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外科感染
医学--外科感染思维导图,本图内容有浅表组织细菌性感染、手部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脓毒症、有芽孢厌氧菌感染、外科应用抗菌药的原则。
编辑于2023-09-19 17:52:04 海南外科感染
概论
按致病菌分类
非特异性感染
又称化脓性感染或一般性感染
常见如疖、痛、丹毒、急性乳腺炎、急性阑尾炎等
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 菌、链球菌
特异性感染
结核、破伤风、气性坏瘟 念珠菌病等
按病程分类
急性
3周内
亚急性
慢性
超过2个月
浅表组织细菌性感染
疖与痈
大多为金葡菌感染
病因和病理
疖
累及单个毛囊
因金黄葡萄球菌多能产生血浆凝固酶,而限制了细菌的扩散,炎症多为局限性且有服、脓栓形成
痈
由多个相邻疖融合而成
病变累及深层皮下结缔组织,表面皮肤血运障碍甚至坏死
临床表现
疖
好发于头面、颈项和背部
直径<2cm 左右
痈
中、老年居多,大部分病人合并有糖尿病
病变好发于皮肤较厚的项部和背部
危险三角区
经内毗静脉、眼静脉进入颅内海绵状静脉窦
引起颅内化服性海绵状静脉窦炎
诊断与鉴别
易于诊断
预防和治疗
局部处理
疖
热敷、超短波、红外线等理疗
可敷贴中药金黄散、玉露散或鱼石脂软膏
禁忌挤压
痈
50%硫酸镁湿敷或外敷上述中药和理疗(初期)
表面紫褐色或已破溃流脓时,需要及时切开引流(做“+”或“ ++ ”形切口切开引流)
术后应每天更换敷料一次,注意创面抗感染
药物治疗
用青霉素类或头抱菌素类抗菌药物
对症治疗
急性蜂窝织炎
病因和病理
致病菌主要是溶血性链球菌,可释放溶血素、链激酶和透明质酸酶等,炎症不易局限
在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蜂窝组织的急性、弥漫性、 化脓性感染
血培养常为阴性
临床表现
产气性皮下蜂窝织炎
以厌氧菌为主
下腹与会阴部比较多见
病变主要局限于皮下结缔组织,不侵及肌层
新生儿皮下坏疽
致病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起病急、发展快,病变不易局限 极易引发皮下组织广泛的坏死
冬季易发,与皮肤不洁、擦伤、受压、受潮和粪便浸渍有关
口底、额下 窝织炎
小儿多见,感染多起源于口腔或面部
来自口腔感染时,炎症肿胀可迅速波及咽喉,导致喉头水肿
源于面部者,红、肿、热、痛,全身反应较重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病史、体征,白细胞计数增多
鉴别诊断
硬皮病:皮肤不发红,体温不增高
急性咽颊炎:颌下肿胀稍轻,而口咽内红肿明显
气性坏疽:常累及肌肉,病变以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坏死性肌炎为主,伤口常有某种腥味
预防和治疗
抗菌药物
青霉素或头抱菌素类抗生素,疑有厌氧菌感染时加用甲硝唑
局部处理
早期:50%硫酸镁湿敷,或敷贴金黄散、鱼石脂膏等
若形成脓肿应及时切开引流
口底及颌下急性蜂窝织炎则应尽早切开减压,以防喉头水肿、压迫气管
产气性皮下蜂窝织炎必须及时隔离,伤口可用 3% 过氧化氢液冲洗、腆附湿敷等处理
对症处理
丹毒
病因和病理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侵袭感染皮肤淋巴管网所致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
好发于下肢与面部
全身炎症反应明显,易治愈但常有复发
临床表现
为片状微隆起的皮肤红疹、色鲜红、中间稍淡、边界清楚
预防和治疗
卧床休息,抬高患肢
局部可用 50%硫酸镁液湿敷
全身应用抗菌药物,如静脉滴注青霉素、头抱菌素类敏感抗生素
浅部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
病因和病理
感染病灶侵入淋巴系统,导致淋巴管与淋巴结的急性炎症
临床表现
管状淋巴管炎多见四肢,下肢更常见
浅部病变表皮下可见红色条线,有触痛
诊断与鉴别
需与急性静脉炎相鉴别:常与外周血管内长期留置导管或输注刺激性药物有关
预防与治疗
应着重治疗原发感染病灶
有红线条时,可用50%硫酸镁湿敷
手部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
病因和病理
主要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容易通过淋巴管或直接反流到手背侧,引起手背肿胀
掌心感染化脓后,炎症不易向四周扩散, 往往向深部组织蔓延
间隙相互沟通,感染可能延全手
发生感染后组织内张力较高,压迫神经末梢而致剧烈疼痛
甲沟炎和脓性指头炎
病因和病理
临床表现
预防与治疗
急性化脓性腱鞘炎和化脓性滑囊炎
病因和病理
临床表现
预防与治疗
掌深间隙急性细菌性感染
病因和病理
临床表现
预防与治疗
脓毒症
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
