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社戏》鲁迅
《社戏》鲁迅的思维导图,本文通过叙写“我”童年时与农村孩子看社戏的美好往事,刻画了一群栩栩如生的农家孩子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情感和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之情。
编辑于2023-09-09 20:14:41 上海《社戏》 鲁迅
课文围绕“社戏”写了哪几件事?请用四字短语进行概括。
盼社戏
平桥概况
伙伴游玩
看社戏
无船出行
月夜行船
赵庄看戏
停船吃豆
深夜返回
忆社戏
再谈吃豆
作者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①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类难懂的书,可以自由快乐地生活。
②作为客人,得到优待,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陪着“我”玩,彼此平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
③每天可以钓虾、放牛,生活丰富多彩,并充满了友爱和情趣。
看戏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来是如何解决的?“我”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在作者笔下,“我”所急切要看到的戏好看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不好看
正面描写
①想看铁头老生翻筋斗,但那老生却没翻。
②想看“蛇精”和“跳老虎”,但是等了许多时都不见。
③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并不停地唱着。
侧面描写
④文中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来”等。
赏美景
开船出行
一系列准确的动词,生动地表现了小伙伴们熟练、敏捷的驾船技巧和去看社戏时的急切、兴奋的心情。
“飞一般”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孩子们高超的驾船技术和去看社戏时的急切、兴奋的心情。
月夜行船
从视觉、嗅觉、触觉角度写出了两岸的景象和迷人的月色,描绘了一幅水乡月夜美景图。
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比喻成“踊跃的铁的兽脊”,以动写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船行之快,衬托出小伙伴们熟练敏捷的驾船技巧和“我”去看社戏时的急迫、兴奋的心情。“但我却还以为船慢”,心理描写,突出了“我”想看社戏的急迫心情。
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写快到赵庄了。“似乎”“或者”“也许”都表示猜测,提示可能是错觉,与下文相呼应。
从听觉角度写出了自己为音乐所陶醉。“自失”指听得出神,忘记了自己,这是被美丽的夜景陶醉了。
这些夜景从多方面着笔,为我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的“江南水乡月夜图”,歌颂了美好的自然风光。不仅表现了小伙伴们友爱、能干,也表现了“我”心情的愉快和急切。推动了情节发展。
月下归航
“回望”一词,表现了“我”对社戏的依依不舍。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戏台在红霞笼罩下时隐时现,如同画上仙境一般美丽动人。从视觉、听觉方面写出了“我”对赵庄的依恋之情。
“疑心”和“不好意思”表现了“我”对社戏的留恋,符合孩子的心理。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新奇贴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船行之快,从侧面衬托孩子们的驾船技术高超和欢快的心情。
老渔父的喝彩从侧面衬托了孩子们的驾船技术高超。
人物分析
双喜
看戏前,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我高兴了。然而外祖母又怕都是孩子们,不可靠;母亲又说是若叫大人一同去,他们白天全有工作,要他熬夜,是不合情理的。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双喜说服母亲和外祖母的三个理由:船大,迅哥儿不乱跑,大家都识水性。足见双喜考虑周全,心细如发,聪明伶俐。
双喜说,那就是有名的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他日里亲自数过的。
这表现了双喜对“我”的友爱、热情。
我们便都挤在船头上看打仗,但那铁头老生却又并不翻筋斗,只有几个赤膊的人翻,翻了一阵,都进去了,接着走出一个小旦来,咿咿呀呀的唱。双喜说,“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
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肯翻筋斗的原因有理有据,既安慰了“我”,又表现了他大哥哥般的亲切体贴,同时也表现了双喜的聪明、细心。
双喜终于熬不住了,说道,怕他会唱到天明还不完,还是我们走的好罢。
又是双喜提议,表现了双喜在孩子们中的地位,也表现了双喜的聪明、能干。
“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双喜指挥偷豆,从中可以看出他考虑周到。
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表现了双喜考虑周全、为他人着想的性格特征。
综合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双喜是一个聪明、能干、善解人意的孩子,他富有同情心,而且反应灵敏,充满自信,有组织才能和号召力,是孩子们的领袖。
六一公公
“请客?——这是应该的。”
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可见他不是吝啬之人。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
“不料”一词表现了“我”的吃惊,间接写出了六一公公的善良朴实。
一般情况下,被别人偷豆应该生气、发火,不可能心存感激,“我”夸了他一句,他“竟非常感激起来”,表现了他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
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
表现了六一公公的热情好客。
阿发
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摘自己家的豆,不说“摘”而说“偷”,只因为瞒着大人。这句话既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又写出了阿发的纯真无邪、憨厚无私。
文章采用儿童叙述视角,充满了童真童趣
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我”非常想去看社戏,但又不能去,于是想象社戏表演的情景,以及看戏人喝豆浆的情景,表现了一个孩子悲伤、失落的情绪。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我”可以出门看社戏了,心情变好了。“忽而”表明孩子的心情易于变化,“轻松”“舒展”与前面看戏不成而沮丧的心情完全不同。“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是夸张手法,非常形象地表明“我”的心情无限之好。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这是一个儿童眼中的景物描写,非常富有诗意。“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是儿童才有的想象;“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表明“我”非常急于到赵庄看社戏,这也是儿童心理的表现。
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
儿童对看戏很有兴趣,但在夜间容易犯困,所以台上戏子的形象变得模糊,这里真切地描写出儿童看戏的精神状态,富有奇趣。
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这是半想象、半纪实的描写。大鱼驮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是童话里才有的情景,反映出“我”当时愉悦的心情,也表现了孩子极富浪漫色彩的想象力。
主题概况
本文通过叙写“我”童年时与农村孩子看社戏的美好往事,刻画了一群栩栩如生的农家孩子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情感和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之情。
学后感悟
感悟一:童年对许多人来说,是快乐、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人生经历。长大后回忆往事时,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怀着一种温暖的情感。愿我们的童年更快乐、更美好、更有意义,能给我们留下更多美好的回忆。
感悟二:读了这篇《社戏》,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文中那些鲜活、可爱的农村孩子,他们善良、真诚、无私、友爱、坦荡,让这人间的真情和友爱长存在我们心里,成为社会风尚。
写作特色
①刻画人物栩栩如生
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来刻画人物形象,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群纯朴可爱的农村孩子形象,他们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双喜。他聪明、能干、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而且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充满自信,又有组织才能和号召力,是孩子们的领袖。对六一公公的描写,着墨很少,但仅有的几笔勾勒,运用语言、动作描写极其准确地表现了他宽厚、纯朴、好客、热情的特点。
②景物描写细致传神
作者以写意的手法,略略几笔便把江南水乡美丽如画的景色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使你仿佛也看到那里美丽的景色,也听到孩子们欢快的笑声和大自然的美好声音汇集在一起,也闻到了水乡田野里特有的芳香。这样的景物描写,不但表现了“我”去看戏时的愉快心情,而且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的江南农村的极度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