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解剖学-007脉管系统
解剖学007脉管系统,本章的考点是心和动脉,如 体循环又称大循环,起自左心室,左心室收缩将含氧气和营养物质的动脉血射入主动脉,经过各级动脉分支,最后进入毛细血管。
编辑于2023-09-21 00:57:28 广东007脉管系统
本章的考点是心和动脉
第1节概述
一、体循环
体循环又称大循环,起自左心室,左心室收缩将含氧气和营养物质的动脉血射入主动脉,经过各级动脉分支,最后进入毛细血管;
血液与组织和细胞在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和物质交换之后,成为含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的静脉血;
静脉血由毛细血管进入小静脉,经过各级静脉回流,最后汇入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终于右心房。
血液由右心房流入右心室之后,开始肺循环。
二、肺循环
肺循环又称小循环,起自右心室,右心室收缩将静脉血射入肺动脉,经肺动脉的各级分支,到达肺泡壁的毛细血管,血液和肺泡进行气体交换之后,成为含氧饱和的动脉血;
动脉血由毛细血管进入小静脉,经过肺的各级静脉回流,最后汇入左、右肺静脉,终于左心房。
血液由左心房进入左心室后,又开始体循环。
三、侧支循环
人体血管之间的吻合非常广泛,除经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吻合外,动脉与动脉之间、静脉与静脉之间、甚至动脉与静脉之间可借吻合支或交通支形成血管吻合。
1.动脉间吻合
人体内许多部位或器官的两动脉之间以吻合支相连,在脑底动脉间的吻合支称为交通支;
在经常活动或易受压的部位,如胃肠道和手足,两动脉末端或其分支直接吻合成动脉弓。
这些吻合在形态上与器官的功能相适应,并有缩短循环时间和调节血流量的作用。
此外,相邻的动脉在关节周围分支互相吻合成动脉网或关节网。
有的动脉主干在行程中发出与其平行的侧副管。侧副管发自动脉主干的不同高度并彼此吻合,形成侧支吻合。
这种吻合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当某一动脉主干阻塞时,血液可沿侧副吻合的路径,流向远侧的受阻区,以免发生坏死。
这种通过侧副管吻合而重新建立的循环称侧支循环或侧副循环。
2.静脉间吻合
静脉间吻合在数量上和吻合形式上远比动脉吻合多,并且结构复杂。
一般在体壁的浅静脉之间吻合成静脉网,在某些位置较深器官的深静脉吻合成静脉丛;以保证在脏器扩大或腔壁受压时血流通畅。
3.动静脉吻合
在身体的某些部位,如指尖、趾端、唇、鼻、外耳皮肤、生殖器勃起组织等处,小动脉和小静脉之间借吻合支直接相通,形成动静脉吻合。
这种吻合因不经过毛细血管,可提高静脉压,加速血液的回流和调节局部温度。
体内某些器官,小动脉的分支与相邻的动脉分支之间无吻合,这种动脉称为终动脉。
终动脉如果阻塞可导致其供应的组织缺血,甚至坏死。视网膜中央动脉被认为是典型的终动脉。
第2节 心
一、心的位置、外形和毗邻
1.心的位置
心是一个肌性器官,周围裹以心包,位于胸腔中纵隔,大约2/3在身体正中矢状面的左侧,1/3在右侧。
