注新斯的明
观察、防止中毒性脑病
密切观察患儿的意识、瞳孔及呼吸节律
肺脓肿、脓胸或脓气胸的观察
若患儿发热持续不退或退而复升、中毒症状加重,肺部呈浊音或鼓音者,应立即配合医生做好胸穿或胸腔闭式引流等处理
心理护理
健康指导
向患儿家长介绍肺炎的发病原因、主要表现及转归等,介绍患儿的病情,并解释治疗用药的作用和疗程。
指导患儿适当休息,解释要经常翻身、更换体位,教会家长帮助患儿有效咳嗽、拍背协助排痰的方法
指导合理喂养,鼓励患儿多饮水;婴儿提倡母乳喂养;年长儿选择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喂养时要注意体位、食量。
出院时做好健康指导及预防宣教,以减少肺炎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