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文化产业原理(下)——范周
According to BiliBli @CUC文管教学 发布的《文化管理专业 核心课程导读》视频所做的学习笔记。
编辑于2020-06-02 15:53:13这是一篇关于依恋三部曲 丧失 第十七章 儿童期丧失与精神病性障碍的思维导图,包括增加精神病性障碍的风险和儿童期丧失亲人导致的障碍。
这是一篇关于依恋三部曲 丧失 第十六章 外部条件良好时儿童的反应的思维导图,包括:两岁儿童的哀悼、一些初步的结论、儿童哀悼与成人哀悼之间的差异、健在的父母对待孩子的行为。
这是一篇关于依恋三部曲 丧失 第十五章 在儿童期和青少年期经历父母的死亡的思维导图,包括:工作的来源和计划、告知儿童的时机和内容、儿童有关死亡的观念。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依恋三部曲 丧失 第十七章 儿童期丧失与精神病性障碍的思维导图,包括增加精神病性障碍的风险和儿童期丧失亲人导致的障碍。
这是一篇关于依恋三部曲 丧失 第十六章 外部条件良好时儿童的反应的思维导图,包括:两岁儿童的哀悼、一些初步的结论、儿童哀悼与成人哀悼之间的差异、健在的父母对待孩子的行为。
这是一篇关于依恋三部曲 丧失 第十五章 在儿童期和青少年期经历父母的死亡的思维导图,包括:工作的来源和计划、告知儿童的时机和内容、儿童有关死亡的观念。
文化产业原理(下)——范周
文化产业发展前沿
一、影视产业发展状况
(一)影视产业概念
影视产业以电影、电视作为核心,通过电影和电视的生产、发行、放映以及电影电视音像产品、衍生物品、电影院放映场所的建设等相关产业经济形态的统称。虽然影视行业同样强调工业化流水线作业,但它仍然与传统制造业可复制性的流水作业有着本质的不同,影视有众多不可复制性,核心就是“故事”和“人物”。
(二)影视产业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1.影视产业是文化产业的核心产业
影视产业作为文化产业中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产业形态,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扮演龙头角色,担任领军作用。
2.影视产业的特点
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产出的特点
具有周期性、季节性的特点
影视产品具有较强的外部相关性
影视作品具有集群化、全球化的特征
(三)新时期我国影视产业发展的新特征
1.新法规——政策法律规范市场行为
2016 年 11 月 7 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布《电影产业促进法》,该法律于 2017 年 3 月 1 日正式实施。
2020 年 2 月 20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剧网络创剧创作生产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这是限行令之后,广电总局再下“限集令”。
2.新玩法:科技助力影视产业转型升级
网剧、网综、网大持续升温
现代科技创造影视奇观
电影投资及推广渠道创新
思考:《流浪地球如何开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
3.新局面:电影电视“走出去”步伐稳健
中外合作模式逐渐发展成熟
中国电影密切配合主场外交
4:新题材:多样化创作格局得以巩固
新时期国产电影类型更具多元性,奇幻、喜剧、青春、动漫、文艺全面开花。 2019 年恰逢建国 70 周年,市场需要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因此 2019 年也被视作“现实主义回归年”。
(四)抗击疫情后影视产业发展的思考
1.开启在线影院新模式,探索快速变现模式
面对影视行业的至暗时刻,部分影片相继选择在线上播出,比如《囧妈》《源·彩虹》《肥龙过江》。
2.网络视频井喷式发展,付费用户快速增加
据《微博电影白皮书》显示, 2019 年微博电影兴趣用户呈现新一轮跃升,达到了 4。09亿。
二、动漫产业发展概况
(一)动漫产业定义
动漫产业,是指以”创意“为核心,以动画、漫画为主要表现形式,包含动画片、漫画书、报刊、电影、电视、音像制品、舞台剧和基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动漫新品种等动漫直接产品的开发、生产、出版、播出、演出和销售,以及与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的产业,因为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动漫产业被称为”新兴的朝阳产业“。
2014 年以来,我国动漫内容生产实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类型和题材日趋多元化,在国家政策和资金的保驾护航下,动漫产业集群带和产业区培育出现端倪。加之在媒介融合的气氛熏陶下,2019 年我国动漫产业已经达到 1941 亿的总产值规模。
(二)国产动漫崛起
《哪吒之魔童降世》是 2019 年第 2 个现象级爆款,从上映第 1 天开始便以闪电般的速度刷新各种记录,上映 23 天票房超过 40 亿,最终以 49.75 亿收官,为中国的动画电影制作树立了标杆。
思考:《哪吒之魔童降世》好在哪儿?
