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中地理高三一轮复习打印版第6讲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之地球的自转
本节是高中地理自然地理部分的基本内容,地球的运动相关考点对于高中生来说比较难,需要有足够的理解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已在导图中加粗标记出来。 包括地球自转的意义,地转偏向力,昼夜交替,时差,方便打印出来进行系统学习,后续会持续推出高三一轮复习的所有知识思维导图,记忆方法等,敬请期待和关注。
编辑于2023-09-15 16:09:27初中数学二次函数全攻略:掌握核心技巧,轻松解题!内容涵盖平面直角坐标系与函数基础、二次函数平移规律、解析式确定方法(顶点式/交点式/一般式)及实际应用。重点解析图像性质、对称轴公式(x=-b/2a)、顶点坐标求法,以及通过自变量取值判断a±b c符号的诀窍。教你三种比较函数值大小的方法,并强调建立坐标系实现数形结合的关键作用融合三角函数、相似三角形等几何知识,通过最值分析解决利润优化等实际问题。
初中数学反比例函数精讲:掌握核心,轻松解题!本文系统梳理反比例函数要点:从坐标系基础到k的几何意义(k决定面积),详解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的三步操作设式、代点、算k。重点分析双曲线特性:图象对称性(y=±x为对称轴)、象限分布规律(k>0在一三象限,k<0在二四象限),以及跨象限比较坐标的技巧。特别强调坐标法在几何问题中的高效应用,通过典型例题揭示如何利用图象特征快速求解函数解析式。
"初中数学整式与因式分解精华指南来啦!掌握这些核心知识点,代数难题轻松破解: 1 整式运算:从单项式到多项式,涵盖加减乘除步骤、幂的运算法则(零/正/负指数),重点突破去括号符号变化规律与合并同类项技巧。 2 因式分解:紧扣"一提二套"核心方法,运用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将多项式转化为整式积的形式。 3 求值策略:先化简再代入数值计算,代数式求解事半功倍。 附方法总结与符号变化口诀,基础考点一网打尽!"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初中数学二次函数全攻略:掌握核心技巧,轻松解题!内容涵盖平面直角坐标系与函数基础、二次函数平移规律、解析式确定方法(顶点式/交点式/一般式)及实际应用。重点解析图像性质、对称轴公式(x=-b/2a)、顶点坐标求法,以及通过自变量取值判断a±b c符号的诀窍。教你三种比较函数值大小的方法,并强调建立坐标系实现数形结合的关键作用融合三角函数、相似三角形等几何知识,通过最值分析解决利润优化等实际问题。
初中数学反比例函数精讲:掌握核心,轻松解题!本文系统梳理反比例函数要点:从坐标系基础到k的几何意义(k决定面积),详解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的三步操作设式、代点、算k。重点分析双曲线特性:图象对称性(y=±x为对称轴)、象限分布规律(k>0在一三象限,k<0在二四象限),以及跨象限比较坐标的技巧。特别强调坐标法在几何问题中的高效应用,通过典型例题揭示如何利用图象特征快速求解函数解析式。
"初中数学整式与因式分解精华指南来啦!掌握这些核心知识点,代数难题轻松破解: 1 整式运算:从单项式到多项式,涵盖加减乘除步骤、幂的运算法则(零/正/负指数),重点突破去括号符号变化规律与合并同类项技巧。 2 因式分解:紧扣"一提二套"核心方法,运用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将多项式转化为整式积的形式。 3 求值策略:先化简再代入数值计算,代数式求解事半功倍。 附方法总结与符号变化口诀,基础考点一网打尽!"
