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片段阅读
公务员言语理解与表达理论框架—公务员必备知识框架
编辑于2020-08-03 14:19:18言语理解与表达
片段阅读
主旨概括题
提问方式
主旨类:主要讲述(谈论、强调、说明、阐明、阐述、分析、介绍)的是、这段文字的主旨是(议题、话题、关键词、核心意思)是
概括类:概括(复述、归纳、总结)最准确的是
解题思路
主旨类:中心思想及重点
概括类:全面(重点及其他)
找重点(优选言内之意)
关联分析法
转折关系
标志词
典型格式:虽然…但是…
替换格式:其实、事实上、实际上、尽管…可是…、…不过…、…然而…、…却…
非典型格式(语义否定):殊不知、截然相反、截然不同、全新的研究、一种混淆、相对而言等
解题要点:转折后内容为重点,对前文观点表达否定;文中出现多个转折时,最后一个转折为重点
逆向思维
理论依据:转折后句子意思相反
适用文段特征:他人观点(很多人认为、大多数人都认为、传统观点认为、不少人认为)+转折表述
行文脉络:引用观点+提出观点+论证观点
正面引用:在他人观点后无否定,作者观点为前文观点同义替换
反面引用:在他人观点后存在否定,作者观点为前文观点反转
选题技巧
转折前内容/论据内容设为干扰项
优选表述明确的选项
何为不明确选项
表述宏观的选项
表述内容与文段意思相反的选项
优选正向思维、次选反向思维
排除无中生有选项/主题偏离选项/表述绝对选项
因果关系
典型格式
因为…所以…(正装结构)
之所以…是因为…(倒装结构)
因果标志词
引导总结:所以、因此、因而、故而、从而、(由此)可见、(照此)看来
引导结果:导致、致使、使得、造成、影响
引导原因:为什么?为何?(注意出现的问号)
非典型因果标志词:这、换句话说、也就是说、由此观之、总之、可见
解题要点:结论是重点
结论词出现的位置
结论词出现在结尾时,引导的句子通常为文段的主旨句
结尾词出现在文段开头或中间,之后仍有其他语句
之后的语句作为论据在解释说明,此时的结尾词引导的是主旨句
重点(总句)+解释说明(分句)
举例说明
阐述原因
正/反面论证
之后又出现其他的关联关系,需要结合多个关联词或行文结构判断主旨句位置
多个结论词同时出现,可重点关注最后结论词
必要条件关系
理论要点:必要条件是重点,对策是重点
典型格式:只有…才…、除非…才…
对策类标志词
情态动词:应该、应当、必须、需要等+做法
名词;通过/采取…手段/途径/措施/方法/渠道,才能…(做法+才+结果)
动词:呼吁、倡导、提倡、提醒、建议+做法
名词:前提、基础、保障+解决的问题
相当于“A对于B重要”,此形式一般出现在首句,对策是其重点
常见行文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对策
提出问题——解决对策
提出对策——正/反论证
注:反面论证(对策类题型的变形考查)
典型格式:如果不…、如果/倘若/一旦/倘使…+不好的结果(做法+不好的结果)
具体应用:反面论证的内容做反义替换即为正确答案
好处+转折(问题)+对策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针对解决问题的对策会作为正确选项出现(意图推断题中考频较高)
文段结构:问题+分析——针对原因提对策
文段结构:问题+例子——针对问题提对策
前四种情况对策是重点
对策类问题提示
关注对策,对策有时会以并列形式出现,需要全面概括
关注问题,对策出现在后文或选项中,在选项中需要查看对策与问题是否对应
文段中同时出现原因、问题、对策、意义、结果、好处时,重点在对策,优先选对策选项
递进关系
理论要点
递进之后是重点
多重递进看最后
典型格式
不但/不仅…而且
不但/不仅…而且…甚至/还/更有甚者
除了…还/更
程度加重的标志
标志词
不仅/不但…还、更、甚至、尤其、特别、正是、恰恰是、最重要的是、关键是等
标点符号
感叹号“!”——语气加重、强调(引导递进)
问号“?”
