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商品供求与均衡价格
以下式商品供求与均衡价格的思维导图,讲述了商品与货币、需求与需求的变动、供给和供给的变动、需求和供给的弹性理论、均衡价格等。
编辑于2021-08-21 17:50:45第二章 商品供求与均衡价格
第一节 商品与货币 P17
一、劳动分工与商品交换 P17
商品分为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劳务产品)。
交换的产品就是商品
二、货币起源与职能 P17
起源:商品充当一般等价物,即货币。
职能
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
价值尺度:衡量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大小的尺度。
商品的价值用货币来表现时,就成为商品的价格。
当货币作为价值的尺度时,自身有一个确定的计量单位作为货币单位,这种计量单位称为价格标准。
储藏手段:作为财富的一般代表储藏起来的手段。
市场价格事实上是由需求和供给的均衡来决定的。
第二节 需求和需求的变动 P18
一、需求 P18
需求
需求的概念
需求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对应于某一商品的各种价格,人们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以人们的购买力为前提。
涉及两个变量:商品的价格与该价格相对应的购买数量。
需求的分类
个人需求:单个消费者或家庭对某种商品的需求。
市场需求:把某一商品(也即该商品市场)所有的个人需求加总,即把与每一可能的价格相对应的每个人的需求量相加,便得到该商品的市场需求。
关系:个人需求是构成市场需求的基础,市场需求是所有个人需求的加总。
需求表、需求曲线和需求规律
需求表:描述在每一可能的价格下商品需求量的表列。需求表可以直观地表明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一一对应的关系。
需求曲线:表示需求量与商品价格的关系的曲线成为需求曲线。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即它的斜率为负值。
需求规律: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既定的条件下,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着反方向的依存关系,即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特例:吉芬商品:某些低档商品,在特定条件下当价格下跌时,需求会减少;而价格上涨时,需求反而增加。
二、影响需求的因素 P19
商品本身的价格。
替代效应: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对需求产生的影响。
收入效应:因商品价格变化后实际收入发生变化进而对需求的影响。
这两种效应的共同作用导致需求曲线负向倾斜
消费者的偏好。
消费者的收入。
正常商品:收入越高,需求越大;反之则越小。
劣等商品:收入越高,需求越小。
其他商品的价格。
互替品:相反变动。
互补品:同向变动。
人们对未来的预期。
三、需求函数 P20
需求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Qd=f(T,I,P,Pi,E,...),其中Qd代表某种商品的需求量,T代表偏好,P代表该商品的价格,Pi代表其他商品的价格,E代表对未来情况的预期等。
只研究商品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Qd=f(P)。若需求曲线为线性需求函数则可写成:P=a-bQd,其中-b是需求曲线的斜率。
四、需求和需求量的变动 P21
需求的变动
在商品每一自身价格水品下,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动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化,称为需求的变动。
在图形上表现为整条需求曲线的移动。
需求量的变动
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化,称为需求量的变动。
在图形上表现为在一条既定的需求曲线上点的位置移动。
第三节 供给和供给的变动 P21
一、供给 P21
供给
供给的概念
供给是指在生产者(厂商)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某种商品的数量。
以人们的购买力为前提。
涉及两个变量:商品的价格与该价格相对应的购买数量。
供给的分类
个别供给:单个厂商对某种商品的供给。
市场供给:该商品市场所有的个别供给的加总,即与每一可能的售价相对应的每个厂商供给量的总和。
供给表、供给曲线和供给规律
供给表:描述在每一可能的价格下商品供给量的表列。供给表可以直观地表明价格与供给量之间的一一对应的关系。
供给曲线:表示商品供给量与价格关系的曲线。需求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即它的斜率为正值。
