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学第三章藏象学说
中医学第三章藏象学说,是以脏腑的形态,生理病理及其相互关系为研究目标的理论体系,本图是重点知识介绍和习题集中易错点,内容繁多,整理清晰。
编辑于2023-10-06 17:16:27 湖南医学免疫学第四章抗体和第五章补体系统重点知识总结,抗体(Ab)是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细胞或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抗原(Ag)
中医学第三章藏象学说,是以脏腑的形态,生理病理及其相互关系为研究目标的理论体系,本图是重点知识介绍和习题集中易错点,内容繁多,整理清晰。
医学免疫学第三章抗原重点知识,抗原是指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通常指能被T,B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识别及结合,激活T,B细胞增值分化产生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异性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效应产物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应答效应的物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医学免疫学第四章抗体和第五章补体系统重点知识总结,抗体(Ab)是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细胞或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抗原(Ag)
中医学第三章藏象学说,是以脏腑的形态,生理病理及其相互关系为研究目标的理论体系,本图是重点知识介绍和习题集中易错点,内容繁多,整理清晰。
医学免疫学第三章抗原重点知识,抗原是指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通常指能被T,B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识别及结合,激活T,B细胞增值分化产生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异性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效应产物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应答效应的物质
中医学第三章藏象学说
是以脏腑的形态,生理病理及其相互关系为研究目标的理论体系
概述
主要内容
五脏宜补,六腑宜泻
五脏
多为实质性脏器,其共同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化生和贮藏精气,主静,属阴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素问 五藏别论》
精气--藏和满
六腑
多为中空管腔性器官,其共同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六腑以通为顺,以通降为主,主动,属阳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泻而不满),故实而不能满也
水谷糟粕--泻与实
奇恒之腑
形态似腑,多为中空有腔的脏器,而功能似脏,贮藏精气(属阴) 藏而不泻,满而不实
精气血唾液神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胜利活动的物质基础
主要特点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以“象”来考察”脏“的功能活动
脏腑
五脏
心
形似倒垂未开之莲花 属阳中之阳 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与小肠相表里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
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循行,周流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心主血,心行血,心生血
心主血脉的功能是否正常,可以通过四征象即面色,舌色,脉象及心胸部感觉进行观察
心主血
是指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的作用
子主脉
是指心气推动和调节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
心主神志
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心主广义之神
是指心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 心起主导作用,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在心的主宰和调节下,彼此协调,才能共同完成整体的生命活动
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十二官指五脏六腑+心包络)
心主狭义之神
是指心主宰人体的精神活动
心的系统连属
心在志则喜 心在体则脉,其华在面(心的气血盛衰,生理功能正常与否可显露于面部的色泽变化) 心在窍为舌 心在液为汗
肺
肺为魄之所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属阳中之阴 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呼吸之气
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肺主一身之气
体现在 宗气的生成 气机的调节(调节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和运动)
肺主宣发和肃降
内伤:肺失肃降 外伤:肺失宣发
肺主宣发
指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 功能体现在: 排出浊气 传输精气 护卫肌表,排泄汗液
肺主肃降
是指肺气具有向内向下清肃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 功能主要体现在: 吸入自然界的清气,资助肾元气 向下向内布散精气,形成尿液 肃降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肺通调水道
是指肺气的宣发和肃降运动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作用
肺朝百脉,主治节