问题——解释(后文)
反问——语气加重、强调(引导递进)
双引号“”
语气加重、强调(引导递进)
观点引入(别人以为)(引导转折)
反讽
用于态度观点题——表否定、不支持
用于逻辑填空题——表感情色彩消极
并列关系
理论要点:全面概括,提取共性(a+b+c原则)
提示
干扰选项特征:只表述其中一方面,过于片面
论述多个对象时,主体提取共性
格式(用于逻辑填空较多)
典型格式:既…又…
替换格式:是…是…、有的…有的…、也…也…、不是…而是…、是…不是…
并列标志
并列词句标志
词语表并列
两方面并列:和、及、与、同时、此外、与此同时、也、另
三方面/多方面并列:第一…第二…、首先…其次…最后
标点符号表并列
句子并列:逗号、分号
词语并列:顿号
内容并列:句号
适用情况:文段中有多个对象或多个层次,文段中无关联词
时间表并列
文段中出现朝代、年份、年代等
并列选项标志
两方面情况:和、及、与、同
三/多方面情况:许多、一些、各种、一系列
行文脉络法
总句特征
位置:位于首尾句
内容:对策、结论、观点(一般通过关联系引导)
eg.随着+事实上+名词+例如+因为(事实上是重点)
分句特征
位于开头
背景介绍:随着、近年来、目前
下定义:…是…
话题引入
他人观点,即别人认为
专有名词
问题——对策
过去——现在
分—总结构/分—总—分结构
位于后文
引导解释说明
举例
词语:比如、例如、就像等
专有名词
据报道/数据/研究
原因解释:因为、由于、源于
论证
正面论证:意义、好处、结果
反面论证:如果、倘使、倘若、一旦
对策是重点
总—分结构/总—分—总结构
行文结构
总—分 结构
结构特征
观点,即观点/结论/对策+
举例论证
解释(原因)说明 eg.科研发现+解释(近年新题型)
正/反论证
引用他人观点+提出观点+论证观点
引用观点
正面引用 后文未出现转折,文段为总—分结构
反面引用 后文出现转折,文段为分—总—分结构
中心句位置:一般位于首句
总—分—总 结构
结构特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中心句位置位置
首句和尾句内容一致,概括即可
首句和尾句内容不一致,通常看尾句
分—总 结构
结构特征:论据+总结性结论/观点(即对策、尾句结论,有明显的结论词或语气强调词)
列举现象+观点阐述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中心句位置特征:一般位于尾句
尾句为结论:关注结论词的出现
尾句为对策:关注前文问题的提出
分—总—分 结构
结构特征
背景引入+提出观点+论证观点
下定义+提出观点+论证观点
分—分 结构
文段语句并列/文段语句都为论据
借助论据总结概括论点
前四种情况:总说(论点)是重点,分说(论据)是为了证明总说儿存在的
主题分析法
主题词特征:主题为文段核心话题、即总句关键词
内容
文段绕其展开
一般前有引入或后有解释说明
形式
一般多为名词
一般高频出现
适用文段:脉络不清、行文结构不明显也无明显关联词
选项对比技巧
先判断选项是否与文段重点契合
再判断选项主题是否与文段主题契合
最后判断选项主体形式是否明确、是否全面
意图推断题
提问方式
想表达/想告诉我们的是?意在说明/表明/阐明/强调的是?
文段的寓意、目的是要告诉我们
解题思路:关联词+行文脉络
理论要点
优选言外之意
重点关注对策类选项
前提:必须契合重点,即找重点+验证对策是否契合
题目类型
故事寓言类
故事感情色彩偏积极,基于故事得到新的总结
主旨化
类似于主题概括:选项中无引申项(对策项)时
主旨—引申
正确答案多为呼吁、建议、倡导或对策
注意文段中隐含的反面论证,eg.如果不+危害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结构时,对策常作为正确答案出现在选项中
细节理解题
提问方式
对上述文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下列说法不正确/正确/符合/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下列选项(无法)从原文推出的是
从这段话中得出的结论是
具体考点
具体要素(选考题型)
答题形式
判断正反选
判断主体对象
判断问题要素
理解文意—细节主旨化
理论要点:优选契合主旨的选项
适用题型特征:对上述文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符合的?/可以推出的?
题干多设为正选
一一对应——巧用特征解“细节”
错误选项特征
时态表述项
易错点:偷换时态
标志词
未发生:将、将来、趋势、以后、未来等
正在发生:正、正……中、今天等
已经发生:已、已经、了、完成等
绝对表述项
易错点:表述绝对化
标志词:最、一定、完全、任何、都、一直、唯一、一定、永远等
注:四个选项中表述语气最为严重的也可能为表述绝对化
逻辑关系表述项(多为关联词引导)
易错点:强加逻辑关系、偷换逻辑关系
标志词:只有……才、只要……号、使得、导致、使、及、和等
主次/比较关系表述项
易错点:强加主次/比较关系
标志词:首先、直接、间接、早于、先于、大于、超过、不如等
数量关系表述项