心的前方对着胸骨体和第2~6肋软骨,大部分被肺和胸膜遮盖,只有一小部分与胸骨体下部左半及左侧第4、5肋软骨接触,因此,从胸前壁进行心内注射时,为了避免伤及肺或胸膜,应在靠近胸骨左缘的第4肋间隙处进针。
2.心的外形
心的外形近似前后略扁的圆锥体。
它的大小与个体的性别、年龄、身高和体重有关,大致与本人的手拳相当。
我国成年男性心的重量为255~345g;女性的略轻,一般超过350g者多属异常。
心可分为一底、一尖、两面和三缘。
3.心的毗邻
心的后方平对着第5~8胸椎,有食管和胸主动脉等相邻,临床常利用食管造影观察左心房的变化,如果左心房扩大,食管就会向后移位。
心的上方连有出入心的大血管。
心的下方是膈,膈上升可使心位置上移。
心的两侧隔胸膜腔与肺相邻。
二、心腔
1.心腔结构
心在发育过程中沿心纵轴轻度向左旋转,这种旋转改变了心腔的位置;
左半心位于右半心的左后方。右心房、右心室位于房、室间隔的右前方,右心室是最前方的心腔;
左心房是最靠后的心腔,与食管、胸主动脉毗邻,左心室是最靠左侧的心腔。
临床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心脏时,均为从扫描层下面成像,应注意正确理解心腔的位置和临床应用。
2.心的构造
(1)心纤维支架
心的纤维支架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位于房室口和动脉口周围以及房室口与主动脉口之间,作为心肌纤维及瓣膜的附着部分,又称心纤维骨骼。
它主要包括:肺动脉口纤维环,主动脉口纤维环,左、右房室口纤维环和左、右纤维三角。
左纤维三角是位于左房室口纤维环与主动脉口纤维环之间的三角区。
右纤维三角是位于左、右房室口纤维环与主动脉口纤维环之间的三角区,又称中心纤维体,有心传导系统的房室束通过。
中心纤维体的病变或钙化可影响或压迫房室束而产生房室传导阻滞。
(2)心壁
心壁的构造有3层,从内向外为心内膜、心肌层和心外膜。
(3)房间隔和室间隔
房间隔
①位于左、右心房之间,由双层心内膜及其间的结缔组织和心房肌纤维组成;
②房间隔右侧面中下部有卵圆窝,此处最薄,窝中央仅厚1mm左右,为胚胎时期卵圆孔闭合后的遗迹
室间隔
①位于左、右心室之间,分为肌部和膜部;
②肌部占室间隔的大部分,主要由心肌纤维及两侧的心内膜构成,厚1~2cm
三、心传导系统
1.概述
心传导系统由特殊的心肌细胞组成,具有产生和传导兴奋的功能,它是心自动节律性的基础。
2.结构
窦房结
①窦房结位于右心房界沟上端的心外膜深面,呈扁椭圆形(长15mm,宽5mm,厚1.5mm),其中央有窦房结动脉通过,在动脉的周围有许多能产生兴奋的P细胞(起搏细胞);
②正常心的兴奋由窦房结产生
结间束
前结间束:从窦房结的前缘发出,经上腔静脉口前方,分为两束:一束称Bachmann束,进入左心房;另一束由房间隔前部下行至房室结
中结间束:从窦房结的后缘发出,由上腔静脉口后方至房间隔后部,再往前下绕经卵圆窝前缘至房室结
后结间束:从窦房结的后缘发出,沿界嵴下行,再经下腔静脉瓣至冠状窦口上方,终于房室结
房室结
①房室结位于房间隔下部,冠状窦口上方的心内膜下,略呈扁椭圆形(长约6mm,宽3mm,厚1.5mm);
②房室结内主要细胞成分为过渡细胞和起搏细胞,纤维交织成迷路状,兴奋通过时速度减慢
房室束
右束支:为一圆束,从室间隔下缘沿室间隔的右心室面向前下走行,大部分纤维由室间隔经隔缘肉柱至右心室的前乳头肌根部,分支连于心内膜下浦肯野纤维网