供给规律:在影响供给的其他因素既定的条件下,商品的供给量与自身价格之间存在着正向的依存关系,即商品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商品价格下降,供给量减少。
特例:劳动力的供给、手工单件生产的商品能大批量供给,这时虽然商品价格下降厂商仍愿意供给更多的产品。
二、影响供给的因素 P23
商品本身的价格。
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在其他条件既定的条件下,商品价格上升,厂商就会追加生产;反之,则减少生产。
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
生产要素的价格。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素价格上升,厂商利润减少,供给减少;反之,则供给增加。
其他商品的价格。
如果商品见的相对价格发生了变化,将使资源重新配置,从而影响商品的供给。
人们对未来的预期。
如果卖者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将上涨,就会囤积居奇,待价而沽,从而该商品的短期供给会减少;反之,如果预期价格将下跌时,则会大量抛售,使短期供给增加。
三、供给函数 P23
供给函数:表示商品的供给量和影响供给量之间的依存关系。
Qs=f(P,Pi,Pj,a,E,...),其中Qs代表某种商品的供给量,P代表该商品的价格,Pi代表其他商品的价格,Pj代表生产要素的价格,a代表生产技术、管理水平,E代表对未来情况的预期等。
只研究商品供给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Qs=f(P)。若供给曲线为线性需求函数则可写成:P=a+bQs,其中b是供给曲线的斜率。
四、供给和供给量的变动 P23
供给的变动
当商品本身的价格既定时,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动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化,称为供给的变动。
在图形上表现为整条供给曲线的移动。
供给量的变动
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供给数量的变化,称为供给量的变动。
在图形上表现为在一条既定的供给曲线上点的位置移动。
第四节 需求和供给的弹性理论 P24
一、弹性的概念 P24
定义:弹性原是物理学上的概念,意指某一物体对外界力量的反应程度。经济学中的弹性是指经济变量之间存在函数关系时,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变动的反应程度,其大小可以用弹性系数来表示。
二、需求弹性 P24
需求的价格弹性。
定义:需求的价格弹性通常被简称为需求弹性,它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其弹性系数等于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弹性越大越敏感,越陡峭斜率越大
弧弹性
点弹性
需求价格弹性的类别
Ed=0,需求完全无弹性。其需求曲线是与纵轴平行的一条垂线,通常认为是像棺材、火葬、特效药这样的商品或劳务。
Ed=无穷,需求弹性无穷大。其需求曲线是与横轴平行的一条水平线。
Ed=1,需求是单位弹性,表示需求量与价格按同一比率发生变动。其需求曲线为等轴双曲线。
Ed<1,需求缺乏弹性,表示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小于价格变动的比率。生活必需品,如粮、油等大多属于此类型。
Ed>1,需求富于弹性,表示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大于价格变动的比率。奢侈品和价格昂贵的享受性劳务多属于此类商品。
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强度。
消费者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强度大且比较稳定,受价格变化的影响较小,因而需求弹性小。
消费者对奢侈品的需求强度小且不稳定,受价格变化的影响较大,因而需求弹性大。
商品的替代品数目和可替代程度。
一种商品的替代品越多,可替代程度越高,其需求弹性就越大;反之,则需求弹性越小。
商品用途的广泛性。
一种商品的用途越多,其需求弹性就越大;反之,则需求弹性越小。
需求的价格弹性与销售总收益的关系
需求富于弹性的商品,其销售收益与价格是反方向变动的,即总收益随价格的提高而减少,随价格的降低而增加。
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其销售收益与价格则是同方向变动的,即总收益随价格的提高而增加,随价格的降低而减少。
需求的收入弹性。
定义:需求的收入弹性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收入变动的百分比之比。
正常品与劣等品。