易错点:偷换数量关系
标志词:减少了、减少至、增加至、了、至、比、相比、相差、有出入、超过、不如等
易对选项特征
理论要点:题干设为“……相符/正确”,可优先看正确选项
表述相对标志词:可能、也许、或许、大概、一般、尽量、往往等
正选答题思路
判断选项(正确/错误)
文段
常规——找重点
复杂——一一对应(从后往前验证)
标题提炼题
提问方式:最适合做本段文字标题的是
标题特点
内容:文段重点的同义替换
形式:准确、简洁、鲜明、形式美
解题思路:找主旨+注意文段风格(注:新闻文段标题首句即重点)
逻辑填空题
词语辨析
词义侧重
方法
除同语素,另组词
整词进行固定搭配
组词采用生活中的日常词语,如推脱责任/推脱约会等
词语搭配
找准词语搭配
二分法
搭人/物
上—下/下—上
具体/抽象
主动/被动
热点词搭配
多为政策性文件/领导讲话的固定搭配
具体词语搭配
句子结构:时间状语,地点状语,定语(形容词)+主语(名词)+状语(副词)+谓语(动词)+补语+定语(形容词)+宾语(名词)
判定句子成分
找搭配(即找主干、主干多为名词)
判定词语性质
感情色彩
理论要点:词语感情色彩与文段感情色彩一致
分析文段
对比选项:词义—搭配—感情
判断感情色彩
语境,如问题、不好现象等
搭配
转折,如:好,但是不好
双引号“”表示反讽
语意程度(单项维度做法)
理论要点:与文段语意程度保持一致
判断语意程度
结合语境判断
递进关系
待填词前后出现递进标志词,eg.轻,甚至重
句首出现关联词,eg.正是……,重
标点符号:感叹号,问号
若按照词义、搭配、感情色彩、语意程度都无法明确选项,则选取词义更为丰富的选项
词义丰富一般考于实词辨析
语境分析
关联关系
转折关系
前后语义相反
前后语意程度相当
前后感情色彩相反
仅用在具有感情色彩的的文段中
前后词性一致
递进关系
前后词义相近但语气程度差异大,递进之后语气程度加重
并列关系
正向并列
前后语句并列时,待填词与对应词词性一致,词义相近
典型标志词:和、及、与、同、顿号、逗号、句号
反向并列(=转折)
前后语句并列时,待填词与对应词词性一致,词义相反
典型标志词:不是…而是…、是…不是…、相反
排比句也可表示并列
对应关系
解释对应
前后分句对待填词引导着解释说明
典型标志
标点符号:冒号、破折号
词语:无异于、无疑是、换句话说、也就是说,即
结论作解释
待填词在结论词后,前面分句表解释
待填词在结论词后,待填词所在分句表解释
例子作解释
待填词在例句中表解释
待填词在例句外,例句为待填词作解释
重点词句对应
理论要点
抓住主题词/指代词
注意题干前完整的语句
重点关注语句
总句:位于文段首尾句
论据:例子、原因、反面论证
重点关注词语
主题词
指代词
形象词
具体方法
微观:关联关系、解释关系
宏观:找准总句、把握重点
解题思路
分析文段
搭配
词义
微观:前后分句
宏观:重点
感情色彩
对比选项:词义、搭配、感情、程度
做题顺序
审题——阅读原文——选项对比
语句表达
语句排序题
解题方向:从选项入手(宏观—微观)
确定首句(对比宏观)
适合做首句
背景介绍
引用观点
下定义
不适合做首句
论证类
典型标志:否则、如果不、例如、如等
补充类
典型标志:但是、所以、而且、那么、则、当然、也、还等
结论类
典型标志:因此、看来、这、应该、需要等
指代类
典型标志:这、这些、那、那些、该、此、他们等
从选项入手,对比选项差异
借助词语确定
关联词
转折:语义相反、话题一致捆绑
并列
话题一致捆绑
多主体:A并列B,先A后B—通常出现在首句中
指代词捆绑
论据—捆绑论点
共同话题:2-3句
确定顺序
时间顺序:过去—现在,远—近
逻辑顺序:观点+解释说明/由大到小
尾句
结论:因此、所以、看来、这
对策:应该、需要
无法依靠首句、捆绑来确定顺序时才考虑使用
答题思路:确定首句—确定捆绑集团、确定顺序、观察尾句—带入验证
语句填空题
解题方法
观察语句位置
首尾句
总句
找重点
找主体:表述明确、具体
文段中间(分总分结构)
承上启下
找主体:表述明确、具体
观察内容
文段中间
转折
“然而,________。”——转折词引导文段重点,分总分结构
问题,通过后文对策反推得出
结论
“。因此,_______。”——总结全文,分总分结构
“,因此,______”——引导解释,优先前文阅读
尾句:对策——由前文问题推断得出
观察标点符号
文段中间
“。_____。”——总句:分总分
“。______,”——待填句为后句分句之一,重点看后文
“,_______。”——待填句为前文分句之一,重点看前文
“,______,”——待填句为某个句子的分句,需阅读完整个完整句子
尾句
“。_____。”——总结全文
“,______。”——总结完整尾句
后文推断题
提问方式:根据文段,作者接下来最有可能/最不可能讲的是
解题思路
找核心话题(主体)
选项形式:观察文段行文结构
干扰项特征
前文详细论述过的内容
和文段无关的内容
两种干扰选项同时出现,需查看后文是否提出新话题
找准定位
怎么找重点
关联词(一般引导总句)
分句特征词(梳理结构结构)
主体词(排除干扰选项)
解题:找重点
三步走:重点、主体、明确
找准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