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学-第二章 中医的哲学思想(元气论、五行学说、阴阳学说)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九版中医学教材(陈金水主编)第二章中医的哲学思想思维导图(元气论、五行学说、阴阳学说)
编辑于2020-05-23 21:42:51中医的哲学思想
元气论
人之生为气之聚,万物都是气的变化。
主要内容
气的概念
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不断运动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气的基本特征
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
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
气是感应现象的中介
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对中医的影响
说明生命过程的物质性和活动性。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说明人太多整体性和联系性。脏腑的机能变化。
说明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气血运行。
阴阳学说
基本概念
阴阳的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事物现象的阴阳属性
阳
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奋的,都属于“阳”
阴
凡是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属于“阴”
阴阳属性的特点
抽象性
阴阳者,有名而无形。
普遍性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相关性
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定要在相关事物或现象的范畴之内。
相对性
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随着特定条件的改变,具有明显的相对性。
可分性
阴阳的无限可分性: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的特点。表现为无论属阴还是属阳的事物或现象,随着划分的范围或条件的变更,阴阳的每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以至无穷。
主要内容
对立制约
相互对立
自然界一切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方。
相互制约
阴阳双方彼此相互牵制、约束的制约关系,通过制约维持着“阴平阳秘”
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
互根作用
相互依存
阴或阳任何一方不能脱离对方而独立存在。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相互为用
阳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彼此相互滋生、相互资助、相互为用。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消长平衡
阴阳消长
阴阳双方你强我弱或我强你弱,基本形式有阳消阴长、阴消阳长。
阴阳皆长与阴阳皆消
阴阳双方你弱我弱或我强你强,基本形式有阴阳俱长、阴阳俱消。
阴阳双方处于暂时的动态平衡。阴阳双方的消长是在一定范围内的量的变化,没有质的改变,阴阳的消长仍处于相对的平衡,没有突破阴阳协调的界限。
转化
指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其各自相反方向转化。“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阳
上部、体表、背部、胸部、外侧、六腑、心肺居胸、心阳、肾阳
阴
下部、体内、胸部、腹部、内测、五脏、肝脾肾居腹、心阴、肾阴
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解释机体组织(物质)与功能基本关系
阳气(阳)——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
阴精(阴)——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解释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阳主升,阴主降
阐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阴阳偏盛
阴偏盛
实寒证
阴盛则寒
伤阳
兼阳虚
阴胜则阳病
阳偏盛
实热证
阳盛则热
伤阴
兼阴虚
阳盛则阴病
阴阳偏衰
阴偏衰
阴不制阳
虚热证
阴虚则热
不能生阳
阳虚
阴损及阳
阳偏衰
阳不制阴
虚寒证
阳虚则寒
不能生阴
阴虚
阳损及阴
阴阳互损
阳损及阴
阴损及阳
阴阳偏衰
阴阳转化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指导疾病的辨治用药
指导临床辨证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确立基本治则
泻其有余
阴阳偏盛实证
阴偏盛
实寒证
寒者热之
伤阳
兼阳虚
酌加温阳药
阳偏盛
实热证
热者寒之
伤阴
兼阴虚
酌加养阴药
补其不足
阴阳偏衰虚证
阴偏衰
阴虚
虚热证
补阴
阳病治阴
阳偏衰
阳虚
虚寒证
补阳
阴病治阳
辨别药物性能
归纳药性
寒
凉
减轻、消除热症,属阴
热
温
减轻、消除寒症,属阳
辨别药味
辛
甘(淡)
阳
酸
苦
咸
阴
分析升降浮沉
阳
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上行向外的药,其性升浮
阴
清热泻下、利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收敛等功效下行向内的药物,其性沉降
指导疾病预防
保持机体的阴阳平衡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协调一致,即能防病延年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指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构成的,根据五行间的关系,以五种物质为基础,对自然界的事物、现象加以抽象、归纳、推演,用以说明物质之间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约,不断运动变化,从而促进事物发生、发展规律的学说。
基本概念
五
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
行
指运动和变化。
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主要内容
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
生长、升发、条达、顺畅
火曰炎上
温热、升腾
土爰稼穑
生化、承载、受纳
金曰从革
肃杀、潜降、收敛、清洁
水曰润下
寒凉、滋润、向下、静藏
事物的五行归类
直接归类法(取象类比法)
方位配五行
东
木
南
火
中
土
西
金
北
水
五脏配五行
肝
木
心
火
脾
土
肺
金
肾
水
间接推演法(推演络绎法)
四季配五行
春
木
夏
火
长夏
土
秋
金
冬
水
脏腑配五行
胆、筋、目
木
小肠、脉、舌
火
胃、肌肉、口
土
大肠、皮毛、鼻
金
膀胱、骨、髓、耳、二阴
水
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

五行相生(母子关系)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金生水
水生木
“生我者”为我母,“我生者”为我子
五行相克(所胜所不胜关系)
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
金克木
“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我克者”为我“所胜”
五行制化
生中有制
水生木,木生火,水克火
制中有生
金克木,木克土,土生金
五行乘侮
相乘(倍克)
五行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相乘次序与相克同。
相侮(反克)
五行间反向克制的异常变化,相侮次序与相克反。
木弱,被其所不胜金乘,受其所胜土侮;木强,乘其所胜土,侮其所不胜金。
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肝属木,主疏泄
心属火,主血脉
脾属土,主运化
肺属金,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主治节,通条水道
肾属水,主藏精,司二便
阐释五脏的相互关系
相互资生
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
相互制约
肝克脾,心克肺,脾克肾,肺克肝,肾克心
阐释脏腑病理传变
相生关系的传变
母病及子(顺传)
子病及母(逆传)
母子双亢,子亢导致母亢
母子双虚,子弱上累母虚
子亢母虚,子盗母气,子脏亢损伤母器
相克关系的传变
相乘
相克太过或被克不及的病理传变
相侮
逆着相克次序的病理传变
指导疾病辨证
指导临床治疗
指导控制疾病的传变
确定治则与治法
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则
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
根据相生规则确定治法
滋水涵木,滋肾养肝
培土生金,补脾养肺
益火补土,温阳健脾
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则
抑强
适用于相乘
扶弱
适用于相侮
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法
抑木扶土
治疗木旺乘土之证
培土制水
泻南补北(泻火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