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基雅弗利《政治学》读书笔记
节选自《从《理想国》到《代议制政府》:西方政治学名著释评》读书笔记部分
编辑于2020-05-17 09:10:24尼科洛·马基雅弗利的《君主论》 (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作者生平
尼科洛·马基雅弗利(Niccolo Machiavelli,1469-1527),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政治思想家
生于佛罗伦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父亲是律师,具有人文主义思想,马基雅弗利自幼受父亲的熏陶和严格的训练,7岁开始学习拉丁文,12岁师从人为主义者西格列奥,他的大学生活也是在佛罗伦萨度过的
1498年,马氏被任命为佛罗伦萨共和国“十人军事委员会”秘书,时年39岁,他在共和国政界一直活跃了14年。其间,曾多次作为共和国使节出访国外。他算不上成功的外交家,但从留下的信件、出使报告和各种观感札记看,的确是一个杰出的观察家
1512年,美第奇家族在西班牙人的扶植下重返佛罗伦萨。马氏作为前共和国的政府要员,被削职去关,不久又被逐出城外。次年,因涉嫌企图掀翻美第奇统治而下狱,后查明无罪释放。此后隐居于城外父亲留下的一小块庄园里。尽管如此,他对政务的热情却并未减弱,仍时刻关注着佛罗伦萨的政治局势,并托友人疏通了美第奇家族关系以求在新政府中谋得一职。他自己也不断上书,进呈作品,总算有所收获:被委派了几次并不重要的商业使命,并担任史官之职,由教皇资助纂修《佛罗伦萨史》
1527年5月,佛罗伦萨发生反僭主政变,共和国恢复。马氏以为凭他对共和国以前的功劳会重新受到重用,却不料他对美第奇家族的讨好邀宠已使人们深深怀疑他对共和国的忠诚。共和国把他当做美第奇家族的人不予理睬。极度的绝望和痛苦使他身患重病,一个月后便溘然长逝。据他的儿子说,他死后给家里留下的只有贫困
马基雅弗利著述甚丰。他在写政治著作《君主论》之前,已开始撰写《罗马史论》(又译作《论提图斯·李维的前十卷》),主要是评论罗马史事,借古喻今,阐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其中有些论点也反映在《君主论》中,不过两书的写作角度迥然相异:《罗马史论》的作者以共和主义者面目出现,纵论古今政体,书中洋溢着激情和理想,文体较为杂乱;而《君主论》的作者俨然是一位冷峻、严酷的教师爷,执意要调教出一个能在乱世中成就霸业的君主,逻辑十分严密。除了《曼陀罗花》等文学作品和一部军事著作《兵法七卷》以外,马氏还写了一部长篇历史专著《佛罗伦萨史》,成书于1525年,是马氏最后一部著作,在欧洲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时代背景
优越的地理位置使意大利在世界上最早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14世纪前后这里是欧洲经济发展水平更高的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使意大利各大商业城市的经济相对独立,它们之间存在着自由贸易所固有的激烈竞争和对抗。各大城市在政治上也相互分离而成为独立的城市国家。这就出现了一个异常的历史现象: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封建专制束缚瓦解,没有继之以资本主义发展所期望、所必需的的民族国家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反而带来了妨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治分裂和争斗。相比于其他欧洲国家,政治制度已先后完成变革,适应并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防站,国力迅速增强。内乱不已,战争频繁,加上世界地理的新发现和世界贸易的变化,意大利的国力愈见衰弱,成为其他强国的盘中之餐
