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曼昆 微观经济学第七版思维导图
曼昆 微观经济学第七版1-12章思维导图
编辑于2020-06-07 12:33:20经济学原理
第一篇
1.经济学十大原理
1.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1.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他所放弃的东西(机会成本)
1.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1.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1.5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1.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1.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1.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他生产物品与服务的能力
1.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1.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2.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2.1作为科学家的经济学家
2.1.1科学方法:观察,理论和进一步观察
2.1.2假设的作用
2.1.3经济模型
我们的第一个模型:循环流量图
我们的第二个模型:生产可能性边界
2.1.6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微观: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的学科
宏观: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的学科
2.2作为政策顾问的经济学家
2.2.1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实证表述:试图描述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观点
规范表述:试图描述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观点
2.2.2华盛顿的经济学家们
2.2.3为什么经济学家的建议并不总是被采纳
2.3经济学家意见分歧的原因
2.3.1科学判断的不同
2.3.2价值观的不同
2.3.3感觉与现实
3.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
3.1一个现代经济寓言
3.1.1生产可能性
3.1.2专业化与贸易
3.2比较优势:专业化的动力
3.2.1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一个生产者用比另一个生产者更少的投入生产某种物品的能力
3.2.2机会成本和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一个生产者以低于另一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某种物品的能力
3.2.3比较优势与贸易
贸易可以使社会上的每个人都获益,因为它使人们可以专门从事他们具有比较优势的活动
3.2.4贸易的价格
一般规律:对从贸易中获益的双方而言,他们进行贸易的价格在两种机会成本之间
3.3比较优势的应用
3.3.1Tom brady应该自己修剪草坪吗
3.3.2美国应该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易吗
3.4结论
第二篇
4.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
4.1市场与竞争
4.1.1什么是市场
市场:由某种物品或服务的买者与卖者组成的一个群体
市场有很多种形式,通常没有什么组织
4.1.2什么是竞争
竞争市场:有许多买者与卖者并且每一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是微乎其微的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①可供销售的物品是完全相同的;②买者和卖者人数众多,以至于没有任何一个买者或卖者可以影响市场价格
4.2需求
4.2.1需求曲线:价格和需求之间的关系
需求量:买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一种物品的数量
需求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对该物品的需求量减少的观点
4.2.2市场需求与个人需求
市场需求是个人需求之和
4.2.3需求曲线的移动
正常物品: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增加的物品
低档物品: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减少的物品
使需求曲线移动的变量:收入,相关物品的价格(替代品,互补品),爱好,预期,买者的数量
4.3供给
4.3.1供给曲线:价格与供给量之间的关系
供给量:卖者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一种物品的数量
供给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该物品的供给量增加的观点
4.3.2市场供给与个人供给
市场供给是个人供给之和
4.3.3供给曲线的移动
使供给曲线移动的变量:投入品价格,技术,预期,卖者的数量
4.4供给与需求的结合
4.4.1均衡
均衡:市场价格达到使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的水平时的状态
均衡价格:使供给与需求平衡的价格
均衡数量:均衡价格下的供给量与需求量
4.4.2分析均衡变动的三个步骤
1.确定该事件是使供给曲线移动还是使需求曲线移动(还是使两者都移动)
2.确定曲线移动的方向
3.用供求图说明这种移动如何改变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4.5结论:价格如何配置资源
5.弹性及其应用
5.1需求弹性
5.1.1需求价格弹性及其决定因素
弹性:衡量需求量或供给量对其某种决定因素的变动的反应程度的指标
需求价格弹性: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用需求定变动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百分比来计算
富有弹性的:,奢侈品相近替代品的可获得性,长时间范围的物品
缺乏弹性:必需品
5.1.2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
需求价格弹性=需求量变动半分比/价格变动百分比
5.1.3中点法:一个计算变动百分比和弹性的更好方法
5.1.4各种需求曲线
弹性大于1:需求富有弹性
弹性小于1:缺乏弹性
弹性等于1:具有单位弹性
弹性等于0:完全无弹性
弹性无穷大:完全有弹性
5.1.5总收益与需求价格弹性
总收益:一种物品的买者支付从而卖者得到的量,用该物品的价格乘以销售量来计算
5.1.6沿着一条线性需求曲线的弹性和总收益
5.1.7其他需求弹性