左束支:为一扁束,在室间隔的左心室面呈瀑布状向前后散开,因此,大致将散开分支分成3组:左前上支、左后下支和室间隔支。3组分支分别下行到达前乳头肌、后乳头肌和室间隔。再分支连于心内膜下浦肯野纤维网
浦肯野纤维网
①左、右束支的分支在心内膜下交织成心内膜下网,即浦肯野纤维网,该网并深入心室肌形成心肌内纤维网;
②由窦房结发出的节律性冲动,最终通过浦肯野纤维网,由心内膜传向心外膜,分别兴奋心房肌和心室肌,从而引起心的节律性搏动
四、心的动脉
1.右冠状动脉
起自主动脉右窦(前窦),由右心耳与肺动脉干之间进入冠状沟,绕至心的后面房室交点处分为2个终支,即后室间支和左室后支。
右冠状动脉主要分支如下:
后室间支
沿后室间沟走行,分支分布于后室间沟两侧的心壁和室间隔的后1/3部
左室后支
在房室交点处,分支分布于左心室后壁
窦房结支
约60%起自右冠状动脉,沿右心房内侧至上腔静脉口,分布于窦房结
房室结支
约90%起自右冠状动脉,在房室交点处,分布于房室结;因此当急性心肌梗死伴有房室传导阻滞时,首先考虑右冠状动脉闭塞
右室前支
较粗大,分布于右心室前壁
右室后支
细小,分布于右心室后壁
右圆锥支
分布于动脉圆锥的上部,并与左圆锥支吻合。此支如单独起自主动脉窦即为副冠状动脉
2.左冠状动脉
起自主动脉左窦(左后窦),由左心耳与肺动脉干之间入冠状沟,然后分为前室间支和旋支。
(1)前室间支
可看做是主干的延续。它沿前室间沟下行至心尖切迹,多数绕至后面在后室间沟上行一小段。
前室间支除了发出心室支至左、右心室的前壁之外,还发出若干室间隔支供应室间隔的前2/3。
此外,前室间支在肺动脉口处还发出左圆锥支,并与右圆锥支吻合,称 Vieussens 环。
(2)旋支
沿冠状沟绕至左心室后面。
沿途发出分支至左心室外侧壁和左心房,旋支的主要分支如下:
左室后支
主要分布于左心室后壁
左缘支
行于心左缘,较恒定粗大,分支供应左心室外侧壁
窦房结支
约40%起于旋支的起始部,经左心耳内侧沿左心房前壁至上腔静脉口,分布于窦房结
五、心包
心包是一个纤维浆膜囊,包裹心及大血管根部,可分为纤维心包和浆膜心包。
1.纤维心包
纤维心包由结缔组织构成,包裹于浆膜心包壁层的外面,它向上移行于大血管的外膜,下方紧附于膈的中心腱,前方及两侧附着于纵隔胸膜、胸骨体下部左半及第4、5肋软骨,后方与食管和胸主动脉的结缔组织相连接。
2.浆膜心包
浆膜心包由浆膜构成,分为脏层和壁层。
脏层形成心外膜;壁层附于纤维心包的内面。
脏层和壁层在进出心的大血管根部互相移行。
脏层和壁层之间的腔隙称心包腔,内含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
在心包腔内,脏、壁层转折处的间隙称心包窦。
位于升主动脉、肺动脉干后方与上腔静脉、左心房前方之间的间隙称心包横窦。
在左心房后方与心包后壁之间的间隙称心包斜窦,其两侧界是左肺静脉、右肺静脉和下腔静脉。
心包横窦和斜窦在心外科中有实用意义。
此外,心包腔前下部即心包胸肋部与膈部转折处的间隙称心包前下窦,在直立时位置较低,因此心包积液时常经左剑肋角行心包穿刺。
第3节 动脉
概述
主动脉是体循环的动脉主干,起自左心室,可分为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3部分。
降主动脉又分为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向下至第4腰椎下缘处分为左、右髂总动脉2个终支。
