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06章:生物氧化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九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编辑于2020-08-29 15:38:41生物氧化
物质在生物体内通过加氧、脱氢、失去电子的方式被氧化,称为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它主要是指糖、脂肪及蛋白质等在体内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酶
分阶段
逐步完成
线粒体氧化体系:通过酶促反应将营养物质氧化分解为CO2 和 H2O,并释放能量,产生ATP
微粒体氧化体系:利用氧化酶类对底物进行加氧修饰,不产生ATP
第一节:线粒体氧化体系与呼吸链
一、线粒体氧化体系含多种传递氢和电子的组分
能传递氢和电子的物质为递电子体或递氢体
NAD(NADP)→NADH(NADPH)
FMN、FAD→FMNH2(FADH2)
泛醌Q→半醌→二氢泛醌
铁硫蛋白
细胞色素——含血红素样辅基的蛋白质、一类以铁卟啉为辅基的催化电子传递的酶类,根据它们吸收光谱不同而分类。
cyt a
血红素a
cyt b
血红素b
cytc
血红素c
二、具有传递电子能力的蛋白质复合体组成呼吸链
NADH、FADH2在线粒体中逐步、连续的酶促反应被氧化,逐步释放的能量主要由ADP捕获变ATP
电子传递链=呼吸链——催化此反应的酶是由多个含辅因子的蛋白质复合体组成,按一定的排列顺序在线粒体内膜中,形成一个连续传递电子或氢的反应链,氧分子最终接受电子和氢生成水
复合体1
NADH-泛醌还原酶
L型
NADH→FMN; Fe-SN-1a,b; Fe-SN-4; Fe-SN-3; Fe-SN-2 →CoQ
质子泵
复合体2
琥铂酸-泛醌还原酶
琥铂酸→FAD→Fe-S→Q
无质子泵
复合体3
泛醌-细胞色素C还原酶
QH2→Cyt b→Fe-S→Cytc1→Cytc
质子泵
呼吸链中唯一水溶性球状蛋白质
复合体4
细胞色素C氧化酶
电子传递的出口,功能是接受还原性cyt c电子并传递给o2场生成H2O
质子泵
Cytc→CuA→Cyt a→Cyta3-CuB→O2
三、NADH和FADH2是呼吸链的电子供体
1. NADH氧化呼吸链
NADH →复合体Ⅰ→Q →复合体Ⅲ→Cyt c →复合体Ⅳ→O2
2. FADH2氧化呼吸链(琥珀酸氧化呼吸链)
琥珀酸 →复合体Ⅱ →Q →复合体Ⅲ→Cyt c →复合体Ⅳ→O2
第二节:氧化磷酸化与ATP的生成
ADP变ATP
底物水平磷酸化
氧化磷酸化(90%)
电子传递
电子传递过程中释放的能量用于产生ATP
一、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在复合体1、3、4
呼吸链中能够产生足够的能量使ADP磷酸化的部位称之为氧化与磷酸化的偶联部位=ATP产生的部位
电子传递
将电子传递过程中释放的能量用于产生ATP,使能量通过ATP被储存供机体使用
(1)P/O
P/O比值是指氧化磷酸化过程中,每消耗1/2mol O2所需磷酸的摩尔数,即所能合成ATP的摩尔数(或一对电子通过呼吸链传递给氧所生成ATP分子数)
NADPH有3个ATP生成部位
琥铂酸有2个ATP生成部位
(2)自由能变化
二、氧化磷酸化偶联机制是产生跨线粒体内膜的质子梯度
三、质子顺浓度梯度回流释放能力用于合成ATP
四、ATP在能量代谢中起核心作用
(一)ATP是能量捕获和释放利用的重要分子
ATP是体内重要的高能磷酸化合物,是细胞可以直接利用的能量形式
ATP的 重要意义是通过其水解释放大量自由能,当与需要供能的反应偶联时,能促进这些反应在生理条件下完成
(二)ATP是能量转移和核苷酸互相转变的核心