病因
常继发于严重创伤后的感染和各种化脓性感染
机体免疫力低下者
静脉导管感染
肠源性感染
临床表现
发热,可伴寒战
心率加快、脉搏细速,呼吸急促或困难
神志改变
肝脾可肿大,可出现皮疹
诊断
治疗
早期复苏
最初3小时内应给予不少于30ml/kg的晶体液
抗微生物治疗
经验性地使用一种或几种广谱抗生素
疗程一般维持 7 ~ 10 天
感染源控制
其他辅助治疗
有芽孢厌氧菌感染
破伤风
病因
主要因素就是缺氧环境
病理生理
产生大量外毒素,主要是痉挛毒素
抑制突触释放抑制性传递介质
运动神经元因失去中枢抑制而兴奋性增强,致使随意肌紧张与痉挛
还可阻断脊髓对交感神经的抑制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7-8天
典型症状是在肌紧张性收缩(肌强直、发硬)的基础上,阵发性强烈痉挛
最先受影响的肌群是咀嚼肌,,随后顺序为面部表情肌 颈、背、腹、四肢肌,最后为膈肌
病程一般为3-4周,缓解期平均约1周
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
鉴别诊断
无阵发性痊孪:化脓性脑膜炎
以吞咽肌抽搐为主:狂犬病
预防
早期彻底清创,改善局部循环
破伤风类毒素抗原注射:主动免疫法
被动免疫法
破伤风抗毒素( TAT) 1500 ~ 3000IU,有效期10日左右,抗毒素易发生过敏反应,注射前必须进行皮内敏感试验
目前最佳的被动免疫是肌内注射 250 -500IU 人体破伤风免 疫球蛋白( TIG ),免疫效能 10 倍于破伤风抗毒素
治疗
处理措施包括清除毒素来源,中和游离毒素,控制和解除痉挛,保持呼吸道通畅和防治并发症等
伤口处理
清创,并用 3% 过氧化氢溶液冲洗,置放引流物充分引流
抗毒素的应用
TAT一般用量是 10 000 ~ 60 000IU ,分别由肌内注射与静脉滴入 静脉滴入应稀释于5% 葡萄糖溶液中 ,缓慢滴入
TIG剂量为 3000 ~ 6000IU ,一般只需一次肌内注射
在确诊破伤风1个月后,应给 0. 5ml 破伤风类毒素,并完成基础免疫注射
抗生素治疗
首选青霉素,剂量为80-100万U ,肌内 注射,每4-6小时1次
大剂量静脉滴注青霉素,剂量 200-1000 万U,每日分2-4次给药
甲硝唑2.5g/d, 分次口服或静脉滴注 ,持续7-10d
支持对症治疗
并发症的防治
气性坏疽
病因
梭状芽胞杆菌所致的肌坏死或肌炎
病理生理
肌纤维间有大量气泡和大量革兰阳性粗短杆菌
临床表现
通常在伤后 1~ 4 日发病
病情急剧恶化,烦躁不安,夹有恐惧或欣快感
伤肢沉重或疼痛,持续加重,有如胀裂
诊断与鉴别诊断
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是局部表现
预防
预防的关键是尽早彻底清创
对深而不规则的伤口要充分敞开引流,避免死腔存在
筋膜下张力增加者,应早期切开筋膜减张等
伤口可用 3% 过氧化氢或 1: 1000 高锰酸钾液冲洗、湿敷
治疗
急诊清创
应用抗生素
首选青霉素,常见产气荚膜梭菌中对青霉素大多敏感,但剂量需大,每天应在 1000 以上
高压氧治疗
提高组织间的含氧量,造成不适合厌氧菌生长繁殖的环境
全身支持治疗
外科应用抗菌药的原则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
尽早确认致病菌
选择最佳的抗菌药物
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
给药途径
给药剂量
氨基糖昔类、喹诺酮类等剂量依赖型抗菌药,其杀菌效应与药物浓度相关,给药剂量直偏向高限
β限内酰胺类、大环内醋类等时间依赖型抗菌药,只要血药浓度超过最低抑菌浓度( MIC )即可发挥杀菌效应,因此给药剂量宜偏向低限
给药次数
疗程
多数外科感染经有效抗生素治疗5-7天即可控制
脓毒症抗生素的治疗疗程一般维持7-10天
骨髓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植人物感染等常需6-12周的疗程
联合用药
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混合感染或严重感染
需长时间用药,病原菌易产生耐药性的感染
减少个别药物剂量,降低毒性反应
围术期预防用药的原则
清洁手术
通常不需要使用
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
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污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
异物植入手术
病人为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此四种情况例外
清洁-污染手术
污染手术
抗菌药物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
肾功能减退者
肝功能减退者
老年病人
新生儿病人
小儿病人
妊娠期病人
哺乳期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