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需求“三角”模型
一张思维导图教你理解需求的底层逻辑!下图首先讨论起背景,揭示营销的本质和基本条件、点出积极消极面,其后迪阿尼了解什么是需求,如何发现新需求。希望本图能对你有所帮助,让你的产品、服务、营销真正被需要!
编辑于2020-06-19 15:55:32需求“三角”模型
讨论背景
营销
营销的本质
如何通过满足别人的需求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例如
共享单车为了让用户主动帮助调运车辆,推出基于区域范围的“红包车”
和出租车相向堵塞,谁都不肯退时,和出租司机说“这里只有你是专业的”
营销管理的本质
对需求的管理,而非对活动的管理
营销活动
表现形式
品牌,活动,文案,地推,微信红包 ······
注意:传播 ≠ 营销
营销活动的本质
如何增长消费者对你的需求?
任何无法增长消费者对你的需求的营销活动在长期看来都是无效的
营销的第一个问题
人们到底缺少了什么?
不要去满足已经被满足的需求
不要帮别人做本身不需要的任务
Negative
为什么许多产品叫座不叫卖?
为什么有些产品明明用户很喜欢,但是销量不增长?
为什么有些产品降价也卖不出去?
为什么有些产品打了那么多广告,铺了那么多渠道还是卖不动?
Positive
为什么大部分产品无法像可口可乐一样?就算不打广告,也天然会有需求呢?
营销的基本条件
消费者有需求
到底什么是需求
PART ONE: 需求的形成
(1) 缺乏 + (2) 目标物 = 动机 (单纯的缺乏感无法形成动机) + (3) 能力 = 需求
思维模型
“需求三角”
所有需求都必须满足这三个要素,若缺其中任何一角,需求都无法形成
角 1:缺乏感
定义
理想 (状态) 与现实 (状态) 之差,即A-B
特点
缺乏感可以被干预而产生变化
拓展:营销其实可以先促使用户做出行动,再培养消费者认知
例如:本来我用的是200元的包,后来同事们都用了奢侈品包,我就可能对奢饰品包产生了缺乏感
运用示范
企业与消费者的矛盾点
矛盾点
消费者通常是不愿意在原有行为路径上做出改变的
企业希望消费者做出改变(使用企业推出的产品和服务)
解决方式
让你的产品和消费者的某种缺乏相关
案例
1. 一家中医推拿馆提出
反面:"内病外治"
分析:产品的特点与消费者的缺乏感无关
正面:"无药疗法"
分析
理论:缺乏感 —— 理想与现实之差
理想:治病不吃药
现实:是药三分毒
目标物 (补差方案):中医推拿,"无药疗法”
2. 婚恋网站提出
反面:"快来相亲吧,找到你的另一半"
分析:产品的特点与消费者的缺乏感联系不够强
正面:"又有朋友取了白富美,明明你更优秀"
分析
理论:缺乏感 —— 理想与现实之差
理想:我跟我朋友一样优秀或比他更优秀
现实:优秀的人越能得到优质的婚姻,但我朋友比我更早得到了幸福
目标物 (补差方案):百合网,"不负你的优秀" 或 "让优秀,遇见优秀"
如何寻找缺乏感(即理想与现实之差)
视角
(先)正确视角
消费者眼中的世界
"听声辨位" 5大视角
视角 1
任务
定义
消费者处于一个任务当中
行动
消费者任务分析步骤
A. 拆解消费者活动中的动作流程
例如:起床-洗漱-打领带-喝水-开车-买奶昔-边开车边喝奶昔
B. 找到拆解后每个动作流程的真正任务
例如:早上买奶昔,是因为浓稠的奶昔可以吮吸,帮助开车路途上消遣时光
C. 了解距离这些任务完美完成还差多少,即理想与现实之差
D. 我们如何通过帮助他完成或更好地完成任务,来获得他的支持
视角 2
时间
定义
消费者处于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时间中 / 过去的经验和未来的预期中
行动
消费者预期和经验分析
四象限
视角 3
关系
定义
消费者跟与定向关系中人的交互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情感链接
行动
决策关系链分析:分析消费者决策过程中会受哪些定向人物关系链的影响
运用:利用与消费者有定向关系的人来影响消费者(拉帮手,呼叫支援)
案例:香港某房地产在消费者预期房价会跌的情况下高价售楼文案
反面:"超大阳台,精致装修"
正面:"孩子的童年就这几年,你想让你的孩子在这最美好的时光,就在香港这样一个大都市的出租屋里度过么?"
