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软骨与骨
大学医学学习笔记分享!这份思维导图总结了组胚骨与软骨的主要知识点与考点,内容包括软骨、骨、骨的发生、影响因素、关节这几个方面,欢迎大家交流指正。
编辑于2020-06-19 15:36:53软骨与骨
软骨
结构
软骨组织
细胞间质
基质
蛋白多糖和蛋白——软骨黏连蛋白
纤维
胶原纤维
弹性纤维
软骨细胞
位于软骨陷窝内,分泌基质和纤维
同源细胞群
软骨陷窝周围的基质含有较多的氨基聚糖,强嗜碱性,称为软骨囊
代谢能力很弱
周边,幼稚,胞体小,扁圆性,长轴与软骨表面平行,单个分布, 中央,成熟,体积大,椭圆形或圆形,细胞增生分裂成相对集中的细胞群体,由一个幼稚软骨细胞增殖形成,称同源细胞群
软骨膜
致密结缔组织
外层纤维多,血管和细胞少,起保护作用
内层纤维少,血管和细胞多,含骨原细胞,在软骨的生长和修复中起重要作用
关节软骨表面无软骨膜
骨祖细胞
可进一步分为成软骨细胞
成软骨细胞狭长,仅含核处略厚,开始具备初步的分泌能力,一旦被分泌的软骨基质包围,即成为软骨细胞
无血管,无神经,无淋巴管,由软骨膜和关节滑液获得营养
软骨间质中纤维成分的不同分类
透明软骨
II型胶原蛋白
分布
胚胎早期
暂时骨架
成体
鼻,喉,气管的软骨,肋软骨,关节软骨,长骨的骺板
新鲜时淡蓝色半透明,较易折断
功能
合成和分泌基质,纤维
纤维极细,直径10-20nm,且折光率与基质接近故光镜下不能分辨
弹性软骨
II型胶原蛋白
分布
耳窝,会厌,咽鼓管等处
新鲜时黄色
功能
弹性较强
结构与透明软骨相似,但含大量弹性纤维
纤维软骨
I型胶原蛋白
分布
椎间盘,趾骨联合及关节盘
新鲜时乳白色
功能
伸展性较大,可对抗压力和摩擦
结构
基质很少,间质内含大量胶原纤维束,细胞少,散在或成行分布于纤维束间
生长方式
来源于间充质
附加性生长
软骨膜下生长
软骨膜深部的骨原细胞增殖分化为成软骨细胞,后者再分化为软骨细胞添加在软骨组织表面,使软骨逐渐增厚
间质性生长
软骨内生长
通过已有的软骨细胞生长增殖,产生更多的软骨细胞和软骨基质,使细胞从内部膨胀式生长
功能
承受机械力而不会永久变形
支撑柔软组织,如鼻,耳,气管
缓冲震荡,利于骨骼运动
对骨的生长和发育是必不可少的
骨
骨组织
骨基质
骨组织中钙化的细胞间质
组成
有机成分(类骨质)35%
I型胶原蛋白构成的胶原纤维:95%
无定形基质:5%
无机成分(骨盐)干骨重量65%
羟基磷灰石结晶
骨基质以骨板的形式存在,相邻骨板间的胶原纤维走向垂直
编织骨
胶原纤维无规则交织排列
胚胎时期,5岁以内儿童的骨质结构形式(也见于骨折修复期),成年后牙槽骨,耳蜗等极少数部位存在
板层骨
以 骨板形式存在的骨质结构
骨板(bone lamella)内有大量平行排列的胶原纤维,同一层骨板内的纤 维相互平行,相邻骨板的纤维则相互垂直
类骨质
新生骨组织的细胞外基质无骨盐沉积
大量骨盐规律性沉积后,类骨质转变为坚硬的骨质,该过程称钙化(calcification)或矿化(mineralization)
细胞
骨原细胞
位置
软骨膜和骨膜内
形态结构
细胞小,梭形,核椭圆,小染色深,胞质弱嗜碱性
功能
干细胞,可分裂分化为成骨细胞
成骨细胞
位置
骨组织表面
形态结构
lm
骨组织表面排列成一层,细胞呈矮柱状或不规则形,有凸起,呈嗜碱性
em