一、升主动脉
升主动脉在胸骨左缘后方,平对第3肋间隙处起自左心室,它的起始处较膨大,称主动脉窦,左、右冠状动脉由此发出。
主动脉向前右上方斜行,达右侧第2胸肋关节处,续于主动脉弓。
二、主动脉弓
概述
主动脉弓位于胸骨柄后方,在右侧第2胸肋关节处起始,从前右向后左呈弓形弯曲至第4胸椎下缘左侧,移行为降主动脉。
主动脉弓壁内有压力感受器,具有调节血压的作用。
主动脉弓下方有主动脉小球,为化学感受器。
由主动脉弓的下方发出若干细小的气管动脉和支气管动脉,营养气管和支气管。
主动脉弓的凸侧,从右向左发出三大分支,即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
头臂干短而粗,自主动脉弓向右上方斜行,至右胸锁关节的后方,分为右颈总动脉和右锁骨下动脉。
1.颈总动脉
概述
①颈总动脉是头颈部的主要动脉干,右侧起自头臂干,左侧直接起自主动脉弓。
两侧颈总动脉均经过胸锁关节的后方,在胸锁乳突肌的深面向上,至平对甲状软骨上缘处,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
颈总动脉位于颈部的气管和胸锁乳突肌之间,位置较表浅,活体上能摸到颈总动脉的搏动,如头颈部出血,可以从平对环状软骨处向后内将其压在第6颈椎横突上而达到止血的目的。
②颈动脉窦为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大部分,动脉壁内有压力感受器。
当血压升高时,窦壁扩张,刺激此处感受器,可反射性地引起心跳减慢,末梢血管舒张,血压下降。
③颈动脉小球是一扁椭圆形小体,位于颈内、外动脉分叉处的后方,它与主动脉小球一样,均为化学感受器,能感受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的变化,当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升高时,可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加深、加快。
(1)颈内动脉
自颈总动脉分出后,开始位于颈外动脉的后外侧,以后转向后内侧上行至颅底,经颈动脉管入颅腔。颈内动脉在颈部无分支,主要分支分布于脑和视器(详见中枢神经和视器)。
(2)颈外动脉
自颈总动脉分出后,先在颈内动脉的内侧,后经其前方,向上外行,经二腹肌后腹和茎突舌骨肌深面,穿入腮腺实质,在下颌颈处,分为颞浅动脉和上颌动脉2个终支。
2.锁骨下动脉
是一对较粗大的动脉干,右锁骨下动脉起自头臂干,左锁骨下动脉直接起自主动脉弓。
锁骨下动脉自胸锁关节后方向外,斜越胸膜顶的前面,弓形向外穿过斜角肌间隙,行于锁骨后下方,至第1肋外侧缘,进入腋窝改称为腋动脉。
活体上在锁骨中点上方的锁骨上窝,能摸到锁骨下动脉的搏动,在此处向下将锁骨下动脉压在第1肋骨上面,可进行止血。
锁骨下动脉分支如下。
(1)椎动脉
是锁骨下动脉最粗大的1个分支,在前斜角肌内侧起自锁骨下动脉上缘,向上行穿上6个颈椎横突孔,经枕骨大孔入颅腔,左、右椎动脉汇合成一条基底动脉,主要营养脑。椎动脉在颅外发出肌支,分布于颈深肌。
(2)胸廓内动脉
在与椎动脉起始处相对的位置起自锁骨下动脉下缘,沿胸骨外侧下降,至第6肋软骨深面分为肌膈动脉和腹壁上动脉两终支。