需求收入弹性=需求量变动百分比/收入变动百分比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物品1的需求量变动百分比/物品2的价格变动百分比
5.2供给弹性
5.2.1供给价格弹性及其决定因素
供给价格弹性:衡量一种物品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用供给量变动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百分比来计算
5.2.2供给价格弹性的计算
供给价格弹性=供给量变动百分比/价格变动百分比
5.2.3各种供给曲线
5.3供给、需求和弹性的三个应用
5.3.1农业的好消息可能对农民来说是坏消息吗
5.3.2为什么石油输出国组织不能保持石油的高价格
5.3.3禁毒增加还是减少了与毒品相关的犯罪
5.4结论
6.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
6.1价格控制
6.1.1价格上限如何影响市场结果
6.1.2价格下限如何影响市场结果
6.1.3对价格控制的评价
6.2税收
6.2.1向卖者征税如何影响市场结果
6.2.2向买者征税如何影响市场结果
6.2.3弹性与税收归宿
6.3结论
第三篇
7.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
7.1消费者剩余
7.1.1支付意愿
支付意愿:买者愿意为某种物品支付的最高
消费者剩余: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其为此实际支付的
7.1.2用需求曲线衡量消费者剩余
7.1.3价格降低如何增加消费者剩余
7.1.4消费者剩余衡量什么
7.2生产者剩余
7.2.1成本与销售意愿
成本:卖者为了生产一种物品而必须放弃的所有东西的价值
生产者剩余:卖者出售一种物品得到的量减去其生产成本
7.2.2用供给曲线衡量生产者剩余
7.2.3价格上升如何增加生产者剩余
7.3市场效率
7.3.1仁慈的社会计划者
总剩余=买者的评价-卖者的成本
效率:资源配置使社会所有成员得到的总剩余最大化的性质
7.3.2市场均衡的评价
7.4结论:市场效率与市场失灵
8.应用:赋税的代价
8.1赋税的无谓损失
8.1.1税收如何影响市场参与者
无谓损失:市场扭曲(例如税收)引起的总剩余减少
8.1.2无谓损失与贸易的好处
8.2决定无谓损失的因素
8.3税收变动时的无谓损失和税收收入
8.4结论
9.应用:国际贸易
9.1决定贸易的因素
9.1.1没有贸易时的均衡
9.1.2世界价格和比较优势
世界价格:一种物品在世界市场上通行的价格
9.2贸易的赢家和输家
9.2.1出口国的得失
9.2.2进口国的得失
9.2.3关税的影响
关税:对在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征收的一种税
9.2.4贸易政策的结论
9.2.5国际贸易的其他好处
增加了物品的多样性
通过规模经济降低了成本,这种现象被称为规模经济
增加了竞争
加强了思想交流
9.3各种限制贸易的观点
9.3.1工作岗位论
9.3.2国家安全论
9.3.3幼稚产业论
9.3.4不公平竞争论
9.3.5作为讨价还价筹码的保护论
9.4结论
第四篇
10.外部性
10.1外部性和市场无效率
10.1.1福利经济学:回顾
10.1.2负外部性
外部性内在化:改变激励以使人们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外部效应
10.1.3正外部性
负外部性使市场生产的数量大于社会合意的数量,正外部性使市场生产的数量小于社会合意的数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对有负外部性的物品征税和给予有正外部性的物品补贴来使外部性内在化
10.2针对外部性的公共政策
10.2.1命令与控制政策:管制
10.2.2以市场为基础的政策1:矫正税与补贴
矫正税:旨在引导私人决策者考虑负外部性引起的社会成本的税收
大多数经济学家们更倾向于收矫正税
10.2.3以市场为基础的政策2: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
污染成本低的会出售污染许可证;成本高的会购买污染许可证
一般只会减少污染成本低的企业的污染
10.2.4对关于污染的经济分析的批评
通常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做出反应: 命令与控制政策直接对行为进行管制;以市场为基础的政策提供激励,以促使私人决策者自己来解决问题。
10.3外部性的私人解决方法
10.3.1私人解决方法的类型
道德规范和社会约束
慈善行为
企业多种类型经营
利益各方签订合约
10.3.2科斯定理
科斯定理:认为如果私人各方可以无成本的就资源配置进行协商,那么,他们就可以自己解决外部性问题的观点
10.3.3为什么私人解决方法并不总是有效
交易成本:各方在达成协议与遵守协议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
11.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
11.1不同类型的物品
排他性:一种物品具有可以阻止一个人使用该物品的特性
消费中的竞争性:一个人使用一种物品将减少其他人对该物品的使用的特性
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又有消费竞争性的物品
公共物品:既无排他性又无消费竞争性的物品
公共资源:有消费竞争性但无排他性的物品
俱乐部物品:有排他性但无消费性的物品
11.2公共物品(无排他性,无竞争性)
11.2.1搭便车者问题
搭便车者:得到一种物品的利益但避免为此付费的人
11.2.2一些重要的公共物品
国防:最贵的公共物品之一
基础研究
特定的技术知识:具有排他性
一般性知识:公共物品
反贫困(公共物品)
11.2.3成本-收益分析的难题
成本收益分析:比较提供一种公共物品的社会成本与社会收益的研究
11.3公共资源
11.3.1公地悲剧
公地悲剧:决策者过度地使用公共资源
公地悲剧得出了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当一个人使用公共资源时,他就减少了其他人对这种资源的享用
11.3.2一些重要的公共资源
清洁的空气和水
拥堵的道路
道路既可以是公共物品,也可以是公共资源
公共资源:道路通行税,汽油税
鱼,鲸和其他野生动物
11.4产权的重要性
12.税制的设计
12.1美国政府的财政概况
12.1.1联邦政府
12.1.2州与地方政府
12.2税收与效率
12.2.1无谓损失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由于税收扭曲了激励,所以引起了无谓损失
12.2.2管理负担
12.2.3边际税率与平均税率
平均税率:支付的总税除以总收入
信息:纳税人作出的牺牲
边际税率:增加的1美元收入所支付的额外税收50%
信息:税制在多大程度上扭曲了激励。边际税率决定无谓损失
12.2.4定额税
无论收入如何,也无论每个人会采取什么行动,每个人应缴纳的税都是等量的
此时边际税率为0
12.3税收与平等
12.3.1受益原则
人们应该根据他们从政府服务中得到的利益来纳税。
12.3.2支付能力原则
应该根据一个人所能承受的负担来对这个人征税
纵向平等:支付能力更强的纳税人应该缴纳更多税收的思想
横向平等:根据支付能力缴纳税收,相似的纳税人应该缴纳等量税收的思想
比例税:高收入纳税人和低收入纳税人缴纳收入中相同比例的税收
累退税:高收入纳税人缴纳的税收在收入中的比例低于低收入纳税人的这一比例
累进税:高收入纳税人缴纳的税收在收入中的比例高于低收入纳税人的这一比例
12.3.3税收归宿于税收平等
税收归宿是评价税收平等的核心问题
结论:平等与效率之间的权衡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