rER和高尔基复合体丰富,有基质小泡,单位膜包被,直径25-200nm,内含细小钙盐结晶,小泡膜上有钙结合蛋白和碱性磷酸酶
功能
分泌骨胶纤维和基质,形成类骨质,释放基质小泡,钙化类骨质
相对静止时
细胞变扁平,紧贴骨组织表面,称骨被覆细胞
骨细胞
成骨细胞转变而来,单个位于骨板内或骨板间,细胞体位于骨陷窝内,突起位于骨小管内
具有一定的溶骨能力
细胞呈扁椭圆形,有许多细长突起,相邻细胞突起间有缝隙连接
破骨细胞
lm
细胞大,多核,靠骨基质可见皱褶缘,嗜酸性,直径30-100μm
em
含大量溶酶体和吞饮泡,皱褶缘为发达的微绒毛,亮区(也称封闭区)为皱褶缘周围的环形胞质区,无细胞器
功能
溶解和吸收骨质,参与骨组织的重建和维持血钙平衡
亮区的细胞膜紧贴骨组织,使皱褶缘和骨组织表面凹陷之间形成一个密闭的腔隙,称吸收陷窝,破骨细胞在此释放多种水解酶和有机酸,溶解骨盐,分解有机成分
皱褶缘深面的胞质中有许多吞饮泡和吞噬泡, 可将溶解内吞的成分进一步降解
位置
散在分布于骨组织表面
长骨的结构
骨松质
位置
骨干的内侧面和骨器中部
结构特点
大量针状或片状骨小梁相互连接而成的多空隙网架,网眼中充填骨髓
属于板层骨,但仅有数层,排列不 甚规则,厚薄也有差异,故骨小梁的大小形状也不完全相同
骨密质
位置
骨干和骨骺的外侧面
由规则排列的骨板构成,包括环骨板,骨单位和间骨板
环骨板
环绕骨干内外表面排列的骨板,外环骨板厚,整齐,内环骨板薄,不平整
骨单位
又称哈弗斯系统,位于内外环骨板间,是骨干的主要支持结构
结构
中央管:纵行
中央管为细长的管道,少量疏松结缔组织穿行 其中,内有小血管和神经纤维
骨单位骨板:同心圆排列
间骨板
残留的骨板
位于骨单位之间或骨单位与环骨板之间
长骨骨干内有横行的管道,称穿通管,也称富尔克曼管
在骨外表面的开口为滋养孔,与骨的长轴近似垂直的方向走行,横向穿越密质骨中的环骨板,并连接骨单位的中央管
管内含结缔组织,血管,神经,以及骨祖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等
三骨板之间及每个骨单位表面都有一层黏合质,是骨盐较多而纤维很少的骨质,在长骨横断面上呈折光较强的轮廓线,称黏合线
骨单位最外层的骨小管在黏合线处折返,一般不与相邻骨单位的骨小管相通,而骨单位最内层的骨小管与中央管想通,因此,同一骨单位内的骨细胞接受来自自身中央管的营养供应
骨膜
骨外膜
外层
致密结缔组织,胶原纤维束粗大,交织成网,其中有些纤维束穿入骨质,称穿通纤维,固定骨膜和韧带的作用
内层
疏松结缔组织,富含血管,神经和骨原细胞
骨内膜
疏松结缔组织,骨原细胞,小血管,神经纤维
衬于骨髓腔面,骨小梁表面,穿通管,中央管内表面
功能
营养骨组织,为骨的生长和修复提供成干细胞
除关节面以外,骨的外表面,骨髓腔,骨小梁及中央管内表面
含骨髓细胞,骨的生长修复有重要作用
骨髓
红骨髓
造血器官
黄骨髓
脂肪组织和少量造血干细胞有造血功能
骨的发生
起始于胚胎时期,来源于间充质
间充质细胞
骨原细胞
成骨细胞
骨细胞
类骨质
骨质
形成骨组织
破骨细胞
膜内成骨
在间充质分化形成的胚性结缔组织膜内 直接成骨
顶骨,额骨,锁骨等扁骨和不规则骨
将要成骨的部位,间充质分化为胚性结缔组织
部分间充质细胞分化为骨祖细胞,后者进一步分化为成骨细胞
成骨细胞在此生成骨组织,最先形成骨组织的部位是骨化中心
随骨化中心的逐渐扩大和改造,骨小梁形成并不断增长加粗,逐步构建成多孔隙网格状松质骨
