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学导论
中医学导论章节重点,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肺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医学理论体系。
医学免疫学第四章抗体和第五章补体系统重点知识总结,抗体(Ab)是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细胞或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抗原(Ag)
中医学第三章藏象学说,是以脏腑的形态,生理病理及其相互关系为研究目标的理论体系,本图是重点知识介绍和习题集中易错点,内容繁多,整理清晰。
医学免疫学第三章抗原重点知识,抗原是指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通常指能被T,B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识别及结合,激活T,B细胞增值分化产生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异性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效应产物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应答效应的物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二十大报告知识地图(完整版)
小学语数外教学设计(含模板)
中国通史第一集
中国通史第2集
中国通史第3集
中国通史第4集
中国通史第5集
中国通史第6集
中国通史第7集
中国通史第8集
导论
中医学: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肺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医学理论体系
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春秋战国,两汉时期-----中医理论体系的萌芽和奠基阶段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确立了中医学理论体系
难经:在脉诊和针灸治疗方面,其内容更为详细,补充了《内经》的不足
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为中药理论奠定了基础
全书载药365种,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 药物分类上提出了上,中,下三品分类法
伤寒杂病论:是最早的临床医学著作,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及方剂学基础
华佗创制麻沸散
两晋隋唐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充实,融合和临床学科发展阶段
皇浦谧《针灸甲乙经》,第一部针灸专著 王叔和《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
宋,金,元时期-----学术争鸣,理论突破,流派纷陈阶段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刘河间):寒流派
强调降火
张从正(张子和):攻下派
注重祛邪
李东垣(李杲):补土派
补益脾胃
朱丹溪(朱震亨):滋阴派
主张养阴
明清时期-----综合集成和深化发展阶段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 明代吴又可在《瘟疫论》中指出瘟疫的传染途径是从口鼻而入
近现代-----中医药学在坎坷发展中孕育着新的腾飞
中医学摄生与预防思想
中心思想----不治已病治未病
未病先防
调摄精神
调节饮食,劳逸结合
锻炼健身
适应四时变化
预防为主
既病防变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整体观念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恒动观念
生理上的恒动观
病理上的恒动观
疾病防治的恒动观
辨证论治
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包括辩证和论治两方面
辩证
辨别证候
证: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反映了疾病某一阶段的病因,病位,性质及邪正关系和发展趋势,它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症:主要指症状,是病人诉说的不适
病:疾病的全过程
论治
根据证候决定治疗方法 同一种病,证候不同,治疗方法不同 不同疾病,证候相同,可以采取相同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