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健康管理师 第十章 中医养生学
健康管理师 第十章 中医养生学 思维导图
编辑于2020-05-16 20:56:41健康管理师 第十章 中医养生学
概述
概述
理论基础
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
四诊法
望、闻、问、切,探求病因,并行,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
原则
辨证论治,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
治疗手段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拔罐
气功
食疗等
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中医养生学
中医学的学科分支
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医的养生保健思想和原则,运用中医的方法手段,实现预防疾病,保障和促进人体健康的一门学科
治未病
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三方面内容,与现代医学的三级预防不谋而合
未病先防-一级预防
已病防变-二级预防
瘥后防复-三级预防
确立和采取各种预防措施和预防方法的指导原则
基础理论
阴阳学说
既对立又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才能根据各自属性不同而分别归属于阴和阳
阴:静止、内守、下降、有幸、寒凉、晦暗、抑制
阳:运动、外向、上升、无形、温热、明亮
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划分是相对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相互关联,又独立相对,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转化
对立制约
对立、属性相反
如:寒和热
静和动
相互抑制、相互制约、相互约束
如寒可以除热
热可以驱寒
相互对立制约,对维持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如春夏秋冬四季有温热寒凉的气候变化,春夏的温热和秋冬的寒凉对立
阴阳双方对立制约关系失调,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
如四季上可以出现春夏不温热、秋冬不寒凉的反常
互根互用
阴阳双方既对立又关联,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单独存在,阴阳互相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就是阴阳互根
互相依存互相资生和助长的关系就是,阴阳互用
阴阳消长
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出于不断消减和增长的变化之中,就是阴阳消长
根本原因
相互制约,因此一方减一方增
互根互用,所以也会出现同消同长的变化
如气血两虚
积食引起的高热
阴阳平衡
一定范围内没有超越正常的限度
不是禁止的绝对的平衡,相对的动态的平衡
阴阳双方并不是出于静止不变的状态,不断变化
阴阳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白天可以转化为黑夜
事物内部阴和阳发生颠倒,事物属性就会转化
阴消阳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那么阴阳转化就是量变到质变,阴阳转化必须具备一定条件
物极必反
夏与冬相比就是转化
冬至一阳生
总结
阴阳转化就是在阴阳消长的基础上产生,阴阳消长又是以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为前提和条件
五行学说
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相生相克来阐释自然界万物及其变化规划
木:曲直
火:炎上
土:稼穑
金:从革
水:润下
相互作用
相生、相克、制化、相乘相悔、母子相及
相生:木火土金水
相克:木土水火金
藏象学说
研究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的学说
藏
隐藏于体内的脏腑
象
形象、形态,脏腑的解剖形态
征象,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是人体系统现象与本质的统一体,是人体脏腑的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反应于外的征象
脏腑
人体五脏
心肝脾肺肾
子主题
六腑
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府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经络学说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针灸、推拿及刮痧,无不依靠调节经络的作用而获得效果
经络系统组成
经
贯通上下、沟通内外,主干,大多循行于人体深部,具有循行部位
经脉
十二经脉
手三阴经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手三阳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三阳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三阴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奇经八脉
督脉
任脉
带脉
阴跷脉
阳跷脉
阴维脉
阳维脉
统率、联络和调节全身气血盛衰的作用
十二经别
十二经脉别处的正经,其余四肢,循行于体内,联系丈夫,上出颈项浅部
络
有网络之意、络脉是经脉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在