松质骨表面改建为密质骨,周围的结缔组织分化为骨膜
软骨内成骨
四肢骨,躯干骨,部分颅底骨
软骨雏形形成
将要成骨部位间间充质细胞聚集,分化为骨祖细胞,继而分化为成软骨细胞,在转变为软骨细胞
软骨细胞不断增殖分裂并分泌软骨基质形成透明软骨
因外形与将要发生的长骨相似,故称软骨雏形
软骨周围的间充质分化为软骨膜
骨领的形成
软骨雏形中段,软骨膜内的骨祖细胞增殖分化为成骨细胞
后者贴附在软骨组织表面形成薄层原始骨组织
这层骨组织呈领圈状包绕软骨细胞中段,故名骨领
骨领形成后,其表面的软骨膜改称骨膜
初级骨化中心与骨髓腔形成
软骨雏形中央的软骨细胞停止分裂,体积增大,软骨细胞逐渐凋亡,周围的软骨基质钙化
骨膜中的血管穿过骨领,进入钙化的软骨区,破骨细胞,成骨细胞,间充质细胞也一并进入
破骨细胞以打隧道的方式溶解吸收退化的软骨组织,形成许多与软骨雏形长轴方向较为一致的隧道,成骨细胞则贴附于残存的软骨基质表面成骨,形成以钙化的软骨基质为中轴,表面包绕新生骨组织的条索状结构,称过渡型骨小梁
出现过渡型骨小梁的部位称初级骨化中心,过渡型骨小梁之间的腔隙称骨髓腔,间充质细胞在此分化为网状细胞,形成网状组织造血干细胞进入并增殖分化,形成骨髓
初级骨化中心形成过程中,软骨雏形两端的软骨不断增生, 同时不断被破坏并骨化,过渡型骨小梁也陆续被破骨细胞吸收,使许多初级骨髓腔融合成一个不断增大并加长的骨髓腔
次级骨化中心与骨骺形成
次级骨化中心出现在骨干两端的软骨组织中央,此处将形成骨骺
出现时间,大多数是出生后数月或数年
软骨替换骨的过程与初级骨化中心的形成相似
区别
骨化是从中央呈放射状向四周形成的
侵入骨化中心的血管来自软骨外膜而不是骨外膜
骨骺末端表面的薄层透明软骨不被骨化,终身保留,参与构成关节,称关节软骨
骨骺与骨干之间也保留一定厚度的软骨层,称骺板或生长板,是长骨继续延长的结构基础
长骨的生长和改建
骨加长
通过骺板的不断生长并替换成骨组织而实现
从骨骺端到骨干的骨髓腔
软骨储备区,软骨增生区,软骨成熟区,软骨钙化区,成骨区
软骨储备区
软骨细胞小,分散存在,软骨基质呈弱嗜碱性
软骨增生区
软骨细胞明显生长,变成椭圆形和圆形,随之分裂增生形成同源细胞群,细胞排列大体上呈纵向分布
颧骨成熟区
软骨细胞明显增大成熟,同源细胞群之间的软骨基质的宽度变窄,嗜碱性增强
软骨钙化区
软骨细胞开始退化,凋亡,胞质空化,出现核固缩与核溶解,接近骨髓腔的细胞消失,仅留下空洞的软骨陷窝,陷窝内可有破骨细胞到达,软骨基质钙化明显,呈强嗜碱性
成骨区
由于软骨细胞的退化和破骨细胞的吸收作用,形成较为宽大的纵向隧道
成骨细胞附着于软骨基质表面分泌类骨质,形成不断向骨髓腔延伸的过渡型骨小梁
骨髓腔侧,过渡型骨小梁不断被破骨细胞破坏吸收,使骨髓腔向长骨骨端方面不断拓展,长骨得以不断加长
17-20岁的青少年,骺板的软骨停止分裂,骺软骨被骨组织取代,在长骨的骨干和骨骺的骨组织连接融合,形成薄层密质骨,在纵断面上为线性痕迹,称骺线
骺线,骨不能继续纵向生长
骨增粗
骨外膜深部的骨祖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在骨干表面添加骨组织,使骨干变粗
骨干内表面,破骨细胞吸收骨小梁,使骨髓腔横向扩大
骨形成略快于骨干内部的骨吸收,使骨干的密质骨逐渐增厚,骨髓腔也逐渐扩大,大约30岁前后,长骨不再增粗
骨改建
长骨外形的改建