高中地理高三一轮复习打印版第6讲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之地球的自转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的意义
产生
地转偏向力
昼夜交替
时差
1.地转偏向力
原因
地球自转
表现
气流和水流的水平运动表现的最为明显
规律
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边转,赤道不偏转
北半球水旋涡逆时针,南半球水旋涡顺时针,赤道不偏转
特点
只改变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不影响其速度
大小
地转偏向力随纬度升高而增大,赤道地转偏向力为零
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以北半球为例)
气旋
逆时针方向辐合
反气旋
顺时针方向辐散
三圈环流风向
由副热带高压吹向赤道低压,形成东北信风
由副热带高压吹向副极地低压,形成西南风
季风环流
东亚冬季:由西伯利亚高压吹向西太平洋低压,形成西北季风
南亚冬季:由西伯利亚高压吹向赤道低压,形成东北季风
东亚夏季: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吹向亚洲东部,形成东南季风
南亚夏季: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形成西南季风
洋流
东北信风形成北赤道暖流
中纬西南风形成北太平洋暖流或北大西洋暖流
北印度洋冬季盛行东北风,海水向西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夏季盛行西南风,海水向东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河流右岸侵蚀现象
河道右偏,右岸侵蚀,左岸泥沙堆积。如长江下游南岸冲刷明显,北岸沉积明显,崇明岛逐渐与北岸接近
铁轨轨道的磨损
如京广线上的火车自北京向广州疾驶时,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西侧铁轨更易受磨损
2.昼夜交替
成因
地球不发光、不透明,加上地球的自转出现昼夜交替
周期
1个太阳日(24小时)
晨昏线(圈)
概念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
判断方法
自转法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
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线为昏线
正值日落
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线为晨线
正值日出
地方时法
若晨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6时,则为晨线;若为18时,则为昏线
昼夜半球法
昼半球西侧为晨线,东侧为昏线;夜半球东侧为晨线,西侧为昏线
特点
晨昏线的应用
意义
昼夜的不断交替,使得地面白昼不会过于炎热,黑夜不会过于寒冷,有利于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知识拓展
地球不自转只公转,地球上同样存在昼夜交替现象,不过昼夜交替的周期是一年,同时昼夜温差会增大
3.时差
高中地理高三一轮复习打印版第6讲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之地球的自转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地转偏向力
2.昼夜交替
晨昏线(圈)
概念
判断方法
特点
晨昏线(圈)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
晨昏线(圈)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晨昏线(圈)永远平分赤道
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时
晨昏线上太阳高度同为0
晨昏线(圈)在二至日时与极圈相切
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为0°~23°26′
晨昏线与纬线圈的夹角变化范围为66°34′~90°
晨昏线(圈)只有在春、秋分时才与经线重合
晨昏线(圈)自东向西移动,每小时移动15°,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晨昏线(面)与地轴的夹角等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的纬度,晨昏线与赤道的夹角等于与其相切的纬线的纬度
晨昏线的应用
确定地球的自转方向
若弧AB为昏线,则地球呈逆时针方向自转;若弧BC为昏线,则地球呈顺时针方向自转
确定地方时
晨线与赤道交点及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
昏线与赤道交点及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
昼弧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
夜弧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
确定太阳直射点
纬度的确定
正午太阳高度为90°的纬线
直射点的纬度=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
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纬度数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数互余
经度的确定
12点所在经线的经度
昼半球的中央经线
确定日期和节气
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二分日
3月21日前后或9月23日前后
晨昏线与南北极圈相切
二至日
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夜)
6月22日前后
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
12月22日前后
确定昼夜长短
昼长是该纬线昼弧所跨经度除以15°的商
夜长是该纬线夜弧所跨经度除以15°的商
确定日出、日落时间
确定极昼、极夜的范围
意义
知识拓展
3.时差
高中地理高三一轮复习打印版第6讲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之地球的自转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2.昼夜交替
晨昏线的应用
确定日出、日落时间
晨线上日出,昏线上日落
