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章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二章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分享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历史经验、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的考点难点
编辑于2023-09-13 18:06:10 青海省第二章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1近代中国的国情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 鸦片战争后, 帝国主义的不断入侵,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轨道,使社会性 质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 独立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 封建的中国逐步变为半封建的中国
半殖⺠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征 , (1)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控制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成为近代中国一切灾难、祸害和落后的的总根源。 (2)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加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客观上促进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但受到外国资本、本国官僚资本势力和封建势力压制和阻挠,经济地位脆弱。 (4)中国封建势力已经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相互勾结,成为帝国主义奴役近代中国的社会基础。 (5)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实行分裂剥削政策,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6)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人民在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上所少见的。
2、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和性质
两大矛盾: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 两大历史任务: 民族独立和人解放、国家现代化和繁荣富强。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3、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五四运动是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发生的。-----影响 (2)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已经摆脱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追随者的地位,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力量 (3)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主要代表的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始终站在斗争的前列,积极指导和推动运动的发展。---人物推动力 (4)五四运动以后,革命的前途已不再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共和国,而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转变
4、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初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探索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了解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1、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
完整表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内容: 三个谁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1)反对帝国主义的原因: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绝不 是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而是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半 殖民地和殖民地。 (2)反对封建主义的原因:封建剥削制度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 主要支柱和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封建主义的统治 也是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 (3)反对官僚主义的原因:中国的官僚资本主义和官僚资产阶级 同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阶级密切地结合,具有买办性、封建 性、垄断性,不可能把中国引向繁荣之路,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 的最主要障碍。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区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 的根本标志,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 中国无产阶级的优点(为什么是无产阶级为领导权):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富于组织性和纪律性,是历史上最进步的阶级。 中国无产阶级具有的特点: (1)中国无产阶级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因而更具有于革命的彻底性和坚决性; (2)中国的产业工人大多来自破产的农民,因而比较了解农民的痛苦和要求,便于和农民结成天然的联盟; (3)中国无产阶级人员集中,易于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单选/辨析题)
实现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任务所依靠 的革命力量,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人民大众 ”,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1)中国无产阶级不仅是中国民主革命最基本的动力,而且是革命的领导力量。 (2)农民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者。 (3)城市小资产阶级主要包括广大的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他们是无产阶级可靠同盟军。 (4)民族资产阶级是带有两重性的阶级。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性质: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因此中 国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即使在五四运动 之后,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并开始领导中国革命,这时的 中国革命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而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 义革命性质。 前途: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步骤:第一步,先改 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民主的 新民主主义国家;第二步,使革命继续向前发展,建立一个消灭 阶级、消灭剥削的社会主义社会。
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 基本内容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工人 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 主义的共和国。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在《目前形式和我们的任务》中把新民主主义经济归纳为三大纲领: ①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②没收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两个没收 ③保护民族工商业。 ---一个保护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 反封建的文化”这种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 众的文化。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辛的 探索,在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 城市的革命发展道路
(1)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开辟。(开辟的历程) ①党成立初期,首先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领导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 ②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初步形成了以乡村为中心、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 ③毛泽东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的主攻方向首先指向农村。 (2)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的形成。(怎么弄的) 1930年,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进一步发展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提出了“以农村为心”的思想。1936年至1939年,毛泽东先后发表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词》等文章,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形成和完善 (选择 (3)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 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简答) ①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②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 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总结了中国革命两 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指出: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 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1)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为什么要建立): ①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 国情 毛泽东指出:“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 ②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 革命
(2)开展武装斗争(主要形式)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毛泽东指出:“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 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 利
(3)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①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 ②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包括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 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这三大作风是 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③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 的基本原则。 ④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内矛盾,是促进党的团结统一、增强党的战斗 力的重要保证。 ⑤加强执政党建设的思想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过渡时期的社会特征: ①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 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②它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都带有既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也 不同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 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 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以“一化三改”为核心,包括两 方面内容: ①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 ②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是总路线的两翼。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历史经验
1、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把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有机地结合起来。 ②坚持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发展农业生产同时并举的方针。 ③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反对强迫命令。 ④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逐步实现过渡。 2、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和政府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从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到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逐步前进的步骤方式,走生产合作化的道路。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的主要特点和经验: ①取采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②创立了由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手工生产小组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供销合作社; ③通过耐心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和国家援助; ④规定了为农业生产服务,为人民服务以及为出口贸易服务的方针。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严格区分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的界限,采取不同措施。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民族资本 ②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 的过渡形式。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步骤: 第一段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第二段 单个企业公私合营 第三阶段 全行业公私合营 ③把对企业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 对企业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相结合,改造资本家个人与消灭他们所 属的资产阶级相结合,既避免了激烈的阶级对抗,减少了改造的阻力, 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4、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①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②采取积极引导、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式,既避免了社会动荡和生产力的破坏,又使被改造对象逐步提高觉悟,变成社会主义劳动者。 ③运用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说服教育等原则实现了和平 过渡,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三、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单选)
2、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 革,它为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创造了制度条件。 ②它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极大地巩固和扩大 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 权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③它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 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④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的正确运 用和创造性的展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