Em>0,表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此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该商品称为正常品。
需求收入弹性等于1,单位弹性。
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奢侈品),富有弹性。
需求收入弹性小于1(必需品),缺乏弹性。
Em<0,表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此种商品的需求量反而下降,该商品称为劣等品。
低档的日用消费品就可能具有负的收入弹性,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会购买较好的消费品取而代之。
不同商品在一定的收入范围内具有不同的收入弹性,同一商品在不同的收入范围内也具有不同的收入弹性。收入弹性并不取决于商品本身的属性,而取决于消费者购买时的收入水平。
需求的交叉弹性。
定义:需求的交叉弹性是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的简称,它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其弹性系数是一种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
互替品与互补品。
Exy>0,表示随着商品y价格的提高(降低),商品x的需求量增加(减少),则x,y为互替品,其弹性系数越大,替代性就越强。
Exy<0,表示随着商品y价格的提高(降低),商品x的需求量减少(增加),则x,y为互补品,其弹性系数越大,互补性就越强。
Exy=0,x、y之间没有相关性,是相对独立的两种商品。
三、供给弹性 P29
定义:供给的价格弹性(简称供给弹性)是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其弹性系数等于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
弧弹性
点弹性
供给弹性的类别
Es=0,供给完全无弹性,其供给曲线是与纵轴平行的一条垂线。极其稀缺、珍贵、无法复制的商品如土地、文物接近这类商品。
Es=无穷,供给弹性无穷大,其供给曲线是与横轴平行的一条水平线。只有商品出现严重过剩时,才可能出现类似的情况。
Es=1,供给为单元弹性。
Es<1,攻击缺乏弹性,供给量变动的幅度小于价格变动的幅度。若供给曲线为一条直线,则供给曲线先与横轴相交,再与纵轴延伸线相交。
Es>1,供给富有弹性,供给量变动的幅度大于价格变动的幅度。若供给曲线为一条直线,则供给曲线先与纵轴相交,再与横轴延长线相交。
影响供给弹性的因素
生产的难易程度。
在一定时期内,容易生产的产品,当价格变动时其产量变动的速度快,因而供给弹性大;较难生产的产品,则供给弹性小。
生产规模和规模变化的难易程度。
生产规模大的资本密集型企业,其生产规模较难变动,调整周期长,因而其产品的供给弹性小;规模较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应变能力强,其产品的供给弹性大。
成本的变化。
如果随着产量的提高,只引起单位商品成本轻微提高,供给弹性就大;如果单位成本随着产量的提高明显上升,则供给弹性就小。
四、弹性理论与经济决策 P31
研究商品供给和需求的弹性,对于经济决策的意义。
第五节 均衡价格 P31
一、均衡价格的决定 P31
定义:均衡价格是指消费者对于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等于生产者所提供的该商品的供给量时的市场价格。在均衡价格下的交易量称为均衡交易或均衡数量。
均衡价格是由需求和供给两种力量共同决定的。
形成过程
当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供给量就会大于需求量,从而产生超额供给。在纯粹的市场竞争经济中,这种情况必然会导致供给方即厂商之间的激烈竞争,结果使价格逐渐下降,供给量逐渐减少,需求量逐渐增加,直到市场价格降到均衡价格时为止。
当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需求量就会大于供给量,从而产生超额需求。在纯粹的市场竞争经济中,这种情况必然会导致购买者之间的激烈竞争,结果使价格逐渐上升,需求量逐渐减少,供给量逐渐增加,直到市场价格上升到均衡价格时为止。
在纯粹的商场竞争经济中,均衡是一种趋势。通过市场供求关系的自发调节,形成市场的均衡价格。
二、供求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P33
供给状况不变,需求会因为偏好、收入增加等原因而增加。
供给不变,需求增加,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均衡价格上升,均衡产量增加。
供给不变,需求减少,需求曲线向左移动,均衡价格下降,均衡产量减少。
需求状况不变,供给会因为技术的提高、要素价格的下降等原因而增加。
需求不变,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均衡价格下降,均衡产量增加。
需求不变,供给减少。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均衡价格上升,均衡产量减少。