络脉
经脉的分支,循行于较浅部位,网络全身,无处不至
别络
加强十二经脉中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连续和渗灌气血的作用
浮络
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常浮现的络脉,输不气血以濡养全身
孙络
最细小的络脉
作用
联系作用
表里、内外、上下,有机联系,协调共济
感应作用
信息传导网络,肌表受刺激,传导脏腑,使脏腑功能发生变化,达到疏通气血,调节脏腑的目的
濡养作用
气血通过经络灌注而通达全身,发挥其营养脏腑组织器官,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
调节作用
运行气血,协同阴阳,保持平衡,失衡时,针灸等治法激发经络调节,回归平衡
气血津液
气
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气的生成源于
先天精气,源于父母,脏腑定位在肾
后天水谷之气,消化吸收物质,脏腑定位在脾
自然界清气,呼吸进入,脏腑定位在肺
气的运动
气机
升降出入
血
濡养滋润全身脏腑组织
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血虚或失常,均可出现神志症状
心血虚、肝血虚,常有惊悸、失眠、多梦等不安
失血者还会烦躁、恍惚、昏迷甚至失常
津液
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包括
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分泌物
如胃液、肠液、唾液、关节液
以水份为主体,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发病与病因
发病
正气与邪气斗争的过程。
正气:对外界致病因素防雨的能力
邪气:致病因素
正邪斗争的胜负觉得发病与不发病
病因
正气不足是内在原因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正气相对虚弱,抵御邪气能力锐减,邪气乘机而入,破坏阴阳平衡,从而发病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外感病因
来源于自然、多从肌表、口鼻入侵机体
六淫和疠气
六淫:风寒署湿燥火
内伤病因
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饮食失宜
劳逸失度
病理产物
痰饮
百病多由痰所生
瘀血
结石
其他
外伤、寄生虫、胎传、毒邪、药邪等
辨证论治
辩证
望闻问切,判断某种性质的证
望:观察神、色、形、态、记忆身体局部、分泌物、排泄物的外观
望面色
望舌
舌质淡红、舌苔薄白为正常
主要看舌质和舌苔
闻
耳闻、鼻嗅
问
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
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
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
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
迟速闭崩皆可见
切
切脉和按脉
临床常用的辩证方法主要有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辩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辩证、经络辨证
论治
施治,根据辩证结果确立治疗方法
扶正祛邪
调整阴阳
治病求本
以辩证为前提和基础
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手段和方法。
通过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辩证的正确与否
常用养生保健
体质调理
体质类型
平和质
总体特征
阴阳气血调和,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
形体特征
体形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
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大小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心理特征
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
平素患病较少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
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气虚质
总体特征
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
形体特征
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
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心理特征
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发病倾向
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病后康复缓慢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
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阳虚质
总体特征
阳气不足,畏寒怕冷,手足不温,虚寒表现
形体特征
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
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脉沉迟
心理特征
多沉静、内向
发病倾向
易患痰饮、肿胀、泄泻等病;感邪易从寒化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