胸廓内动脉的分支分布于肋间肌、膈、腹直肌、乳房、心包、胸膜和腹膜等处。
胸廓内动脉的分支如下:
甲状腺的血液供应丰富,主要有成对的甲状腺上动脉和甲状腺下动脉,少数(10%)还有甲状腺最下动脉。
甲状腺上动脉发自颈外动脉起始部,伴喉上神经的喉外支下行,结扎甲状腺上动脉时,应注意勿损伤喉上神经喉外支。
甲状腺下动脉发自锁骨下动脉的甲状颈干,在进入甲状腺侧叶的部位与喉返神经关系密切,结扎甲状腺下动脉时,勿损伤喉返神经
甲状腺最下动脉较小,此动脉多发自头臂干,其他亦可发自主动脉弓等处。
3.上肢的动脉
(1)腋动脉
是锁骨下动脉的直接连续,由第一肋外侧缘起至大圆肌下缘,行于腋窝内。
(2)肱动脉
是腋动脉的直接延续,自大圆肌下缘沿肱二头肌内侧沟向下至肘窝,于平桡骨颈高度分为桡动脉和尺动脉。
肱动脉全长位置浅表,当前臂和手部出血时,可以在肱二头肌内侧沟,向肱骨压迫肱动脉进行止血。在肘窝肱二头肌腱内侧可摸到肱动脉搏动,是临床上测量血压时听诊的部位。
(3)桡动脉
自肱动脉分出后,与桡骨平行下降,经肱桡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至桡骨下端,在拇长展肌和拇伸肌腱深面,绕至手背,再穿第1掌骨间隙至手掌深面,末端与尺动脉掌深支吻合,构成掌深弓。桡动脉在前臂下端前面位置浅表,是临床触摸脉搏的常用部位。
(4)尺动脉
自肱动脉分出后,斜向内下行,在指浅屈肌和尺侧腕屈肌之间下降,在豌豆骨的外侧,经屈肌支持带的浅面入手掌,分出掌深支后,终支与桡动脉的掌浅支构成掌浅弓。
在腕前两侧为桡、尺动脉的压迫止血点。
三、胸主动脉
胸主动脉位于后纵隔内,起自第4胸椎下缘的左侧,下降到第12胸椎前方,穿膈的主动脉裂孔入腹腔,移行于腹主动脉。
胸主动脉的分支,有壁支和脏支两种。
四、腹主动脉
腹主动脉自膈的主动脉裂孔起,沿腰椎前左侧下降,至第4腰椎下缘,分为左、右髂总动脉2个终支。
五、髂总动脉
髂总动脉为腹主动脉的两终支,左、右各一,平对第4腰椎高度分出后,向下外行至骶髂关节处,分为髂内动脉和髂外动脉。
1.髂内动脉
为一短干,分出后向下进入小骨盆,分为壁支和脏支,分布于盆内、外肌和盆腔脏器。
2.髂外动脉
在骶髂关节的前方,由髂总动脉分出,沿腰大肌内侧缘下降,至腹股沟韧带的深面移行于股动脉。
其分支有腹壁下动脉和旋髂深动脉。
腹壁下动脉在髂外动脉入股部之前发出,贴腹壁前内面,斜向内上方,入腹直肌鞘内,营养腹直肌,并与腹壁上动脉吻合。
第4节 静脉
一、上下腔静脉组成
1.上腔静脉
上腔静脉为一条粗大的静脉干,长约7.5cm,由左、右头臂静脉在右侧第1胸肋软骨结合处的后方汇合而成,沿升主动脉右侧垂直下行,至右侧第3胸肋关节处穿纤维心包注入右心房。
在注入右心房前,奇静脉自后方弓形向前跨过右肺根注入上腔静脉。
上腔静脉收集头颈部、上肢、胸壁和部分胸腔脏器的静脉血。
2.下腔静脉
下腔静脉系由下腔静脉及其属支组成;
下腔静脉是人体最粗大的静脉干,由左、右髂总静脉在第5腰椎体的右侧汇合而成。
沿脊柱前方、腹主动脉右侧上行,经肝的腔静脉沟,穿膈的腔静脉孔入胸腔后,立即穿纤维心包注入右心房。
下腔静脉收集下肢、盆部和腹部的静脉血。
二、头面部静脉
1.面静脉
在眼内眦处起自内眦静脉,斜向外下行于面动脉的后方,在下颌角下方与下颌后静脉前支汇合而成面总静脉,越过颈外动脉的前面至舌骨大角高度注人颈内静脉。
面静脉收集面前部软组织的静脉血。