虽然经济之花未能在意大利政治领域结出应有之果,但这并不妨碍它在精神领域大获丰收,改变了欧洲乃至世界历史进程的文艺复兴运动就是在意大利首先兴起的。中世纪基督教神学观念要求人们把自己的幸福寄托于上帝和来世,这种消磨人类意志的消极观念与新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相适应。这一冲突使人们开始觉醒,开始认识到自己的存在,从中世纪的桎梏中摆脱出来。处在新旧伦理价值体系转换之中的意大利,道德秩序呈现出一片混乱
但是意大利的社会政治领域更是一片黑暗和混乱。各种政治势力大多起家于暴力和非法手段,即使在教皇的产生过程中也充满了贿赂。马基雅弗利生活的年代正值意大利内忧外患最严重之时:教皇为了加强自己的世俗权力,对各城市国家分而治之,欧洲列强则趁虚而入,实现各自操纵、主宰意大利的野心
难点探讨
如何评价马基雅弗利的政治倾向
《君主论》是马基雅弗利为君主出谋献策之作,《罗马史论》中他为共和制大唱赞歌,并且这两本书是在大致相同的时间里写成的,因此马基雅弗利的政治倾向是摇摆不定的,至少他对政体的选择是摇摆不定的
从马基雅弗利的一生来看,他既是一位思想家,又是一位政治家。作为一位思想家,他有自己的价值取向,有自己的政治理想。《罗马史论》便是出自作为思想家的马基雅弗利之手,他主要是托古喻志,借评论罗马的共和制度来描绘自己理性的政治蓝图,因此行文也较为松散,立论的时候较少考虑时空限制。作为政治家,马基雅弗利有强烈的现实感,他认为政体的不同与国家的强盛并无必然联系,有助于制服群雄、统一全国,政体之见毫无必要,《君主论》体现的是“有奶便是娘”的政治功利主义
纯粹就政治倾向而言,马基雅弗利是一位共和主义者,但这并不妨碍他在必要时,在有可能出现一位伟大的君主帮助他实现其政治理想时,又成为一位君主专制主义者。他的政治倾向虽然是摇摆不定的,但这摇摆却是以意大利的统一和强盛为中轴的
如何评价马基雅弗利主义
所谓马基雅弗利主义就是: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但即使就《君主论》而言,以此来概括其思想也是片面的。马基雅弗利并未否定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甚至并未将道德评判完全排除于君主对治国方略的考虑和选择之外
所谓只问目的不问手段的非道德主义,虽来自《君主论》,但却忽视了其政治伦理观的一个重要前提,即其目的只是君主夺取和巩固自己的权力,进而实现国家的安定和强大。只有当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时,君主才可以不择手段,也才可能免受道德的谴责。君主身系社稷之祸福兴亡,对他们的要求首先是责任。他履行自己的职责、维护和发展社会集体利益的行为如果与一般道德要求相冲突,那就应该舍弃后者,不受其制约和束缚。除了这种情形,马氏不仅不排斥反而强调道德准则对君主、臣民、甚至于军队对国家的规范作用
马基雅弗利认为政治是有层次的。在较高层次上,即在涉及权力地位得失存亡的根本问题上,君主的行为不受任何道德规范的束缚;而在较低层次上,在处理日常事务和一般关系时,君主的行为则应考虑道德的因素。《君主论》中的论述重点着眼于较高层次的政治问题,在这个层次,善与恶都失去了它们本来的伦理价值意义而成为君主实现自己目的的便利与否的手段,只要有必要,就可以而且应该表现出狮子的凶猛和狐狸的狡猾
不过政治的层次总是含混不清,无论从主观意图还是客观现实上都难以明确划分。《君主论》为了意大利的统一和幸福这一目的也只在特定时空范围内才有意义。相反,马基雅弗利根据自己对充满邪恶的现实的观察而提出的种种以恶制恶的权术、计谋,却可以为剥削阶级统治集团所普遍采用,其搜罗各种恶行力求齐全,对君主为恶的辩护力求有力,不仅在客观上为所有剥削阶级统治者提供了一部“为恶指南”,而且还为他们的所有恶行披上了合理合法的外衣。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用他的名字代指非道德主义是不冤枉的,这也正符合马基雅弗利自己的功利观
全书评述
内容上《君主论》作为《君主须知》或《君主指南》
君主如何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
因地制宜。君主获得权力的途径不同,国家国情也各异,因而保持和巩固自己地位的方式也应有所区别。马基雅弗利根据自己对历史的研究和对现实的观察,列举了各种类型的君主和君主国,以供君主们对号入座
