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药理学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理学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重点知识,主要是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规律
编辑于2023-09-23 21:18:53 湖南医学免疫学第四章抗体和第五章补体系统重点知识总结,抗体(Ab)是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细胞或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抗原(Ag)
中医学第三章藏象学说,是以脏腑的形态,生理病理及其相互关系为研究目标的理论体系,本图是重点知识介绍和习题集中易错点,内容繁多,整理清晰。
医学免疫学第三章抗原重点知识,抗原是指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通常指能被T,B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识别及结合,激活T,B细胞增值分化产生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异性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效应产物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应答效应的物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医学免疫学第四章抗体和第五章补体系统重点知识总结,抗体(Ab)是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细胞或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抗原(Ag)
中医学第三章藏象学说,是以脏腑的形态,生理病理及其相互关系为研究目标的理论体系,本图是重点知识介绍和习题集中易错点,内容繁多,整理清晰。
医学免疫学第三章抗原重点知识,抗原是指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通常指能被T,B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识别及结合,激活T,B细胞增值分化产生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异性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效应产物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应答效应的物质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主要是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规律
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
方式
被动转运
滤过(水溶性)
简单扩散(脂溶性)
绝大多数药物按此种方式通过生物膜
载体转运
载体转运的特点:竞争性,饱和性,选择性,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
主动转运(消耗能量)
易化扩散(不耗能)
膜动转运
胞吞
胞吐
影响因素
药物的解离度和体液的酸碱度
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下不易解离,为分子型(非解离型)药物疏水而亲脂,易通过细胞膜 碱 碱 (简单扩散) 若酸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下易解离,为离子型药物极性高,不易通过细胞膜 碱 酸 药物解离程度取决于体液PH和药物解离常数 药物的解离度是指药物50%时所在体液的PH
药物浓度差,细胞膜的通透性,面积和厚度
血流量
细胞载体蛋白的量和功能
药物的体内过程
吸收
吸收是指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口服给药
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但影响因素很多
首过消除:是指从胃肠道吸收的药物在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前被肠壁和肝脏部分代谢,导致进入血液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的现象
注射给药
静脉注射无吸收过程
呼吸道吸入给药
局部用药
舌下给药
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首过消除
分布
是指药物吸收后从血液循环到达机体各组织器官的过程
影响分布的因素
组织器官血流量
血流量丰富的组织和器官,药物的分布速度快
血浆蛋白结合率
结合型药物占血液中药物的百分比 弱酸性药物主要与清蛋白结合,弱碱性药物主要与α1-酸性糖蛋白结合,脂溶性强的药物主要与脂蛋白结合 游离型药物发挥药理作用 抗凝血药华法林血浆蛋白结合率99%
意义
结合型药物不能跨膜转运(与血浆蛋白结合后分子量变大),是药物在血液中的一种暂时储存形式
可逆性结合,动态平衡
结合率高的药物合用,会发生竞争性置换现象,需适量减少药物使用量
组织细胞结合
药物与某些组织细胞成分具有特殊的亲和力,使这些组织中药物浓高于血浆游离药物浓度 药物浓积器官不一定是作用的靶器官
体液PH和药物解离度
酸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下,解离多,不易跨膜转运,局部浓度高 酸性药主要在细胞外 碱性药主要在细胞内
体内屏障
血脑屏障
血液,脑组织,脑脊液三者之间的屏障统称为血脑屏障 某些大分子,水溶性或解离型药物难以进入脑组织,只有脂溶性高的药物才能以被动扩散的方式通过血脑屏障
胎盘屏障
胎盘对药物的转运无屏障作用,所以孕妇用药需格外谨慎
血眼屏障
血液与视网膜,房水,玻璃体之间的屏障称为血眼屏障 眼部用药一般采用局部用药
分布的特点
不同步,不均匀
靶器官的浓度决定药理作用的强度
药物局部的蓄积可能产生毒性作用
大部分的药物分布过程属于被动转运,少数属于主动转运
代谢
药物吸收后在体内经酶或其他作用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导致药物化学结构上的转变,又成化学转化 结果:灭活,活化,原形排出 肝脏是最主要的药物代谢器官
药物代谢时相
Ⅰ相:通过氧化还原水解,在药物分子结构中引入或脱去功能基团而生成极性增高的代谢产物 Ⅱ相:结合反应,生成极性大,水溶性高的结合物而经尿排泄
药物代谢酶
特异性酶
非特异性酶
选择性低
个体差异大
活性可变
肝药酶诱导剂
能使药物代谢酶活性增高,药物代谢加快的药物叫酶诱导剂
肝药酶抑制剂
能使药物代谢活性降低,药物代谢减慢的药物叫做酶抑制剂
药物代谢因素
遗传因素
药物代谢酶的诱导和抑制
有些药物本身就是其所诱导的药物代谢酶的底物,因此在反复应用中,药物代谢酶的活性增高,药物自身代谢加快,这一作用称为自身诱导,是药物产生耐受性的主要原因
肝血流的改变
其他因素
排泄
是药物以原型或代谢产物的形式经不同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
肾脏排泄
肾小球滤过 肾小管分泌 肾小管重吸收
消化道排泄
其他
药物消除动力学
药物的血药浓度-时间关系(时量关系):绝大多数药物的药理作用强弱与其血药浓度平行,血药浓度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类型
一级消除动力学
体内药物按恒定比例消除,在单位时间内的消除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 大多数药物在体内按一级动力学消除
零级消除动力学
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不变
混合消除动力学
在低浓度或低剂量时按一级动力学消除 达到一定高浓度或高剂量时,因消除能力饱和,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不再改变,按零级动力学消除
药物代谢动力学重要参数
峰浓度和达峰时间
血管外给药时药-时曲线的最高点称血浆峰浓度,达到峰浓度的时间称达峰时间
曲线下面积
其大小反映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相对量
生物利用度
药物经血管外途径给药后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相对量和速度 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药物的相对量以AUC表示 分为绝对生物利用度(同种药物之间)和相对生物利用度
表观分布容积
是指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时,体内药物按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所需体液容积 Vd小的药物排泄较快,在体内存留时间短 根据Vd的大小可以推测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 Vd=A(体内药量)/C0(血药浓度)
消除半衰期
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般所需要的时间,其长短可反映体内药物消除速度 一级消除动力学恒定 零级消除动力学不恒定,药物初始浓度即给药剂量越大,半衰期越大
清除率
是机体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
药物剂量的设计和优化
多次给药的稳态血浆浓度(CSS)
经过5个半衰期,药物从体内基本消除,可达到稳定血浆浓度
靶浓度
采用合理的给药方案是药物稳定浓度达到一个有效而不产生毒性反应的治疗浓度范围
维持剂量
负荷剂量
如果口服间隙给药采用每隔一个半衰期给要一次,负荷剂量可采用首剂加倍 持续静脉滴注时,负荷剂量可采用1.44倍第一个半衰期的静滴量静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