面静脉通过内眦静脉,眼上、下静脉与颅内海绵窦相交通。
在平口角高度,咬肌前方,借面深静脉经翼静脉丛及导静脉与海绵窦相交通。
在口角平面以上的面静脉缺少静脉瓣。因此,上唇、鼻部发生急性炎症时,若处理不当(如挤压等)炎症可沿上述途径向颅内蔓延,造成颅内感染。
故临床上将两侧口角至鼻根间的三角区,称为“危险三角”。
2.下颌后静脉
由颞浅静脉和上颌静脉在下颌颈的深面汇合而成。
下行至腮腺下端分为前、后两支,前支向前下方与面静脉汇合;后支与耳后静脉及枕静脉汇合成颈外静脉。
颞浅静脉和上颌静脉均收集同名动脉分布区的静脉血。
上颌静脉起自翼静脉丛。
3.翼静脉丛
位于颞下窝内,居于的翼内、翼外肌之间,其主要输出静脉为上颌静脉。
此外,翼静脉丛还通过卵圆孔及破裂孔的导静脉与颅内的海绵窦相交通,向外借面深静脉与面静脉相交通。
三、奇静脉
在右膈脚处起自右腰升静脉,经膈进入胸腔,在食管后方沿脊柱右前方上行,至第4胸椎高度,向前勾绕右肺根上方,形成奇静脉弓,于第2肋软骨平面注入上腔静脉
奇静脉主要收集右肋间后静脉、食管静脉、右支气管静脉及半奇静脉的血液。
半奇静脉
①起自左腰升静脉,穿左膈脚处入胸腔,沿脊柱左侧上行,至第9胸椎高度,向右横过脊柱前面,注人奇静脉;
②半奇静脉主要收集左侧下部肋间后静脉、食管静脉和副半奇静脉的血液
副半奇静脉
沿脊柱左侧下行,注人半奇静脉或向右横过脊柱直接注入奇静脉。
副半奇静脉收集左侧中、上部肋间后静脉及左支气管静脉的血液。
奇静脉在行程中,还收集来自后纵隔器官的静脉血液。
因此,奇静脉是沟通上、下腔静脉系的重要通道之一
四、上肢浅静脉
手指的静脉较丰富,在各手指背面形成两条相互吻合的指背静脉,上行至指根附近分别合成3条掌背静脉。它们在手背中部互相连成不恒定的手背静脉网。
1.头静脉
起自手背静脉网的桡侧,沿前臂桡侧上行,至肘窝处,借肘正中静脉与贵要静脉相连。
本干再沿肱二头肌外侧沟上行,至三角胸大肌间沟,穿深筋膜注入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
头静脉收集手和前臂桡掌面和背面的浅静脉。
当肱静脉高位受阻时,头静脉是上肢血液回流的主要途径。
在临床上头静脉是心导管插入的选择部位之一。
2.贵要静脉
起自手背静脉网的尺侧,沿前臂尺侧上行,至肘窝处接受肘正中静脉,继续沿肱二头肌内侧沟上行,至臂部中点稍下方,穿深筋膜注入肱静脉或上行注人腋静脉。
贵要静脉收集手和前臂尺侧的浅静脉。由于贵要静脉较粗,其入口处与肱静脉的方向一致,位置表浅恒定,临床上常经贵要静脉进行插管。
五、下肢浅静脉
1.足背静脉弓
由趾背静脉合成,横位于跖骨远侧端皮下。弓的两端沿足的两缘上行,外侧续小隐静脉,内侧续大隐静脉。
2.大隐静脉
为全身最长的皮下静脉。
起自足背静脉弓的内侧端,经内踝前方,沿小腿内侧伴随隐神经上行,过膝关节内侧,绕股骨内侧髁后方,再沿大腿内侧上行,并逐渐转至前面,在耻骨结节下外方约3cm处,穿隐静脉裂孔注入股静脉。
在隐静脉裂孔附近有五条属支:股内侧浅静脉、股外侧浅静脉、旋髂浅静脉、腹壁浅静脉和阴部外静脉。
当下肢静脉曲张,需做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切除术时,应将其属支全部结扎,以防复发。
大隐静脉在内踝前方位置表浅而恒定,是静脉输液或切开的常用部位。
3.小隐静脉
起自足背静脉弓的外侧端,经外踝后方,沿小腿后面中线上行至腘窝,穿深筋膜注入腘静脉。