肺主治节的体现: 调节呼吸功能 治理和调节全身的气机运动 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运行 治理和调节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 肺主治节是对肺的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百脉朝肺
肺的系统连属
肺在志悲忧 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肺在窍为鼻 肺在液为涕
脾
形如镰刀,属阴中之至阴 脾与胃相表里 脾为后天之本,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脾主运化
运化水谷化为精微并转输至全身 分为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二者同时进行
脾气主升
脾气的运动特点以上升为主,具体表现为升清和升举内脏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康
脾主统血
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防止溢出脉外 此作用通过气摄血来实现
脾的系统连属
脾在志为思 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脾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脾在液为誕
肝
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 称为“刚脏” 将军之官 与胆相表里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肝主疏泄和肝主藏血相辅相成,相互为用 藏血是疏泄的物质基础,疏泄是藏血的功能表现
肝主疏泄
反映了肝气主升主动主散的生理特性
肝调畅气机
维持血液和津液的运行 其病理变化可分为: 肝疏泄功能减退,闷闷不乐,悲伤欲哭,胸协,两乳等部位胀痛 肝疏泄功能亢进,肝气上逆,面红目赤,头目胀痛,吐血,咯血甚至昏厥 肝调畅气机的作用也是维持血液运行和津液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是因为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肝助脾升胃降及胆汁分泌排泄
肝条达情志
气血是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肝通过疏泄功能影响气血运行从而起到条达情志的功能
肝调节生殖功能
肝主藏血
肝贮藏血液
肝贮藏充足的血液,为经血之源,是女子月经来潮的重要保障 肝贮藏充足的血液,化生和涵养肝气,既可以濡养自身,又可以制约肝阳而维持肝的阴阳平衡,防止阳气升腾太过而肝气亢逆
肝调节血量
肝贮藏充足的血液(前提),可根据生理需要调节人体各部分血量的分配,尤其是对外周血量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肝防止出血
肝藏血失职,引起各种出血,称为肝不藏血 肝不藏血,血不养气,则气虚固摄血液无力而出血 肝不藏血,肝阳升腾,则血不得凝而出血
肝的系统连属
在志为怒 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开窍于目 在液为泪
肾
肾为封藏之本,精之处,脏腑之本,先天之本 水脏 肾与膀胱相表里
命门:命门之火---肾阳,命门之水---肾阴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肾藏精
贮存封藏精气,是最基本的功能 肾中精气的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 肾为脏腑之本 肾阳:肾功能活动的动力,对脏腑起着温煦激发推动的作用,是阳气之根,元阳,命门之火 肾阴:维持肾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对脏腑起着滋养,润泽作用,是阴液之根。元阴,肾水 调节机体的代谢和生理功能活动是通过肾阴肾阳来实现的
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脏腑形体官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精的来源:先天之精(父母)后天之精(饮食水谷)
肾主水
是指具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津液代谢的生理功能,又称肾的气化作用
肾主纳气
是指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之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生理功能 是气的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具体表现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肾的系统连属
在志为恐 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 在窍为耳和二阴 在液为唾
六腑
胆
贮存和排泄胆汁 主决断
胃
主受纳,腐熟水谷 主通降,以降为和
大肠
传化糟粕 吸收津液
小肠
主受盛化物 泌清別浊
膀胱
州都之官 贮尿和排尿
三焦
运行水液 通行元气
奇恒之腑
脑
主宰生命活动 主精神活动 主感觉运动
女子胞
主月经 主孕育胎儿
骨
脉
胆
髓
精,气,血,津液,神
气
气的功能: 推动作用:激发和促进 温煦作用 防御作用 固摄作用 气化作用 气的分类: 元气: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宗气:自然界清气和饮食水谷精气相互结合,司呼吸 营气: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之气,又称“营阴”(与卫气相比) 卫气:行于脉外而具有防御之气,又称“卫阳”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血
血的生成:营气与津液所组成,肾精也是其基本物质 血的功能: 营养滋润全身 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血的运行:与心肺肝脾四脏密切相关 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肺布血,根于肾
津液
津质地清稀,流动性大,布散体表皮肤,肌肉,孔窍,起滋润作用 液质地稠厚,流动性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起濡养作用 功能: 滋润濡养 化生血液 调节阴阳平衡 排泄代谢产物 津液生成来源于饮食水谷 输布主要靠肺,脾,肾,肝,三焦等脏腑综合协调 津液代谢依赖于诸多脏腑功能协调配合,其中以肺脾肾尤为重要,而肾的气化作用贯穿整个过程 排泄主要有汗液,尿液,呼气,粪便
伤津未必脱液,脱液必兼津伤
气血津液的关系
气与血
气为血之帅: 气能生血 气能行血 气能摄血 血为气之母: 血能载气 血能养气
气与津液
气能生津 气能行津 气能摄津 津能载气
血与津液
津血同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