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眼科学 第二章:眼科学基础
眼科学 第二章:眼科学基础的思维导图,整理了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眼的胚胎发育、眼的生理生化、眼科流行病学的知识,欢迎大家学习。
编辑于2023-09-16 17:02:06眼科学 第二章:眼科学基础
眼的组织与解剖
眼球
数据
前后径:24mm(成年)
垂直径:23mm
横径:23.5mm
组成
眼球壁
外层(纤维膜)
前部:角膜
屈光系统重要组成部分
中央厚度约0.5mm
组织学构成(从前向后)
上皮细胞层(35μm)
损伤后24h可修复
前弹力层
神经末梢最丰富的地方
基质层
屈光手术悬切部位;胶原纤维排列规则,高度透光
后弹力层
内皮细胞层
损伤会引起渗液(大疱性角膜炎)
后部:巩膜
质地坚韧,乳白色,胶原纤维致密而相互交错
眼外肌附着处最薄(0.3mm),视神经周围及角巩膜缘处最厚(1.0mm)
角膜缘
是角膜和巩膜的移行区
意义
角膜缘解剖位置上是前房角以及房水引流系统的所在部位
临床上又是许多内眼手术切口的标志部位
组织学上是角膜干细胞所在之处
宽度:约1.5-2.5mm
前房角
位于周边角膜与虹膜根部的连接处
在前房角内可见到如下结构:从前外至后内依次为Schwalbe线、小梁网、Schlemm管、巩膜突、睫状带和虹膜根部
中层(葡萄膜/血管膜/色素膜)
虹膜
瞳孔
位于虹膜中央
直径:2.5-4mm
瞳孔散大
瞳孔缩小
双侧瞳孔不等大
瞳孔括约肌
副交感神经支配,司缩瞳
瞳孔开大肌
交感神经支配,司散瞳
睫状体
位于虹膜根部与脉络膜之间的宽约6-7mm的环状组织
组成
睫状冠
睫状突
房水分泌通过睫状突
睫状体扁平部
无血管
为视网膜玻璃体手术进入眼内的切口部位
脉络膜
有丰富的血管和黑色素细胞
平均厚度:0.25mm
三层血管组成(由外向内)
大血管层(大三角分布)
中血管层(扇形)
毛细血管层(小叶形)
大量储血,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概率高
内层(视网膜)
黄斑中心凹
视网膜上视觉最敏锐的部位(多为视锥细胞)
视盘(视乳头)
距黄斑鼻侧3mm,大小约1.5mm×1.75mm,境界清楚的橙红色略呈竖椭圆形的盘状结构
视网膜上神经节细胞轴突纤维汇集组成视神经,向视觉中枢传递穿出眼球的部位
视盘上有视网膜中央动脉和静脉通过,并分支走行在视网膜上
组织学组成
视网膜色素上皮
为排列整齐的单层六角形细胞
基底部与脉络膜的Bruch膜紧密连接,细胞顶部有较多微绒毛,将光感受器的外节包埋于黏多糖间质中
视网膜神经感觉层
分层(由外向内)
视锥视杆层
外界膜
外核层
外丛状层
内核层
内丛状层
神经节细胞层
神经纤维层
内界膜
三级神经元
感光细胞
双极细胞
神经节细胞
视网膜脱离:视网膜由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和视网膜神经感觉层的潜在间隙分离
眼球内容物
房水
为眼内透明液体,充满前房与后房
容积
前房:0.2ml
后房:0.06ml
功能
营养
维持眼压,填充眼球内部形态
晶状体
位于瞳孔和虹膜后面、玻璃体前面
白内障
远望近观时晶状体状态
远望
睫状肌收缩-悬韧带紧绷-晶状体拉扁
近观
睫状肌舒张-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变凸
玻璃体
约4.5ml
眼附属器
眼眶
倒四棱锥形,由7块骨组成:额骨、蝶骨、筛骨、腭骨、泪骨、上颌骨、颧骨
视神经孔和视神经管
视神经管
长4-9mm,管中有视神经、眼动脉、交感神经纤维
眶上裂
穿出神经最多
第Ⅲ(动眼)、Ⅳ(滑车)、Ⅵ(外展)脑神经和第Ⅴ(三叉)脑神经第一支,眼上静脉和部分交感神经纤维通过
眶下裂
第Ⅴ(三叉)脑神经第二支、眶下神经及眶下静脉等通过
眶上切迹(或孔)与眶下孔
眶上切迹
有眶上神经、第Ⅴ(三叉)脑神经第一支(眼支)及血管通过
眶下孔
位于眶下缘内1/3,距离眶缘约4mm处
有眶下神经、第Ⅴ(三叉)脑神经第二支通过
鉴别深/浅昏迷:压眶反射
眼睑
功能
保护眼球
组成(由外向内)
皮肤层
皮下组织层
肌层
结膜
睑结膜
球结膜
穹窿结膜
泪器
泪腺
泪道
泪点
紧贴泪阜
位于上下睑缘后唇,距内眦约6.0-6.5mm的乳头状突起上
泪小管
一般是上下泪小管先汇合成泪总管后进入泪囊中上部
泪囊
鼻泪管
眼外肌
每眼眼外肌有6条,即4条直肌和2条斜肌
上下直肌
使眼球上下转动
内转内旋、内转外旋
上斜肌
下斜肌
唯一一条不回到总腱环形成肌锥
外直肌受第Ⅵ(外展)脑神经、上斜肌受第Ⅳ(滑车)脑神经支配,其余眼外肌皆受第Ⅲ(动眼)脑神经支配