大、小隐静脉之间有交通支相互连接,并借穿静脉与深静脉相通。
穿静脉内也有瓣膜,开向深静脉。
小腿部的穿静脉和瓣膜数目比大腿多。
当瓣膜功能不全时,小腿部易发生静脉曲张。
六、肝门静脉
1.肝门静脉构成
脾静脉
在脾门处由数条静脉汇合而成
肠系膜上静脉
伴随同名动脉右侧上行,走行于小肠系膜内,收集十二指肠至结肠左曲之间肠管及部分胃和胰腺的静脉血
肠系膜下静脉
与同名动脉伴行,收集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上部的静脉血,在胰头后方注人脾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少数注入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的汇合处
胃左静脉
与同名动脉伴行,注人肝门静脉
胃右静脉
胃右静脉注入肝门静脉前常接受幽门前静脉,此静脉在活体上比较明显,手术时可作为胃与十二指肠分界的标志
胆囊静脉
收集胆囊的血液,注入肝门静脉或其右支
附脐静脉
起自脐周静脉网,沿肝圆韧带至肝,注人肝门静脉左支
2.肝门静脉系与上、下腔静脉系间的吻合
(1)食管静脉丛
肝门静脉系的胃左静脉与上腔静脉系的奇静脉的食管静脉在食管下段相吻合,形成食管静脉丛。
(2)直肠静脉丛
肝门静脉系的肠系膜下静脉的直肠上静脉与下腔静脉系的直肠下静脉及肛静脉在直肠下段相吻合,形成直肠静脉丛。
(3)脐周静脉网
肝门静脉系的附脐静脉与上腔静脉系的腹壁上静脉、胸腹壁静脉及下腔静脉系的腹壁下静脉、腹壁浅静脉在脐周围相吻合,形成脐周静脉网。
第5节 淋巴系统
一、淋巴系统的组成
1.淋巴管道
(1)毛细淋巴管
毛细淋巴管以膨大的盲端起始,互相吻合成毛细淋巴管网,然后汇合成淋巴管。
毛细淋巴管由很薄的内皮细胞构成,内皮细胞之间的间隙较大,无基膜。
内皮细胞外面有纤维细丝牵拉,使毛细淋巴管处于扩张状态。
因此,组织中的蛋白质、细胞碎片、异物、细菌和肿瘤细胞等容易通过内皮细胞间隙进入毛细淋巴管。
(2)淋巴管
淋巴管由毛细淋巴管吻合而成,管壁结构与静脉相似。
与静脉比较,淋巴管内有较多的瓣膜。
淋巴管瓣膜具有引流淋巴和防止淋巴液逆流的功能。
(3)淋巴干
淋巴管注入淋巴结,由淋巴结发出的淋巴管在膈下和颈根部汇合成较粗大的淋巴管和淋巴干。
全身的淋巴干包括成对的腰干、支气管纵隔干、锁骨下干、颈干和一条肠干,共9条。
(4)淋巴导管
淋巴干最终汇合成两条淋巴导管,即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分别注入左、右静脉角。
此外,少数淋巴管注入盆腔静脉、肾静脉、肾上腺静脉和下腔静脉。
①胸导管胸导管是全身最大的淋巴管,平第12胸椎下缘高度起自乳糜池,经膈的主动脉裂孔进入胸腔,沿脊柱右前方和胸主动脉与奇静脉之间上行,至第5胸椎高度经食管与脊柱之间向左侧斜行,然后沿脊柱左前方上行,经胸廓上口至颈部,在左颈总动脉和左颈内静脉的后方转向前内下方,注入左静脉角。
②右淋巴导管为一短干,长仅1~1.5cm,由右颈干、右锁骨下干和右支气管纵隔干汇合而成,注入右静脉角。右淋巴导管引流右头颈部、右上肢和右胸部的淋巴,即全身1/4的淋巴。
2.淋巴组织
淋巴组织分为弥散淋巴组织和淋巴小结两类。除淋巴器官内的淋巴组织外,消化、呼吸、泌尿和生殖管道以及皮肤等处含有丰富的淋巴组织,起着防御屏障的作用。
(1)弥散淋巴组织