经典IP的结构与重塑
剧情节奏紧凑
优秀的主题内核
(三)国产动漫行业发展趋势
1.原创动漫大量增加
2.发展动画衍生产品
3.国产动画须以内容为王
三、数字出版行业发展概况
数字出版定义:
目前数字出版产品形态主要包括电子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网络原创文学、网络教育出版物、网络地图、数字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数据库出版物、手机出版物(彩信、彩铃、手机报纸、手机期刊、手机小说、手机游戏)等。数字出版产品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有线互联网、无线通讯网和卫星网络等。
读屏时代已经到来: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 44 次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9 年 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 8.54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 61.2%,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 8.47 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 99.1% ,移动互联网持续使用持续深化。
数字出版产业规模:
《2018~2019 年中国数字出版年度报告》显示, 2018 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为 8330.78 亿元,移动出版和网络游戏的收入在数字出版总收入中所占比率分别为 24.1% 和 9.5% ,两者合计占比 33.6% ,超过全年总收入规模的 1/3 ,移动出版和网络游戏仍是数字出版产业收入的重要支柱。
1.网络文学:一路高歌,产业链不断延伸
在这 20 余年间,网络文学发展势头强劲,根据《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 2018 )》显示 ,2018 年中国网络文学内容体量持续增长,网络文学作者达 1500 万人, 90 后作者占据主流,读者达 4.32 亿人。
(1)网络文学发展历程
1988~2002年 萌芽阶段 网络文学传播范围较小,体量不大
2003~2010年 快速发展阶段 付费阅读兴起网络文学的概念开始形成
2010~2016年 移动阅读时代 网络文学的边疆从PC互联网步入移动互联网
2016年以后 泛娱乐阶段 IP价值爆发,泛娱乐概念兴起网文的IP价值被不断挖掘
Eg:根据阿耐的作品改编的电视剧《都挺好》,也取得了极大的反响,后期收视率上升趋势明显,成为省级卫视Q1第一季度《剧王》,播出以来,《都挺好》登陆微博热搜超90 次。
(2)网络文学全产业链发展
IP、游戏、小说、周边、动漫、影视、表情……
2.网络游戏:产业发展日益规范
(1)产业规模不断增加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CNNIc) 在京发布《第 43 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8 年 12 月,我国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 4.84 亿,占整体网民的 58.4% 。
(2)电子竞技得到认可
2019 年 4 月,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确认了 13 个新职业信息,电子竞技员与电子竞技运营师位列其中,正式成为一门职业。同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体育产业统计分类 (2019)》 ,将电子竞技归类为职业体育竞赛表演活动,电子竞技正式归为体育竞赛项目,不少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政策,推进电竞多方面融合发展。
(3)未成年人保护力度加大
3.在线教育:一场新的教学变革
(互联网知识经济)
四大有利因素推动发展
在线教育的资金投入不断增长
产业政策支持在线教育行业发展
网络技术升级带动在线教育行业发展
在线教育模式的社会接受度不断提高
eg:慕课:《通识教育九讲》。根据不完全统计,截止 2020 年 3 月 2 日晚上 9 点,该课程上线以来,全网累计观看量已达 109.6 万。
四、文化产业新兴业态发展概况
新兴业态:
新兴业态一般是一种新兴服务业态,它首先是一种新兴服务,其次是一种业态。
文化产业新兴业态:
文化产业新业态是文化内容,资本和科技结合的产物
文化产业新业态是先进技术,融合了传统的文化艺术因子
文化产业新业态要有新的管理模式和新的商业模式
截至 2019 年 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 8.54 亿,较 2018 年底增长 2598 万,互联网普及率达 61.2% ,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 8.47 亿。
1.网红经济与网络直播
网红经济:是以时尚达人为形象代表,以他们的品位和眼光为主导,依靠其在社交媒体上聚集的人气,向粉丝群体进行定向营销,从而把粉丝群体转化为实际的购买力带动产品消费,而网络直播为网红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载体。
网红经济变现模式:
广告
卖会员 、VIP及粉丝打赏
微电商模式
2.短视频——"杀时间神器“
4.1亿独立用户,87分钟日均使用时长,20次的日均使用次数。
用户年轻化、男性用户占比高。
用户三大爱好:社交、购物、看视频。
产业规模达140.1亿元。
3.虚拟现实产业
规模:160亿(虚拟现实产业联盟,2017)。
900亿(2020)。
4.人工智能+文化产业:从人机交互到人机共生
人工智能定义:
人工智能是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的智能的一套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系统的技术科学,其研究的领域包括语言识别、智能机器人、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和专家系统等。
规模:万亿级别。
五、怎样学好文化产业
把创新创意思想贯穿在一切工作和生活中
把多元包容观念运用在对各种事物的认知和理解中
要把实践和体验的计划穿插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之中
推荐书目
《经济学与文化》,[澳]戴维索罗斯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大数据时代》,(英)迈尔舍恩伯格,浙江人民出版社
《人工智能》(第2版),[美]史蒂芬.卢奇,人民邮电出版社
《文化产业新业态研究》, 付晓青,福建人民出版社
《数字经济下的文化创意革命》, 范周,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