干骺端外侧骨吸收为主,内侧骨形成为主,使干骺端近骨干一侧变细,粗细与骨干一致
长骨内部的改建
破骨细胞分解吸收陈旧的骨组织,形成许多纵向隧道
骨内膜连同血管等进入隧道
骨祖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后者贴隧道壁成骨,逐层形成同心圆排列的哈弗斯骨板,原先的管道逐渐缩小成为中央管
骨吸收和骨形成的协调活动导致旧的骨单位陆续被新的骨单位替代,原有的骨单位和外环骨板被破坏后的残余部分成了间骨板
由于改建的进度差异,骨单位的直径和骨板层数并不相同骨单位也不总是圆柱状,可有分支和相互吻合
影响因素
营养与维生素
维生素D
促进小肠对钙,磷的吸收,提高血钙和血磷水平,有利于类骨质的矿化
儿童,佝偻病,成人,骨软化症
维生素A
协调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活动,影响骨的生长速度和骨的塑型,在骨的改建中发挥重要作用
骨的畸形发育,影响骺板软骨细胞的发育,导致长骨生长迟缓
维生素C
影响骨祖细胞的分裂增殖,并且影响成骨细胞合成胶原纤维与基质
导致骨干密质骨变薄变脆,骨折后愈合缓慢
激素
生长激素,甲状腺素
促进骺板软骨细胞的生长,促进软骨替换为骨
缺少,侏儒症;生长激素过多,儿童,巨人症,成人,肢端肥大症
甲状旁腺素
激活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溶骨作用,释放骨钙入血,使血钙升高
降钙素
抑制骨盐溶解,并刺激骨祖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促进成骨而使血钙入骨
雌激素,雄激素
促进成骨细胞的活动,有利于骨的生长和成熟
雌激素不足,导致成骨细胞活跃度降低,破骨细胞活跃相对增强,可导致骨钙流失形成骨质疏松
糖皮质激素
抑制小肠对钙的吸收和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对骨生长发育也有影响
细胞因子
由细胞分泌的一类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或多肽
应力作用
应力是结构对外部加载的负荷所产生的内部抵抗力,作用在使物体因负荷造成的变形得以恢复到变形前的状态
关节
不动关节
动关节
主要是滑膜关节
关节软骨
位置
被覆于骨端关节面
薄层透明软骨,具有一定的弹性,表 面光滑,有利于关节运动
与透明软骨区别
同源细胞群呈单行纵向排列,方向与表面垂直
软骨深部与骨组织相连。此处的软骨基质钙化
基质中的胶原原纤维呈拱形走向,既有加固作用,也为软骨提供较大的应力支持,使关节软骨具有较大的抗压性和一定的弹性
关节囊
内层
较疏松,内表面光滑,称滑膜,可向关节腔内突出形成滑膜皱襞或绒毛
常被覆1-4层扁平或立方形上皮样结缔组织细胞,称滑膜细胞
电镜下
似巨噬细胞的含较多溶酶体,有吞噬能力
似成纤维细胞,含粗面内质网较多,可分泌透明质酸和黏蛋白
外层
致密结缔组织,与骨外膜连续,可维持关节的稳定
封闭关节腔的纤维性结缔组织构成的囊状结构
关节腔
含少量透明的粘性液体,称滑液
以水为主,含透明质酸,黏蛋白,电解质等
作用
润滑关节面和营养关节软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