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
阴虚质
总体特征
阴液亏少,口燥咽干,手足心热,虚热
形体特征
体型偏瘦
常见表现
手足心热、口燥咽干、鼻微干、喜冷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心理特征
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
发病倾向
易患虚劳、失精、不感邪易从热化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
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热燥邪
痰湿质
总体特征
痰湿凝聚、体型肥胖、腹部肥满、口黏苔腻、痰湿表现
形体特征
体型肥胖、腹部肥满松软
常见表现
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口黏腻或甜、喜食肥甘甜黏、苔腻、脉滑
心理特征
偏温和、稳重、多善于忍耐
发病倾向
易患消渴、中风、胸痹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
对梅雨季节及湿重环境适应能力差
湿热质
总体特征
温热内蕴、面垢油光、口苦、苔黄腻等湿热
形体特征
中等或偏瘦
常见表现
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口苦口干、身重困倦、大便黏滞不畅和燥结、小便短黄、男性易阴囊潮湿、女性易带下增多,舌质偏红,苔黄月贰,脉滑数
心理特征
容易心烦急躁
发病倾向
易患疮 疖 黄疸 热淋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
对夏末秋初湿热气候,湿重或气温偏高环境较难适应
血瘀质
总体特征
血性不畅、肤色晦暗、舌质紫黯、血瘀
形体特征
胖瘦均见
常见表现
肤色晦暗,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口唇黯淡,舌黯或有瘀点,舌下络脉紫點或增粗,脉涩
心理特征
易烦、健忘
发病倾向
易患癥瘕及痛证、血证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
不耐受寒邪
气郁质
总体特征
气机郁滞,神情抑郁,忧郁脆弱
形体特征
形体瘦者为多
常见表现
神情抑郁、情感脆弱、烦闷不乐、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心理特征
性格内向不稳定、敏感多虑
发病倾向
易患脏躁、梅核气、百合病及郁证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
对精神刺激适应能力较差、不适应阴雨天气
特禀质
总体特征
先天失常、生理缺陷、过敏反应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
过敏体质者一般无特殊,先天禀赋异常者或有畸形或有生理缺陷
常见表现
过敏体质者常见哮喘、风团、咽痒、鼻塞、喷嚏
遗传性疾病者有垂体遗传、先天性、家族性特征
换胎传性疾病者有母体影响胎儿个体生长发育及相关特征
心理特征
随禀质不同情况各异
发病倾向
过敏体质易患哮喘、荨麻疹、花粉症及药物过敏
遗传性疾病如血友病、先天愚型
胎传疾病如五迟、五软、解颅、胎惊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
适应能力差、过敏体质对过敏季节适应能力差、易引发宿疾
饮食养生
食物的性能
性、味、归经、升降浮沉
性
四气:寒凉温热
味
辛甘苦辛咸
归经
对某脏腑或某经络有明显作用
食养四要
和五味
有节制
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因时因人而异
传统运动
三大特点
以祖国医学理论指导养生运动
注重意守、调息和动形的协调统一
融导引、气功、武术、医理为一体
目前国家体育总普及推广的传统健身运动
太极拳、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
太极拳二十四式
起势
左右野马分鬃
白鹤亮翅
左右搂膝拗步
手挥琵琶
左右倒卷肱
左揽雀尾
右揽雀尾
单鞭
云手:单鞭;高探马;右蹬脚;双峰贯耳;转身左蹬脚;左下势独立;右下势独立;左右穿梭;海底针;闪通臂;转身搬拦捶;如封似闭;十字手;收势
太极拳练功要领
神静、意导
含胸拔背、气沉丹田
沉肩垂肘、体松
全身协调、浑然一体
以腰为轴
连绵自如
呼吸均匀
经络保健
针、灸、推拿、穴位贴敷是经络学说指导下的重要中医治疗手段,同样也是中医养生学中的重要保健措施和方法
保健灸
艾灸、艾柱、5-10分钟,灸足三里可以改善人的免疫功能,并对肠胃、心血管系统有一定影响
推拿
熨目
摩耳
摩腹
饭后摩腹、助于消化、临睡摩腹健脾胃、助消化、安眠
摩涌泉
调肝、健脾、安眠、强身
穴位贴敷
天灸、自灸、冷灸
三伏贴
冬病夏治
依据天人相应
春夏养阳
慢性顽固性肺部疾病
慢性咳嗽: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
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
小儿体虚易患感冒着
近年用于骨关节炎
药物养生
补气
人参、黄芪、茯苓、山药、薏苡仁
养血
熟地黄、何首乌、龙眼肉、阿胶、紫河车
滋阴
枸杞子、玉竹、黄精、桑葚、女贞子
补阳
菟丝子、鹿茸、肉苁蓉、杜仲
不盲目进补、补勿过偏、辩证进补、盛者宜泻、泻不伤正、用药宜缓
起居调养
和谐自然
起居有常
劳逸失度
娱乐养生
棋棋书画
精神养生
清静养神
少私寡欲
少私心杂念
降低对命理和物质的嗜欲
养心敛思
保养心神
专心致志、志向专一、排除杂念、驱逐烦恼
立志养德
意志坚强与健康密切相关
修身养性、开朗乐观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方》性既自喜,内外百病皆是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
调摄情绪
《备急千金方》卫生切要三戒,大怒、大欲、并大醉、三者若还有一焉,需防损是真元气,老庄提出宠辱不惊,视荣辱若一、失不动心为宠辱不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