视角 4
群体
定义
对群体的参照
群体参照和个人关系的区别
个人关系:不可替代(比如,脑白金对应的关系则是父母,对象不可替代)
群体参照:匿名可替代(比如,一起上培训班的同学,科比的粉丝 ···)
行动
建立群体参照
案例:利用普通民众对贵族的渴望完成土豆的普及,国王命令平民不能重土豆,只允许贵族种土豆,之后再慢慢放宽禁令
视角 5
角色
定义
消费者受设定的角色影响,并做出符合角色的行为
行动
消费者自我认知分析,并激活对方的角色感 (提醒/帮助对方完成设定的角色)
案例
孕妇防辐射服
知识阶层
理解其实手机等产品的辐射危害几乎为零,买辐射服的本质是角色凸显,说明”我是一个孕妇“
非知识阶层
误以为身边真的有很多辐射,买辐射服的本质是关系视角和角色视角,为了保护肚子里的孩子和让家里人知道我是一个懂得保护孩子,靠谱的好妈妈
出租车司机让车
文案:”26岁别再穿便宜货了“
(后)错误视角
你(企业家,营销人,产品人)眼中的的世界
成本控制,营销,供应商,竞争对手,投资,管理,招聘 ··· ···
角 2:目标物
定义
填补理想与现实之差的方案, 即 A-B=C
特点
不同人的相同落差感的方案可以不同
例如:落差感为同事比我优越,方案可以是买比同事更好的包,或努力工作超越同事
为什么要有 "目标物"
单纯的“缺乏感”无法形成动机,消费者需要明确的指令和行动路径(行动)
反面案例
类型1:消费者形成了缺乏感,但是没有获得明确的指令或行动路径
类型2 (最常见 —— 自嗨):消费者形成了缺乏感,也有明确的目标物 (指令和行动路径),但是目标物和缺乏感不匹配
常见的“目标物”匹配陷阱
1. 缺失感很大,但目标物过小
案例
反面:人工智能老师
正面:人工智能陪练
2. 缺乏感很小,但目标物过大
案例
反面:电动牙刷的主要作用是便捷,省时间(只要不是极大的提升便捷度,消费者需要时间和重复使用才能感知)
正面:用科技去提高你刷牙的质量(提供一个更高的缺乏感),不损伤,清洁更彻底
3. 目标物与缺失感不匹配 (目标物不是用来解决这个缺乏感的)
案例
反面:果醋
正面:发酵果汁
应对方案:重新归类产品可满足的缺乏感
角 3:能力
定义
采取行动的成本/门槛
负面:采取改变的成本 > 动机 = 对产品心动,但是不购买
注意:消费者成本的6种类型
1. 金钱成本
解释:超过动机的金钱
降低金钱成本的案例
汽车的普及 (福特),促销,使用 ···
2. 形象成本
解释:感知的形象风险
降低形象成本的案例
日本电饭煲通过主张从便捷(懒)到健康科学煮饭实现普及
(并不是因为对健康科学有需求,而是对便捷的真实需求不方便说出来)
例如
买奔驰车很多为了装逼,但是广告不能把这个说出来,而是要转移到性能等
卫生棉在中国的普及,卫生巾在印度的普及 (印度合伙人)
3. 行动成本
解释:过于麻烦&耗时&可能性低
降低行动成本的案例
波士顿交响乐团通过提供更多的停车位提高了门票销量
4. 学习成本
解释:必须经过额外的学习,改变已有的习惯才能享受产品
降低学习成本的案例
PS - 美图秀秀,小头高尔夫球杆 - 大头高尔夫球杆,专业赛车 - 卡丁车
5. 健康成本
解释:使用产品不得不忍受一定的负面危害感知
降低感知健康成本的案例
广东凉茶(药)- 王老吉
6. 决策成本
解释:商品的选择和信任门槛高
降低决策成本的案例
理财网站请明星代言,产品线简化策略,智能推荐的崛起
特点(行动)
可以通过赋能消费实现
可以通过降低行动的成本/门槛实现
优秀的营销人和普通营销人的区别
优秀:善于识别和利用需求的缺口
普通:刷手段,小聪明
PART TWO: 发现新需求
风口
什么是 "风口"
风口 = X * 需求 (注:X = 变化)
如何判断风口
X * 需求三角 (看三角是否产生了变化)
基于需求变化所产生的机会示例
缺乏感的变化
逐级递增效应
从底层需求向上层需求递增 (符合马斯洛需求理论)
例如
步行-自行车-汽车-养车-改装车
手机注重性能到体验
1. 从追求结果到追求过程
例如
矿泉水主打延年益寿到 "有点甜"
跑鞋广告主打"跑得快"到"更舒适的跑步过程体验"
知识付费
2. 从外部激励到内部驱动 (实现性)
例如
培训
外部:参加培训,成为年薪20万的策划师
内部:真正给我们带来改变的,除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还有一个说学就学的技能
目标物的目标缺乏感转移的变化
原有的产品,通过新的归类,满足与原先不同的缺乏感或市场(相同的目标物,满足了新的缺乏感)
例如
"花点时间", 花从满足偶尔一次送人的目标物,通过形式的调整成为满足自我奖赏缺乏感的目标物
手机在一二线城市是消费电子产品,更新换代快,满足的是求新,追求体验的缺乏感,所以关注参数;但在三四线城市的农村,手机不是一个消费级电子产品,是一个耐用品,追求稳定
能力(成本)的变化
例如
震动棒的销量比前几年上升,是大家思想的开放逐渐降低了形象成本
小众产品的诞生的机会增多,一定程度是由于消费者决策成本的下降和主动权的提升,能够通过第三方平台迅速了解一个产品,否则一旦一个品牌建立,小众产品很难有机会
意味着品牌效能可能会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