需求和供给同时发生变动。
需求和供给同向变动,当需求和供给同时增加时,均衡产量必然增加,均衡价格的变动不能确定;当需求和供给同时减少时,均衡产量必然减少,均衡价格的变动亦不能确定,均衡价格的实际变动取决于需求和供给增加(减少)的程度。
需求和供给反向变动,当需求增加,供给减少时,均衡价格上升,均衡产量的变动不能确定;当需求减少,供给增加时,均衡价格下降,均衡产量的变动亦不能确定,均衡产量的实际变动取决于两者变动的程度。
供求规律: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与需求均呈同方向变动;均衡价格与供给呈反方向变动,均衡产量与供给呈同方向变动。
三、均衡价格理论的运用 P35
支持价格。
定义:支持价格是指政府为了扶持某一行业的生产,对该行业产品规定的高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最低价格。
过程:当实行支持价格后,市场价格上升,此时供给量大于需求量,该商品市场将出现过剩,为维持支持价格,这些过剩商品不能在市场上卖掉,政府就会采取措施。
措施:一、政府收购过剩商品,或用于储备,或用于出口;二、政府对该商品的生产实行产量限制,规定将生产的数量控制在需求数量上,使供、求平衡。
限制价格。
定义:限制价格是指政府为了限制某些物品的价格而对他们规定的低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最高价格,其目的是为了稳定经济生活。
过程:实行限制价格后,市场价格下跌需求量大于供给量,该商品市场将出现短缺,市场就可能出现抢购现象或黑市交易。
措施:政府可采取的措施是控制需求量,一般采取配给制,发放购物券,但配给制只能适应短时间内的特殊情况,否则会导致购物券货币化,还会出现黑市交易,挫伤厂商的生产积极性。
政府税收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政府对货物交易征税,如果根据商品的销售数量征税。称作从量税;如果根据商品的销售收入征税,称作从价税。
政府对厂商征收交易税,厂商的生产成本或供应成本提高,供给曲线向左移动,销售价格上升,销售量减少。
政府对消费者征收交易税,消费者收入减少,需求曲线向左移动,销售价格降低,销售量减少。
无论政府征税的对象是谁,对均衡的影响是一样的。对厂商征税时,销售价格减去税额就是对消费者征税时的销售价格,均衡交易量相等。
交易税的税额由谁承担:由于征税,均衡点上升,消费者需要支付的单位税额为价格上升的幅度,总的税负为价格上升的幅度乘以征税后的需求量;厂商需要支付的单位税额为税额减去价格上升的幅度,总的税负为单位税额乘以征税后的需求量。
谁更多的承担税额取决于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斜率。
需求曲线斜率大于供给曲线的斜率时,税负更多的由消费者承担。
需求曲线斜率小于供给曲线的斜率时,税负更多的由生产者承担。
第六节 蛛网模型 P37
一、蛛网模型应用 P37
蛛网模型考察的是当期价格波动对下一周期产量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均衡变动。蛛网模型通常是用来分析完全竞争市场中某些产品的价格和产量之间的关系。
二、蛛网模型中产品的特点 P37
产品本身不易储存,必须尽快出售。
市场信息极不灵通,生产者对其产品的预期价格和预期需求一无所知,只好以目前的价格作为决定下期产量的依据,目前的产量也是由上期的价格决定的,即St=S(Pt-1),而目前的需求由目前的价格决定,即Dt=D(Pt)。
三、蛛网模型的三种形式 P37
封闭式蛛网模型。
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相同,即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一样陡峭。
价格从高到低,再从低到高,产量从低到高,再从高到低,均按同一幅度不断波动,永远达不到均衡状态。由于产量和价格的这种波动始终沿着一个封闭的环路循环不已,故称为“封闭式蛛网”。
收敛式蛛网模型。
供给曲线的价格弹性小于需求曲线的价格弹性,即供给曲线比需求曲线陡峭。
在以后连续的时间序列中,逐年成交价格和交易量将环绕价格和产量的均衡值波动,且波动的幅度逐渐缩小,直至达到均衡值为止。这种动态的稳定均衡的蛛网称为“收敛式蛛网”,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这个条件称为蛛网稳定条件。
发散式蛛网模型。
供给的价格弹性大于需求的价格弹性,即供给曲线比需求曲线平缓,价格变动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动大于价格变动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
在供给价格弹性大于需求价格弹性的情况下,一旦出现失衡状态,竞争机制不仅不能使其恢复均衡,而且会使价格和产销量的变动在时间序列中呈发散型,越来越偏离均衡,这种动态不稳定均衡的蛛网称为“发散式蛛网”,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这个条件则称为蛛网不稳定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