弥散淋巴组织主要位于消化道和呼吸道的黏膜固有层。
(2)淋巴小结
淋巴小结包括小肠黏膜固有层内的孤立淋巴小结和集合淋巴小结以及阑尾壁内的淋巴小结等。
3.淋巴器官
(1)淋巴结
淋巴结为大、小不一的圆形或椭圆形灰红色小体,一侧隆凸,另一侧凹陷,凹陷侧中央处为淋巴结门。
与淋巴结凸侧相连的淋巴管称输入淋巴管,数目较多。
淋巴结门有神经和血管出入,出淋巴结门的淋巴管称输出淋巴管。
一个淋巴结的输出淋巴管可成为另一个淋巴结的输入淋巴管。
(2)脾
脾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具有储血、造血、清除衰老红细胞和进行免疫应答的功能。
(3)胸腺
胸腺是中枢淋巴器官,培育、选择和向周围淋巴器官(淋巴结、脾和扁桃体)和淋巴组织(淋巴小结)输送T淋巴细胞。
胸腺还有内分泌功能。
二、主要器官的淋巴引流
1.胃的淋巴引流
胃的淋巴引流方向有4个:
①胃底右侧部、贲门部和胃体小弯侧的淋巴注入胃上淋巴结;
②幽门部小弯侧的淋巴注入幽门上淋巴结;
③胃底左侧部、胃体大弯侧左侧部的淋巴注入胃网膜左淋巴结、胰淋巴结和脾淋巴结;
④胃体大弯侧右侧部和幽门部大弯侧的淋巴注入胃网膜右淋巴结和幽门下淋巴结。各淋巴引流范围的淋巴管之间存在丰富的交通。
2.肺的淋巴引流
肺浅淋巴管位于胸膜脏层深面,肺深淋巴管位于肺小叶间结缔组织内,肺血管和支气管的周围。
浅、深淋巴管之间存在交通,注入肺淋巴结和支气管肺淋巴结。
通过淋巴管,肺的淋巴依次由肺淋巴结、支气管肺淋巴结、气管支气管淋巴结和气管旁淋巴结引流。
肺下叶下部的淋巴注入肺韧带处的淋巴结,其输出淋巴管注入胸导管或腰淋巴结。
左肺上叶下部和下叶的部分淋巴注入右气管支气管淋巴结上群和右气管旁淋巴结。
3.子宫的淋巴引流
子宫的淋巴引流方向较广。
子宫底和子宫体上部的淋巴管:沿卵巢血管上行,注入腰淋巴结;沿子宫圆韧带穿腹股沟管,注入腹股沟浅淋巴结。
子宫体下部和子宫颈的淋巴管:沿子宫血管行向两侧,注入髂内、外淋巴结;经子宫主韧带注入闭孔淋巴结;沿骶子宫韧带向后注入骶外侧淋巴结和骶正中淋巴结。
4.乳房的淋巴引流
乳房的淋巴主要注入腋淋巴结,引流方向有3个:
①乳房外侧部和中央部的淋巴管注入胸肌淋巴结;
②上部的淋巴管注入尖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
③内侧部的淋巴管注入胸骨旁淋巴结。乳房内侧部的浅淋巴管与对侧乳房淋巴管交通,内下部的淋巴管通过腹壁和膈下的淋巴管与肝的淋巴管交通。
三、脾
1.位置
脾位于左季肋部,胃底与膈之间,第9~11肋的深面,长轴与第10肋一致。
正常时在左肋弓下触不到脾。
脾的位置可随呼吸和因体位不同而变化,站立比平卧时低2.5cm。
脾由胃脾韧带、脾肾韧带、膈脾韧带和脾结肠韧带支持固定。
脾呈暗红色,质软而脆。
2.形态和毗邻
脾可分为膈、脏两面,前、后两端和上、下两缘。膈面光滑隆凸,对向膈。脏面凹陷,中央处有脾门,是血管、神经和淋巴管出入之处。
在脏面,脾与胃底、左肾、左肾上腺、胰尾和结肠左曲相毗邻。
前端较宽,朝向前外方,达腋中线。后端钝圆,朝向后内方,距离正中线4~5cm。
上缘较锐,朝向前上方,前部有2~3个脾切迹。脾肿大时,脾切迹是触诊脾的标志。
下缘较钝,朝向后下方。
临床执医 解剖学 007 脉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