君主在巩固自己地位的过程中,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最不倚靠幸运的人却是保持自己的地位最稳固的人”。作为政治家,把内外政策的基点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础上,这是万古不易之理。但在错综复杂、争夺激烈的政治形势下,不少政治家却往往为图一时之利而将这一点置诸脑后。正因如此,教廷在当时的意大利才能左右局势,从中渔利
经济有效的运用残暴手段。初登君位,必然遇到各种敌对势力反抗。君主对此绝不可心慈手软。但在使用残暴手段时,应把握所需暴力的总量,一次性地使用,力求毕其功于一役。这样既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又比那种频繁地使用暴力手段经济而且易于为人所忘却。这一原则是其综合政治价值和伦理价值的产物,运用残暴手段,是政治价值要求使然,不如此,君主就不能自保。但在具体的方法上,却应当尽量减少或避免人们的反感,这就是伦理价值要求作用的结果
立国之后,如何巩固和加强自己的权力
马基雅弗利把军队的问题提到了首位:君主应把军事作为自己“唯一的专业”,他认为意大利崩溃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多年来一直依赖雇佣军。据此,他提出,君主立国、强国的根本之道是拥有自己的军队——由臣民、市民和他的属民组成的军队。崇尚武力,强权就是公理,这实在是人类社会的悲剧,马基雅弗利面对意大利内外弱肉强食的现实,提出君主应视军事为第一要务,应建立自己的军队,这可以说是抓住了君主何以立国的关键
马基雅弗利还认为君主应注意保持其为君的尊严和威望,要利用甚至创造机会来表现自己的伟大和英明。纳谏也应以不损害君主体面为度。封建社会的政治特征是君主专制统治,这为长于观察并善作心理分析的马基雅弗利提供了用武之地。《君主论》对封建统治术的构成要素——权术——作了淋漓尽致的阐述,这也正是后世剥削阶级统治者看重《君主论》的原因之一
君主治国应该把握好几对关系
君民关系。民心向背是君主能否巩固自己统治的重要条件,历史上较为明智的统治者,大多懂得民可载舟,也可覆舟之理。虽然这里的出发点是维护君主利益角度强调“人民”的重要,但客观上是在为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权利,是时代的客观要求使其提出了“重民”思想,不仅超越了前人,在其身后相当一段时间也很少有人企及
政教关系。《君主论》中并未直接论述,但这种不予置评的态度却包含了他书中隐含的观点:教会和宗教因素对于君主并无多少政治意义。在其看来,宗教从本质上说是同整治不相干的,它的目标和价值也无助于人们从事政治活动
君臣关系。君明则臣贤,君主对大臣应恩威并用,使之与君主福祸相依,君臣尊卑有别、荣辱与共、诚信相孚
善恶关系。君主应明了:人们实际所为同人们应该如何而为远不是一回事;人性本恶;君主的最高目标是保持自己的权力地位,他应以国家的兴盛和人民的福祉为己任。因此,君主应谨慎行事,若盲目为善无异自取灭亡,要同时具有狮子的凶猛和狐狸的狡猾
对外关系。君主在处理对外问题时要遵循三条原则:使周围邻国保持一种弱势均衡状态,使之互相牵制,并削弱其中较强者,阻止外部势力插足;量力而行,在能力允许时扩张领土;在国际争端中,应当态度鲜明地倾向一方。除非万不得已,绝不要为了进攻别国而同强于自己的大国结盟,否则即便获胜也将沦为附庸
《君主论》本书一些鲜明的特点
世俗性
《君主论》的主题是君主的权力之道。马基雅弗利以前的政治思想家每论及此,无不以上帝的意志或其他非人的力量作为君主权力的来源和合法性根据。但其却把自己的理论基础完全构筑在世俗的力量和人的因素上
在他这里,君权失去了一切神圣的色彩,神的旨意与它毫无关系,它只同政治竞技场上各方的势力强弱有关,强者便可据而有之。君主权力的维护和巩固同样无须神的保佑,君主只有在深刻了解人性和人的心理、行为特点的基础上去把握内政外交中的各种关系,在清晰的洞察国势政务的基础上,因时因地采取适当的策略,才可巩固和加强自己的权力地位
不过《君主论》说表现的世俗性并不是十分彻底的,这里所谓永恒的、恶的人性,不仅同作者对当时社会的观察有关,也是受基督教神学观念影响的结果。当时从总体上看,后者是微乎其微的。从这一意义上讲,《君主论》标志着中世纪神学政治思想的终结和近代世俗政治思想的发端