某地的日出时间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地方时,日落时间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昏线交点的地方时
太阳的日出、日落方位
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时,除极昼(极夜)地区以外的区域,日出东北、日落西北
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时,除极昼(极夜)地区以外的区域,日出东南、日落西南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时,全球各地日出正东,日落正西
确定极昼、极夜的范围
晨昏线与哪个纬线圈相切,该纬线圈及其与极点之间的范围内就会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南北半球的极昼、极夜现象刚好相反
3.时差
产生时差的原因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一纬度地区,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时间就有了早晚之分,因此,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时间早
地方时
概念
因经度的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时刻(即同纬度地区,经度不同,见到太阳的早晚不同)
特点
同一纬度,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
晨昏线上的点同时看到日出或日落,但不同的点对应不同的经度,因此地方时不同
同一经线上的各点,地方时相同
知识拓展
南北半球的同一纬度,昼长等于对方夜长相同
地方时计算
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步骤
1.找四个时间
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18时
昼半球中央经线的时间为12时;夜半球中央经线的时间为0时或24时
2.定向
求已知点东边的时间“+”;求已知点西边的时间“-”
3.定差
确定两点的经度差
4.定值
所求的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经度差/1°
示例
求E点的地方时,以D点作为已知时间点,则E点位于D点以东,应选择“东加”;若求F点地方时,以B点作为已知时间点,则F点位于B点以西,应选择“西减”。
D求E点地方时为12+(4×45)/60=15(时),以B求F点地方时为24-(4×45)/60=21(时)
E点所在经线与ND经线相差45°
区时
产生原因
地方时使用起来不方便
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决定按统一标准划分全球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
划分办法
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
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从西经7.5至东经7.5,划为中时区(零时区,国际标准时)
中时区以东,依次是东一区至东十一区
中时区以西,依次是西一区至西十一区
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度,合为一个时区
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时区的区时
中央经线的度数为15的倍数
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时区和区时的计算
与行程有关的时间计算
日期变更线
高中地理高三一轮复习打印版第6讲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之地球的自转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3.时差
时区和区时的计算
由中时区向东为东时区,向西为西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为15°。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时区的区时
区时计算
时区计算
某地时区= 某地经度÷15°(余数小于7.5度,商值为时区,余数大于7.5度,则时区为商+1)
时区中央经线度数=时区数×15°
公式: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1小时
若求出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去24小时,日期加一天;若求出时间为负值,则加上24小时,日期减一天
步骤和方法技巧
步骤
1.确定两地所在时区
2.确定两时区的相对东、西方向
3.确定两个时区间隔的时区数——“同减异加”
4.定值
知三求一
已知两地区时(或地方时)和经度的四个数据中的三个,则可求未知的一个
求差的技巧——“同减异加”
经度差:两地同在东(西)经度,取两数之差;一地在东经度,另一地在西经度,取两数之和
时区差:两地同在东(西)时区,取两数之差;一地在东时区,另一地在西时区,取两数之和
求时间的技巧——“东加西减”
两地同在东经度(时区),大的在东
两地同在西经度(时区),小的在东
一地在东经度(时区),另一地在西经度(时区),东经度(时区)在东
与行程有关的时间计算
若有一架飞机某日某时从A地起飞,经过m小时的飞行,降落在B地,求飞机降落时B地的时间
降落时B地时间=起飞时A地时间±时差+行程时间(m小时)(注意:“±”的选取原则为“东加西减”)
日期变更线
自然日界线
0时经线
即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
不固定,可以是任何一条经线,并自东向西移动,速度为15°/h
自西向东或者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加上一天的是自然日界线
国际(人为)日界线
180°经线
固定不变,大致是180°经线
自西向东或者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减去一天的是人为日界线
确定地球上不同日期范围的分析思路
180°经线的地方时是几时,进入新的一天的区域就是几小时;反过来,全球进入新的一天的区域是几小时,180°经线的地方时就是几时
先求出0时所在经线,然后求出新的一天(从0时所在经线向东到180°)的经度数,旧的一天(从0时所在经线向西到180°)的经度数
自然日界线和国际日界线的夹角可以从0°到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