细胞内腺苷酸激酶可催化ATP、ADP、AMP互变
核苷二磷酸激酶的作用(能量转移)
ATP + UDP ADP + UTP
ATP + CDP ADP + CTP
ATP + GDP ADP + GTP
能量的生成、转移和利用是以ATP为中心
ATP稳定,但是寿命短,不在细胞储存,
而是不断的进行ATP/ADP的再循环
能量货币
(三)ATP通过转移自身基团提供能量
(四)磷酸肌酸也是储存能量的高能化合物
第三节:氧化磷酸化的影响因素
一、体内能量状态调节氧化磷酸化速率
电子的氧化和ADP的磷酸化是氧化磷酸化的根本,线粒体的氧气的消耗量被严格把控,消耗量取决于ADP的含量
ADP是调节机体氧化磷酸化速率的主要因素=ADP和Pi充足时电子传递的速率和耗氧量才会提高
ADP和ATP的相对浓度也同时调节糖酵解、三羧酸循环途径,满足氧化磷酸化对NADH、FADH2的需求
ATP浓度升高,氧化磷酸化的速率降低
二、抑制剂阻断氧化磷酸化过程
(一)呼吸链抑制剂阻断电子传递过程
在特意部位阻断线粒体呼吸链中的电子传递、降低线粒体的耗氧量,阻断ATP的产生
(二)解偶联剂阻断ADP的磷酸化过程
可以使氧化与磷酸化的偶联分离,电子沿着呼吸链正常传递,但是建立的质子电化学梯度被破坏,不能驱动ATP合酶来合成ATP
机体内存在内源性解偶联剂,使得氢离子不通过ATP合酶、而是通过其他途径回流至线粒体基质,因而ATP的生成受到抑制
(三)ATP合酶抑制剂同时抑制电子传递和ATP的生成
三、甲状腺激素促进氧化磷酸化和产热
促进钠钾ATP酶的表达,加速ATP分解,ADP浓度增加促进氧化磷酸化
诱导解偶联蛋白基因表达,使得氧化释放能量和产热比率均增加,ATP合成减少,导致基团耗氧量和产热同时增加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代谢高
四、线粒体DNA突变影响氧化磷酸化
自由主题
子主题 2
子主题 3
子主题 4
五、线粒体内膜选择性协调转运氧化磷酸化相关代谢物
(一)细胞质中的NADH通过穿梭机制进入线粒体呼吸链;线粒体外NADPH的氧化磷酸化
1.α-磷酸甘油穿梭
2.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
(二)ATP-ADP转位酶协调转运ATP和ADP出入线粒体
第四节:其他氧化与抗氧化体系
一、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催化底物分子羟基化
催化氧气的一个氧加到底物分子上(羟基化),一个被NADPH2还原成水,故称为混合功能氧化酶/羟化酶
二、线粒体呼吸链也可产生活性氧
反应活性氧类(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 主要指O2的单电子还原产物,是一类强氧化剂,包括超氧阴离子(O2-·)、羟自由基(·OH)和过氧化氢(H2O2)及其衍生的HO2·和单线态氧(1O2 )等。
ROS主要来源
线粒体:细胞内95%的ROS来自线粒体,超氧阴离子O·-2以及后续H2O2和·OH
-ROS主要由复合体I和复合体III中的“Q循环”中产生
- 半醌型泛醌(QH·),可直接将单个电子泄漏给O2而生 成·O2-
过氧化酶体:FAD将从脂肪酸等底物获得的电子交给O2生成H2O2和羟自由基·OH
胞浆需氧脱氢酶:如黄嘌呤氧化酶也可催化生成O·-2
细菌感染、组织缺氧等病理过程;环境、药物等外源因素
ROS主要作用
氧化杀死入侵细菌
H2O2可使2I-氧化为I2,使酪氨酸碘化生成甲状腺素
强氧化性,可诱发氧化应激,引起细胞膜脂质、蛋白质、DNA等氧化损伤
破坏细胞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与机体的衰老、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三、抗氧化酶体系有清除反应活性氧的功能