实用性
《君主论》的产生,并非为了记述作者冥思苦想之所得,而是出于急切盼望一位有为君主出现在意大利的政治舞台上。因此书中所述全是经邦纬国之论,凡当时君主成功道路上遇到的重要问题,几乎无一不曾涉及,而且总是提出上中下几个方案以供选择,堪称君主必备之书
马基雅弗利具有学者的冷漠和超热,但他也不乏一个生逢乱世的政治家的激情和责任心。因而他能根据自己对历史和现实的观察和剖析,写出《君主论》这样的名著。可以说,《君主论》是政治学作为一门实用科学的高峰
现实性
《君主论》的写作原则是“事物在实际上的真实情况,而不是论述事物的想象方面”
他之所以认为人们品德良好值得褒扬的同时反对君主唯善是从,就是根据上述现实主义原则。但是意大利社会混乱,道德沦丧,如果抱定所谓基督教的道德原则去治理国家,不仅不能保证社会整体利益,反而会恶心猖獗、国家衰亡。1498年萨伏纳罗拉这个以道德为力量的改革家惨遭火刑,对此,马基雅弗利感慨:“所有武装的先知都获得胜利,而非武装的先知都失败了”
他告诫君主们,切不可把人们实际上怎样生活同人们应当怎样生活混为一谈,否则便是自寻毁灭。这一“实际是怎样”和“应该是怎样”的精辟概括,指出了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根本分歧,成为现代西方政治学研究中“现实主义学派”和“理想主义学派”的形象代名词。而根据“实际是怎样”写成的《君主论》,则使马基雅弗利成为继亚里士多德之后将政治学与伦理学彻底分离的第一人
经验性
《君主论》中的基本论点,都是得自马基雅弗利的经验研究。其经验来自两方面。就纵而言,他对历史的研究颇具功力,堪称史学佳作的《佛罗伦萨史》,实际上是一部佛罗伦萨的千年政治史;就横而言,他曾任共和国秘书,多次出使国外,对当时意大利和欧洲主要国家的国情民情有所了解
使《君主论》更具特色的是他并未仅限于对事件的观察,他对人们心理特别是政治心理也观察的十分细致深刻。他注意并区分了意大利各种政治力量的不同心理,要求君主在争取和维护自己权力地位时加以考虑,从而把握好各种关系。《君主论》奠定了马基雅弗利作为亚里士多德以后又一位经验研究法的大师和现代西方政治学行为主义学派鼻祖的地位
阶级性
《君主论》的阶级性是很鲜明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它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实现意大利的统一强大,为其资本主义发展创造理想的政治条件
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君主应创造一个适宜资本主义工商业繁荣发展的政策环境
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生气勃勃的精神
马基雅弗利十分强调政治的主观能动性
认为不应依靠幸运,而应奋起抵抗命运的摆弄
认为只要因时制宜,准备充分,大胆勇猛,就能够制伏命运
《君主论》所提出的各种统治术,无一不来自他对剥削阶级统治和镇压人民以及它们内部争权夺势的各种手段的观察和总结
剥削阶级思想家的著作,《君主论》不可避免地带有阶级局限性,马基雅弗利认为人性之恶是普遍永恒的,这种对人性的悲观论调,主要是因为他只把眼光投向剥削阶级,因而所见尽是无耻、自私、狡诈、狠毒,阶级局限性使他看不到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在他看来,伟大君主的出现是意大利统一的唯一希望,人民充其量不过是陪衬和工具
虽然有局限性,但瑕不掩瑜,从西方政治思想史的角度看,《君主论》一书一反中世纪研究政治的神学方式,而用人的眼光,从人的本性和人的经验出发来考察国家和政治,使政治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同时,《君主论》抛弃古代、中世纪把政治和伦理结合起来研究的传统,第一次真正将政治和道德区分开来,使权力成为国家与法律的基础。由此可见,《君主论》不失为近代西方政治学的奠基之作,马基雅弗利则 不失为近代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奠基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