除外直肌由泪腺动脉分出的一支血管供给外,其余直肌均有两条睫状前动脉供血,并与睫状体内的动脉大环交通
视路
视路是视觉信息从视网膜光感受器开始到大脑枕叶视中枢的传导路径,临床上指从视神经开始,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到枕叶视中枢的神经传导通路。
视神经
分段
眼内段(通常称视神经乳头)
长约1mm
眶内段
长约25mm(眼球转动不受限)
管内段
6-9mm
颅内段
为视神经出视神经骨管后进入颅内到达视交叉前脚的部分,约10mm
视交叉
此处的神经纤维分两组
来自两眼视网膜的鼻侧纤维交叉至对侧
来自颞侧的纤维不交叉
视交叉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
前上方为大脑前动脉及前交通动脉
两侧为颈内动脉
下方为脑垂体
后上方为第三脑室
视束
外侧膝状体
由对侧视网膜而来的交叉纤维止于第1、4、6层
由同侧视网膜而来的不交叉纤维止于第2、3、5层
视放射
视皮质
眼部血管和神经
血管
动脉
动脉堵塞时,对应营养的组织结构萎缩
主要动脉血管
视网膜中央动脉(CRA)
睫状血管
睫状后短动脉
睫状后长动脉
睫状前动脉
静脉
视网膜中央静脉(CRV)
涡静脉
睫状前静脉
神经
睫状神经节
鼻睫状神经
眼的胚胎发育
胚眼
眼球的发育
视网膜
视神经
晶状体
玻璃体
葡萄膜
角膜和巩膜
前房角
眼附属器的发育
眼部组织的发育来源
眼的生理生化
泪膜
泪膜是覆盖于眼球前表面的一层液体
分层(由表及底)
表面:脂质层
由睑板腺分泌形成
中间:水液层
由泪腺和副泪腺分泌形成
底层:黏蛋白层
眼表上皮细胞及结膜杯状细胞分泌形成
生理作用
润滑眼球表面,防止角膜、结膜干燥
保持角膜光学特性
供给角膜氧气
冲洗、抵御眼球表面异物和微生物
角膜
是主要的眼屈光介质
虹膜、睫状体
虹膜的主要功能
根据外界光线的强弱,通过瞳孔光反射路径使瞳孔缩小或扩大,以调节进入眼内的光线,保证视网膜成像清晰
睫状体的主要功能
睫状上皮细胞分泌,睫状突超滤过、弥散形成房水
睫状肌收缩通过晶状体起调节作用
葡萄膜巩膜途径的房水外流作用
睫状上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是构成血-房水屏障的重要部分
虹膜、睫状体均含有感觉神经(三叉神经眼支),通过睫状后长和后短神经发出分支,炎症时可以引起疼痛
房水
房水的功能
维持眼内组织(晶状体、玻璃体、角膜、小梁网等)代谢作用
提供必要的营养维持其正常的运转
从组织中带走代谢废物
维持、调节适当的眼压
房水循环途径
睫状体产生,进入后房,越过瞳孔到达前房,再从前房角的小梁网进入Schlemm管,然后通过集液管和房水静脉,汇入巩膜表面的睫状前静脉,回流到血循环
另有少部分从房角的睫状带经由葡萄膜巩膜途径引流和通过虹膜表面隐窝吸收
脉络膜
功能
血供丰富,起到眼部温度调节作用
黑色素丰富,起到眼球遮光和暗房的作用
晶状体
功能
晶状体是眼屈光介质的重要部分,具有独特的屈光通透和折射功能
可滤去部分紫外线,对视网膜有保护作用
玻璃体
功能
对周围组织具有支持、减震和代谢作用
正常情况下不能再生,随着年龄增长,玻璃体的胶原纤维支架结构塌陷或收缩,玻璃体液化、后脱离
视网膜
功能(视网膜色素上皮)
在视网膜外层与脉络膜之间选择性转运营养和代谢物质
对光感受器外节脱落的膜盘进行吞噬消化
起到光感受器活动的色素屏障等环境维持作用
色素上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可组织脉络膜血管正常漏出液中大分子物质进入视网膜,即血-视网膜外屏障
眼遗传学概述
临床遗传学
分子遗传学
表观遗传学
眼科用药概述
眼局部的药物动力学
常用眼药剂型及给药方式
滴眼液
眼膏
眼周注射
眼内注射
眼药新剂型
眼科流行病学
眼科流行病学概述
眼科流行病学常用研究方法
描述性研究
病例报告
疾病发生的流行病学描述
描述性横断面研究
分析性研究
观察性研究
分析性横断面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
队列研究
实验研究或临床试验
眼科流行病学研究常用指标和疾病的测量
常用指标
患病率
发病率
疾病的发生与暴露因素之间统计学关联强度
基于GIS技术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流行病学调查中常见的偏倚及控制
横断面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
队列研究
临床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